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530x112010121500118,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事件篇-文明年代 生活總有新鮮事 加速現代化
2010-12-15 中國時報 【(採訪/謝錦芳、何榮幸、高有智,整理/謝錦芳)】
百年來,許多新制度與新事物的引進,使得台灣社會文明的發展不斷向前推進。
日治初期時鐘不普及,人們缺乏守時的觀念,當時處於農業時代,人們依靠「天時」,對季節的概念遠勝於時間。台北市因而在一九二一年開始實施「時間節」,呼籲民眾守時處事。一九二七年六月十日,台灣總督府於全台舉行「時之紀念日」活動,宣導守時觀念。文史專家莊永明指出,「時間節的制定,是台灣邁向現代化工商社會作息的象徵。」
日治設時間節 宣導守時觀念
進入廿一世紀現代化社會,電腦早已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幾乎家家戶戶有電腦,人手一台筆記型電腦。作家陳柔縉形容「電腦把當代社會全翻了一次土,人們的閱聽、消費、溝通方式,無一不受牽引與變化。」
很難想像,半個世紀以前,早在一九五七年台糖就向美商IBM台灣分公司買進第一台電腦(IBM1400),以處理龐大人事資料,當時笨重的主機以牛車運進台糖,形成有趣的歷史鏡頭!
用牛車運電腦 當代社會翻土
城市的現代化,「垃圾處理」是重要指標。陳柔縉指出,目前大家熟悉、播著貝多芬「給愛麗絲」名曲的音樂垃圾車,早在四十二年前,即一九六八年元月就開始穿梭在台北市的大街小巷。
有趣的是,今年十一月中旬屏東縣潮洲鎮的垃圾車擅自改換音樂曲子,反遭民眾抗議,因為換了曲子之後,許多人忘了倒垃圾。
收垃圾機械化 給愛麗絲傳唱
原來在一九六六年的台北市,仍使用人力拉著五百輛拖車,沿街搖鈴來收垃圾。當時省主席黃杰看不下去,下令該年年底前要讓這五百輛拉車消失,趕快進入機械化收垃圾的時代。
電子貨幣的出現,也是現代化社會一大表徵。陳柔縉說:「現在,沒有信用卡很奇怪;三十年前,有信用卡,很奇怪。」一九七三年,今日百貨、頂好兩家公司分別與台北市銀行(目前已併入台北富邦銀行)合作,發行「家庭購物信用卡」,當時申請這張卡民眾必須先在台北市銀行開戶且有存款,每月最高消費額為一萬元,每月定期結清。
開辦信用卡 先享受後付款
聯合信用卡中心副總經理殷介芳指出,當初這張卡由百貨公司發行,性質比較像是購物卡或簽帳卡。一九七四年,中國信託、國泰信託、亞洲信託分別開辦信用卡,這些卡的功能實際上也是簽帳卡。真正具有循環信用的「信用卡」直到一九八八年才出現,持卡人在繳款期限前只須付清極低比率的金額。
雖然台灣的信用卡市場成長非常快速,消費者獲得「先享受、後付款」的好處,不過,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就因為銀行浮濫發卡,讓許多人淪為「卡奴」。
超商好鄰居 24小時不打烊
廿四小時不打烊的便利超商,也已大幅改變台灣人的消費行為,其源頭可溯自一九七九年,統一企業取得美國南方公司授權,全台十四家統一超商同時開幕。卅多年後,便利超商已成為都市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便利超商興起讓都市人的生活更便利,卻也蠶食鯨吞了許多傳統小店。陳柔縉指出,便利超商像一隻巨獸,以多元化經營方式,逼使傳統小雜貨店、報攤、影印店、書店、文具店、相片沖洗店逐漸消聲匿跡,便當店、水果攤、咖啡店的生意也被瓜分。
從「時間節」的制定,到電腦、簽帳卡與信用卡、便利超商的出現,已在在凸顯台灣人容易接受新觀念、新事物的能力,並且加速了台灣社會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