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長腿姊姊寧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哈啦456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短 評-呷飯一百年
 瀏覽94,656|回應420推薦5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胡小蒨
小筏 ( 休息中 )
子平老師。故意算錯的。。。
寧子
彩虹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10010200268,00.html
短 評-呷飯一百年
2010-01-02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台灣最重要前進動力在民間,不在政府。本報「打拚向前行─民國九九,台灣久久」專題切入,無論是呷飯、??、起厝、創業、運動、拜拜、讀冊、看戲、投票等,都是與人民最相關的食衣住行生活史。

 從這些共同記憶與動人故事出發,台灣一定可以珍惜所有、建立信心,在民間力量帶領下邁向未來。

 「庶民」不是政治人物搶選票的口號,而是發生在你我周遭最難以忘懷也最珍貴的事物。以本報一月份的「呷飯一百年」主題言,台灣最受國際稱道、吸引無數觀光客的美食背後,存在許多不同族群攜手合作、本土與國際創意激盪的庶民故事,值得全民品味思量。 《華爾街日報》專文推薦的「隆記菜館」,過去四十年把上海本幫菜做得有口皆碑的主廚,其實是來自新竹客家人;西門町六十年和漢料理老店「美觀園」,原來是一個彰化囝仔到台北繁華都會打拚故事;台南百年小吃「洪芋頭擔仔麵」,正打算「把製作肉燥的核心技術根留台灣,以因地制宜的口味打進大陸市場」…。這些大大小小庶民故事的總和,就是台灣最核心的競爭力。

 民間社會才是台灣超越藍綠、不斷向前的火車頭。民國一百年前夕,政府應該謙卑聆聽庶民故事、學習庶民智慧,才可能了解庶民感受與需求,進而在施政中注入最重要的「以民為本」精神。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778505
引用者清單(1)
2010/12/30 22:49 【 最棒宅經濟 "讓錢自己流進來"系統】 短 評-呷飯一百年
 回應文章 頁/共4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地點篇─宗教年代 肖媽祖 迎王爺 敬神安民心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小蒨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648x112010122500119,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地點篇─宗教年代 肖媽祖 迎王爺 敬神安民心
2010-12-25 中國時報 【(採訪/何榮幸、謝錦芳、高有智,整理/高有智)】

 
     台灣民間的多元信仰,長期孕育豐富鮮明、極具生命力的宗教文化。回顧過去一百年重要地景,總免不了廟宇或寺院,尤其是歷史悠久,擁有龐大信眾的媽祖宮和王爺廟,香火延續不斷,護佑芸芸眾生。

     台灣各地媽祖廟林立,文史專家莊永明特別推崇「馬公媽祖宮」的歷史地位,堪稱為「台灣第一座寺廟」。「媽祖宮」位於澎湖縣馬公市的正義街上,亦稱「天后宮」、「天妃宮」,不僅是當地信仰的中心,也是「馬公」地名的由來,在一六○四年荷蘭人被明朝擊退到澎湖時就已經存在。

     馬公媽祖宮 台灣第一座寺廟

     天后宮建築是傳統的閩南式合院建築,不同於其他廟宇的建築風格,坐北朝南採四進式格局,廟內更有台灣第一座碑碣「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紀念沈有容驅逐入侵澎湖的荷蘭海軍的事蹟。莊永明強調,「台澎一家,馬公媽祖宮建廟於明代,台灣有不少媽祖廟自稱『開台媽祖』、『開基媽祖』,但『輩份』都沒有澎湖馬公的『老』。」

     根據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水師提督施琅率領軍隊進攻澎湖擊退明軍,施琅認為是靠媽祖顯靈相助,於是奏請康熙皇帝加封,並特派官員到澎湖致祭,隔年正式加封媽祖為「天后」,從此媽祖宮又稱為「天后宮」,也提升媽祖的神格地位,比中國的「天妃娘娘」為大。宗教學者董芳苑說,台灣特殊移民歷史把「媽祖婆」本土化,也提高神格地位,穿著和形象不同,連帶影響原本的福建湄州媽祖信仰。

     北港朝天宮 首屈一指觀光廟

     莊永明則分析,施琅攻台時所謂的「媽祖神蹟」傳說,自是一種「心理戰」,但可見當時「澎湖媽祖」受民間敬仰的程度。「媽祖宮」在清乾隆時期,有「七街一市」盛況,每日人潮熙攘。

     除了馬公的媽祖宮,北港「朝天宮」在日治時期即已名聲響亮,香火鼎盛,信徒眾多。北港早期為中南部重要的商港貿易地區,繁華一時,雖然人口逐漸外移,風華不如早年盛況,但依舊是媽祖信仰的重要勝地。

     北港朝天宮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是全國三百餘座媽祖廟的總廟,外觀輝煌,列為二級古蹟。台史博館長呂理政說,媽祖信仰為台灣民間普遍信仰,北港朝天宮在日治時期即為首屈一指的觀光廟。「日治時期流傳迄今的明信片或文獻中,最常出現的廟宇,北部是艋舺的龍山寺,南部就是北港朝天宮。」近年來大甲鎮瀾宮的媽祖遶境,亦已成為媽祖信仰的年度盛事。

     南鯤鯓代天府 普渡擺三千桌

     除了媽祖宮,南部盛行的王爺信仰也是許多人心中重要的宗教地景,民間也流傳「三月肖媽祖、四月迎王爺」的俗諺。知名的王爺廟,包括台南的西港玉敕慶安宮和屏東的東港東隆宮等。

     台南縣北門鄉的南鯤鯓代天府,也是全台數一數二的大廟,更是全台灣的「王爺總廟」。每年農曆七月十日舉辦的普渡祭典,擺席高達三千桌。代天府由村廟而鄉廟、北門區六鄉鎮的區域性廟宇,最後更成為佛道儒一體的大廟,分靈出去的大小廟共一萬七千三百多間,每年香客逾六百萬人次。

     除了多元林立的大小廟宇,許多教堂或清真寺等信仰中心,也都是不同信眾心中最重要的地景。這些宗教地景,陪伴庶民社會度過百年來的風風雨雨,展現台灣人敬天虔誠的一面,也不斷給予安定民心的心靈力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61387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地點篇─交通年代 鐵公路凸全台 拉近鄉鎮距離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小蒨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637x112010122400431,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地點篇─交通年代 鐵公路凸全台 拉近鄉鎮距離
2010-12-24 中國時報 【(採訪/何榮幸、謝錦芳、高有智,整理/高有智)】

 
     百年來,台灣的交通發展一日千里,見證時代的突飛猛進。早年交通不便,蘇花公路是前往東部的交通樞紐,一九五○年代西螺大橋啟用,則宣告西部縱貫公路新時代來臨。許多重要公路或鐵道,都是台灣人難忘的地景。

     蘇花公路的前身,是清朝時期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開闢的「北路」,到了日治時期,才構築為可通行汽車的公路。一九三二年五月,蘇澳到花蓮公路通車,命名為「臨海道路」。文史專家莊永明指出,「蘇花公路過去是清末『開山撫番』的道路,等到通車後,使得台灣『前山』到『後山』更加便捷」。

     蘇花公路 貫穿前山到後山

     蘇花公路是知名的景觀公路,國幣鈔票曾破天荒取景印製。「清水斷崖」於日治時期就曾由日日新報讀者票選為台灣十二勝之一,戰後也被省政府列入八景之列。莊永明稱讚說,「清水斷崖」的勝景,時稱「絕壁三十一里」。

     莊永明強調,國民政府來台後,「臨海道路」才改稱「蘇花公路」,更於一九六二年全線鋪設柏油路面;一九九○年,全線更拓寬為雙向車道。但因落石嚴重,加以天災常坍方或斷路,也讓「蘇花高」到「蘇花替」爭議不斷。

     尤其在今年梅姬風災中,蘇花公路嚴重坍方,造成數百人受困,還有創意旅行社中國旅遊團遊覽車失聯,車上十九名中國觀光客最後認定死亡,引起國內外高度矚目。

     西螺大橋 通車湧進8萬人

     東部的蘇花公路縱橫百年,西部的西螺大橋也是許多人心目中難忘的地標。西螺大橋不僅是當年遠東第一長鐵橋,通車後,台灣西部的縱貫公路也因此貫通。作家陳柔縉描繪說:「一九五三年一月二十八日,西螺大橋通車時,轟聲雷動,擠進八萬人。」

     「要具體看見美援對台灣的扶助,西螺大橋是最佳去處。」陳柔縉指出,西螺大橋橫跨濁水溪,連結雲林和彰化兩地。橋墩在日本時代已建成,只欠橋身,戰後全賴美國送來鋼材和設計橋樑樣式。「一九五○年韓戰爆發,美國重視台灣的軍事戰略價值,援助台灣達二十一年。美援時期對台灣戰後發展影響重大。」

     除了公路和橋樑,百年來,火車和鐵道也和庶民生活緊密相連,台灣如今保留新竹車站等老舊火車站。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呂理政說,「新竹車站曾是台灣西部七大車站之一,經歷多次改建,一九一三年以第四代巴洛克風格(亦稱「後期文藝復興」風格)的站體完工,當時是繼台北、基隆站後的第三大車站。」

     新竹車站 巴洛克風格著稱

     提到火車,呂理政強調,阿里山鐵路是目前台灣唯一仍在營運的高山森林鐵路,也是台灣重要地景之一。「阿里山鐵路原先開通目的,是為了開採阿里山高價值性的珍貴林木,於一九二○年開始載客。鐵路爬升方式採特殊的Z字型方式,成為一大特色」。

     從公路、鐵路的普及,穿梭進入航空和高鐵的高速年代,交通發展拉近了鄉鎮距離,也改變了島上人們的生活形態。不管時代如何更迭,曾經扮演重要交通樞紐的地景,永遠乘載著人們的記憶,繼續在歷史中前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59157
民國99 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地點篇─港埠年代 古蹟茶香大稻埕 開啟繁華年代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628x112010122300420,00.html
民國99 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地點篇─港埠年代 古蹟茶香大稻埕 開啟繁華年代
2010-12-23 中國時報 【採訪/謝錦芳、何榮幸、高有智,整理/謝錦芳】

 
     一八六○年,清朝在英法聯軍之役中戰敗,與英、法等列強簽定天津條約,大幅開放通商港口,其中包括台灣的滬尾(淡水)、安平,開啟了台灣港埠通商的年代。

     出口台北三寶 坐穩經濟重鎮

     「早年台北三寶│樟腦、大菁、茶等,主要由淡水出口,為台灣賺取大量外匯;淡水河的航運之利也成為北台灣繁榮的契機。」文史專家莊永明指出,自一八六○年代起,淡水是台灣北部重要通商港口,一八七二年,傳教士馬偕抵達淡水時,見到此地青山翠巒、淡水疏煙,曾說:「有一平靜、明晰的聲音告訴我說:此地就是了。」馬偕於是落腳淡水,展開一系列的醫療、教育事業。

     拜北台灣開港之利,大稻埕以茶葉躍居台灣經濟重鎮。從小在大稻埕長大的莊永明,對大稻埕的一草一木如數家珍。他指出,艋舺、大稻埕、城內是台北市最早的雛形。一八五三年被艋舺人逐出而逃到大稻埕的「移民」,另闢「新市」。台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主政期間,銳意經營大稻埕為「台北港埠」,開闢千秋、建昌街(今貴德街)為外僑居住地,洋行、公使館聚集於此,一九二○年代非武裝民族抗日運動、一九三○年代台灣新文化運動,皆與大稻埕關係密切。

     永樂太平港町 如翻閱台灣史

     日治時期,永樂町(今迪化街)、太平町(今延平北路)和港町是大稻埕與淡水河平行的南北向最重要三條道路。莊永明指出,「走讀港町,等於翻閱一章台灣近代史。港町的前世就是建昌、千秋街,有『洋人街』之稱,也是台北市著名的茶街,當年熱鬧無比,可惜今日已成歷史後巷。」

     二十世紀前半,台北人主要居住在大稻埕和艋舺,大稻埕商業發達,建築風華更勝艋舺。作家陳柔縉提醒,「走進大稻埕,千萬不要錯過迪化街上的百年老店─乾元中藥店。」乾元是日本時代台北最知名的中藥房,店內的藥櫃藥罐迄今仍保留原貌。

     根據陳柔縉的研究,「乾元很會做生意,一八九六年剛踏進大稻埕,就打折打到五、六家藥店關門;也曾組宣傳樂隊跑遍全台。一九二六年慶祝卅周年時,曾舉辦抽獎,買一圓送一張抽獎券,第一特獎獎金高達五百圓,大約是普通人二十個月薪水,可見手筆之大。」

     圓山別莊挺立 唯一都鐸建築

     台北市立美術館旁、基隆河畔有一棟歐式典雅建築「台北故事館」(原名圓山別莊),迄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它最初的主人也是一位大稻埕茶商陳朝駿,當時是做為招待政要、台灣士紳與各國茶商的聚會所。這是台灣現存古蹟中唯一的英國都鐸式建築。

     陳柔縉指出,日本時代的民間建築,迄今尚存且令人驚豔的莫過於圓山別莊,這必須好好感謝陳朝駿。他和父親陳玉露就像十九世紀後半到廿世紀初期許多大稻埕茶商一樣,都來自海峽對岸的廈門,他們是國際間舟船闖蕩的貿易商。陳玉露來台灣買茶,然後賣到印尼去,曾任台北茶商公會幹事長,一九一二年病逝,陳朝駿接任遺缺,不到二年即接掌台北茶商公會會長。據報載,陳朝駿酒量很好,一天可以喝掉二瓶威士忌,因此健康亮起紅燈,一九二三年因肝病去世時虛歲才卅八。

     百年後的今天,雖然淡水、大稻埕昔日的港埠風華早已消逝,不過,慶幸的是美麗的百年建築如台北故事館、百年老店如乾元中藥店,迄今依舊昂然挺立,向後人述說著上一代繁華盛世的故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56873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地點篇-豪門年代 霧峰、板橋林家 台灣歷史縮影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小蒨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613x112010122200425,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地點篇-豪門年代 霧峰、板橋林家 台灣歷史縮影
2010-12-22 中國時報 【(採訪/謝錦芳、何榮幸、高有智,整理/謝錦芳)】

 
     清末與日治時代,霧峰林家、板橋林家的財富與影響力最受矚目,與基隆顏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等被稱為台灣五大家族。霧峰與板橋「雙林」的祖先均在十八世紀來到台灣開疆闢土,板橋林家後來躍居全台首富,霧峰林家次之,台史博館長呂理政強調,「兩大家族發跡的故事反映豪門的興衰,也是台灣歷史的縮影。」

     豪門興衰 兩家族說故事

     位於台中縣的霧峰林宅,為清代台灣規模最大的豪宅。霧峰林家開台始祖為林石,一七五三年來到台中縣大里蕃界附近拓荒,後因林爽文事件受牽連,林石長媳攜二子遷移到阿罩霧(今霧峰),重起爐灶。後來林家取得樟腦專賣利益,財富直追板橋林家。霧峰林家後代子孫中,林文察、林朝棟父子有戰功,而林文欽考中舉人,林文欽之子林獻堂在日治時期成為台灣政治、社會運動領袖人物。

     霧峰林家在台灣軍事史上有重要地位。據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許雪姬的研究,林文察平定太平軍有功,曾擔任提督,後來不幸殉職,被封為太子少保,為當時台灣人第二高位的武官;清法戰爭爆發後,林文察之子林朝棟帶兵擊退法軍,效力於劉銘傳,重振家族的政治地位。

     呂理政指出,「台史博最近取得一批來自霧峰林家的文物,包括當年林文欽的官服、賞牌、女眷服飾及林獻堂的領收單,有助大家更了解霧峰林家的故事。」

     文武政商兼具 坐穩首富

     與台中霧峰林家互相輝映的台北板橋林家,先祖林平侯一七八二年渡海來台並在米店工作,林爽文事件使得米價爆漲,林平侯卻因賣米而大賺一筆。頗具商業頭腦的林平侯同時投資鹽業、樟腦和航運,累積大量財富,很快成為台灣首富,「板橋林」、「台灣林」的稱號不脛而走。

     呂理政表示,板橋林家第四代林維讓、林維源將家族聲勢推上最高峰。當時「板橋林」究竟多有錢?許雪姬曾指出,「清法戰爭時,福建巡撫劉銘傳來台灣,要向林家借一百萬元作軍費;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板橋林家的林維源送上貢品並捐了數萬元祝壽,這在台灣是僅有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家族致富之後,更善於結交官府、捐輸護產並取得相對利益。許雪姬在「清代的家族與政治發展」文中指出,「板橋林家第一代林平侯擔任廣西柳州知府,其孫林維源擔任二品京官,為清代台灣人擔任的最高文官。其中,林維源是劉銘傳非常倚重的人,也是台灣近代化的幕後功臣。」

     擴大政經影響力 兩家聯姻

     此外,第一世家也透過豪門聯姻擴大政經影響力。作家陳柔縉指出,林維讓這一支幾乎把清末福建省名儒重臣都結為親戚。例如,林熊徵之父林爾康娶宣統皇帝溥儀的老師陳寶琛的妹妹,林熊徵娶清末大臣盛宣懷的女兒盛關頤,而林維讓長孫女林慕安嫁船政大臣、兩江總督沈葆楨之孫,另一孫女林慕蘭嫁知名學者嚴復之子。有趣的是,透過層層綿密的聯姻網絡,林熊祥之子林衡道娶了杜聰明之女杜淑純,而杜聰明的太太出身霧峰林家,因而板橋與霧峰林家也連成一家。

     不論是霧峰或板橋林家,第一代來台打天下,篳路藍縷從無到有,逐漸累積傲人的財富;在政權轉變的時代,他們或帶兵打仗,或捐輸護產,適時擴大了政經影響力。百年來,舊一代富豪由盛而衰,新一代富豪趁勢崛起,兩個林家的故事逐漸成為遙遠傳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53954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地點篇─傳說年代 水沙連、高山青 見證族群融合史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小蒨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585x112010122000069,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地點篇─傳說年代 水沙連、高山青 見證族群融合史
2010-12-20 中國時報 【採訪/謝錦芳、何榮幸、高有智,整理/謝錦芳】

     在這個美麗的寶島上,有許多知名景點,歷經不同政權轉換,見證了多元族群的融和,更流傳著豐富的傳說。文史專家莊永明、台史博館長呂理政認為,身為台灣的子民,在一生中一定要去實地探訪一下這些名勝古蹟背後的故事。

     日月潭 多元族群的融爐

     台灣眾多歷史景點中,呂理政與莊永明均推薦了日月潭。水明水秀的日月潭為「台灣八景」之一,舊稱「水沙連」或「水沙廉」,為台灣原住民人數最少的邵族之世居地。

     呂理政指出,基督教長老教會牧師甘為霖在清末即來到這個地區傳教,當時他為日月潭取了一個洋名「甘治士湖」(Lake Candidius),以紀念十七世紀來此傳教的荷蘭新教牧師。「日月潭所屬水沙連地區,吸引許多族群遷來定居,包括高山族、平埔族、漢人,蘊育了多元族群與多元語言特色,如今日月潭成大陸觀光客來台必遊之地。」

     百年來,水沙連地區發生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例如一九一七年的埔里大地震、一九一九年開始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廠、一九三○年霧社事件、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烏牛欄之役」、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和一九九九年集集大地震等。

     日本殖民政府於一九三四年完成日月潭水力電廠,莊永明認為,「這是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的電力建設,這項建設的完工,使得台灣電力供應邁入新的里程,也是台灣工業化的動力推手。」

     阿里山 鐵道歷史代名詞

     日月潭之外,阿里山也是觀光客必遊之地。阿里山的林相橫跨熱、亞熱與溫帶,為台灣森林的表徵;「高山青」這首歌所描繪的阿里山風光,令人嚮往。莊永明指出,「阿里山『開山』甚早,一九○八年台灣總督府接手藤田組興建林鐵,一九一一年開始伐木,每年砍伐大量木材,破壞林相。當年為伐木所築鐵道如今成了觀光登山的運輸工具,鐵道歷史與鄒族文化都是阿里山重要的人文資源。」

     玉山、安平古堡 政治色彩濃

     台灣第一高峰玉山,在日治時代稱「新高山」。莊永明指出,基於國防與統治需求,日本總督府對台灣平地、山地進行地形測量,玉山高達三九五二公尺的「身價」,超越日本「聖山」富士山二百公尺,令日人大為驚奇,明治天皇為表彰新領土的新高度,因此將玉山命名為「新高山」,意喻日本帝國下的第一高峰。玉山長久以來是台灣的重要地標之一。

     位於台南的安平古堡,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前荷蘭人占領台灣的歷史。呂理政指出,早在一六三四年荷蘭人興建完成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當時是荷蘭人統治台灣的政經中心;荷蘭人離開之後,鄭成功駐居此地,因此漢人稱為「王城」;清代成為水師駐守之地,後來逐漸傾頹棄毀。到了日治時期,才改建整修為現在的面貌。

     大員建堡壘 演變成臺灣全稱

     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在《台灣歷史圖說》一書中指出,當時荷蘭人在「Tayouan」(大員)這個地方興建堡壘,「大員」就是今日的台南安平,或寫成「台員」、「臺灣」,後來成為台灣島的全稱。

     呂理政強調,「安平古堡經歷了台灣各個時期的政權輪替,具體呈現各階段歷史堆疊的痕跡,背後還有很多故事等著被發現。」

     從安平古堡、日月潭、阿里山到玉山,不論是荷蘭人留下的瓶瓶罐罐,或是老城牆上的蚵殼與泥土,處處蘊藏著數百年來的多元族群傳說,值得後人進一步探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48560
民國99台灣久久-台灣生命力 天災試煉愈見韌性 風雲一百年事件篇─巨變年代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小蒨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576x112010121900104,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台灣生命力 天災試煉愈見韌性 風雲一百年事件篇─巨變年代
2010-12-19 中國時報 【採訪/謝錦芳、何榮幸、高有智,整理/謝錦芳】

 
     台灣經歷過無數次的風災、地震、洪水與土石流的侵襲,使得山河變色,無數家庭從此天人永隔。但台灣人民並未因此被打倒,反而愈挫愈勇,許多人在救災與重建的過程中,展現了驚人的生命力,激發了互助合作的光榮感,也因此從巨變中獲得新生。

     八七水災慘況 老一輩難忘

     老一輩的記憶中,發生於一九五九年八月七日的「八七水災」,為戰後台灣最嚴重的水患。艾倫颱風帶來的豪雨,一夕間沖毀許多道路與橋樑,中南部十三縣市受重創,上千人死亡與失蹤,二萬七千多戶房屋全倒,卅多萬人無家可歸。

     當時蔣中正總統諭令三軍迅速投入救災,並頒布緊急處分命令,美國第七艦隊直升機也來台協助救災。據統計,八七水災的損失金額達卅四億元,大約當時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十分之一,相當於台灣省政府一年預算。如此龐大的損失,對當時經濟的衝擊,甚至超過後來的九二一大地震。

     四十年後,發生於一九九九年九月廿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南投地區達芮氏規模七.三的大地震,造成百年來最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這次地震是由車籠埔、大茅埔─雙冬兩大斷層互相擠壓所致,造成二千四百多人死亡,一萬一千多人受傷,房屋全倒三萬八千多戶,全國經濟損失達三千六百億元,相當於當年GDP的四%。

     九二一撼天地 死傷最慘重

     地震發生那一刻,李登輝總統回憶,「當時在書房裡,瞬間天搖地動,我心頭一驚,擔憂災情可能會很嚴重,國軍立即出動救援。」天一亮,李登輝趕到南投了解災情,指示全力救災;九月底發布緊急命令,加速重建工作。

     埔里基督教醫院院長黃蔚在九月廿日晚上,於台北參加完募款音樂會開車回埔里,沒想到半夜抵達埔里就碰上地震。黃蔚回憶,「前三個小時內,共有三百多個病人被送進來,有的斷手、有的斷腳,這是我有生以來最難忘的景像。」他說,幸好自己及時回到醫院坐鎮指揮。

     前九二一重建委員會執行長、現任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在《台灣九二一大地震的集體記憶》一書中強調,「倒塌的台北東星大樓裡,孫啟光、孫啟峰兩兄弟在受困一三○小時才被救出,兩兄弟靠冰箱裡的爛蘋果、尿液與救難人員噴灑的水維生,展現驚人的生命力。」

     地震前回到故鄉埔里成立「新故鄉基金會」的廖嘉展、顏新珠夫婦,不惜負債,也要把日本阪神地震的精神撫慰象徵、鷹取縣的紙教堂(Paper Dome)遷移到埔里,如今,紙教堂已成為埔里當地著名的觀光景點,也是新人結婚、舉行演唱會的最佳地點。今年紙教堂推出「生命故事亭」,廖嘉展在貨櫃屋裡設置錄音室,邀請九二一災民以自己的聲音來述說生命故事,留下珍貴的口述歷史。

     莫拉克超大豪雨 重創南台

     二○○九年八月八日父親節這一天,莫拉克颱風來襲,帶來超大豪雨橫掃南台灣,屏東尾寮山九日的單日雨量高達一四○三毫米,創歷史記錄。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五七七人在睡夢中被土石流掩埋,總計這次風災造成六七八人死亡,農業損失逾一九五億元。

     八八風災後,國際間紛紛伸出援手協助台灣救災,美軍出動C-130運輸機運送組合屋材料來台。不過,由於政府救災動作慢半拍,行政院長劉兆玄率各部會首長於九月七日宣布總辭,以示負責。

     百年來,台灣人民在歷次天災巨變中展現了人性的光輝,一次又一次重新站起,以最大的韌性繼續邁向未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45213
民國99台灣久久-軟硬實力奠基 拚出小島經濟奇蹟 風雲一百年 事件篇-建設年代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小蒨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566x112010121800108,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軟硬實力奠基 拚出小島經濟奇蹟 風雲一百年 事件篇-建設年代
2010-12-18 中國時報 【(採訪/謝錦芳、何榮幸、高有智,整理/謝錦芳)】

 
     台灣先後經歷不同政權統治,從一個蠻荒之島蛻變為富裕寶島。文史專家莊永明、台史博館長呂理政都認為,百年來有幾個不可忽略的重大建設,為台灣的經濟發展與文明進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日治時期台博會 產業嘉年華

     一九三五年,時值日本統治台灣四十年,莊永明指出,日本政府於十月十日,以五十天會期舉辦「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當時台灣六百多萬人口,就有二百八十多萬人次到台北市參觀這項盛會。日本政府為了彰顯政績,印製各式海報,以「產業躍進,南方守護島」、「南方文化的金字塔」等形容台灣的進步繁榮。

     當年台灣總督府投入龐大人力物力,在公會堂、新公園、大稻埕會場上布置各種主題館,包括產業館、林業館、交通館、文化館、電器館等。呂理政指出,「當時台灣人抱著看新奇事物及新產業的心情參觀這次嘉年華,形成當代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當年有許多重大改革措施,包括三七五減租,佃農繳納的租金不得超過卅七.五%,接著一九五一年公地放領,以及一九五三年實施耕者有其田。呂理政指出,「土地改革使得農民可以翻身,農家子弟也可以唸到博士,向社會上層流動,這項政策對台灣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影響非常大。」

     土改、新台幣 改變經濟結構

     客觀而言,這項土地改革日後引發正反兩面的評價,有人認為培養了許多自耕農,並將資金導入工業,有助於工業化的進行;也有人認為並未真正有效打擊到大地主。著名經濟學者、前監察院院長王作榮在《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一書中指出,「此一改革實為平均社會財富之改革,對於經濟發展之影響,並無定論。」

     當時另一項對民眾荷包影響深遠的改革是發行新台幣。一九四五至四九年間爆發惡性通貨膨脹,台北市大宗物資售價上升三七二八倍,台灣銀行於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發行新台幣,以四萬元舊台幣換一元新台幣,這項幣制改革的結果,有人一覺醒來,口袋裡的錢變少了,損失慘重,有人則債務減輕了,歡天喜地。

     一九六八年九月,台灣正式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讓年輕學生免試進入國民中學就讀,呂理政認為,「這項制度在台灣的教育史上意義重大。」當年在蔣中正總統指示下,立法院火速通過法案,立即施行,由於時間太匆促,師資良莠不齊、教學設備不足等問題層出不窮,不過,長遠看來,這項制度對台灣的教育影響深遠。

     九年國教、十大建設 發展基石

     一九七三年十月,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以阿戰爭引發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實施石油禁運,油價由原先每桶不到三美元上揚至十三美元以上,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台灣的出口亦受嚴重衝擊。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提出五年內完成「十大建設」,包括南北高速公路、桃園國際機場、北迴鐵路、鐵路電氣化、台中港、蘇澳港、石油化學工業、大煉綱廠、高雄造船廠、核能發電廠等。呂理政強調,「十大建設不但解決危機,也成為現代化的基礎,更是創造日後台灣經濟奇蹟的踏腳石。」

     台灣雖然資源貧瘠、土地狹小,不過,從日治時代第一次大型博覽會,到光復之後的土地改革、九年國教、十大建設等經建計畫的推動,這個寶島上的人民胼手胝足、刻苦耐勞,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奇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43173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事件篇-衝突年代 戰亂生離死別 人民難忘傷痛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小蒨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552x112010121700127,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事件篇-衝突年代 戰亂生離死別 人民難忘傷痛
2010-12-17 中國時報 【(採訪/謝錦芳、何榮幸、高有智,整理/謝錦芳)】

 
     百年來,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經歷多次戰爭與衝突,嘗盡生離死別的痛苦,這些都是不該被遺忘的歷史。

     清朝時期,台灣原住民並未納入清廷管轄;日本人看到山區木材、樟腦等龐大利益,於是在一九一○年發動『五年理蕃計畫』,採取武力鎮壓。台史博館長呂理政指出,「這項計畫改變了原住民百年來的命運。」

     五年理蕃 日人鎮壓原住民

     呂理政指出,一九一○年四月起,日本人以武力掃蕩「北蕃」泰雅族,總督府動員二千名武裝警察圍剿大嵙崁蕃,遭遇超乎預期的反抗,七月初日本動用正規軍隊與大砲攻擊原住民部落,到了十月六日原住民被迫投降,從此山區被納入日本政權的管轄。

     「五年理蕃計畫」正是「霧社事件」的遠因。台史博最近舉辦「霧社事件八十周年特展」,幫助年輕一代了解這段歷史。

     一九三○年十月廿七日上午,霧社正舉行聯合運動會,賽德克族有六個部落共一千二百人發起武裝抗日,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是其中要角,原住民襲擊馬赫坡幾個警察分駐所、學校、郵政局、日本人宿舍,共殺死一三四名日人。總督府調派三、四千名軍警與軍伕,以強大的火力鎮壓,甚至還使用化學武器。

     霧社事件 原住民武裝抗日

     文史專家莊永明指出,日軍同時運用與抗日部落敵對的「味方蕃」圍剿,四十多天後,莫那魯道和僅存的戰士們因彈盡援絕而自殺。他說:「霧社事件是日治時期最後一件大規模武裝抗日事件,此後當局強制實施原住民移民政策,原住民的處境更加惡化。」

     日治時期,台灣人被日本人視為「二等公民」,不得擔任軍職,只能當「軍伕」。莊永明指出,一九四二年四月一日,日本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全島瀰漫為國光榮出征的氣氛。首批志願入伍者多為十九至廿三歲的青年,共有一○一九人接受正規軍訓練。總計二次大戰期間,被日本徵召戰死異域的台籍日本兵高達三萬多人。

     二戰徵兵 台灣人戰死異域

     這些為數眾多的台籍日本兵,以生命寫下許多悲慘的故事。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台東阿美族人尼育唔(日名中村輝夫,返台後漢名為李光輝)在印尼摩洛泰(Morotai)島叢林裡被發現,他在廿四歲時被日軍徵召派到印尼,獨自在叢林中生活了廿九年,完全不知道二次大戰早已結束。當他回到台東老家,妻子早已改嫁,當時才一個月大的兒子已長大成人。由於與社會格格不入,他終日酗酒、菸不離手,四年後死於肺癌。從尼育唔、中村輝夫到李光輝,不同名字反映出他所經歷的時代,以及充滿悲劇的人生。

     二二八事件 省籍摩擦源頭

     台灣光復之後,由於發生嚴重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官員貪汙頻傳,民怨四起。一九四七年引爆「二二八事件」,台灣人死傷慘重。此後「二二八事件」一直是個禁忌議題,甚至成為省籍摩擦的重要源頭。呂理政對此強調,「唯有勇於面對歷史,珍惜並尊重不同的族群,台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多元族群和諧共榮的社會。」

     從五年理蕃計畫、霧社事件、台灣人投入二次大戰到戰後的「二二八事件」,百年來不同政權所引發的戰爭與衝突,讓這塊土地上的無數人失去寶貴生命,整個社會付出了最慘痛的代價。回顧這些衝突的年代,讓人們體認到族群互相尊重與包容的重要性,也讓人們更加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時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40973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事件篇─歡樂年代 30年代瘋唱歌跳舞 70年代迷史豔文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小蒨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541x112010121600142,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事件篇─歡樂年代 30年代瘋唱歌跳舞 70年代迷史豔文
2010-12-16 中國時報 【(採訪/謝錦芳、何榮幸、高有智,整理/謝錦芳)】

 
     日治時期一度禁止跳舞,不過,到了一九三○年,跳舞開始大流行,當時報紙寫著「跳舞時代來了」,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出現,接著「望春風」、「月夜愁」等知名台語歌曲陸續推出,這些歌曲與跳舞風潮的興起,使得一九三○年代初期的台灣,充滿了歡樂氣氛。

     台灣人何時開始跳流行舞?根據作家陳柔縉的研究,「有一位在台北板橋林家工作的林樹枝,因在日本名古屋唸書時學會跳舞,一九二七年邀請他的舞蹈老師來台開班授課,但遭官方禁止。三年後,跳舞風氣開始流行起來。」

     日治時開放舞廳 掀起跳舞熱

     陳柔縉指出,當時永樂町(迪化街)的大布商高樹發見情勢可為,準備向警察申設舞廳,不過,當時開舞廳是個新興行業,尚無法令管理,於是高樹發的申請案被駁回。直到一九三一年冬天,日本官方才訂出辦法,規定帶酒氣的人不准進舞廳,要有兩層樓的場地,各地舞廳遂如雨後春筍冒出來,最後日本警方勒令全面關閉。

     不過,喜愛跳舞是人的天性,日本官方終究無法全面禁止,於是又有限度開放了兩家,一家位於大稻埕,名為「同聲俱樂部」,掛名負責人黃聯登是前北大校長嚴復的女婿,另一家由日本人經營,名為「雨衣會館」,位於西門町。

     「桃花泣血記」 帶動流行歌

     一九三○年代不僅是跳舞時代,各種台語流行歌曲也紛紛出爐。文史專家莊永明指出,一九三二年「桃花泣血記」首先打開流行歌曲市場,被喻為「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曲」,這種為電影製作的廣告歌曲,再灌錄唱片發行,是台語流行歌曲發展初期現象。

     莊永明指出,一九三三年起,「望春風」、「雨夜花」、「滿山春色」、「農村曲」、「四季紅」、「青春嶺」等歌曲幾乎成為台灣人的「心曲」。「當時正值台灣語文論戰炙熱,作詞家對台語文字的運用,喻為『台語新詩』並不為過,而當時作曲家所譜出的台灣味旋律也使人聽起來更『入味』。」

     二戰後,電視開始流行,日本於一九五三年開播電視節目,台灣到了一九六二年十月十日,台視正式開播,打開了台灣傳播與娛樂生活新視界。其實台灣人對電視並不陌生。陳柔縉指出,「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五日,有位台電工程師張仲智在經濟部大禮堂播放電視,當時現場有一千多人,畫面出現台電董事長楊家瑜清晰的笑容,全場爆出熱烈掌聲。這次的初體驗,讓大家明白看電視與看電影,有很大不同,電影必須在黑暗中播放,電視則不必。」

     隨著電視的興起,陳柔縉說,一九七○年代庶民最大娛樂盛事,就是看布袋戲《雲州大儒俠》了。當時「轟動武林,驚動萬教」、「順我者生、逆我者亡」,這幾句布袋戲經典台詞,至今仍是許多人小時候快樂的記憶。

     搶看雲州大儒俠 全台大跳電

     真正轟動武林的是,一九七○年三月二日起,黃俊雄的布袋戲搬上電視,史豔文與藏鏡人的正邪對抗,吸引全台戲迷,連演五百八十三集,最高收視率達九十七%。陳柔縉說,「當年還因為家家戶戶同時開機,電力不堪負荷發生大跳電,由此可見史豔文出現江湖的震撼力有多驚人。」

     從日治時代的跳舞、台語歌風潮,到光復之後台視的開播、史豔文出現江湖等事件,在不同時代,不同形式的歌曲、舞蹈、戲劇帶給人們歡樂,透過電視台的轉播更發揮了無遠弗屆的力量,也成為台灣人民美好的共同回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38146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事件篇-文明年代 生活總有新鮮事 加速現代化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小蒨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530x112010121500118,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事件篇-文明年代 生活總有新鮮事 加速現代化
2010-12-15 中國時報 【(採訪/謝錦芳、何榮幸、高有智,整理/謝錦芳)】

 
     百年來,許多新制度與新事物的引進,使得台灣社會文明的發展不斷向前推進。

     日治初期時鐘不普及,人們缺乏守時的觀念,當時處於農業時代,人們依靠「天時」,對季節的概念遠勝於時間。台北市因而在一九二一年開始實施「時間節」,呼籲民眾守時處事。一九二七年六月十日,台灣總督府於全台舉行「時之紀念日」活動,宣導守時觀念。文史專家莊永明指出,「時間節的制定,是台灣邁向現代化工商社會作息的象徵。」

     日治設時間節 宣導守時觀念

     進入廿一世紀現代化社會,電腦早已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幾乎家家戶戶有電腦,人手一台筆記型電腦。作家陳柔縉形容「電腦把當代社會全翻了一次土,人們的閱聽、消費、溝通方式,無一不受牽引與變化。」

     很難想像,半個世紀以前,早在一九五七年台糖就向美商IBM台灣分公司買進第一台電腦(IBM1400),以處理龐大人事資料,當時笨重的主機以牛車運進台糖,形成有趣的歷史鏡頭!

     用牛車運電腦 當代社會翻土

     城市的現代化,「垃圾處理」是重要指標。陳柔縉指出,目前大家熟悉、播著貝多芬「給愛麗絲」名曲的音樂垃圾車,早在四十二年前,即一九六八年元月就開始穿梭在台北市的大街小巷。

     有趣的是,今年十一月中旬屏東縣潮洲鎮的垃圾車擅自改換音樂曲子,反遭民眾抗議,因為換了曲子之後,許多人忘了倒垃圾。

     收垃圾機械化 給愛麗絲傳唱

     原來在一九六六年的台北市,仍使用人力拉著五百輛拖車,沿街搖鈴來收垃圾。當時省主席黃杰看不下去,下令該年年底前要讓這五百輛拉車消失,趕快進入機械化收垃圾的時代。

     電子貨幣的出現,也是現代化社會一大表徵。陳柔縉說:「現在,沒有信用卡很奇怪;三十年前,有信用卡,很奇怪。」一九七三年,今日百貨、頂好兩家公司分別與台北市銀行(目前已併入台北富邦銀行)合作,發行「家庭購物信用卡」,當時申請這張卡民眾必須先在台北市銀行開戶且有存款,每月最高消費額為一萬元,每月定期結清。

     開辦信用卡 先享受後付款

     聯合信用卡中心副總經理殷介芳指出,當初這張卡由百貨公司發行,性質比較像是購物卡或簽帳卡。一九七四年,中國信託、國泰信託、亞洲信託分別開辦信用卡,這些卡的功能實際上也是簽帳卡。真正具有循環信用的「信用卡」直到一九八八年才出現,持卡人在繳款期限前只須付清極低比率的金額。

     雖然台灣的信用卡市場成長非常快速,消費者獲得「先享受、後付款」的好處,不過,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就因為銀行浮濫發卡,讓許多人淪為「卡奴」。

     超商好鄰居 24小時不打烊

     廿四小時不打烊的便利超商,也已大幅改變台灣人的消費行為,其源頭可溯自一九七九年,統一企業取得美國南方公司授權,全台十四家統一超商同時開幕。卅多年後,便利超商已成為都市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便利超商興起讓都市人的生活更便利,卻也蠶食鯨吞了許多傳統小店。陳柔縉指出,便利超商像一隻巨獸,以多元化經營方式,逼使傳統小雜貨店、報攤、影印店、書店、文具店、相片沖洗店逐漸消聲匿跡,便當店、水果攤、咖啡店的生意也被瓜分。

     從「時間節」的制定,到電腦、簽帳卡與信用卡、便利超商的出現,已在在凸顯台灣人容易接受新觀念、新事物的能力,並且加速了台灣社會的現代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35177
頁/共4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