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874x112010040200403,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導論三之二 商店市集篇 有人扛家業 有人痛出走 迪化街鄉愁 聚散兩依依
2010-04-02 中國時報 【◎本月導論執筆:黃哲斌 ◎採訪:黃哲斌、黃文博、石文南】
一條迪化街,兩種鄉愁。
四十九歲的林兆剛,擁有電腦、土木的學歷專長,去年還是高鐵工程師,卻因阿公臨終前一句話,辭去高薪工作,回家接手台北最老的店舖,成為第五代店東。
六十歲的郭重興,幾家出版社的老闆,祖父曾是迪化街最富有的商人之一,他家幾乎是街上最美的建築,但因後人經營不善,忍痛賣掉老店及大宅,成為郭重興最深的痛,他至今每周回來看看老街,回憶童年時光,感受心中的陳年酸楚。
現由林兆剛經營的「林復振商行」,是先祖林右藻一八五三年所創設,自此,迪化街才開始「結市」。由於店舖牆面與隔鄰共用,一百五十年來不曾大幅改建。林兆剛的父親林徵龍、姑姑林韞回憶,「我們小時候,店舖屋頂還能看到一根根杉木橫樑;牆面下半是唭哩岸的石塊,上半是土角砌成,碰上颱風或地震,媽媽都很擔心。」
時至今日,店內天花板已裝上輕鋼架,牆面由鋼板強化遮蓋;只有店舖外觀曾經整建,一九三五年日本政府舉辦「台灣博覽會」,要求迪化街商家整修門面,商店外牆才重建為現貌。
一百多年來,林家白天在樓下作生意,從日治時代的糖、油、麵粉、乾貨,賣到現在的進口冷凍食材、南北貨,也曾率先引進日本的高帽子禮餅;晚上,他們大多睡在狹長的二樓,林韞說,「二樓屋瓦外有個小平台,我們以前常躺在上面,看著滿天星星。」
林兆剛小時,迪化街還有元宵炸寒單的習俗,他會在二樓居高臨下,當寒單爺神轎通過,就拚命點燃鞭炮往下丟。大學讀土木工程、在美國攻得電腦碩士的林兆剛,原以為這家老店只剩童年記憶,未料上一代店東四叔因病退休,其他堂兄弟又多數移居國外,這家老店面臨無人接手的窘境。
「起初我很猶豫,但我父親及四叔說,阿公臨終遺願就是『別讓這家店不見了』,於是我去年八月辭掉工作,回來顧店」。林兆剛說。
郭重興是另一個故事,他的祖父郭烏隆出身三峽貧戶,移居迪化街幫人擔菜、擺豬肉攤,一步步發跡,買下迪化街中段最漂亮的紅磚建築,開設「郭怡美商行」,又在店舖正後方蓋了三層樓的大宅院,前後相通,有花園、有水池,郭重興就出生於大宅裡。「阿公主要與滿洲、日本往來貿易,外銷台灣的糖等貨物、再進口大豆等物資,包括當時的麒麟啤酒。蓋這座大宅的錢,據說一趟糖的交易就賺回來了。」郭重興說,光是宅院面積就逾百坪,他跟幾個堂兄弟常在屋內玩捉迷藏,「太好躲了,我的童年就在這裡玩瘋了。」
後來,由於大伯與長兄先後經營失利,郭家先失去店舖,再賣掉大宅,當時郭重興三十六歲,「我在這裡出生、長大、娶妻、生了長女,這間房子到處是我的人生記憶,沒想到被『所有權』硬生生剪斷了。」
心酸之餘,郭重興索性搬往新店,曾共同創辦城邦集團,現為共和國出版集團老闆的他,發現自己還是忘不了老家。每逢周日,他騎著單車到迪化街附近的李春生紀念教會作禮拜,然後踱回街上,吃吃老攤、拜訪自己的青春遺跡。
就像鮭魚尋找身世,郭重興的兩個女兒也喜歡逛看迪化街,他自己一直想買回舊居,「但得要賺了大錢才行,」郭重興苦笑。林兆剛則是溯回家族源頭,努力學作生意,希望讓這家老店再發光亮:「我跟太太正試著用網路行銷,跟新一代的消費者溝通。」(採訪/黃哲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