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長腿姊姊寧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哈啦456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短 評-呷飯一百年
 瀏覽94,702|回應420推薦5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胡小蒨
小筏 ( 休息中 )
子平老師。故意算錯的。。。
寧子
彩虹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10010200268,00.html
短 評-呷飯一百年
2010-01-02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台灣最重要前進動力在民間,不在政府。本報「打拚向前行─民國九九,台灣久久」專題切入,無論是呷飯、??、起厝、創業、運動、拜拜、讀冊、看戲、投票等,都是與人民最相關的食衣住行生活史。

 從這些共同記憶與動人故事出發,台灣一定可以珍惜所有、建立信心,在民間力量帶領下邁向未來。

 「庶民」不是政治人物搶選票的口號,而是發生在你我周遭最難以忘懷也最珍貴的事物。以本報一月份的「呷飯一百年」主題言,台灣最受國際稱道、吸引無數觀光客的美食背後,存在許多不同族群攜手合作、本土與國際創意激盪的庶民故事,值得全民品味思量。 《華爾街日報》專文推薦的「隆記菜館」,過去四十年把上海本幫菜做得有口皆碑的主廚,其實是來自新竹客家人;西門町六十年和漢料理老店「美觀園」,原來是一個彰化囝仔到台北繁華都會打拚故事;台南百年小吃「洪芋頭擔仔麵」,正打算「把製作肉燥的核心技術根留台灣,以因地制宜的口味打進大陸市場」…。這些大大小小庶民故事的總和,就是台灣最核心的競爭力。

 民間社會才是台灣超越藍綠、不斷向前的火車頭。民國一百年前夕,政府應該謙卑聆聽庶民故事、學習庶民智慧,才可能了解庶民感受與需求,進而在施政中注入最重要的「以民為本」精神。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778505
引用者清單(1)
2010/12/30 22:49 【 最棒宅經濟 "讓錢自己流進來"系統】 短 評-呷飯一百年
 回應文章 頁/共4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民國99台灣久久-大規模商業區始祖 榮町、末廣町 南北閃亮銀座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874x112010040200404,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大規模商業區始祖 榮町、末廣町 南北閃亮銀座
2010-04-02 中國時報 【本報訊】

 
     迪化街是日治時代的台灣人的商品批發中心,卻不是最熱鬧的商業區;反倒是台北市「榮町」與台南市「末廣町」,才是最繁華的模範街區,被日本政府譽為「南北銀座」。

     「榮町」就是現在北市衡陽路的周邊區域,大多為仿巴洛克式建築的商店市集,茶莊、醫院、銀行、書店、樂器社櫛比鱗次,町內有全台最早的菊元百貨,當時榮町的商店多由日人經營,被台灣人視為高級購物區。

     台北文獻會史蹟解說老師何良正表示,清代約於一八八二年修建台北城,城內建築以四處府衙、四座廟為主,直到日治時期進行類似都市計畫的「市區改正」,才在一九二○年出現台北榮町,「現在重慶南路的東方出版社,當時就是新高堂書店。」

     戰後,上海的綢緞莊、銀樓等商店進駐台北榮町。昔日的菊元百貨已易主為國泰世華銀行;至於一九四五年的中華西藥行、賣南北貨的伍中行至今屹立不搖。

     至於台南,日據時代因舊運河淤積,一九二六年新運河完工,日人將連接碼頭(今中國城)、台南州廳(台灣文學館)及火車站的末廣町(今中正路一帶),發展成為台南銀座。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玉璜說,新運河開通後,火車站前的大正町通、末廣町成為最重要的幹線,商業中心也從「五條港」轉移到末廣町,「目前的中正路兩旁,當時設計了兩排連棟式商店,南側排頭就是林百貨,民眾稱為『五層樓仔』,這兩排街屋,是台南史上最大規模的『結市』」。

     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長詹伯望說,當年末廣町的商家,還組了一個「銀座會」的組織,對商家多規範,例如規定只能開商店,不許開銀行,若在這裡開店,騎樓必需統一管理,不能亂擺商品、破壞觀瞻等等。  (採訪/石文南、黃文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24195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導論三之二 商店市集篇 有人扛家業 有人痛出走 迪化街鄉愁 聚散兩依依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874x112010040200403,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導論三之二 商店市集篇 有人扛家業 有人痛出走 迪化街鄉愁 聚散兩依依
2010-04-02 中國時報 【◎本月導論執筆:黃哲斌 ◎採訪:黃哲斌、黃文博、石文南】

 
     一條迪化街,兩種鄉愁。

     四十九歲的林兆剛,擁有電腦、土木的學歷專長,去年還是高鐵工程師,卻因阿公臨終前一句話,辭去高薪工作,回家接手台北最老的店舖,成為第五代店東。

     六十歲的郭重興,幾家出版社的老闆,祖父曾是迪化街最富有的商人之一,他家幾乎是街上最美的建築,但因後人經營不善,忍痛賣掉老店及大宅,成為郭重興最深的痛,他至今每周回來看看老街,回憶童年時光,感受心中的陳年酸楚。

     現由林兆剛經營的「林復振商行」,是先祖林右藻一八五三年所創設,自此,迪化街才開始「結市」。由於店舖牆面與隔鄰共用,一百五十年來不曾大幅改建。林兆剛的父親林徵龍、姑姑林韞回憶,「我們小時候,店舖屋頂還能看到一根根杉木橫樑;牆面下半是唭哩岸的石塊,上半是土角砌成,碰上颱風或地震,媽媽都很擔心。」

     時至今日,店內天花板已裝上輕鋼架,牆面由鋼板強化遮蓋;只有店舖外觀曾經整建,一九三五年日本政府舉辦「台灣博覽會」,要求迪化街商家整修門面,商店外牆才重建為現貌。

     一百多年來,林家白天在樓下作生意,從日治時代的糖、油、麵粉、乾貨,賣到現在的進口冷凍食材、南北貨,也曾率先引進日本的高帽子禮餅;晚上,他們大多睡在狹長的二樓,林韞說,「二樓屋瓦外有個小平台,我們以前常躺在上面,看著滿天星星。」

     林兆剛小時,迪化街還有元宵炸寒單的習俗,他會在二樓居高臨下,當寒單爺神轎通過,就拚命點燃鞭炮往下丟。大學讀土木工程、在美國攻得電腦碩士的林兆剛,原以為這家老店只剩童年記憶,未料上一代店東四叔因病退休,其他堂兄弟又多數移居國外,這家老店面臨無人接手的窘境。

     「起初我很猶豫,但我父親及四叔說,阿公臨終遺願就是『別讓這家店不見了』,於是我去年八月辭掉工作,回來顧店」。林兆剛說。

     郭重興是另一個故事,他的祖父郭烏隆出身三峽貧戶,移居迪化街幫人擔菜、擺豬肉攤,一步步發跡,買下迪化街中段最漂亮的紅磚建築,開設「郭怡美商行」,又在店舖正後方蓋了三層樓的大宅院,前後相通,有花園、有水池,郭重興就出生於大宅裡。「阿公主要與滿洲、日本往來貿易,外銷台灣的糖等貨物、再進口大豆等物資,包括當時的麒麟啤酒。蓋這座大宅的錢,據說一趟糖的交易就賺回來了。」郭重興說,光是宅院面積就逾百坪,他跟幾個堂兄弟常在屋內玩捉迷藏,「太好躲了,我的童年就在這裡玩瘋了。」

     後來,由於大伯與長兄先後經營失利,郭家先失去店舖,再賣掉大宅,當時郭重興三十六歲,「我在這裡出生、長大、娶妻、生了長女,這間房子到處是我的人生記憶,沒想到被『所有權』硬生生剪斷了。」

     心酸之餘,郭重興索性搬往新店,曾共同創辦城邦集團,現為共和國出版集團老闆的他,發現自己還是忘不了老家。每逢周日,他騎著單車到迪化街附近的李春生紀念教會作禮拜,然後踱回街上,吃吃老攤、拜訪自己的青春遺跡。

     就像鮭魚尋找身世,郭重興的兩個女兒也喜歡逛看迪化街,他自己一直想買回舊居,「但得要賺了大錢才行,」郭重興苦笑。林兆剛則是溯回家族源頭,努力學作生意,希望讓這家老店再發光亮:「我跟太太正試著用網路行銷,跟新一代的消費者溝通。」(採訪/黃哲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24191
民國99台灣久久-市集崛起 向天借地 西市場布莊雲集 繁華落盡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874x112010040200366,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市集崛起 向天借地 西市場布莊雲集 繁華落盡
2010-04-02 中國時報 【本報訊】

 
     提起老商場,台北人會記得中華商場或永樂市場,高雄人會想起新堀江。但許多人不知道,台南市西門路、民生路口,也藏著一座一九○五年至今的龐大商場,活著一群有故事的人。

     「最早,這裡不是布市,隔壁是眼鏡店,這間則是餅店,都是日本人的商店。」萬香布莊老闆林文彬歷歷數著。當年日本政府先蓋了傳統集中市場,後來在旁邊搭建這座「淺草商場」。至今,此處商家只有地上使用權,土地則向政府承租。

     戰後,他岳父自日籍老闆手中接下店面,因民生物資短缺,大家發現賣布最好賺,於是一窩蜂改為布行,這裡也變成南台灣最大的布市。林文彬十八歲應徵當店員,三十歲接下布莊生意,「民國六、七十年間,這個小店面聘用了六名店員,台中以南、屏東以北的人要嫁女兒,都要來這裡辦嫁妝。」

     「而且當年景氣好,附近有寶美樓等高級酒家,店家要求小姐至少準備七件旗袍,光是她們的生意,我們就接不完。」不只林文彬,三十幾年前嫁到此地謝家的歐佩華,也記得舊日榮景,「八點多一開門,店外就排滿作西裝褲的顧客,我先生與小叔忙著丈量、剪布,我負責收錢記帳,總要忙到晚上十點多打烊才能喘口氣。」

     不像萬香布莊仍維持兩層樓,謝家與許多店家都是四、五樓高的水泥建築,每層樓只有六坪。「四十年前,商場大火,被燒掉的店家,政府允許他們重建」,只要抬頭看商場走道的天花板,木造屋頂是日本時代所遺留,水泥屋頂是被燒過的區域。

     因此,西市場維持著新舊建物交錯的奇異景象,為了爭取住居空間,商場一樓走道的天花板,往往就是二樓住家的院子,他們稱為「向天借地」。至今,火仍是商場的大敵,有次樓下生意太好,歐佩華從三樓廚房下去幫忙,忘記在燒開水,等到廚房冒出火苗,隔壁鄰居緊急通知,她才衝上樓滅火,「我嚇得腦筋完全空白。」

     而今,西市場不復往日繁華,許多布行改成賣窗簾,謝家也重新裝修,供旅客入住體驗,成為網路相傳的熱門景點,百年孤寂的老商場,似乎出現一絲活力曙光。 (採訪/黃哲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24190
民國99台灣久久-台南神農街 暗藏300年史蹟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874x112010040200037,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台南神農街 暗藏300年史蹟
2010-04-02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台南有一條窄街,歷史幾乎是迪化街的兩倍長,三百年來保留清代、日治、民國不同時期的房屋特色,至今暗蘊著五進五落的幽長院落。每一張台灣古地圖,幾乎都有它的身影;然而,近代的地圖上可能找不到它,台南人或許也沒聽過它。

     家族在此落腳一百五十年的張國楠說,「我從小就納悶,我家地址是『神農街』,但因街道太窄太短,地圖上找不到;老一輩的鄰居提到這裡,卻又叫它『北勢街』。」

     十幾年前,張國楠北上參觀「十七世紀福爾摩莎特展」,看到故宮耗費億元向荷蘭商借的古文物裡,竟出現他家附近「大井頭」等字樣,「我整個人都起雞皮疙瘩」,才知道貌似破敗的老家,暗藏豐富的歷史寶藏,於是投入地方文史的發掘之旅。

     「一七二○年,北勢街第一次出現在文物紀載裡。」張國楠說,當時台江內海淤積,只剩下五條河道連結台南舊城與海洋,河道兩岸開始出現街道,北勢街就是最熱鬧的貿易輻輳中心,唐山的布匹、茶葉海運而來,從後門河道上岸,前門是店舖、一樓是倉庫,二樓則住著店東及夥計一大家子。

     張國楠的家也是如此,由於臨街寸土寸金,每一戶寬只有四米半,但縱深可達七十三公尺,每一層樓可達一百多坪,關鍵就在於「五進五落」。

     又因為戶戶緊臨,父母在家吵架時,住隔壁的外祖母會從屋內探頭,眺望他家天井,「難怪後來,街上鄰居想幫我提親,我爸都拒絕了。」張國楠半開玩笑說。

     從小因為父母督促他們讀書,不准下樓玩,屋頂變成他們「飛簷走壁」的遊樂場,說著說著,近花甲的張國楠輕巧跳上屋樑,眺看整條街的紅瓦屋頂,衷心期盼這條老街,重現百年風華。(採訪/黃哲斌)

     小啟:昨日導論引言第二段,「明治天皇」應為昭和之誤,特此更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24188
民國99台灣久久-戰後建築 政治色彩濃 國父紀念館妥協 頂著「烏紗帽」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864x112010040100387,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戰後建築 政治色彩濃 國父紀念館妥協 頂著「烏紗帽」
2010-04-01 中國時報 【(採訪/吳垠慧)】

     當你走近國父紀念館,你正目睹台灣戰後建築與政治的尷尬糾纏。

     一九六五年籌建國父紀念館時,建築師王大閎獲得競圖首獎,但因「高層要求有中國宮殿符號的設計」,王大閎最後以隱喻「中國官式烏紗帽」的中央平屋頂妥協,國父紀念館才變為如今的樣貌。這並非特例,王大閎一九六一年參加故宮競圖,也奪得首獎;但因設計缺乏宮殿式符號,評審委員要求王大閎修改遭拒,最後轉由建築師黃寶瑜接手,也讓王大閎的故宮設計化成泡影。

     現年九十二歲王大閎,看遍台灣戰後公共建築滄桑。出身名門的他,父親王寵惠歷任外交部長、行政院長和司法院長。王大閎在瑞士就讀中學,先後攻讀劍橋大學建築系、哈佛建築研究所,貝聿銘曾是他的同班同學。

     元智大學藝術創意系系主任兼藝術管理研究所所長阮慶岳指出,日治時期台灣並未培養本土建築師,「日本人帶入仿歐洲古典風格的建築,總統府、台北賓館就是例子。」而王大閎、王秋華等戰後第一代建築師,在中國出生,留學歐美時受西方現代主義洗禮,將他們所學引進台灣建築界。

     一九六○、七○年代,台灣民間力量尚未興起,一般人並無能力找建築師蓋房子,機關學校是主要業主,王大閎的校園建築包括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台大法商學院圖書館等。

     阮慶岳表示,王大閎在西方接受「血統純正的現代主義建築教育」,偏好簡潔、俐落又單純的造型;而中國傳統建築的元素,則隱隱融入內部空間的設計中,讓細節呈現具東方美感的韻味,台大學生活動中心、外交部是典型範例,「相較於國父紀念館,外交部設計過程沒有太大政治力介入,王大閎有較多自主發揮的空間,他個人對外交部也比較滿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23159
民國99台灣久久-刻龍柱擺香爐 教堂長得很中國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864x112010040100080,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刻龍柱擺香爐 教堂長得很中國
2010-04-01 中國時報 【(採訪/洪榮志、陳易志)】

 
     就算是神的住所,也有東西融合的驚奇面貌。五十年前,台南縣後壁菁寮的十字架教堂,就以稻田中的高聳金字塔,融入東方的大紅門框及聖壇,試圖拉近與農民的距離;台南市的聖母主教座堂,更因紅柱綠瓦、有龍柱、有香爐,還曾引發教友議論。

     「這是天主教世界推動本土化的創舉」,如今中華聖母主教座堂的本堂神父賴効忠,仰望著祭台上以馬賽克拼貼的瑪利亞聖像,相信是神的恩賜,當年才能彌平諸多爭議。舉例而言,龍是中華民族的吉祥物,卻是西方天主教世界眼中邪惡的象徵,四十六年前,天主教台南教區首任主教羅光興建自己的主教座堂時,選擇龍的圖騰作為教堂樑柱裝飾,當年曾引發天主教內部的爭論。

     聖母主教座堂黃牆綠瓦,紅柱青窗,外形有點像金門莒光樓。當年,主教羅光希望藉由中華文化與基督福音相互對話,達到共識與互信。賴効忠指出,教堂採西方天主堂慣用的坐東朝西,中軸的端點即是圓形祭台,後方還有水池,非常合乎中國的風水設計。

     祭台前擺設的香爐,則是天主教允許信徒敬天祭祖的象徵;祭台兩側主樑及聖龕兩側也都有木刻對聯,再加上「天上聖母」的橫匾,若不細看,幾乎會誤以為是中國傳統廟宇。

     一九六○年由德國方濟會楊森神父購地興建、德國人波姆設計的後壁菁寮聖十字架教堂,就以高聳的金字塔造型,以及融合在地特色的細部設計,成為教堂建築的奇異特例。

     聖母主教座堂的影響衝擊,則開啟天主教建築本土化的先河,後來的台北總主教公署等,也都納入東方語彙。一九七四年,聖母主教座堂被指定為教區朝聖地,成為教友每年五月朝聖彌撒的聖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23158
民國99台灣久久-軍營→校舍→古蹟 小兵變詩人 瘂弦見證滄桑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864x112010040100433,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軍營→校舍→古蹟 小兵變詩人 瘂弦見證滄桑
2010-04-01 中國時報 【(採訪/黃哲斌、林欣誼)】
 
     一座古蹟,究竟如何誕生?幾幢日本時代的軍營,如何走過戰爭足跡,滋養了詩人與學子的心靈,埋藏了無數大陸老兵淚水,而今成為古都台南的文化景點、台灣社會的珍貴記憶?

     這是成功大學舊文學院等校舍的身世,也是著名詩人瘂弦之所以是瘂弦的故事。

     「民國三十八年,我跟著孫立人部隊在高雄上岸,當時我還是十七歲的娃娃兵,隸屬於陸軍四○軍三四○師的通信連,後來,我們就駐紮在台南的旭町營房。」年近八十,在加拿大接受越洋訪問的瘂弦,談起一甲子前的往事,仍然歷歷在目。

     他口中的旭町營房,正是成功大學光復校區的舊文學院、大成館及禮賢樓等國定古蹟。最早,它們是日本步兵第二聯隊的軍營,與中正紀念堂原址的第一聯隊,一南一北,是日本駐台陸軍的兩大主力。

     二次大戰後,孫立人部隊進駐,旭町營房改名為「光復營區」,瘂弦跟著河南同鄉馮鍾彥,也就是「五月畫會」馮鍾睿的哥哥,在此度過南國的初始時光。想念老家的少年瘂弦,央求馮鍾彥教他拉二胡,又怕吵著別人,於是他鑽進營房一樓底下,僅有半人高的架空層,一邊拉琴、一邊掉淚,聽著二胡泣訴的聲音彷彿「啞啞吐哀音」,為自己取了筆名「瘂弦」。

     成大建築系教授傅朝卿表示,日人治台之初,最苦惱的是白蟻與溼氣,「日軍水土不服病故的兵力,比打仗的還多」,他們花了許多力氣調查研究,設計出這種架高半層樓的磚造房舍,意外成為瘂弦思鄉的出口。

     瘂弦說,當年營舍空間很擁擠,每連一百多人睡一間大通舖,沒有飯廳也沒有澡堂,吃飯就在營房外榕樹下,「六個人一盆空心菜、一盆豆腐」,洗澡則在營房後方拉一排水龍頭,上百名阿兵哥光著身子、拿著臉盆,在光天化日下沖澡。

     成功大學當時是台灣省立工學院,由日本時代的台南工業專門學校改制而來,與光復營區僅一牆之隔,瘂弦休假時喜歡到校園裡散步,看見年齡相仿的學生,心底非常羨慕,「我特別喜歡讀牆上的學生壁報,有天看到幾句詩,『是誰灑下午后的陽光,是阿波羅還是里昂』,覺得好感動」。經此機緣,埋下他的詩人種籽。

     瘂弦苦讀博覽、辦軍中壁報,也結識了愛好創作的同袍,「那個營房培養了許多作家,段彩華、司馬中原、朱西甯,還有喜歡表演的孫越、郎雄。」

     一九五六年,省立工學院升格改制,光復營區撥為校地,稱作成功大學光復校區,昔日軍營也化身為文學院、歷史系館等校舍。一九九八年,瘂弦獲邀擔任成功大學駐校作家,他說,下榻處禮賢樓就是當年的師部,「第一晚,我整夜無法入眠,年少記憶一一浮現,就像陸游的詩句『鐵馬冰河入夢來』」。

     瘂弦自承年輕時每天忙著操課、種菜,根本不懂這幾棟房舍建築之美,半世紀後重新造訪,格外珍惜那段拉動啞弦的光陰,當他知道這三棟樓房已被列為國定古蹟,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就連校舍前,相傳由裕仁皇太子(日後的昭和天皇)種下的大榕樹,對他也別具意義。

     瘂弦說,他十八歲時,老榕樹就已粗壯巨大,等他年逾花甲再重逢,老樹彷彿依舊,「我忍不住摸著樹幹說,『榕樹呀榕樹,只有你看過我年輕的樣子;而今,我們倆都老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23157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導論三之一 公共建築篇 中西族群融合 形塑建築文化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864x112010040100386,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導論三之一 公共建築篇 中西族群融合 形塑建築文化
2010-04-01 中國時報 【◎本月導論執筆:黃哲斌】
 
     ◎採訪:黃哲斌、吳垠慧、洪榮志、 林欣誼、陳易志 一九○七年,日治政府拆除清代遺留的台北城牆,拆下的部分石塊,用來興建日軍步兵第一聯隊的軍營,可說是日本統治的重要象徵。七十三年後,原址改建為中正紀念堂,變成另一個政治地標,也是民眾散步、看戲、談戀愛的場所。

     一九一二年,日軍在台另一個駐紮重鎮:步兵第二聯隊的營舍落腳台南。戰後,這裡曾是詩人瘂弦離鄉背井的年少傷心地,現在卻是成功大學校舍。三棟僅存的軍營,連同相傳為明治天皇種植的榕樹,被指定為國家古蹟。

     一百年不算長,但台灣人經歷了不同時代,台灣厝講述了許多故事,時代與人生交錯融合的故事。除了公共建築,我們的家從土角厝、竹籠厝、磚瓦屋,一路受中國江南、日本、歐美的衝擊洗禮,不斷演化為磚木共構、加強磚造、鋼筋水泥、鋼骨結構。

     家的形貌,雖然從矮厝仔或透天厝,演變為公寓、電梯華廈、花園豪宅,歷史基因仍深植我們的生活中。打開家門,迎面是玄關,我們習慣地脫下皮鞋、換上拖鞋,甚至盤坐在清爽的和室裡。

     西式裝潢、日系空間,巧妙無痕融入我們的客廳。成大建築系教授傅朝卿說,「台灣大概是日本之外,榻榻米最多的國家。」

     我們的私人空間,不斷在歷史事件、社會氛圍中壓縮,交融,重塑。一百年來,台灣人目睹戰爭的毀滅性,體驗戰後克難的居住環境,眷村標記了政治離散的鄉愁、公寓開啟了中產都市的紀元,無數青年離開了阿嬤的三合院,卻在水泥森林裡匍匐前進,尋尋覓覓一個理想的家。

     時至今日,漫長的追尋尚未停止,我們還在摸索屋宇的形貌。這個月,「起厝一百年」將探看台灣公共建築、商店市集、民宅家居的百年發展,以及具有歷史、文化、族群融合重要意義的大小動人故事。回首過去,或許正如建築師劉國滄的觀點:「近三百年政權的變化,讓台灣建築自然出現許多切片、許多樣貌,急速凝固在我們的城市裡,這是台灣最特殊的文化競爭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23154
民國99 台灣久久-摩登一百年 創意之美 點子王攀頂 雲裳界颳「台」風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853x112010033100099,00.html
民國99 台灣久久-摩登一百年 創意之美 點子王攀頂 雲裳界颳「台」風
2010-03-31 中國時報 【採訪/徐亦橋、謝錦芳,整理/謝錦芳】

 
     「台灣之光」設計師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例如紐約時裝周竄紅的賈雯蘭、獲得國際大獎的古又文與黃嘉祥等,顯示新生代設計師的潛力無窮。但國際舞台競爭非常激烈,期待一波又一波的「台灣之光」讓國際社會看見台灣的「軟實力」與文化內涵。

     台灣土生土長的賈雯蘭,政大畢業到紐約取得藝術管理學位,後來轉行設計師,她是第一位非專業出身,在二○○三年成功打入紐約時裝周的台灣設計師,獨特脫俗的針織技術,被時尚界封為「針織女王」。

     針織女王賈雯蘭 打入紐約時尚圈

     賈雯蘭手繪的花樣,市面絕無僅有、甜美浪漫的花洋裝成為她的招牌,就像台灣人的性格,隨時有危機意識並尋找下一把刷子。她說,「你永遠不知道哪一件會賣得最好。 」

     台灣多年來將重心投注在高科技產業,賈雯蘭說,這讓國際上以為台灣只是個做電腦的地方,無法了解台灣的文化是什麼。因此她現在碰到有心的台灣設計師、模特兒或時尚編輯,都建議趕緊到國際闖一闖,「要在國際的體系上競爭,台灣多一個人出頭是一個。」

     古又文去年十二月得到國際大獎,在此之前,台灣時尚圈大約有十年空窗期,沒有新生代設計師闖出頭,也沒有人關注他們在做什麼。古又文說,自己常出來說話,其實是想要「為背後的冤靈發聲」。這些冤靈,就是沒有機會闖出頭被人看到的設計師們。

     古又文漫漫長路 國際大賽熬出頭

     古又文之前曾到處接案子籌措製作服裝的資金,甚至一個人默默聽著歌手碧玉的音樂,織著彷彿織不完的羊毛條洋裝,他說:「我背後有很多的努力,是相當漫長的歷程,這是別人不能了解的,直到得到國際大獎,才讓大家突然發現了我。」

     雖然外界是因為羊毛條編織認識古又文,他卻常說:「我什麼都可以設計。」展現他充滿彈性的一面,他不僅能為S.H.E.設計雕塑般的羊毛條衫,也可以和「五月天」主唱阿信合作設計T恤。

     去年十一月拿下「國際成衣聯盟IAF」最佳布料大獎的黃嘉祥,積極與國內想提升的紡織企業合作,希望以集團品牌方式打入國際。他認為,因為身在台灣,最能提供兼具國際思維與華人文化的設計。

     蕭達寅建議後輩 堅持到底才會贏

     目前在學學文創志業教授服裝設計的蕭達寅,一九七一年自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畢業後赴日本、巴黎深造,一九七七年曾在台灣開設可人服飾,八○年代在巴黎自創個人品牌。對於設計師這一行的酸甜苦辣,她感觸良多:「走服裝設計這一行,需要設計、生產與行銷等三個部門都要很強,最好有一個團隊,否則非常辛苦。」她在巴黎的時候,大約八成時間在處理公司業務,只有二成時間做設計,而且人生地不熟,經常被賣布的猶太人欺騙。

     「設計師這一行,首先要有興趣,其次要能堅持到底,因為你會不斷碰到挫折。」蕭達寅謙虛地說,自己早已退休,可傳給年輕人的經驗是,設計講究創意,但作品最終要引起消費者的共鳴才有市場,必須在創意與市場間取得平衡。

     賈雯蘭、古又文、黃嘉祥等人冒出頭,展現了台灣新生代設計師的創意之美。台灣流行時尚界的昂然自信,就在一代代設計師前仆後繼的努力中慢慢綻放光芒。

     「摩登一百年」系列專題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22186
民國99台灣久久-林志玲開路 名模跨出伸展台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839x112010033000001,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林志玲開路 名模跨出伸展台
2010-03-30 中國時報 【(採訪/朱梅芳 整理/謝錦芳)】

 
     台灣第一名模林志玲紅遍兩岸三地,開創多元發展的演藝事業,也成為台灣社會重要流行現象。從三十年前的台灣第一名模周丹薇,到目前當紅的隋棠等名模,模特兒的發展空間已不可同日而語,名模產業更早已走出伸展台而發光發亮。

     周丹薇今年五十四歲,因注重保養及養生,氣質優雅,看不出實際年齡。回想當年,她說,「沒有經紀人和助理,現在模特兒真的很好命。」她高中時,因個子高又漂亮,在校被選上拍學生服,十六歲走上伸展台,後來被選到香港表演,「在香港受訓那兩個月,對我幫助很大,吸收學習很多時尚流行資訊。」

     周丹薇憶往 全靠自己打點

     「那個時代的模特兒,流行資訊掌握要靠自己。」當年模特兒分為王榕生、王碧瑩、徐莉玲幾個Group,她們旗下各自有模特兒,周丹薇是跟著徐莉玲的。

     「以前我走到哪裡都大包小包,每次都急得不得了,除了要自己化妝,還要準備配件,我是第一個自己做大花弄在頭髮上的。」每次她和幾個當年的模特兒姊妹聚會時,大家都會感嘆,「現在模特兒什麼事都有專人幫忙打點,只要光著身去就可以了。」

     周丹薇在模特兒圈只有兩年,後來拍廣告、拍電影、演電視劇,因為當模特兒很辛苦,家人很反對,「主要是我們在伸展台上穿的衣服很時尚,很多人都不能接受。」她來自軍人家庭,家人更難接受她走這行。而隨著時空轉變,現在的年輕女孩,要當模特兒已不太有家庭壓力了。

     甜姊兒志玲 演戲主持都接

     身高一七四公分,體重五二公斤的林志玲,在二○○一年被星探發掘,開啟了模特兒生涯。二○○二年為香港唐安麒美容集團拍攝電視美容瘦身廣告,使其知名度大增。緊接著各種廣告代言邀約不斷,不但擔任金馬獎頒獎典禮主持人,並參加電影《赤壁》、《刺陵》演出,紅透半邊天的「林志玲現象」甚至引起學界的討論。

     「早期的模特兒以身高與體型最重要,外型有點陽剛,至於長相甜美的林志玲並非主流,不過她卻打開了名模的多元發展道路」,前ELLE雜誌國際中文版總編輯、現任時報周刊副社長許心怡指出,林志玲的走紅,背後有許多努力,期間也經歷八卦雜誌風風雨雨的報導,但她有很高的EQ從容應付,相當不容易。

     廿八歲的隋棠則對擔任模特兒覺得好幸運,她認為,模特兒被明星化,有知名度後,進而有機會代言、拍戲,「以前大家認為模特兒不會演戲、是花瓶,就算模特兒拍廣告,觀眾也不太有印象。」

     「以前的模特兒展示服裝時,在舞台上要臭臉,身高要很高,要有男相,這些我都不行,我只有一七二公分,臉也不夠酷。」隋棠說,如果在前一個世代當模特兒,她肯定沒有發揮的餘地。

     曾有人認為,「名模風」應很快就退燒了,隋棠卻不這麼覺得。「林志玲的『甜美』帶動台灣的模特兒風潮,我反而覺得模特兒的舞台愈來愈大,模特兒的機會愈來愈多,像唱歌、演戲、電影、主持都有,以前就算你有才藝可以表演,別人也未必會給妳機會。」

     隋棠看前景 有才藝有未來

     三十年來,台灣的模特兒產業從無到有,從校長兼撞鐘一人全包,到現在有專業經紀公司代理,從周丹薇、林志玲到隋棠,美麗與氣質兼具,舞台越來越廣,各自展現了不同的「麻豆model之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21368
頁/共4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