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長腿姊姊寧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哈啦456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短 評-呷飯一百年
 瀏覽94,851|回應420推薦5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胡小蒨
小筏 ( 休息中 )
子平老師。故意算錯的。。。
寧子
彩虹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10010200268,00.html
短 評-呷飯一百年
2010-01-02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台灣最重要前進動力在民間,不在政府。本報「打拚向前行─民國九九,台灣久久」專題切入,無論是呷飯、??、起厝、創業、運動、拜拜、讀冊、看戲、投票等,都是與人民最相關的食衣住行生活史。

 從這些共同記憶與動人故事出發,台灣一定可以珍惜所有、建立信心,在民間力量帶領下邁向未來。

 「庶民」不是政治人物搶選票的口號,而是發生在你我周遭最難以忘懷也最珍貴的事物。以本報一月份的「呷飯一百年」主題言,台灣最受國際稱道、吸引無數觀光客的美食背後,存在許多不同族群攜手合作、本土與國際創意激盪的庶民故事,值得全民品味思量。 《華爾街日報》專文推薦的「隆記菜館」,過去四十年把上海本幫菜做得有口皆碑的主廚,其實是來自新竹客家人;西門町六十年和漢料理老店「美觀園」,原來是一個彰化囝仔到台北繁華都會打拚故事;台南百年小吃「洪芋頭擔仔麵」,正打算「把製作肉燥的核心技術根留台灣,以因地制宜的口味打進大陸市場」…。這些大大小小庶民故事的總和,就是台灣最核心的競爭力。

 民間社會才是台灣超越藍綠、不斷向前的火車頭。民國一百年前夕,政府應該謙卑聆聽庶民故事、學習庶民智慧,才可能了解庶民感受與需求,進而在施政中注入最重要的「以民為本」精神。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778505
引用者清單(1)
2010/12/30 22:49 【 最棒宅經濟 "讓錢自己流進來"系統】 短 評-呷飯一百年
 回應文章 頁/共4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 寂寞的記憶 雅房出租 離巢單飛的滋味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978x112010041200093,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 寂寞的記憶 雅房出租 離巢單飛的滋味
2010-04-12 中國時報 【採訪/黃哲斌,整理/黃哲斌】

 
     「雅房出租,附家具,限女性」、「獨立小套房,有空調」,滿街的紅色小紙條,訴說一個個寂寞的故事。對於許多社會新鮮人而言,當你離開父母、離開學校的懷抱,「單身雅房或小套房」往往是人生獨立宣言的第一個家。

     台灣光復初期,離鄉到城市工作、求學的年輕人,大多住宿舍或寄宿親友家;一九七○、八○年代,工商業快速發展、都會中產興起,加上公寓普遍流行、隱私概念抬頭,這種以單人為分割單位的住居形式,才在都會地區急遽增生。

     小套房DIY 自立第一步

     最近因劇本《父後七日》入圍香港電影節的作家劉梓潔,就有豐富的「雅房經驗」。生長於彰化田尾的她,老家是溫暖的三合院,高中考上台中女中,因為宿舍離學校頗遠,十六歲就展開單身流浪之旅。

     劉梓潔說,高二時,她搬到學校對面的小套房,房東隔出八個房間,每間只有四坪大,扣掉小小衛浴,只能擺下單人床、書桌及幾個矮櫃。鄰居房客來來去去,半數是學生,半數是附近百貨公司的專櫃小姐。

     或許是離鄉背井的同理心,專櫃姐姐們對這些高中女生關愛有加,不時會在房間煮東西,招呼她們一起吃;「還有一位愛讀書的化妝品專櫃小姐,曾借我川端康成的《千羽鶴》,兩人因而特別投緣,幾乎像姐妹。」

     遺憾的是,當她考完聯考,搬離雅房那天,姐姐們都在上班,她連道別也不曾,從此斷了線。「住在單身套房的人,似乎都習慣了分離,來去就像浮萍,不需要說再見。」

     北上讀大學,後來變成上班族,劉梓潔在北縣搬了五、六個地方。她說,雖然在外賃屋,女生比較注重房間氣氛,「希望看起來像個家」,所以當她騎車,會留心沿途有無棄置的家具,「我撿過一整組的合成皮沙發,還有床架」。

     聚散卻如浮萍 習慣了分離

     「而且,雖然當時很窮,每星期都去逛IKEA,有次狠心買了一塊砧板,心想:我家終於有一樣IKEA的東西了。」劉梓潔笑說。

     在那段顛沛流離裡,她與附近另一位雅房族、後來的《九降風》編劇蔡宗翰混得很熟,「他比我更窮,住在頂樓加蓋的房間,只能把牆壁都漆成藍色,營造一點文藝氣息,牆上則貼滿他的文章剪報。」

     這段時日裡,兩個文藝青年常一起研究編劇,還試著幫公共電視寫劇本,也開啟了她的創作生涯。

     近年從網路紅到平面媒體的宅女小紅,則是另一種例子。三年前她搬離家裡,原本打算租房子,但發現「很多鐵皮屋頂的恐怖房間、家具又爛,竟然要租一萬元」,好一點的套房就要一萬五,於是她狠下心,在內湖買了一個小套房。

     不敢住三夾板 小紅買小房

     愛搞笑的她還有一個理由,「我看過一些港片,老舊公寓的奇怪鄰居會殺了你,假冒你的身分活下去,」讓她不敢住進龍蛇混雜的三夾板雅房。宅女小紅觀察,這棟都是小套房的電梯大樓,約莫半數出租給上班族,「還有一半是老人,跟著外傭一起住。」

     如今她雖然獨居,房間只有十坪,但自己的套房,感覺比較像個家。「我才捨得買一套三萬多元的真皮沙發,最近還考慮要不要買張搖椅。」

     無論是劉梓潔的分租雅房,或小紅的套房,它們標記著成年離巢的中繼站,也是人生大富翁「由此去」的起始點,從此機會與命運,都要奮力一擲,直到下一個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35218
民國99台灣久久-學生宿舍 酸甜苦辣轉大人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969x112010041100107,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學生宿舍 酸甜苦辣轉大人
2010-04-11 中國時報 【(採訪/吳垠慧、洪榮志、盧金足,整理/黃哲斌)】

 
     每個曾經負笈求學的學生,必然有過住宿舍的記憶;青春的汗酸、翻牆的刺激、苦讀的燈光,與友情、愛情混雜成一首交響曲。一九五○年代成功大學男生宿舍,就曾有一條寢室公約:「上廁所要脫了外衣,只穿內褲去;出來後,先到別人房間聊天十分鐘,味道散去後再回自己房間。」由此可見,當年男舍廁所有多臭。

     然而,成大都市計劃系副教授孔憲法認為,「寢室裡的襪子泡久了,那種臭味才可怕。」六○年代,成大男生宿舍是木造或水泥磚造的兩層樓房,每間寢室住八人,不僅陳設簡陋,更因廁所及浴室蓋在宿舍外,寒流來襲時,半夜上廁所必須忍受刺骨寒意及恐怖風聲。

     防臭公約 方便前得先脫衣

     孔憲法說,當年的寢室活動空間小,並限制熱水及限電;加上隔板簡陋,傳聲效果特佳,他們這間男生寢室喜歡玩撲克牌,經常三更半夜還在拱豬。有時玩得興起,聲音太大,隔壁房間的同學就會敲牆抗議。

     女生宿舍因為有門禁,只要拖過晚上十點,就得爬牆了。當年民風保守,趕設計圖或約會太晚時,男生就得協助女生爬牆。成大都計系主任鄒克萬指出,由於宿舍旁校牆緊鄰鐵道,常有夜間部女生抄捷徑爬牆搭火車;有時,女生的裙子被圍牆勾到,還會大叫男舍同學來「英雄救美」。

     偷摘水果 校園狂奔躲校警

     東海大學的木構造宿舍,則以中式優美造型著稱,大一新生必須全部住校。東海公關室主任沈哲正是工業工程系畢業,當年住校時,教官就住在宿舍,但他大二時照樣與同學跑到教師宿舍庭園偷摘荔枝、芒果,事蹟敗露就跑給校警追,還好校園非常大,只要跑進相思林就不見人影。

     許多大學新生強制住校,大二學生就會集體搬到校外賃屋居住,凝聚更堅固的友情。卅年前,一群文化大學美術系學生租下陽明山山腰的老古厝,而今這些學生已成為藝術圈中堅分子,他們當年居住的「巫雲山莊」,也變成台灣藝術界的傳奇。

     巫雲山莊 古厝孕育藝術家

     巫雲山莊是座L型的紅磚瓦厝,位於文大附近山區的巷弄盡頭,這棟高齡七十歲的老古厝,房客大多是文大美術系學生,從一九七○年代末至今,孕育出蘇旺伸、吳天章、陸先銘、連建興、洪東祿等多位知名藝術家。

     至於山莊命名的由來,陸先銘解釋,「陽明山有個『白雲山莊』是高級住宅,年輕人叛逆,自己揶揄是『烏雲山莊』,『巫雲』來自『烏雲』諧音。」

     三十年前,巫雲山莊連熱水器都沒有,洗澡還得劈柴燒火。陸先銘回憶,有時生活費用盡,只好到附近偷雞偷菜回來煮大鍋菜,然後在院子裡擺攤打牙祭。「陽明山夏天蛇多,我們看見後,掃把、棍子齊飛,抓來配薑絲煮湯。」

     延續傳統 學弟接租學長挑

     巫雲山莊可容納五、六人入住,人氣旺時連廚房、倉庫也隔間住人。不過,早期要住進巫雲可不是房東決定的。吳天章說,「要退租的學長會挑選有才氣又認真的學弟接棒,變成巫雲以前的『優良傳統』。美術系展或畢業展前幾名的人,很多都出自巫雲。」這些精采的歷屆住戶名單,至今還寫在斑駁的老厝外牆上。

     就像巫雲,學生宿舍往往是社會化的重要空間,少男少女們在高密度的同儕情誼裡,漸漸熟成,漸漸蓄積羽翼豐滿的能量,準備迎接真槍實彈的成人世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34220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 克難的記憶 眷村小中國 文化大融爐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960x112010041000191,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 克難的記憶 眷村小中國 文化大融爐
2010-04-10 中國時報 【採訪/黃哲斌、黃文博,整理/黃哲斌】

 
     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的各式聚落裡,「眷村」或許是最奇異、最特殊的一支。

     大批隨國府來台的軍人或官員,有些攜家帶眷、有的落地嫁娶,被政府安置在各種社區、村落或宿舍,自成一方天地;或者完全不安置,隨他們四散飄萍,生根發芽,「克難」彷彿成為多數眷村的胎記。

     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徐明松,就生長在一個奇特的眷村裡。「我父親是台中戰車基地處的士官,但他們單位並未配發宿舍,於是這些老兵自己想辦法,就在當時台中市議會的樓頂上,各自搭蓋違建居住,這些違建的結構很特殊,甚至還有二樓,我母親就在一樓開了雜貨店,專門賣東西給同村的叔叔伯伯們。」

     傳奇屋 議會頂樓搭違建

     由於戰後百廢待舉,當局又以為隨時會「反攻大陸」,對於上百戶老兵占用公共建築也睜一眼、閉一眼;這些軍眷甚至就在議會頂樓上打麻將,警察也不太敢管。直到台中市議會翻新重蓋,屋頂的老兵家庭被安置在國宅裡,這段宛如電影「霍爾移動城堡」的眷村傳奇才告中止。

     兩色房 綠白牆壁如軍營

     「蘑菇」創意總監張嘉行也是眷村小孩,他孩提時的「貿商二村」,比較接近一般人印象中的眷村。「我們眷村在台北縣五股山腳下,旁邊是『陸光一村』;村子圍著竹籬笆,房子只有兩種顏色,牆的下半是軍綠色、上半是白色,看起來就像是軍營一樣。」

     張嘉行記憶最深的是,村子裡家家戶戶都很熱絡,「哪家的爸媽沒空或不在家,小孩隨便走到哪一個鄰居家裡,似乎都能隨意坐下來吃飯。」至於逢年過節,他父親的單身部屬也會到家裡圍爐,很自然地變成張家的一份子。

     兩歲半時,張嘉行鬧過一件轟動全村的大事。有天,他忽然不見了,父母挨家挨戶打聽,都沒人看見他的蹤跡,整個眷村發動地毯式搜索,心急如焚的父親甚至拿著竹竿,到村邊的大水溝裡打撈;直到後來,才有鄰居通報,說他不知如何走到隔壁村裡,在一戶本省人家的家裡睡著了。

     撿煤渣 全家動員拚副業

     「眷村是特定政經時空下的產物,住在眷村裡,幾乎是一個小中國的縮影,時間則是凝固的,不太受到外界的影響。」徐明松為眷村生活下了這個重要註腳。

     台南市著名眷村「水交社」,日治時代是日本海軍航空兵的軍官聯誼社,社名引自「君子之交淡如水」;光復後變成空軍後勤司令部的眷舍,改名為「志開新村」,未來將改建為「眷村文化園區」。曾住在「水交社」的楊姓退役軍官回憶,幼時因為軍人父親早逝,母親隻身撫養七名兒女,除了在菸廠當領班,他們兄弟姊妹則會到菸廠煙囪下,撿拾還沒燒完的煤渣,回家做成煤球貼補家用,成為眷村獨特的副業之一。

     逃難史 社區關係超緊密

     隨著時代變遷,老舊眷村逐漸消逝,居民也被安置在國宅等大型集合住宅裡,但時至今日,許多榮眷仍保留了竹籬笆的生活習慣。例如容納十個眷村、一千二百多戶的台南長榮社區,幾乎匯集了大江南北的各省文化,一九九五年就舉辦全國第一個眷村文化活動,至今每年元旦,社區都會辦升旗活動。

     流徙逃難的共同記憶,使得眷村形成一種緊密的社區關係,也成為台灣建築與人的故事中非常獨特的一頁篇章。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33654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 權力的記憶 日治神社72變 見證權力起落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948x112010040900100,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 權力的記憶 日治神社72變 見證權力起落
2010-04-09 中國時報 【採訪/黃如萍、甘嘉雯,整理/黃哲斌】

 
     一座建築,有時象徵統治者的意志,有時述說改朝換代的故事,有時突顯權力起落的荒謬反差,在台灣,「神社」就是最好的例證。日治時代遺留的兩百多座神社,而今有的變成忠烈祠、有的化身為大飯店,台中公園甚至只剩下「鳥居」,躺在地上變成觀光遺跡。

     戰前戰後 開山神社一再改建

     神社是日本祭祀傳統宗教神道的場所,也是政教合一的精神象徵。台灣最早神社是一八九七年的台南市開山神社。台南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長詹伯望表示,「該址原本是清廷為了政治籠絡,奉祀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因鄭母是日本人,日本政府也尊崇鄭氏,將該地改建為神社」,正殿等建築還是保留中國風,只有拜殿是日式房舍。

     戰後,白崇禧先將開山神社的鳥居改為牌坊,加上青天白日徽章,題字「忠肝義膽」;後來,國民政府為宣揚鄭成功是開台「民族英雄」,又將老舊的福州式建物拆除殆盡,改成中國北方式水泥建築。二○○四年,台南市議會還爆發是否該拆除建物上國民黨徽的爭議。

     日本政府當年在台灣各地廣建神社,就連玉山峰頂,都有一座小小的「新高山神社」,一九六六年變成于右任銅像。二次戰後初期,許多日本神社仍被保留下來,大多作為忠烈祠之用。

     三級古蹟桃園神社 保存最完整

     一九七二年台日斷交後,政府發布「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統治紀念遺跡要點」,日本神社才被大規模拆除。

     在這波神社拆除風潮中,桃園神社是唯一被完整保存的神社。桃園縣為了保存歷史文化,在忠烈祠之外,還成立地方文化館。文化館執行長、作家東年指出,「桃園忠烈祠不太像其他日本神社,它融入大量中國式的斗拱、屋頂等等,顯現中國文化和美學對日本的影響」。一九九四年,這座歷劫餘生的神社被核定為國家三級古蹟,也是桃園縣十大古蹟之一。

     然而,日治時期規模最大、最知名的神社,應屬劍潭山上的台灣神社,它屬於位階最高的「官幣大社」,當年也是民間出遊的熱門景點。

     一九四四年,一架客機墜毀於此,台灣神社幾乎付之一炬。戰後,台灣神社鳥居的一部份賣給三峽祖師廟,雕刻成正殿龍柱;原址則先蓋為「台灣大飯店」,一九五二年蔣宋美齡的「台灣省敦睦聯誼會」接手,才擴建為今天的圓山大飯店。

     劍潭台灣神社 圓山大飯店前身

     從台灣第一神社變身為國際觀光大飯店,圓山老員工見證了另一種政治權力的轉移。服務近四十年的王萬指出,「當年,只要華隆紡織翁明昌董事長一來,就有三百元的小費!」在那個時代,能到圓山飯店的本地消費者,不是達官顯要,就是富商巨賈。

     現任圓山飯店副總經理的王萬說,他一九六八年進入圓山工作時,月薪一七五○元,而他在一般公司擔任技工的父親,一個月只有九五○元,「我幾乎未曾將薪水從銀行領出來,因為光是小費就比薪水多」,王萬指出,當年要進入圓山飯店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介紹人,並經過嚴格的身家調查,才能參加面試。

     圓山飯店近年歷經興衰冷暖,日前甚至引爆上空秀話題;從威權時代的政商象徵,淪為辛苦經營的老飯店,再度反映了時代變化下權力起落的冷酷現實。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32000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 躲雨的記憶 晴雨都結緣 亭仔腳內寫故事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938x112010040800088,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 躲雨的記憶 晴雨都結緣 亭仔腳內寫故事
2010-04-08 中國時報 【(採訪/林欣誼、黃哲斌,整理/黃哲斌)】

 
     「下雨了,趕緊來去亭仔腳避雨」幾乎是所有台灣人共同經驗,你或許不知道,無論騎樓或亭仔腳,除了避雨躲太陽,曾經有許多人、許多故事在此發生。

     騎樓曬茶 莊永明的芬芳童年

     台南市青年路西段以前稱為「亭仔腳街」,曾是傳教士馬雅各落腳行醫之處,也是余清芳策動抗日運動 吧哖事件的西來庵所在地;高雄旗山的「石拱圈亭仔腳」,則是日治時期,模仿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白色拱石騎樓,如今極具特色。可見早期「騎樓」並未普及,而是庶民生活的特殊標記。

     廿世紀初,日本政府在台實施類似都市計畫的「市區改正」,因為亞熱帶氣候多雨、日曬強烈,當年就由地方政府統一騎樓的寬度,這項政策甚至是台灣總督府向日本本土宣傳治績時強調「東亞第一」的先進措施。

     不只騎樓的寬度一致,有些街區規定二樓陽台也要同寬,戶戶相連,甚為整齊壯觀。例如台北市貴德街,當年是茶商聚集之地,濃郁茶香與花香瀰漫在整片騎樓裡,在貴德街長大的文史作家莊永明回憶,茶行會在騎樓下曬茶揀茶,整條走廊堆滿了茶籠與竹篩,製茶用的茉莉花、桂花散落地上,「我的童年,幾乎就在花瓣鋪成的地毯上玩耍」。

     明星咖啡館騎樓 文壇的最愛

     「望春風」、「補破網」等作詞者李臨秋也住在貴德街,莊永明常看到李臨秋坐在自家騎樓的板凳上,狀甚寂寥,莊永明就會上前陪他聊天,甚至邀他去小酌兩杯。

     台北市武昌街也有一條文壇著名的騎樓,詩人周夢蝶曾在明星咖啡館的門外擺攤賣書,騎樓下人潮來去,也是明星咖啡館老闆簡錦錐的眼底風景。簡錦錐回憶,以前的騎樓很乾淨,只有道路還未蓋水溝時,偶爾下雨會積水。由於騎樓為公有空間,攤販偶爾挑東西來擺攤,警察就會取締,攤販與警察會在騎樓下玩捉迷藏;而今騎樓一整排服飾、皮包等攤販,大家似乎也習以為常了。

     大約五○年代,周夢蝶開始在明星咖啡館騎樓擺書攤,有天員工衝進廚房對他大喊:「老闆,門口那個賣書的昏倒了!」大家正忙著要叫救護車,周夢蝶卻慢慢醒轉,安靜地坐回書攤。當簡錦錐聽說,周夢蝶因為三天沒吃飯才昏過去,就趕緊準備麵包和熱牛奶請他進食,還委婉地說:「有緣才在同一個屋簷下做生意,大家交個朋友。」

     周夢蝶擺攤 作家聞風而來

     周夢蝶在這裡擺攤廿多年,他的攤子不時圍滿了來「看」他的學生或作家,有次一群人將周夢蝶請上樓喝咖啡,「整整三個鐘頭,他都沒開口說一句話!」簡錦錐笑說,後來兩人熟了,不和陌生人說話的周夢蝶,卻常跟他聊個不停。周夢蝶那時住在三重,每天一早扛著書,坐第一班公車到這裡擺攤,收攤後再背回家,簡錦錐體貼他,特地情商隔壁茶莊借他放書、甚至過夜借宿。

     武昌街現在已漸成老舊街區,正在進行都市更新案,附近十幾棟老樓房,最快今年底就會拆除改建。陪著明星咖啡館走過一甲子的簡錦錐,至今每天都會來喝一杯咖啡,坐在二樓靠窗的座位,靜靜看望著樓下人來人往。在他眼中,明星所在的這排長長的店家與騎樓,就是一段川流不息的故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30707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 逛街的記憶 老街住商合一 生活忙裡有閒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926x112010040700088,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 逛街的記憶 老街住商合一 生活忙裡有閒
2010-04-07 中國時報 【(採訪/吳敏菁、黃文杰,整理/黃哲斌)】

 
     逛一條街,你可曾好奇這條街背後的故事?你可曾想像店面裡、櫃台後,那些活生生的人物、悲歡與氣味?

     無論是台北淡水或九份、新竹北門或湖口、彰化鹿港、雲林斗六、高雄旗山,每一座歷史悠久的城鎮,幾乎都有一條老街,它們像是穿越時空的動脈,既是當年商業交易的中軸線,逛街看熱鬧的起返點;也是常民生活的沉積岩,保存百年來住商混合的斷代剖面,日日上演著「前頭熱滾滾,後頭自悠閒」的生動戲碼。

     大溪和平路 一樓厝拚牌樓美

     就像桃園縣大溪和平路,「老街建築太理想,前面忙著做生意,但後面住家可享片刻的寧靜,把觀光客的吵雜聲隔開。」大溪歷史街坊再造協會總幹事簡秀雯說。

     大溪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其他城鎮的鬧區主街經常沿著河岸結市,大溪和平路老街卻與大漢溪垂直相交,而且都是只有一層樓的狹長街屋。大溪導覽協會總隊長范煥彩解釋,清光緒年間,大溪成為樟腦、茶葉、木材、煤礦的集散地,和平老街因緊臨大嵙崁碼頭,各式商店才開始林立。

     「街道與河岸成垂直發展,好處是通風,發展腹地較不受限,漸漸衍生成二進或三進的長條型建築,深度可達六十至七十公尺,中間留有天井,可以匯聚雨水象徵聚財,穿越街屋也穿越明暗,別有洞天。」范煥彩說。

     由於老街建築可以往後延伸,較無蓋兩層樓的動力;當地居民更流傳一種說法,「財產是靠水流來,樓仔厝驚給水流去(台語)」,范煥彩說,樓與流台語音同,老一輩相信大漢溪是老街的命脈,不敢輕易蓋二樓以上的街屋。正因都是一樓厝,當地商家花更多精神在牌樓立面上爭奇鬥豔,各種巴洛克浮雕,融合中國傳統花鳥吉祥圖案,變成和平路另一特色。老街居民回憶,「當年商家為了別出心裁,雕塑製作期間還會用帆布遮住圖案,避免鄰居模仿。」

     鹿港元昌行 有雙層樓井構造

     除了大溪,台灣人都知道「一府二鹿三艋舺」,彰化鹿港的老街,也留存了這種住商合一的狹長街屋,尤其中山路的元昌行,是鹿港唯一保存雙層樓井構造的連棟長條形街屋,屋內還有高聳的樓層,進門後有廳堂,可欣賞雕欄藻繪,是「鹿港傳統街屋中的街屋」。李翰祥執導「揚子江風雲」,還借用元昌行的樓井作主要場景。

     彩繪老師林奕興從小就在元昌行長大,他說,曾祖父李恆福開始經營「元昌」染布行,祖父李廷鐘接掌染坊後,才搬遷到中山路現址,繼續經營染坊及布莊,戰後專營布莊,直到民國六十年歇業。

     五家庭共住 跑茅廁像衝百米

     李奕興回憶,元昌行當時共住了叔伯五個家庭,三十多人生活其間,非常熱鬧,也訓練了人人都是大嗓門、耳朵尖,而且腳步快。印象最深的是,茅廁在街屋第三進的屋後,每逢家人要拉肚子,總是一邊疾呼「緊,毋赴囉!」,一邊奔跑,跨欄似跳過一進又一進的門檻,衝幾十公尺才得以順利解放。

     李奕興的姊姊李玉鑾至今仍住在「元昌行」裡,屋內天井植物綠意盎然,街上人聲喧嘩,但只要關起兩道木門,就自成寂靜天地,她怡然地說,就像「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老房子裡,到處都充滿家族與時代的記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29682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 大宅門的記憶 林園→洋樓 豪宅百年變遷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914x112010040600083,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 大宅門的記憶 林園→洋樓 豪宅百年變遷
2010-04-06 中國時報 【(採訪/王志宏、吳進昌、黃哲斌,整理/黃哲斌)】

 
     古早古早,還沒有「豪宅」之前,台灣有錢人都住什麼房子?百年來,我們又目睹哪些「大宅門」的演變?

     日治之前,台灣富賈住宅以中國林園建築為主,霧峰林家是現存的代表。作家陳柔縉表示,等到日本政府引入仿巴洛克的洋樓建築,「台灣的豪宅先後歷經西式洋樓、獨棟別墅、花園大廈、鋼骨豪宅等不同階段」。

     霧峰林家 中國林園建築代表

     在大宅院裡長大,究竟是什麼滋味?現年七十八歲,旅居英國近一甲子的知名藝術家林壽宇,是霧峰林宅第廿二世子孫。他表示,自己七歲被父親送到台北寄住日本友人家,接受日式教育,小學求學過程都被日籍同學欺負;唯一讓他欣慰的,就是期盼暑假趕快到,屆時就能回霧峰老家。

     林壽宇說,由於自己是嫡長孫,一回家立刻變成「囝仔王」,林宅大花廳就變成他的遊戲場,每天開心地拿著阿嬤的拂塵,在戲台上唱戲,還不准二房的小孩進入自己的地盤。

     他的堂弟林義峻是現任霧峰林宅下厝管委會總幹事,從出生、結婚都住在林宅,直到九二一地震林宅倒了,才搬到台中市的公寓大樓居住。林義峻說,他幼年見過國軍強占林宅大花廳當營房,阿兵哥缺柴火,就拆大花廳戲台當柴燒;當時林宅下厝大房與二房,只剩下卅餘戶,一二○多個房間大多已破舊不堪。

     西式洋樓 內惟李氏風華依舊

     日治時期,西式洋樓成為有錢人的新寵。台北貴德街因距離大稻埕碼頭極近,當年成為茶商聚集的街市,還有「洋樓街」封號。

     而今,貴德街已不復洋樓街舊觀,僅存大茶商陳天來的華麗舊宅。然而,高雄仍保存陳中和、內惟李氏兩棟洋樓大宅,讓人得以一窺當年富豪之家的規模氣派。其中李氏古宅位於鼓山區內惟路上,一條偏僻小巷的盡頭,這棟兩層樓的土黃色洋樓,建於一九三一年,大門上方浮雕刻有李家當年商號名稱「福興號」。

     仍住在李宅的女主人李林瑞鳳表示,「坊間傳說,公公為了讓長子李文燦迎娶陳中和的孫女,為表示門當戶對才建此屋,事實上並不正確。」

     她說,公公李榮經商有成,常到上海,看到當地有許多巴洛克風的西式建築,決定蓋一棟大宅院,讓十一名子女都能住得舒適。當年,起造李宅是件地方大事,光是立一根柱子就要動用一百人,兩邊各五十人,以拉繩方式逐步將柱子放定位。

     仰德大道 有「富豪街」之稱

     李林瑞鳳回憶幼時,最喜歡坐在庭院聽哥哥李文燦講故事,宅院周圍就是農田,種植甘蔗、稻米,黃昏時傳來蟬鳴鳥叫,遠遠還能看到火車冒著黑煙,駛向高雄車站。

     一九九七年,高雄市政府為了道路拓寬,原本要徵收拆除李宅的右半邊,經學術界人士奔走才得以保存,目前被列為市定古蹟,繼續看望八十年來的家族故事。

     二次大戰後,「陽明山別墅」一度是頂級住宅的代名詞,仰德大道曾有「富豪街」之稱。

     一九八○年代,獨棟別墅逐漸被僑福花園廣場、東帝士花園廣場等集合性建築取代;近年帝寶等大坪數豪宅崛起,更成為有錢人的最愛。

     過去一百年,豪門建築的興衰起落,呼應了台灣經濟力的變遷轉移,也反映了房市炒作的潮流風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28426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 外婆家的記憶 擁抱童年 三合院磚瓦都是情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902x112010040500062,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 外婆家的記憶 擁抱童年 三合院磚瓦都是情
2010-04-05 中國時報 【採訪/邱祖胤、曹婷婷、陳權欣,整理/黃哲斌】

 
     「三合院的院埕,被瓦房環抱,像碗底;我在正對夜空開敞的露天碗底,繞圈、散步、望望月娘今夜是何風情的走來走去。」作家吳音寧的文章「命運的絲線」,開頭如此寫著。六年級生吳音寧至今仍住三合院裡,對一磚一瓦的記憶鮮明,而且不斷創造自己的新體驗。

     「我跟人家說我家房子是竹子編的、再抹上泥土,有人還不信。」吳家位在彰化溪州鄉的老宅院,是由吳音寧的阿公阿嬤所建,牆壁是由竹編、夯土、再抹上泥灰,屋頂是紅瓦片堆疊,吳家第二代、詩人吳晟七個兄弟姊妹都住這裡,第三代、第四代陸續在此出世,轉眼間,這棟房子已有六十年的歷史。

     吳音寧回三合院 體驗翻新

     「我印象中,以前這裡只有獨棟的正身,後來才慢慢加蓋兩邊的護龍,變成三合院。」吳音寧說,以前屋內地板就是泥土地,門是木頭做的,直到現在只以簡單的木栓當門鎖,一切看似落後,背後卻代表著樸實的民風。

     「我還記得弟弟吳志寧小時在地上爬的模樣,他剛開始吃力地爬過一階又一的護庭(門檻),到後來動作迅速像在穿越五百障礙,很好笑!」吳志寧小吳音寧六歲,她口中的嬰幼兒爬行實錄,點出了合院建築裡,房與房的連繫都有門檻相隔的特色。

     吳音寧讀高中、大學時曾搬到都市居住,那時經常忘記帶鑰匙,她將藉口賴給這棟三合院,因為以前根本不必鎖門。現在重回老厝懷抱,雖然地板鋪上磁磚,屋內也多些現代用品,但對她而言,一切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江家古厝 玩捉迷藏最盡興

     相較之下,台南縣楠西鄉的鹿陶洋江家古厝,呈現另一種大家族的熱鬧氛圍,在這座擁有二八八年歷史、全台保存最完整的單姓聚落裡,五十三歲的藝術家賴佳宏,也有永難忘懷的童年時光。

     「三合院的前方有一條水道,裡頭住著青蛙、小魚蝦」,賴佳宏回想,自小逢年過節,古厝總是擠滿人潮,吃飯、閒聊,孩子則忙著玩捉迷藏。在「四進三落」、「左六右七」的龐大建築群中找人,難度非常高,孩子們卻玩得很盡興。

     而今,江家古厝成為全台唯一公司化管理的大院落,江家第廿一代,目前擔任江家古厝主事的江晉清,記憶最深的是「吃飯」:「逢年過節吃飯最有趣味,因為家家戶戶張羅宴客,通常自家碗筷都不夠用,這時候,就要到公廳向『公司』借鍋碗瓢盆,用完再拿去還,現場還有專人逐一點交,萬一打破還要賠償哩!」

     范家餘慶堂 祭祖席開百桌

     近年來,許多三合院面臨拆除重建的危機,有些家族的連結卻因而更緊密。例如新竹關西的南和餘慶堂,歷經一百五十年歲月,雖經多次修繕,左右多護龍只有輕微改變;雙燕尾的屋簷造形,則顯示范家的地方聲望。

     曾任國大代表的范美華說,餘慶堂整修前分為兩派意見,一派希望全部拆掉,重建二層樓房;一派則認為外觀不變,內部整修即可。

     餘慶堂目前維持舊貌,就是力主不變的宗親說服另一派。時至今日,每逢過年或清明,范姓家族返回祭祖,人數多達千餘人,每次都要殺兩條豬,席開將近一百桌,非常熱鬧。

     從吳音寧的三合院到江家、范家的合院建築群,都是台灣邁向工業社會前的重要地景,也是許多孩童「暑假回阿嬤家」的歡樂經驗。近年雲林古坑等地的民宿業者,開始以「三合院」作為旅行體驗的特色,外婆家的古早記憶,或許還會繼續流傳下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27258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 蓋房子的記憶 蓋原味房子 全族一個不能少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894x112010040400105,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起厝一百年 蓋房子的記憶 蓋原味房子 全族一個不能少
2010-04-04 中國時報 【(採訪/高有智、張立勳、吳政峰,整理/黃哲斌)】

 
     現代人習慣住別人蓋的房子,但原住民至今仍保有自己蓋房子的傳統,而且是親友、全村大家一起來。對原住民而言,房屋不只是買賣商品,而是社區緊密互動的過程。就像蘭嶼前朗島村村長陳碧蓮說的,「蓋房子對達悟族男人是重要的終身大事,也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蘭嶼地下屋 連結全村男人

     陳碧蓮表示,族人以前會彼此幫忙蓋房子,甚至全村男人一起投入,為了答謝族人協助,屋主得事先開闢水田種芋頭、養豬或放牧山羊,房子落成再大宴賓客,所以蓋房子都要提前兩、三年規畫,「房子蓋得越大,準備回饋的食物就越多,代表財力越雄厚。」

     蘭嶼傳統家屋最常使用的木料是蘭嶼赤楠、台東龍眼或麵包樹,木釘則是以小葉桑,完全是就地取材。男人很早就要學會上山挑樹,還要作記號,每年上山維護,避免被破壞或拿走。

     「傳統工法逐漸消失了,年輕人越來越不會蓋傳統地下屋,」造屋超過四十多年的陳碧蓮感嘆,傳統的老房子消失中,互助蓋屋的風氣也日漸式微,失去人與人間緊密的連結關係。

     美國留學回國的漁人部落青年董恩慈指出,一九六○、七○年代開始,政府下令改建蘭嶼的舊建築,紅頭和漁人一帶的傳統地下屋幾乎拆遷殆盡,傳統地下屋一旦消失,也會讓達悟文化連帶消失。

     為了保護傳統工法與居住空間,東海大學研究團隊、台東縣政府與達悟族人爭取文建會經費,以傳統工法維修了五棟老房子,重現族人合力蓋屋的原貌。

     鄒族蓋男子集會所 祭祖靈

     高雄縣那瑪夏鄉的鄒族卡那卡那富群族人,至今仍保有合力搭建男子集會所的傳統,他們利用木材、茅草、樹皮、藤、竹、石塊,在部落中心建造稱為「薩葛嚕」的茅草建築,除了是族人討論重大事件的地方,更是祭典節慶集會的處所。

     台灣卡那卡那富文教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長翁博學,回憶三年前蓋男子集會所的盛況,族人男女老幼分工綁繩、立柱或鋸木,晚上沒休息,聚在一起工作,聊聊祖先流傳下來的種種,不到一個月即完工。八八水災後,族人全都平安,大夥都到集會所,感謝祖靈保佑,並決定往後每年七、八月,都將舉辦小米感恩豐收祭。

     卯澳平埔石板屋 見證融合史

     相對而言,台北縣依山傍海的卯澳漁村,擁有台灣本島僅存卅六棟就地取材,以海邊、山坡砂岩打造的凱達格蘭平埔族聚落,這些銷蝕中的石板屋,見證了數百年平埔、漢人融合的歷史。

     卯澳永續文史工作室總監林勝義表示,卯澳的平埔族原本住高腳屋,清代漢人來台開墾,促成平、漢融合,居民以海邊與山坡的石頭為建材、紅土為黏著劑,合力完成石板屋聚落。

     該工作室王淑美則指出,冬暖夏涼、又能抵抗海風挾帶鹽分侵蝕的石板屋,工法分為三種,一看就知道居住者的身分。屋牆內的石頭大小不一,稱為「亂石砌」,是一般家庭;牆上石頭若切割成磚狀,且排列平整,叫作「一字砌」;石磚呈人字型排列,屬於「人字砌」,是富貴家庭。

     屋主拆除重建,加上政府闢路徵收,讓卯澳的石板屋快速消失;王淑美等人建議,政府應獎勵修繕石板屋,保存珍貴的平埔族聚落遺址,在工匠消逝、部族互助蓋屋逐漸式微的年代,讓後人仍能目擊那段先民融合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26327
民國99台灣久久-見證台灣老厝變遷 老工匠兄弟 重現失傳竹籠屋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890x112010040300152,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見證台灣老厝變遷 老工匠兄弟 重現失傳竹籠屋
2010-04-03 中國時報 【(採訪/黃哲斌)】

 
     七十六歲的李清德與六十七歲的弟弟李養,見證了台灣地平線上,「家」的轉變。他們布滿陳年老繭的雙手,建造過數以百計的房子,竹屋、木屋、磚房到鋼筋水泥的透天厝,都難不倒他們。四年前,他們與已辭世的老二聯手搭蓋一棟「竹籠屋」,或許是台灣最後一棟。

     竹籠屋,台語稱為「竹管仔厝」,是以前常見的家屋形式,以竹子搭起屋架及桁樑,牆壁糊上石灰、糖水、瓊麻混合的敷料,屋頂鋪上一層層茅草,就是尋常百姓的家。

     李家兄弟世居台南市安南區,父親除了一點薄田,主業是「賣竹兼蓋屋」,「當年安南區都是貧窮的作息人(農夫),大家都住竹管仔厝,環境普通的住三間、好一點的住七間,最有錢的高家才住得起木造房子,他家還有花鳥彩繪、琉璃裝飾。」李清德說。一旁的李養補充,「高姓地主都是騎著馬巡田,因為他家的田有八十幾甲。」

     後來,李家三兄弟跟著父親學蓋房子,屋主要蓋幾間、蓋多大、方位座落如何,都得在心裡算得明明白白,李養捧出一本薄紙訂成的冊子,紙頁以楷筆書寫籤詩般的口訣,「這本是『天公地母卦』,是阮老爸傳給我們的,已經有一百多年。」李養說,任何房屋、任何方位、任何面積,只要一查,找出相對應的口訣,「弄清五行生剋、二十四山頭(方位)」,就知該怎麼動手起造。

     就這樣,他們三兄弟連同父親、叔叔,變成台南地區有名的「工班」,只要兩個人,二十天,就能蓋好一棟竹籠屋,「夏天住在裡面真涼,冬天也不會冷,颱風地震來時頂多搖一搖,而且免稅金,真理想。」李養仍懷念古早時代的「竹管仔厝」。

     戰後經濟改善,民間開始競相改蓋磚瓦屋,一直到鋼筋水泥的透天厝,他們都會蓋,「原理都是相通的啦,」李清德說,「竹管仔厝蓋得好,相同的技術就能沿用到不同房子,材料不一樣而已。」

     十幾年前,他們年事漸高,改行在家鄉養乳牛。四年前,台史博想在園區內蓋一棟竹籠屋,遍訪大台南地區,才請出他們重現這項幾已失傳的技藝。而今,小小的竹籠屋通過八八風災的試煉,屹立在博物館巨大的建築前,像一個走過百年孤寂的,台灣人共同的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25321
頁/共4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