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01700421,00.html
異議文化-女學生的身體
2009-10-17 中國時報 【張小虹】
在台灣什麼樣的身體最具禁制性與挑逗性?什麼樣的身體最能讓我們體悟到禁制性與挑逗性非二元之對立,而是一體之兩面?
最近兩起國、高中女學生脫褲檢查疝氣的新聞報導,引發最新一波台灣社會輿論的「集體歇斯底里」。報導中指這些未被充分告之卻被迫臨時脫褲讓男醫師檢查的女學生們,當場如何驚惶失措,事後如何心理受創,甚至有人崩潰痛哭,成為一輩子陰影,而家長們又如何跳出來痛批校方疏失、炮轟醫護失當。然在這些爭吵過程中,卻出現了幾個清楚的教訓。首先是「程序瑕疵」的糾舉,校方不應在未取得家長同意書的情況之下,「貿然」同意醫師進行涉及身體隱私的檢查項目。其次是醫學教育的性別意識養成,做醫生的不可一逕標舉「醫學凝視」的客觀中立或專業操守,而忽略了醫病關係中的性別差異與敏感互動。此處不是要回歸封建思想男女授受不親的極端,堅持女學生只能由女醫師檢查,而是要強調必須學習如何尊重不同的身體感受與自主掌控,此亦包括反省檢討由校方或家長而非女學生自己決定接受或不接受某些健檢項目的相關規定。
然而在這些報導中更值得反省的,乃是報導本身對性別刻板意識形態的「強化」而非「轉化」。報導中的女學生形象害羞無助,雖人數近百,卻似乎完全沒有任何集體力量產生,也沒任何另類發聲方式展現。在此「集體受害」場景描繪中,當著男人脫下褲子就是「受辱」,不管是在做健康檢查,也不管此男人是否為專業醫生,而「受辱」女學生須由「憤怒」家長出面討回公道。這樣再現方式,不僅強化「女學生」的「清純」形象(此「清純」包括了對身體與性的禁忌,絕不可在公眾場合以任何方式暴露身體私處),也激化「女學生」身體邊界遭破壞侵犯的「受害」形象。所以我們的媒體特別喜歡報導各式各樣的「受害女學生」,洗澡被偷窺的女學生,如廁被偷拍的女學生,公車上被偷摸的女學生,校園裡被性霸凌或性侵害的女學生,或被駭客入侵自拍照外洩的女學生等等,甚至有些媒體還不惜祭出各種色腥羶的聳動標題與圖像,以道德控訴口吻對「受害女學生」做文字猥褻與視覺意淫。
因為是女學生,彷彿她們的身體就特別沒有自主權,特別容易受侵犯,而受侵犯的女學生身體,也特別容易讓我們的社會義憤填膺,既是女學生與女學生家長的歇斯底里,也是整體社會道德重整的歇斯底里。而正值青春期身體轉變的國高中女生,更是「女學生中的女學生」,承載著整個社會對女性身體純潔性、最初亦是最後的希望。今日的「女學生」早已取代昔日的寡婦,成為社會僅存的「貞節牌坊」,而此壓抑悖反面所釋放出來的,則是各種香豔火辣、性感大膽的女學生網路自拍、女學生援交或以女學生為性愛腳本的A片,讓「去性化」的女學生悖反成為一發不可收拾的「超性化」女學生。
那如何才有可能「轉化」而非「強化」這玉女/慾女邏輯中對女學生身體的「性偏執」?例如,繼髮禁抗爭後最新一波的國、高中校園民主運動,「女裙男褲」的制服性別劃分乃再次成為焦點,許多學校的女學生出面要求廢除(夏季)強制裙裝的校規,蠢蠢欲動出反父權規訓、爭褲權自由的集體行動。此時的女學生不再是膽怯恐懼不敢脫下褲子檢查的受害客體,此時的女學生是跨大步走大門、勇敢穿著褲裝進校門的行動主體。
女性主義者西蒙波娃有句名言,「非生而為女人,而是變成女人」,強調所謂的「女人」不是由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來界定,而是由成長過程的社會性別所形塑。在台灣或許我們也可說「非生而為女學生,而是變成女學生」,「女學生」不會只是在校求學階段的一種性別身分認同,也不會只是一套從身體規訓到性道德規範的權力部署,「女學生」更應是一條社會創造轉化的「逃逸路徑」,充滿主體能量的文化想像與生活實踐。(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