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065114.shtml
邱坤良:禮失求諸野
【聯合報╱邱坤良】 2009.08.08 04:03 am
已故「亦宛然」民族藝師李天祿之子李傳燦(阿宗)最近因病逝世,讓他的家族、親友與徒弟深感哀悼。哭得最傷痛的,阿宗師的妻兒之外,應該就屬法國人班任旅(Jean-Luc Penso)了。班任旅從卅多年前拜李天祿為師以來,已成為李家的一分子,李天祿與他的兩個兒子—陳錫煌(從母姓)、李傳燦以及李家大大小小,都用台語稱呼他「班仔」。
「仔」師從李天祿
班仔在法國驚聞噩耗,立刻放下手邊的工作,趕回台北三芝「奔喪」,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在阿宗師靈前搭台演起布袋戲,悼念這位最親近的家人兼師兄。這幾天班仔又帶著他的台籍夫人,回到三芝,參加阿宗師八月一日的告別式,尊師重道、有情有義,比台灣人還台灣人。
一九七○年代中期,才廿歲出頭的班仔對台灣布袋戲產生興趣,一個人千里迢迢來到台北拜師學藝,從此改變一生。他與李天祿亦師徒亦父子,數十年如一日,在班仔的奔走下,阿祿師曾應邀到法國教學、表演,大出風頭,堪稱師渡徒,徒渡師。當時台灣文化資產維護尚未建立制度,法國人學布袋戲成為新聞,促使許多台灣人對傳統技藝的價值有所省思。
卅年前的班仔滿頭蓬鬆曲鬈的頭髮,加上微微翹起的大嘴巴,很像布袋戲裡武二花的造型,似乎天生就是演布袋戲的料,他回巴黎後組織「小宛然」(Theatre du Petit Miroir),成為專演台灣布袋戲的法國劇團。我曾為此寫過一篇〈禮失求諸野〉,記班仔學藝的心路歷程,以及對台灣藝文界的刺激與影響。卅年後,班仔依然滿頭鬈髮,但已成為國際聞名的偶戲藝師了,此時的台灣,傳統技藝亦受到政府與文化界重視,許多資深藝人成為國家保護的藝師。繼李天祿之後,阿煌師也成為「人間國寶」,阿宗師則在各級學校傳授布袋戲,並形成以青年人為主力的「宛然家族」。
國家或地方政府認定的藝師,除了象徵技藝水準與社會地位,也帶來實際的演出利益,台灣傳統技藝生態丕變。老一輩的藝師,重視行業倫理與江湖道義,現代的藝師較有企業頭腦,善於公關行銷。為了爭取官方名銜及表演資源,藝師之間的矛盾逐漸浮現,加上流言的推波助瀾,原來「麻吉」的劇團割袍斷義的情形不斷,系出同門的兄弟鬩牆亦不乏其例,這種遺憾也曾發生在李天祿家族,看在班仔眼裡,不免憂心忡忡。
盼劇團感情不要散
在阿宗師的喪禮上,悲傷的班仔謹守「徒弟」應有的禮儀,談到與李天祿父子的這段情緣,不禁眼眶泛紅,真情流露。基於「家和萬事興」的倫理觀念,也為了「亦宛然」的「道統」,班仔像李家一個喝過洋墨水,見過世面的「族長」,最期盼的是阿宗師家人、「亦宛然」徒弟與最近自創劇團的阿煌師能夠攜手合作,使「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與「亦宛然」綿綿不絕。
從這位法國布袋戲藝師身上,「禮失求諸野」這個老掉牙古訓讓人動容,亦看到台灣傳統價值。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2009/08/08 聯合報】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