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9.01.31 觀念平台:「好人政治」的契機
蔡詩萍
很多人或有同感:二次政黨輪替後,馬英九總統的領導風格頗難定位。難在,他跟李登輝、陳水扁兩位嫻熟於操控議題、強勢領導的民選總統相當不同;更與國民黨之前兩位精於領導統御、集黨政軍三合一強人風格的威權蔣總統尤其難以並論。
有些評論家無以名之,只好用「一個好人當家」的「好人政治」姑且形容之。但,Why not呢?
「好人政治」在中國現代史上,並非沒有前例。上世紀卅年代,胡適在外有軍閥傾軋、內有獨裁強人的雙重壓力下,提出「好人政府」構想,然則那年代,兵荒馬亂,內憂外患,「好人政治」難以出頭。「好人」,指的是知識分子,空有一腔熱血,滿腹經綸,偏偏國家時局混亂,國民黨有槍桿子,共產黨也信「槍桿子出政權」這一套,「好人」的「政治布局」,既玩不過政客,也鬥不過槍桿。對廣大民眾,「好人政治」是陌生戲碼;對知識分子,則注定書空咄咄,悲劇一場;對軍事強人呢,不過是「讓你玩一次」,看笑話罷了。
但此時此際,談「好人政治」,有特定時空下的新意義。
李登輝主政十二年,陳水扁接手八年,廿年下來,「民主」喊到震天價響,除了形式上政黨政治已然確立,民主的實質面究竟進步多少?朝野心知肚明。
比較起英美民主的發展,短短廿年,走到政黨二次輪替,政權兩度和平交接,誠屬不易。不過,既屬民主後進國,本來就該有更大企圖心,把民主在形式與實質的雙重並進當成國家社會的首要工程,而非視為一黨或一人之傢俬。
李登輝與陳水扁,於威權轉型至民主,民主布局至首度政黨輪替,都屬有功之人,然而他們的問題皆出在未掙脫「後威權遺緒」,且讓自己掉入「後強人政治」。於是,廿年間,舊制度失序,新制度不足,一切權力的行使,都依照兩人的意志來貫徹。當意志稍有未逮之際,不是假借民粹來脅迫制度(例如公投綁大選);便是扭曲制度、壓抑民意,以遷就權力意志(例如戒急用忍,或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等文字遊戲)。無論哪一種,都迫使民主政治的幼苗必須仰賴強人鼻息,難以擺脫民粹的混淆。
個人因素上,或許李登輝、陳水扁都「太強」、「太精明」、「太個人意志」了。我愈發深信,經過廿年,二○○八總統大選這一役,台灣人民捨謝長廷選馬英九,用意也在期待「一個好人當家」,讓台灣走出民粹的喧譁,步出權力的傲慢,給「好人政治」一個機會。
這次的「好人政治」,當然不該僅寄望於馬英九個人的溫和善良形象。其深層意義,當是社會學家韋伯說的,「除魅化」以後(除掉民粹、強人、權力至上),理性化制度的建立。於是,回歸制度面,給舊制度一些水分轉型,給新制度一點土壤生根,是「『馬英九式』好人政治」,當戮力以赴的民主業績。
未經修飾過的人性,與魔鬼何異!
燉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