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夢城
市長:吾不悅  副市長: 書寧鎇狼逆風jades(朕鈺)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小說【夢城】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寫作分享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散文十講 04/「知己」的必需
 瀏覽1,059|回應0推薦0

hy0819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節錄自〈散文創作四講――從基本認識與準備出發〉(省略論文格式)
(《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2期/2007.8出刊)


散文家林文月女士談到自己專事散文創作的契機,總不忘提起大學時修臺靜農先生小說習作課的往事。臺先生說她的小說雖然寫得不錯,但是為什麼每個人物包括販夫走卒講起話都像受過大學教育?她當然立刻聽懂了老師的批評,知道自己在小說創作上的缺失,也成為日後選擇散文經營的思索之一。這個選擇並不是因為受到挫折,而是促使自己清楚的去掌握每一種創作文體的特質,與自我體認。


小說的「作者我」是隱性的,各種角色/人物的塑造是顯性的,若無法在小說角色的「扮演」上有精準的展現,既缺乏說服力,作品也難以成功。如果知道自己對角色掌握並不擅長、又因故無法朝此方向盡情努力或擴充體驗,那麼,在先天條件上就有不足。


散文的「作者我」則是顯性的,呈現的就是「我」的生活、「我」的想法、「我」的觀察、「我」的體悟,而不是假託別人的角色發言(如小說),也不是化身在文字裡露臉(如詩)。但相對的,「我」之豐富╱貧乏、單調╱趣味,便直接影響著散文的品質,那可以是由生活體驗的廣度來決定,也可以從人生思維的深度來提供。


選擇專事散文創作,或有學者生活侷限性的考量,但這並不表示散文容許侷限性,林文月涵蘊了研究背景的專長,結合新舊元素,經營散文的創意與深度。1996年出版《京都一年》,樹立了旅行散文在「奇風異俗」之外的文化書寫,即使有著羅列資料的「學術論文風」,置於今日蔚為風潮的旅行群書之中仍無可取代;《擬古》則為取自六朝詩歌「擬古」之作的散文試驗 ,以古典文學的養分促發創作思維,充分憑藉了學養所長;《飲膳札記》中巨細靡遺、極具個人風格的「文學食譜」與人情描摹,亦成為近年流行之飲食書寫中的重要作品。不斷試驗、時時超越、避免重複,建立並維持長達三十多年的散文品牌。這些都立足在充分了解文體特質,並能「知己」善用的基礎上。


以「我的敘述」為主體的散文創作,比起其他文類,作者在文字思維與內涵上的「承擔」,以及辨識度上是相對清楚的。但當我們閱讀了眾多散文典範:如徐志摩的縱情浪漫、周作人的「青果味」、夏丏尊的簡淨、梁實秋的趣味、張愛玲的語言機鋒……等,忙著消化、學習之前,最好先自我檢視一下。


譬如徐志摩寫翡冷翠是這樣的:


在靜僻的道上你就會不自主的狂舞,看著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種種詭異的變化,因為道旁樹木的陰影在他們于徐的婆娑裡暗示你舞蹈的快樂;你也會信口的歌唱……因為樹林中的鶯燕告訴你春光是應得的讚美;更不必說你的胸襟自然會跟著曼長的山徑開拓,你的心地會看著澄藍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著山壑間的水聲,山罅裡的泉響,有時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時激起成章的波動,流,流,流入涼爽的橄欖林中,流入嫵媚的阿諾河去…… (引自〈翡冷翠山居閒話〉)


林文月寫翡冷翠則是這樣:


翡冷翠狹窄的街道真的就在腳下了。前此只是從歷史的記述和別人的詩文中想像這個城市,而今如此灰黯又鮮明的呈現在眼前。舉目四望,儘是繁密排列的古老房屋。當然,其中許多建築物幾度經歷天災兵禍的毀壞而又修復,不可能是十六世紀的原來面貌了。可是洪水氾濫過雨露侵蝕過,畢竟整座城都透露著一種蒼老的氣息。(引自〈翡冷翠在下雨〉)


兩人都寫翡冷翠,提供了各自的思維——縱情的氣氛與蒼老的氣息、各自的情性——浪漫遐想與冷靜制約,都是成功之作。那想想自己,是屬於「理性制約/意見型」人物,還是「感性奔放/抒情型」人物?是難於詞藻豐富優美而以思路便捷為勝,還是苦於冷眼靜觀卻善於情感渲染呢?「知己」之後,始能聰明藏拙、適才發揮,徹底朝自我優勢去開創、經營,建立他人難以追趕、取代的風格。若勉強或懵懂的去追隨不適合的散文典型,終會事倍功半。


但這並不代表寫作題材就必須自我設限,相反的,是能藉此確立自己的散文風格。譬如風格寫實諷刺、並有「說書人」敘述特質的阿盛散文,和情感滿溢、以感性抒情見長的林文義散文來說,似乎在寫作題材就應「兵分二路」了。但事實上,二者皆能以各自風格在各種題材的書寫中顯出個人的獨特性。


以看來「軟」性的林文義散文為例,在處理社會寫實或批判等「硬」性主題時,自有一番「抒情」觀察與切入的角度。他控訴威權心態、譴責戒嚴時期的鎮壓暴力,依然用拿手的感性訴求進行批判,把主題鎖定在「孩子」身上――執行鎮暴的警察是年輕的孩子:「年輕的孩子,膠盔下一張張漂亮而純真的臉,防毒面具及手提瓦斯槍」,「兩眼平視前方,茫然又迷惑」,「他們很沉默,鐵蒺藜也很沉默。」(〈銀色鐵疾藜〉);對鎮暴場面感到惶恐的也是孩子:「所有的路口都被封鎖了。一個最晚走出校門的孩子怯怯的沿著鐵蒺藜的邊緣徘徊,他找不到出去的路,焦慮得幾乎要哭出來,叔叔,讓我過去好嗎?我要回家。」(〈銀色鐵疾藜〉);母親想保護的依然是孩子,一對母子對鎮暴行為的反應是:三歲幼童好奇的用胖小手去碰觸尖銳的鐵蒺藜,母親則是斥喝孩子,顯出「一臉驚懼卻又堅執神色」;作者以此呈現當時站在肅殺與突圍兩端的社會氣氛,無疑也在問著,面對無窮的新生命,社會需要走到什麼樣的前方。這便是「林文義」式的批判。


同樣的,具鄉土味、與「庶民性」詼諧針砭的阿盛,以書寫鄉土小人物與批判社會現象見長。但也依然能用這樣「拿手」風格去經營深情的、感性的書寫。譬如〈人間浪子〉中通篇是「浪蕩子」叔叔豐富的、奇特的「搞怪」事蹟,但最後三言兩語寫著,「我們這些後生聽著聽著,一年復一年,故事還是老故事,然而,我們真心地從來沒有覺得厭煩過」,家族濃厚的情感順勢而岀;又如〈稻菜流年〉以田鼠喻農人,呈現農人命運的無奈和辛酸,從小孩子耍著田鼠玩寫起,一件件「與田鼠為伍」大小事蹟,寫到最後回顧童年:「走到昔日的田間,你放下孩子,你說什麼也不願吞回熱淚;你一家大小全立在父親面前,父親是在前面,父親的墳就在阡陌角邊」,令人動容。而這也就是「阿盛」式的感性。


人很少是全才,創作者也不需要是全才,需要的是建立具特色的「品牌性」風格。特別是在作者「我」無所遁形的散文創作中,知道自己的優勢,看見自己的缺陷,始能找到最佳的位置。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1&aid=235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