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散文創作四講――從基本認識與準備出發〉(省略論文格式)
(《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2期/2007.8出刊)
散文是自由的文體,沒有既定的「美學」格式去限制,所以很多人反而不知如何去經營,加上大部分的人寫作文的歷史都很長,更容易把作文和散文創作混淆,散文不是寫來四平八穩、缺乏趣味,就是難以擴大格局、承載意念。
最方便的作法當然是寫一個事件――好玩的、新奇的、感人的、美麗的……最後加上感想,但除非那事件是天掉下來的精采,不然,所有看起還好像只是在「閒聊一個故事給你聽」的動人散文,之所以不會那麼單薄,都有作者用心加入的元素在裡面,就更不用說是長篇散文或主題式的散文經營了。
那要怎麼加呢?
旁徵博引大家都懂,怕就怕在一發不可收拾的旁徵博引,把散文真的弄「散」了;或者凌亂的旁徵博引,自己興奮得不得了,卻搞得大家不知所云。
女生或多或少都串過珠珠,男生即便沒有也應該知道。拿一條透明細線,挑選自己想要的珠子,或大或小或明或暗,仔細的安排串聯,最後收起線來完成好看的鍊子。完美的鍊子是不會讓人看見串珠那條細線的,露出線來是個敗筆,但沒有線卻不成,它是鍊子的靈魂。
寫散文也一樣,珠珠就是生活的經驗與思索,可以因為某個創作的意念或主題被串起來。貫穿散文的主線不可顯露,否則會流於說教或變成論文,但這條線卻必須被作者緊緊握在手裡,用來檢驗珠珠是否能串進去,然後串得好不好看?
串過珠珠的都知道,你可以擁有很多珠子,但卻未必能全部用在一條鍊子上。為了追求整體的搭配,顏色、大小、風味都經過了篩選,有些珠子是好珠子,但用在這條鍊子上就不搭,破壞了鍊子,也委屈了珠子。不該在這條鍊子上出現的珠子就要忍痛收起來,美麗的珠珠會在適合的地方綻放光采。
寫散文不管如何旁徵博引,豐富精采,帶著讀者東轉西轉,一定要牢記自己手中的那條線,就能回得來。不然鍊子前半串成民俗風,後半段變成皇室典雅,到後來自己都錯亂了,串好的鍊子如何搭在身上也不知所措。
然後就是最後的手續了。頭尾要穩穩的呼應、接合起來,不能太緊也不能鬆,線頭更不能露出來,就是一條牢牢串穿著細線、只看見珠珠的鍊子,才是完美的。
除非依照範例行事,否則,即使大家擁有相同的珠珠,也不會串岀一模一樣的。不僅如此,成品的高下還可能相差甚多。譬如來自生活的散文主題,愛情、親情、生老病死、愛恨苦樂等,總是不斷的重複,但佳構仍然一再出現。不必擔心自我經歷的「單調貧乏」、主題沒有新意,這不是生活豐富與文章精采的關鍵。
串珠珠最尷尬的是沒有珠子。而且,通常容易買到的就是一般的珠子,要彰顯特殊性,當然要靠自己用心的蒐集。隨時觀察、隨時挑選、隨時收藏,放進自己的藏寶盒。
譬如簡媜在〈貼身暗影〉(簡媜1996:62-73)中曾以「一隻濕漉漉的白文鳥在發冷的城市迷飛,漩渦似地高高低低,忽然一頭撞上褐色玻璃牆」為開場,引出並隱喻了文內在咖啡館等候相親的女主角的心情處境——只有她「毫不設防地目睹白文鳥撞牆的事故,『碰』一聲,那隻看來孱弱的瘦鳥急速往下墜落,自她的視線消失」,因為其他人都沒發現,所以「她懷疑自己真的看見一隻文鳥撞牆的事故,也許是幻影」。藉此告訴讀者,現在的「她」,就像那隻文鳥,但有誰真的看見了呢?
節錄自〈散文創作四講――從基本認識與準備出發〉(省略論文格式)
(《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2期/2007.8出刊)
關於「白文鳥撞玻璃牆」的鮮活譬喻與運用貫穿了本文的第一章節,這個譬喻並不是憑空掉下來,或者下筆時才臨時想像的。簡媜自述曾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習慣於咖啡館寫作,也因此有多於一般的觀察。「白文鳥撞玻璃牆」是她某天親眼所見,當時的驚愕反應對照專注於或喝咖啡或聊天或忙碌,而毫無所悉的四周氛圍,那種寂寞、失落、難以言喻的心情,讓她覺得應該記錄收藏。之後,這段情節就出現在〈貼身暗影〉裡了 。「白文鳥撞玻璃牆」的種種,就是簡媜為自己收藏的珠子,成為寫〈貼身暗影〉時「靈感」的來源。
所謂靈光乍現,其實都是從自己的「藏寶盒」裡跑出來的。所以,如果準備好了,就打開藏寶盒,開始串珠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