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白話譯文:
天地沒有任何偏愛,把萬物當成芻狗,讓它們自行榮枯。
聖人沒有任何偏愛,把百姓當成芻狗,讓他們自行興衰。
天地之間,正像一個風箱啊!
雖空虛卻不致匱乏,一鼓動就源源不絕。
議論太多,很快就會走投無路,還不如守住虛靜的原則。
解釋:
天地「不仁」的「不」就是「大」,代表無以復加、超越相對的個別情況,「天地不仁」,就是天地大仁,意謂天完全沒有偏愛,一視同仁,讓萬物自行榮枯。一棵樹從枝繁葉茂到枯槁不堪,一朵花從爭奇鬥豔到隨風飄零,各有自己的季節。
古代帝國有興盛衰亡四個階段,上帝不需要特別照顧誰,趨勢該如何就會如何。前一句講的是萬物自行榮枯,這句講的則是人的世界自行興衰。
「芻狗」是指以草紮成的狗,為古人的祭祀用品,當用之時備受重視,用完隨即丟棄。
天地跟聖人是對照的句子,天地與萬物的關係是很微妙的,天地就像一個場所,讓萬物在裡面不斷發展,但天地本身不介入。聖人同樣也不會介入百姓當中一起做生意或其他事,他就像天地一樣照顧所有百姓,讓他們自己發展。一旦有偏心,就必須挪東牆來補西牆,最後左支右絀,反而麻煩。這就是所謂 「天地不仁」與「聖人不仁」。
「橐」是指大風箱的外殼,「籥」(ㄩㄝ‵)是指裡面的扇葉。推拉之後,扇葉就會製造出風來,兩者合稱「橐籥」,譯成風箱。風箱本身沒有風,但稍一鼓動風就出來了,而且源源不絕,正如天地之間萬物流轉,生生不息。
「數」是指迅速。走投無路的話,想投靠誰都沒有用,還不如「守中」。「中」與「沖」相通,「沖」即虛。風箱裡是空的,守住風箱的空,就有無窮的可能。若只堅持一個原則,那麼一旦出錯,就無路可走了。「多言」是因為使用心思、賣弄智巧,很快就會陷入困境。所以為政不在多言,許多事情本身會產生協調,自然出現好的結果。
綜上所述,本章的重點在於聖人當效法天地。
我的讀後感:
以前在新聞報導中常聽聞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但從不知其意思與出處,讀了《老子》之後才明白其意義。
當看完本章後,第一個感覺是,台灣的政治人物一定要多讀《老子》,現今台灣政治亂象,就在於為政者的「多言」,若其無法「慎言」,倒不如少說話為妙。
註:若是各位有興趣更進一步瞭解《老子》,可參閱傅佩榮著的《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
政府職訓計畫-搶救失業 學電腦費用補助80%-100%
http://gjun2.statusad.com/?sa=1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