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士窮而隱處兮,廉方正而不容.子胥諌而靡軀兮,比干忠而剖心.子推自割而飤君兮,德日忘而怨深.行明白而曰黑兮,荊棘聚而成林.江離棄於窮巷兮,蒺藜蔓乎東廂.賢者蔽而不見兮,讒諛進而相朋.梟鴞並進而俱鳴兮,鳳皇飛而高翔.願壹往而徑逝兮,道壅絕而不通.
讀屈原的作品,其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他是如此憂憤不平,悲傷絕望.讀著讀著,被他的憂思所感,心情也會跟著不好起來.在這首"怨思"裡,他說:賢良的人窮困而隱處,清廉方正卻不為世所容.子胥因為進諫而招來殺身之禍,比干因為忠心正直而被剖心.子推割股肉餵其君上,如此的恩德被漸漸遺忘,君王對他的怨憤反而日漸加深.操行清白的人,被誣為污黑.荊棘聚集成林,江離被拋棄在窮巷,蒺藜卻蔓延到了東廂.賢者被掩蔽不得見,讒諛的人卻在位而互相標榜.梟鴞並進而齊鳴,鳳凰只好遠離高飛.只願再見君上一面,就立刻遠逝,可是道路卻阻塞不得通暢.
屈原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本來受到楚懷王倚重的他,因受到小人嫉妒而招來毀謗,懷王因此疏遠了他.而他的合縱政策----聯合齊國對抗秦國,也因而無法推行.懷王因貪利而上了張儀的當,與齊國絕交,導致兵敗失利.雖然懷王因而後悔,再度起用屈原,但朝廷昏憒,懷王貪色,屈原懇切諌阻,因此遭到放逐.懷王就在擺盪的外交政策中,最終遭秦國拘禁,死在秦國.當頃襄王繼位,雖然楚國人都讚美屈原的真知灼見,楚王最終還是聽了讒言,再度將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此去,再也沒有回到郢都.當他到了長沙,書絕命"懷沙"後,不久便投汨羅江亡.
屈原遭到誤解,屈辱,滿懷幽怨,愁思鬱結,這濃烈的憂思,穿越時空,透過每一個血淚交織的文字,感染著數千年後的讀者.我們似乎能夠聽到他的吶喊,感受到他的絕望.因而同聲嘆息,感慨不平.為什麼污濁容不了清白?彎曲總是與正直相背?屈原無法改變自己以迎合現世,又無法忍受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平對待,於是他以死明志,以死抗議.
但我個人認為,他的死若真出於自願,未免太傻.中國的士人在出仕時,總是充滿儒家的理想,但是仕途遭到阻礙時,卻又成了老莊的信徒.莊子的思想,或可稍稍冷卻火熱的抱負,讓志不得伸的士人聊以自慰.莊子以為美材本就遭嫉,易受砍伐,難以長成大樹.但無用的庸材,卻因為無所用途,而得以保全,長得又高又大.雖然他的立論不見得正確,但保全自己卻是身處逆境之人的首要之務.屈原應該等待,等待時機,或許有朝一日,他還能見到君王,表明自己的清白.若果時勢確定難移,天命果真違背自己的心願,他也應該努力,努力在窮困中,依然清廉自持,既不同流合污,也不傷害自己,以免讓加害自己的小人趁心如意.或許他還應該多向孔子學習.孔子為何周遊列國?當他發現君王昏庸,無可挽回時,總是早早收拾行李,離開那個國家.再往下尋找另一個可伸展抱負之處.
屈原自比鳳凰美玉,他的忠心日月可表,但時勢污濁,容不下他,是那時代的損失;君王不智,不信任他,是君王的損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如果他能擺脫憂思,或許還能做些對國家社會有益的事情.可惜幽怨悲傷像一面大網,他深陷其中,始終無法自拔.我們看看地上的鳥獸,水裡的魚,當牠們被人類捕捉,深陷羅網時,還要奮力拼搏,掙扎到生命的最後一分鐘,甚至還會拼著最後一口氣回頭咬我們一口.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是人呢?
不傷害自己,堅定努力地活著,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才是對加害自己的人最大的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