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95
這樣的情節讓我們看到朋友相交一場的代價其實是雙輸,而且還殃及無辜(死傷無數)。這與《水滸》強調的核心精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是背道而馳的。照理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應是一種「民胞物與」的精神,既為結義兄弟,就應推己及人,若僅為私利而結義,最後雙輸的下場不僅不值得同情,反而更應譴責禍及他人。就像施恩與武松建立起的利害關係,造成血濺鴛鴦樓慘案,不僅失去「民胞物與」的精神,也不符「替天行道」的原則。
我想說《水滸》本來就是一幅「小人眾相」,硬要用君子的標準去看,只能說是迂腐。梁山好漢本是一百零八魔,魔就是魔。四海之內皆兄弟,台語說的「兄弟」,就是黑道,黑道本來就是為私利而結義。跟黑道講什麼「民胞物與」!我喜歡水滸,水滸是一本描寫黑道的好書。好的小說,不一定要講什麼孔孟之道。好的小說,只需要讓讀者有所感受。
p.104
大陸古典文學研究者周思源先生在其《新解水滸傳》中分析「被逼上梁山」有四種類型:一是黑暗社會所逼(如:林沖、魯智深、武松、楊志),二是自己所逼(智取生辰綱的晁蓋等人),三是意氣相投(官軍將領或江湖人士),四是梁山所逼(如:秦明、朱仝)。
p.107
秦明被逼上梁山的模式可視為《水滸》作者欲藉宋江快速收編兄弟的過程的不合理,而秦明之死(在一百一十八回與二十三位梁山兄弟一起陣亡),亦可視為《水滸》因情節需要不得不迅速犧牲二十四條人命的荒唐結局。這也是一百二十回本最受爭議的部份之一。
p.141
台灣書法印石前輩蔡孟宸先生曾於《書法教育》月刊(九十七年四月號一三二期)發表對「施耐庵的印學知識」的看法(蔡先生假設《水滸》作者為施耐庵)。文中提出:「宋代官印文字以『九疊篆』為主,線條矯繞,盤根錯節宛若紙上迷宮;小說中『翰林蔡京』卻由金大堅以『玉筋篆』仿刻而成,豈不謬誤?」首先這「九疊篆」與「玉筋篆」就有極大的不同,前者彎彎曲曲,後者則如一根筷子,若「翰林蔡京」為官印,就應以「九疊篆」刊刻,若為私人圖章,就應以「玉筋篆」入印。但「翰林」既為官職,「蔡京」又為名諱,顯然是自相矛盾之處。
由此可知水滸作者不是官場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