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書虫俱樂部
市長:七柒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文學賞析【書虫俱樂部】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全球書展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那些諾貝爾獎得主的書,大家至今仍在讀?
 瀏覽1,652|回應2推薦6

張錦弘(張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Chocola
ef
笑臉書生

AL
葉曇樺

  諾貝爾文學獎8日揭曉,由羅馬尼亞出生的德國女作家荷塔‧慕勒(
Herta Mueller)榮膺桂冠。慕勒曾在羅國極權統治下度過艱苦歲月
,書寫自身人生經驗的作品特別贏得評審青睞,讚揚她「以詩的凝練
,散文的率直,描繪流離失所者的處境」。。

現年56歲的慕勒集小說家、詩人、散文家於一身的慕勒將獲瑞典幣
1000萬克朗(約4598萬台幣)獎金,為諾貝爾文學獎連續第三年由歐
洲作家獲獎,也是第十位德國的諾貝爾得主,上一位是1999年的葛拉
斯。

瑞典科學院祕書長英藍德說,慕勒不僅敘述獨裁統治下的日常生活淋
漓盡致,且使用的語言「非常棒,獨樹一幟」,寫作技巧則是「句子
簡短,意象豐富」、「用字精確」。

慕勒1953年出生於羅馬尼亞西部尼茲基多夫的德裔社區,親身經歷羅
國秘密警察監督下的恐怖生活。1970年代末期,慕勒在一家機器工廠
擔任翻譯,因拒絕當情治單位的線民而遭解雇。其後她決心獻身文學
,並為能自由創作而在1987年與丈夫移居德國柏林。兩年後,羅國共
產政權垮台,獨裁者希奧塞古下台並遭處決。

慕勒筆下描述極權統治何等不堪,秘密警察又如何無所不在地監控人
民生活的部分,特別能感動讀者。慕勒對現今羅國政府依然枉顧正義
,放縱情治人員偷改檔案,仍不時提出批判。

台灣人對她很陌生,目前只有其長篇小說《風中綠李》的中譯本,由
時報出版,陳素幸翻譯。,敘述的是一群朋友的故事,這其中有學生
、老師和工程師。他們在獨裁政權下瓦解了,自殺了。書中以第一人
稱的我的童年片段及經歷,構成了這一段敘述這幾位死者的故事。所
有的故事在主角和敘述者的聲音之間來回擺盪,所有的故事都讓人對
事實與謊言、正義與欺瞞,有更進一步的省思。

截至2008年,文學獎已頒發101屆,另有七屆從缺,累積得獎人數為
105位。其中有四屆為共同得獎情形,最年輕的得獎者為1907年獲獎
的英國小說家吉卜齡,以《森林王子》(The Jungle Book)聞名於
世,當年42歲;最年長的得獎者則為撰寫《金色筆記》(The Golden
Notebook)的英國作家萊辛,2007年獲獎時已88歲,雖獎項來得晚,
但總算是實至名歸。

女性文學獎得主共有11位,分別是首位瑞典學院女院士、1909年獲獎
的拉格洛芙(Selma Lagerlof),撰寫《惡之路》、於1926年獲獎的
義大利作家黛萊德(Grazia Deledda),1928年獲獎的挪威小說家安
德森(Sigrid Undset),1938年的美國作家賽珍珠、1945年的智利
詩人嘉布瑞拉‧密斯托拉爾(Gabriela Mistral)、1966年德語詩人
奈莉‧薩克絲(Nelly Sachs)、1991年的南非作家娜丁‧葛蒂瑪(
Nadine Gordimer)。

另外尚有1993年的美國非裔作家董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
、1996年的波蘭詩人辛波絲卡,曾撰寫《鋼琴教師》一書、於2004年
獲獎的德國作家葉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與2007年英國作家
萊辛。

此次得獎的穆勒,很符合諾貝爾獎的一向風格,作品不迎合大眾口味
、為弱勢流亡者代言,具有理想主義精神,《風中綠李》一書我多年
前就買了,但翻了幾頁就沒再看下去,因為內容頗為沉重,敘述手法
也常跳接,要耐性讀。

相較去年得獎人法國勒‧克萊喬,同樣寫漂泊人的生活與心境,但戲
劇性更強,代表作《金魚》,寫一個北非少女逃亡到文明世界的歷程
,非常感人,是很具深度的啟蒙小說,極力推薦此書。

印象裡,大家總以為諾貝爾獎作品冷門艱澀,常是非主流作品,其實
不盡然,許多得主得獎前就已是聞名世界的大作家,書也很暢銷,現
今仍被閱讀,如赫塞、海明威、卡謬、沙特、川端康成、馬奎斯等。

以下是我個人認為較出名的得主及名作。最後附上聯合報一篇介紹慕
勒的文章。

1907吉卜齡
1911梅特林克《青鳥》
1913泰戈爾的《新月集》《漂鳥集》等短詩
1915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1925蕭伯納《賣花女》
1929湯瑪斯曼《魔山》
1946赫塞《車輪下》《流浪者之歌》
1947紀德《田園交響曲》
1948艾略特《荒原》
1949福克納《聲音與憤怒》
1950羅素《西洋哲學史》
1953邱吉爾
1954海明威《老人與海》
1957卡謬《異鄉人》《瘟疫》
1962史坦貝克《人鼠之間》《伊甸園東》
1964沙特的存在主義小說
1968川端康成《雪鄉、古都、千羽鶴、山之音》
1969貝克特《等待果陀》
1971聶魯達的詩
1982馬奎斯《百年孤寂》
1983高丁《蒼蠅王》
1993莫里森《寵兒》
1994大江健三郎《孩子為何要上學》
1996辛波斯卡的詩
1998薩拉馬戈《盲流感》〈最近改拍電影,發人省思〉
1999葛拉斯《錫鼓》
2000高行健《靈山》《一個人的聖經》
2001奈波爾《大河灣》
2005品特電影《法國中尉的女人》編劇
2007萊辛女性主義經典《金色筆記》
2008克萊喬《金魚》

「我怕故我寫作」 慕勒凝望恐懼深淵
 
【聯合報╱陳文芬】
 
荷塔‧慕勒不是一個喜歡接受訪問的作家。她著名散文集《國王鞠躬
而殺》2007年瑞典文譯本發表時,她到瑞典來清楚表達她對「語言」
的看法。她經歷過上世紀70、80年代,經歷過羅馬尼亞獨裁總統西奧
塞古(Nicolae Ceausescu)使用大量祕密警察監控人民的瘋狂恐怖
時代。「我不信任語言。語言表述文學與藝術有一定的價值。可是,
語言同時也是政府掌控與玩弄人民的工具!」

慕勒在學校當老師,27歲那年就因為拒絕跟特務合作而遭革職,特務
威脅要殺她,禁止出境出書。她好不容易出版頭一本書描寫兒時鄉村
生活《低地》,當局勒令刪去一個詞彙是「箱子」,避免教人聯想到
「逃亡」。「我總是警告自己不要接受政府供給人民『詞』」的意義
,我也意識到語言本身不能作為抵抗的工具。語言唯一能做的就是保
持自身的純潔。」

1987年慕勒與同為作家的丈夫華格納(Richard Wagner)得到出境證
,遷往柏林。她一直使用德語寫作,獲獎無數授。她多半寫她自身經
歷的經驗,羅馬尼亞受政治迫害的生活與流亡到德國的生活。

90年代慕勒退出德國筆會。兩德統一以後,筆會也合併,慕勒不願意
跟前東德的作家待在同一個寫作團體,她批評那些與特務有關係的東
德作家,「既不認罪,也不曾解釋發生過什麼。」慕勒避難到柏林以
後,特務還來騷擾過。

慕勒的寫作語言帶著強烈的詩意與拘謹。她的語言有時不好懂得,這
必須回溯到她自身的語言經驗,一個出生在德語區的少數民族,一顆
隨時要保持純潔語言的心靈。「我的許多朋友都死了,我不知道為什
麼我還活著。」在她記憶所及,她不停自問羅馬尼亞為何變成這樣一
個社會。也記得家鄉的每一個人都在恐懼裡生活,「我怕,所以我寫
作。」有一回當慕勒看見一個搬家公司的廣告:「我們給你的家具安
裝一隻腳!」她驚心地浮現了特務到家裡來時,將廚房的椅子拉進客
廳的情景。

慕勒從來不尋找寫作題材而是題材找上她,「一個作家要是沒有這種
感覺就不要寫作,世界上的書已經夠多了。」她的書寫試圖說服讀者
懂得她的經驗,而使人感動。

慕勒今年發表的小說新作《氣的鞦韆》震撼國際文壇。1945年史達林
下令將羅馬尼亞的德裔少數族群,送上開往蘇聯的火車,到集中營做
奴工。慕勒的母親是其中一人,做了五年奴工。慕勒2001年起返鄉記
錄鄉下還活著的老人。

慕勒這一部小說的寫法一點都不多情感傷,儘管集中營的生活是受困
於粗野暴力,但她以平常之筆寫來,集中營竟成為受難者的故鄉。她
的詩境散文凝望了恐懼生活的深淵。 【2009/10/09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186&aid=3644862
 回應文章
高行健,大江健三郎,馬奎斯
    回應給: 張傑〈和情人講手機不用怕〉(hung49) 推薦0


七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以上是我有讀過其作品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有些書籍讀過,但不確定是否為諾貝爾獎得主。

不過基於文字的考量,我建議想要讀諾貝爾文學獎作品的朋友,從中國跟日本的作家的著作開始。如果英文好的話,可以涉獵英美作家的作品。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186&aid=3730037
All Nobel Laureates in Literature
推薦1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186&aid=364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