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石頭是鳥?還是,鳥是石頭?書中的特殊兒童培卡永遠有「愛」,永遠有愛的理由。
他會說:我愛森林。我愛菇類。…愛外婆的裙子。愛我的襪子、椅子和床。愛媽媽的味道和爸爸的鬍子。甚至於跟客人直接說「我愛你」。
培卡出生時因為嚴重畸形,在「兒童宮殿」(病重兒住院的美稱)待了兩年多,忍受接二連三的手術。可是他最關心的問題,不在於他自己的缺陷,而是在乎別人愛不愛他。
學校裡,同學會欺負他。
直到有一天,培卡被惡意的同學推入一口老井,額頭破了,傷口需要縫合。沒有一個小朋友敢承認犯錯。培卡回來後,只輕描淡寫地說,再糟糕也不會比「兒童宮殿」的手術還痛苦。沒有一句怨尤、沒有一聲責怪,因而贏得一個高壯的朋友—尤勒的貼身保護。
古語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口氣,萬世太平。你認為呢?
故事在爸爸為了改善生活,決定移民加拿大而有了轉折。孩子們的心情好不容易從高高低低的起伏中,逐漸學會接受事實而穩住,賣掉了房子,要迎接新的挑戰。
就在臨行前的倒數計日,培卡生病了,且被診斷為白血病!
故事說到此,做大人的爸爸媽媽們,您們的決定是否跟培卡的父母一樣呢?
對了,放棄移民,重新覓屋,安頓家人。當然,謀生的路又得改變了。
一家人同心協力勤奮地在「新農莊」重築愛窩。先是養雞、又是養豬。儘可能補充培卡所需要的營養。這是故事的第二個轉折。
培卡沒去上學。每當大姊蕾娜從學校回來,培卡都會問:「妳(在學校)有沒有學到什麼重要的東西?」
蕾娜(第一人稱)不知該如何回答?可是她感受「當下重要的就是:回家,有人愛我、等我。」
愛的力量,能維繫一家的和樂!
這裡面也描述了外婆的想法。特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孫兒馬提從瑞典特地趕回家為他們移民餞行。他送外婆的禮物是一個快鍋。外婆認為她「煮菜的時間向來都很充裕,為什麼要快?」何況「煮的時候,不能偶爾打開蓋子嚐一嚐,要怎麼煮呢?」
文化的舊思維遇見科技的簇新,如何磨合成一個正向的新思想?說不定彼此的牴觸,正是人類邁向文明新境界的催化劑呢!
《當石頭還是鳥的時候》"Als die Steine noch Vögel waren" by Marjaleena Lembcke 以芬蘭的一個貧困家庭為背景,娓娓道出生活中的不平凡。藉由ㄧ個肢體殘缺孩子的心,簡單樸實地呈現出生命另一種形式的美!沒有浮誇式的悸動,一邊讀、一邊品味,心靈的弦跟著哼唱。是真、是善、是美。
『書評摘錄』—
「我們常以本位主義的思考模式,常把與我們想法不同的人與事,無法以寬容的視界與觀點來接受。」
「從培卡和他家人的互動,我們看見人性裡溫暖、寬容、單純的一面,我們看見愛讓人生中的重擔和不幸變得輕緩,我們看見缺憾越多,愛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