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書賊一書的敘述者是個死神,我覺得作者是有意使用這樣的角度來描寫,這樣的角度減輕了希特勒罪行可能帶給我們的沈重感,能以更感性的眼光去看待那個年代。書中的女主角莉賽爾與朋友之間的友情是故事的重心,這是一個發生在德國的溫馨故事,雖然那是一個令人髮指的年代,雖然經歷了許多生離死別,但整個故事的基調仍然像是暖暖的午後陽光。
西方史學家常說:「這是一個最壞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好的年代。」古人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這兩句話可以合在一起看,由於疾風,我們才知道草的勁道,疾風就是一個最壞的年代,而草的勁道就顯現了一個年代的美好。以明末的史可法來說,他在太平日子是個流連妓院的浪蕩子,可是在大關頭的考驗時,他顯示了一個忠臣應該有的氣節,沒有板蕩,豈有忠臣。偷書賊中,養父為了給猶太人一點麵包,被士兵打得遍體鱗傷,更被納粹支持者唾棄,這是他的人道精神。更因為這件事情,使他不能繼續將一個猶太朋友的兒子藏匿於家中,或許有人會說,給猶太人的麵包還不是被納粹丟掉,換來一頓打,而且原先藏匿的猶太人還要因此逃亡,這麼做實在太不明智了,但我要說:「人道精神不是理智的計算,而是發之於內心深處,那身為人的價值。」一個人困在火場,幾個消防員衝進火場,有可能大家都不幸身亡,所以理智的考量是不要去救,但人道精神是以人為本,一個人是人,一群人是人,沒有數量上的考慮。
改天再補充。
偷書賊 The Book Thief
- 作者:馬格斯.朱薩克
- 原文作者:Markus Zusak
- 譯者:呂玉嬋
- 出版社:木馬文化
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 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死神首度以豐富的感情,為讀者講述一個孤單的小女孩, 如何藉由閱讀的力量,度過人生最艱困的時期。 9歲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到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賽爾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後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冊,為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寄養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貧困的區域,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時時威脅人命。莉賽爾每晚抱著掘墓工人手冊入睡,惡夢不斷。養父為了讓她安眠,於是為她朗誦手冊內容,並開始教她識字。 學會認字進而開始讀書的莉賽爾,儘管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卻發現了一項比食物更讓她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用偷來的書繼續學習認字。從此莉賽爾進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讀書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在空襲時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鄰居朗讀故事,安慰了每顆惶惶不安的心,潛移默化改變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對照著戰場上萬人之間的爭奪殘殺,莉賽爾藉由閱讀與文字所散發的力量,讓死神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為什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 多年以後,死神前去迎接莉賽爾的靈魂。死神坐在喧囂的大馬路旁,忍不住感嘆道:「人哪!人性縈繞我的心頭不去!人性怎能同時間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惡!」 |
書虫俱樂部誠摯的邀請您,讓我們一起分享讀書的心得吧。
市民守則:半年至少留言一次,一年至少發表一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