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終於在 2007 年完結,我想不少青少年是跟著羅琳筆下的人物一起長大。《哈利波特》在 1997 年問世時,原本是被出版社設定給 9 至 11 歲的孩子看,而羅琳也有意讓從第一集開始看的孩子跟著哈利成長。其實發展到後面,《哈利波特》已經不是小孩或青少年能看懂的書了,可能連大人都不一定能了解羅琳真正想說的是什麼,因為這套書的架構非常大,又有連貫性的轉變及目的,必得全部看完才能知道羅琳到底想幹嘛。
我也是跟著《哈利波特》長大的人之一,但其實我只追到第三集就不太感興趣了,沒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書送去紐西蘭就沒有再回來,第四到第六集會看只是剛好有人借我,但印象中沒有很認真讀,既然前面都看了,不看第七集似乎很奇怪,又剛好齊貝安借我,就把最後結局嗑完了,不同的是,這次我看得很仔細,因為我想知道羅琳要幹嘛。
看完之後我開始回想,老實說我有點後悔之前沒認真看,太厚我也懶得再回頭翻,所以接下來的幾篇文章可能講得有些籠統或者印象錯誤。《哈利波特》絕對會在英國文學史上畫下重要的一筆,不是因為它嚇死人的銷售成績,是它可以切入的解析角度非常多元化,得分成多個細項來探討,光是我隨手寫寫它的重要議題就得花三四篇文章,還不足以概括《哈利波特》的全部,或許幾年後會開始有《哈利波特》的正式研究論文。
我不知道羅琳是否在一開始就編排好所有劇情大綱,但可以確定的是,《哈利波特》的結構是非常清楚而完整的。〈神秘的魔法石〉真的是給小朋友看,〈消失的秘室〉及〈阿茲卡班的逃犯〉雖然跟第一集比起來較為成熟,但基本上這三集都偏向童話及傳奇故事,像是小朋友的快樂童年;〈火盃的考驗〉則來到轉角,叫快樂的小朋友們 Get Ready ,該是時候長大了;〈鳳凰會的密令〉、〈混血王子的背叛〉便急速大轉彎,幾乎完全變調,亦埋下地量伏筆;到〈死神的聖物〉忽墜谷底,一氣呵成。
儘管《哈利波特》發展到後來沒幾個小朋友看得懂,它終究是設定給小孩及青少年看的,所以結尾還是比較像夢幻童話,過程黑暗但不至於絕望,掺雜許多愛與希望,很多羅琳想表達的議題亦有所簡化,可以算是把簡化過後的真實世界呈現給他們看。《哈利波特》最重要的兩大議題為「死亡」及「媒體」,而我認為「媒體」的精彩及細膩程度遠超過「死亡」,其餘我心目中較為有趣的議題是「種族」及「英雄主義的變調」。其實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講,但再講下去沒完沒了,搞不好到最後自己心裡想一想就懶得寫了,所以還是就此打住,先寫完目前的想法吧。
※首發於自己的Blog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