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書虫俱樂部
市長:七柒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文學賞析【書虫俱樂部】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外文小說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村上春樹沒有告訴畢卡索的事
 瀏覽4,978|回應5推薦9

劉建伶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9)

AL
彩虹泡沫
sunism
努力學英文
一杯飲料
張錦弘(張傑)

葉曇樺
七柒

如果你看過畢卡索的畫,想試著從畫中的世界尋求一種整體的印象,站在畫前的你,可能已經變換過許多不同扭曲變形的表情,企圖捕捉知性的理解。雖然是自然的形象,但畫家已經將自然形象中某些基本輪廓抽離出來,打散之後再重新組合,只運用一些幾何圖形或色彩的搭配,表現出某種特定或非特定的意念。與其說自己的感情與創作者契合,倒不如說自己為自己萌發的意念動容,如果讀了村上春樹的作品而感動的話,絕不是由於整體世界的印象所引發的,而是因為日常片斷所喚起的氣氛,能產生心領神會的共鳴所使然。氛圍存留於片斷中,或夾雜在片斷與片斷間的空白裡,這早已經是累積在你的意念中的,透過村上春樹感情擴散了,昇華了!

一九六O年代的社會環境,幾乎是配合著全世界的脈動,所謂六O年代的因為得到感性解放,披頭四、鮑比狄倫充斥在社會每一游離的空氣中,而這種特有的不自由(政治)與自由(音樂)微妙共存所產生外表看似輕鬆的虛無主義,背後其實隱藏著絕望,這種政治與音樂雙重意識下所產生的矛盾,村上春樹的獨特風格隱然可見。他曾經提及:「其實我也有不喜歡的事,或有血有肉的經驗,曾經騙過人,也被別人騙過...不過我覺得都市有許多值得批評的地方,這種享受消費的生活,總不能永久繼續下去,有一天終會崩潰消失...感覺到他對真實生活的抗拒,甚至無所認同,在其意識中對於過去是佔有相當緬懷份量的。當在生命中最輝煌處已經成為過去式,但那只是在時間上的定義,在人的潛意識裡,是一種反覆不斷出現的經驗。」由此,人們就可能一直處於回憶緬懷的狀態中,村上春樹在他的作品中不斷反覆出現的六O年代爵士唱片,電影、外國小說、甚至小說中人物所尋求的過程亦是一種不斷回憶的動作。最終尋得的,卻不得已在生命中抽離出某些東西,在《一九七三年的彈珠玩具》中,當主角終得尋至「三把式太空船」文靜的「她」,突然一個念頭,「我們所共有的東西,只不過是在好久前已經死去的時間片斷而已。雖然如此,那溫暖的感覺至少還像古老的光一樣,到現在還在我心中繼續徘徊著。而且死捉住我,將我再度丟進虛無的坩鍋之前的短暫時間內,我還是會伴著那光一起前進吧!」千辛萬苦尋來的,卻又掉落到無底的強烈失落中。《尋羊冒險記》至中在「老鼠」 (書中角色名)的身體裡尋得的,對於老鼠而言「那就好比把一切都吞進去的坩鍋一樣。美的讓人發暈,而且邪惡的令人討厭。如果身體被埋進裡面,一切都消失了。意識也好,價值觀也好,感情也好,痛苦也好,一切都消失了!很接近所有生命的根源出現於宇宙中的一點時的動力一樣的東西。」所抽離出的是回憶無法滿足現世的部分,不得已逃離或放棄。有的評論家對於村上春樹在都市意識型態中冠上「疏離」的帽子,其實只是村上春樹與現世沒有交集,且呈現相當程度的落差使然,在他的作品中極少感受到八O年代以後所呈現的社會面,所見的是在其個人背景環境所營造出來的氣氛,當年的輝煌時代畢竟與八O與九O年代有一段距離。

正因為村上春樹不刻意明白的表達什麼主題,只將片斷的都市生活以「多感」的方式去接受。在語言和述說者本人之間,幸福的一致已經完全隔離的今天,對於「生存的真實性」的解釋已經不合時,對於整個意念的傳達,語言已經不是主體的裝飾物,而是主體的本身了!語言在他的小說中是以一種近乎格言式抽象會話存在。而所謂格言,通常是將可以用一百句話說明的某種印象,或理論的展開只以一句話來表達。也就是將多餘的語言削除,精練成純粹結晶的世界。例如:「疲倦是怎麼樣的感覺呢?」女孩問。「感情的部分都變得不明確。對自己憐憫,對別人憤怒,對別人憐憫,對自己憤怒!就是那麼回事啊!」「這些我全都不太明白呀!」「最後會變得什麼都不明白了,就像把塗了各種顏色的格子轉動起來一樣,轉的越快區別越不明確,結果變成一片渾沌。」這樣格式的對話不僅不虛假更表現出生命強烈的真實感受,而如此的生動自然是融入於非現實,更為抽象的文體中的。

除了語言,村上春樹運用「數字」將他所要傳達的意念映象化的顯示出來。《聽風的歌》中「我不斷思考有關人類存在的理由,因此養成一種奇妙的怪癖,那就是一切事物非要換算成數值不可的怪癖。一上電車就開始算乘客的人數,算階梯的級數,只要一閒下來就數脈搏。根據當時的紀錄,一九六九年八月十五日到次年四月三日為止的期間內,我一共去上三百五十八節課,做愛五十四次,抽了六千九百二十一根香煙。」不斷將所呈現的情境換算成數字,並傳達給別人某種東西,好像非得經過這種歷程,他才真正的存在,但他所失望的是當些符號無法在我們心中轉換成理解的語言,他頓時又失去存在的理由,落入了孤單的悲情中。裝飾物,而是主體的本身了!

雖然再拿起村上春樹的作品仍得拼湊每個片斷的情緒,但是彷彿已無形被那股氣味浸染的滿身恣意,薰陶的一身華麗之後,舔的嘴邊,若有疏離的苦味悵然,表示已經感受到村上春樹,並且把感情交付給他了!

感受村上春樹的電影:Tony Takitani (2004)

**本文原發表於http://blog.udn.com/bellaliu/1740078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186&aid=2805494
 回應文章
所以
    回應給: 劉建伶(bellaliu) 推薦4


windwhite625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AL
努力學英文
劉建伶
一杯飲料

所以常會讀到一半讀到心裡去的感覺。

說不出來的感覺。

就像村上春樹常說的那心中的什麼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186&aid=3548012
我同意
    回應給: HSIN(windwhite625) 推薦5


劉建伶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AL
彩虹泡沫
sunism
努力學英文
一杯飲料

我同意你的發現。或許我也同意村上春樹所要表達的吧,不僅他所想要表達很根本,他的表達方式也很直接赤裸,這種很接近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的心靈,希望不是一時的熱潮,畢竟成為經典是很不容易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186&aid=3547858
推薦5


windwhite625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彩虹泡沫
sunism
努力學英文
一杯飲料
劉建伶

 其實我覺得村上春樹的東西就是這樣,喜歡的人會為之著迷,不喜歡的就會帶著反感這樣。只是每個人體認不同罷了。

 不過像這樣能把他剖析並分析至此,真的很佩服。若不是看了無數次的他們作品,是不會以這樣文章產生的吧!

 看了多本村上春樹的作品以後,發現它其實在許多作品當中,強調的都是「真」、都是「本體」,強調著事物的「本身」。他不明說,只讓讀者們在閱讀時用真正的心去感受他所想表達的意念。也常因此會突然靈光乍現的,體悟就跑了出來。

 僅此。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186&aid=3546367
「陌生的觀看角度」
    回應給: 齊貝安(chibaann) 推薦5


劉建伶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彩虹泡沫
sunism
努力學英文
一杯飲料
七柒

     Guernica, Pablo Picasso, 1937 (137.48*305.5 in)

     圖片來源:http://www.picassotradicionyvanguardia.com/08R.php

我也覺得這樣的邏輯奇怪。我想我們有限地贊同這樣的邏輯所衍生出的評論是有原因的。這樣的評論預設「畢卡索的作品是美麗的」,但是真的是這樣嗎?畢卡索的抽象畫是他創作生命中算是較晚期的作品,在這個時期中,他觀看事物的眼光與先前的創作時期已經不同,會這樣推斷是因為他這個時期的作品是將他企圖表現所見或所想的畫物(或是雕塑對象)的本質,以象徵符號的表達出來。譬如說,他在格爾尼卡(Guernica, 1937)這幅畫作中企圖描繪經過戰爭蹂躪之後的格爾尼亞城。觀者在這幅畫作中看到的(譬如說我看到的)是在一個封閉的房間中有著痛苦的臉、受虐的身體、馬的驚恐嘶叫、受苦的母親與嬰兒的死亡、士兵的頭顱與欲倒下的馬的身體、有著馬鼻和馬齒人頭的、火焰和驚嚇的肢體。觀者可能很容易猜出畢卡索要表達的是戰爭的殘酷、失去希望與人性的墮落。這樣的猜測是危險的,因為藝術家創作出的是他所感知的(畢卡索的例子是他將他認為最本質的的形象畫出),不同的藝術家描述同一個事件會有不同的呈現,或許以「美麗的」(我們就將「美麗的」劃歸在「正面的」這個概念)臆想藝術家的創作動機在這裡可能就不太適合,藝術家將感知表達在創作中企圖呈現的感覺會因為他的觀看角度而有所不同。換一個角度,如果從觀者的角度出發,你我在同一個畫作中看到的事物與產生的認知也有所不同,對畢卡索而言:「不是藝術家可以定義這些象徵符號的,觀者必須企圖瞭解這些符號進而瞭解這些符號。」畢卡索對他的藝術作品的觀看角度是開放的,它可以同時是正面或負面的,甚至是中立(陌生)的。

我會將村上春樹與畢卡索放在一起最主要是要表達這兩個藝術家「陌生的觀看角度」。「陌生的」是當事者以第三者的眼光進行創作,用最平實沒有任何加油添醋的方式表現。畢卡索以畫作描繪這個歷史事件,他呈現的是這個事件的形象。如果我用一個很簡化的例子來說,(我住在山上,晚上可以常聽到鬣狗的成群吠叫,當它們發出這種恐怖的聲音的時候,我可以想像它們正在分享某種動物(譬如說鹿)的屍體,當我擺脫想像,實際看到它們的吃像)如果我用的是畫紀錄它們成群吃動物屍體的景象,我一定會有主觀態度,但是如果我要使我的紀錄相對而言是「陌生的」,我需要用的是真實的描繪手法,或許這時用照片會更加貼近這樣的效果。

村上春樹同樣也是以這樣的「陌生」概念敘事。我們常可以在存在主義作家的作品中發現這個特質。他們以平鋪直敘的修辭,沒有無意義或是多餘的有關感覺的形容詞,文中大多是名詞和動詞。我們會發現當一件事用最簡單的語言陳述而出,事件本身顯得較為真實。這也是我覺得村上春樹用疏離陌生的寫作手法卻貼近現代的真實感受的原因。

我非常喜歡這一類的作品,我重讀了卡謬的異鄉人,也非常享受克納特漢姆遜(Knut Hamsun)的飢餓(Hunger)、彼得漢克(Peter Handke)的 A Sorrow beyond Dreams(不知道中文譯名是什麼?)等作品,在這裡也向你推薦我最近讀的這些作品。即使你沒有特別喜歡村上春樹的小說,但是或許這一類作品有機會可以讓你喜歡。

另外除了很村上春樹的電影Tony Takitani,最近我也看了一部以這樣的創作方式呈現的電影,是林賽.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所導演的電影「如果(if....)」。很讚喔!讚到我寫了一篇觀後感哩!(http://blog.udn.com/bellaliu/1775561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186&aid=2816038
很特別的構思
    回應給: 劉建伶(bellaliu) 推薦4


七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彩虹泡沫
sunism
努力學英文
一杯飲料

將畢卡索與村上春樹做比較,村上春樹我看過幾本,說不上喜歡。畢卡索的抽象畫,根據老師的講法是將所有美麗的事物一起呈現的結果,比如說同時呈現正面的雙眼及側面的耳朵,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會更美,雖然覺得有點道理,但還是覺得邏輯有點奇怪=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186&aid=2815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