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推銷員之死」還有小說版,我看的是劇本版,應該不會差很多吧。
「推銷員之死」的構成非常複雜,無法只挑幾個重點就完全帶出此文的意義,可互相延伸出更多的點,從不同的角度切割又可以看到不同的東西,光我這篇短短的文章是不可能看到全貌的。
基本上,貝貝說的沒有錯,但或許是文化性的差異,我不認為這篇有抓住核心。「推銷員之死」文中多次提及到的「夢」,並非單純指夢想,更確切的說法是「美國夢」。這可追溯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當時歐洲人口爆炸,需要更多的土地及食物,甚至是尋找礦源;再加上政治及宗教上的迫害,美國這塊新大陸儼然成為人們的希望,儘管充滿危險,依然為了自由、過好生活而來到美國;這樣的美國夢,到了亞瑟‧米勒的時期已逐漸變質,成了「對於金錢的過份追求及盲從」,一切以金錢為指標,並置於首位,人們變得極度現實,時代腳步快速移動;然威利‧羅曼是個無法跟上時代腳步的人物,亦看不清自己,朋友不是死了就是已退休,卻仍用他所謂的「老方法」去推銷、埋頭苦幹,而促成了悲劇的發生。
當然,促成悲劇發生的要素不會只有一個。我想先從「羅曼」字面上的意義來看,「Loman」在英文中很接近「Low Man」,可能影射他的社會地位不高。其二,「推銷員」本身也另有含意,為何不挑其他職業,偏偏選擇了「推銷員」?印象中,文本藏了許多線索,即是「說謊」。說謊是推銷員的職業病,即使是不好的產品,也能形容得天花亂墜,而導致威利看不清真實的一面,無法正視家人甚至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
另外,文中有個非常有趣的意象──「叢林」,有很多鑽石等人挖,卻也充滿危險,班叔叔的話不斷重複出現,這對威利的影響甚大,簡直可以說是威利的信仰。但諷刺的是,這信仰恰恰與威利的渴望相違背,他其實是非常嚮往「自然」的人,在一開始就提到,因出神地欣賞窗外風景而不小心撞車,回家後又抱怨對面的大樓太高擋住月亮,院子裡的樹也被迫砍掉,嘴上說著想要郊遊野餐,但隔天醒來,又繼續追逐金錢。雖然都市裡有很多賺錢機會,但也隨時會被社會淘汰掉。
威利永遠跟不上時代的變化,總是站在最尾端,被時間推著走。其實早在一開始就點明了,週圍新建的高樓色彩鮮艷,相較之下,威利的房子便顯得矮小、老舊,又不起眼,連陽光都照不到。貸款繳完時,房子早已破爛不堪;債務還清時,威利卻已自殺身亡。在個個競爭得面紅耳赤的環境下,活著可有自由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