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無聲息的歌唱
市長:♡ 綾子♡  副市長: 陳文錫~就是忙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無聲息的歌唱】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綾子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八大菩薩 -- 普賢菩薩
 瀏覽1,125|回應0推薦2

♡ 綾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玉狐狸
陳文錫~就是忙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

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三曼陀陀菩薩、邲輸跋陀菩薩

意譯:遍吉菩薩

 

 

一、普賢菩薩名稱的由來與意義

 

   普賢,梵名 Samantabhadra,或 Vi-vabhadra。是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文殊菩薩為釋迦如來之脅士。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若以此二脅士表法,文殊師利顯智、慧、證,普賢顯理、定、行,共詮本尊如來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

    文殊、普賢共為一切菩薩之上首,常助成宣揚如來之化導攝益。以此菩薩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純一妙善,故稱普賢。

  普賢之名始出於《三曼陀羅菩薩經》,後廣見諸經而成普遍之信仰。(佛光大辭典)

    《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六云:「德周法界曰普,用順成善稱賢,攝德表人名為菩薩。」《華嚴經疏》卷五云:「言普賢者,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此約自體;又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此約諸位普賢;又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此約當位普賢;又果無不窮曰普,不捨因門曰賢,此約佛後普賢;位中普賢悲智雙運;佛後普賢智海已滿,而運即智之悲,寂而常用窮未來際。又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賢,此約融攝。」 (普賢菩薩聖德新編)                    

    《華嚴經》之普賢行願品記載:信解、行、證一切法者,不問凡聖,皆稱為普賢。譯義:中譯遍吉,即「無所不在的光」或「無所不在的慈」。(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 楊政河著)

 

 

二、普賢菩薩的法像及其代表的意義

 

(1)普賢菩薩的手勢

 

a. 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劍,左手施願印,半跏而坐。(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密

    教部三P675c)

b. 准前佛品帝珠囉施頂印上唯改開二中指頭指來去法印(陀羅尼集經卷第六 大正

    P839下密教部一18卷)

c. 普賢菩薩三昧耶印,二手外相叉合為掌,合豎二中指即成。

d. 五佛冠印,二手金剛縛,豎二中指屈上節,以頭相拄,二指頭各捻中指上節,

   以印置於頂上。

e. 結寶印,二手各作金剛拳,額上互相縈遶,如繫勢分拳於腦後,亦如繫

   帶,其二手各從小指徐徐散下,旋拳如舞。

f. 金剛甲胄印:二手金剛拳正當於心,各舒頭指互相縈遶,口稱唵砧二字真,次移背上方相縈遶,卻至當臍次右膝左膝次臍腰後次心右肩左肩喉及項後,皆相縈遶,次至額上及以腦後,皆繫帶勢,二手兩邊徐徐散下,便拍掌三遍,名歡悅一切聖眾。 ( 大正P601上中密教二 (成就) 6)

g. 三摩地印:二手金剛縛仰於加趺上,以二頭指屈中節,相拄甲相背,以二大指,指頭拄於頭指甲上,置於臍下,閉目澄心。

 

(2)普賢菩薩持何種法物

   

a. 右手五鈷金剛杵,左手持金剛鈴(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經說)

b. 右手拳印,左手持蓮上劍(白蓮華經說)

c. 右手拳印,左手持蓮上鉤(攝無礙經說)

d. 左手揚掌,右手持劍(不空羈索陀羅尼經說)神變真言經第九說

e. 二臂合掌像(不空羈索陀羅尼經說)

f. 右手持白佛(陀羅尼集經第六說)

g. 左手施願印,右手持劍(八大菩薩曼荼羅經說)

 

(3)普賢菩薩座騎─象

  

象在佛教中,有著崇高的意義,牠是菩薩行的象徵。

 

    a.表仁慈。絕不主動的去攻擊傷害其他的動物

    b.表勇猛。牠用長鼻子去拔一棵大樹,正像我們拔一根青草一樣的容易。哮吼的聲音是可以震動山岳的,佛經裡叫它作「香象嚬呻」;其雄猛無畏的氣概是不讓獅吼的。戰鬥時,極為勇猛無畏的。

    c.表慈航普度,象的氣力雄厚,運載量是無可比擬的。菩薩所要救度的眾生是那樣的多,所以菩薩法稱為「大乘」。

    d.表堅毅不移。

    e.象的行走是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的走去,有著很高的持久力。可說是「忍辱負重,任重道遠」。

   

    菩薩行的精神,是慈悲和平,樂群入世,大雄無畏,而堅毅不移任重道遠的。而這幾點精神,在一般動物中,惟象才具有。所以佛經中拿象來作為菩薩行的象徵。(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9冊─彌勒淨土與菩薩行研究p272-p275)   

 

(4)造型的種類及特色

 

a. 菩薩之像,通常以騎六牙白象之姿態表現,代表以穩健、堅毅的精神,負荷一切艱巨的任務,作為釋迦三尊的隨侍時,在釋迦的右側。

b. 日本最老的文殊和普賢像,是法隆寺金堂的壁畫,就己經是騎像的姿態,該寺上堂的隨侍像是在方座上結跏,雙手持如意,騎象的普賢像都為合掌。

c. 乃兄文殊菩薩,乘獅子,表示智慧,此尊則乘白象,表示定行。他倆常脅侍于釋尊左右兩側。

d. 有一種兒普賢者,即是普賢菩薩的童身,踞于蹲臥的白象上,作看經的姿勢,此尊傳說是任梵德婆羅家,少年時即已專志于佛道。

e. 普賢延命菩薩的形像有二臂像及二十臂像兩種。依經典所記,其二臂像「如滿月童子,頭載五佛頂冠,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召集金剛鈴。坐千葉寶蓮華,華下有白象王。象王足踏金剛輪,輪下有五千群象。」二十臂像則通身金黃色,著五智寶冠,左右各十隻手各持不同法器,坐千葉蓮華上。華下有四白象。與二臂像座下之有五千群象者不同。

f.《胎藏界曼荼羅》中,諸說不同記第二內曰:「在東南隅蓮葉,通身肉色,以下諸尊若肉色,頭不戴寶冠,冠有五佛;又繫白繪,著耳瓔珞青珠環釧,半跏紺蓮,右手開腕側掌屈無名小指,頭向右。」

g. 胎藏界七集卷上內曰:「肉色,左手持蓮華上有劍,戴五佛冠,右手如服印仰向外。」

h. 在諸經軌內所說之形象,多為二臂像,然其持物及印相等不同。                               

i. 戴五佛冠天衣瓔珞,身背日輪,白蓮華王以為其座,右手持菩提心五鈷金剛杵,按於心上,右手持般若波羅密金剛鈴,用按於胯,一切相好悉令具足。

                                                               (佛菩薩的戶藉)

 

 

三、供奉普賢菩薩的寺院及擺放位置

 

(1) 普賢菩薩的供奉大多和觀音菩薩、文殊菩薩一起。如台北萬華的龍山寺、台北林口的竹林寺、台中清水的紫雲巖等。

(2) 在一般大雄寶殿中,普賢菩薩的供奉大多和釋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薩一起,稱為華嚴三聖。如嘉義圓福寺、彰化福山寺、台中慈明寺。

(3) 在台灣,普賢菩薩的供奉情形有單獨為一殿,如佛光山即有普賢殿,峨嵋山也有很多寺院有普賢殿,如報國寺、萬年寺等。 (佛光的折射、峨嵋風光)

(4) 普賢寺

    韓國古剎名,在朝鮮平安北道寧邊邵妙香山。朝鮮三十一本山之一,為北朝鮮第一名剎。朝鮮人以為係普賢菩薩之住處。(普賢菩薩聖德新編)

 

 

四、普賢菩薩相關之專修法門

 

(1) 普賢延命法

   

    謂以普賢延命菩薩為本尊,為除障延命所修之法。其修法之儀則為:安置普賢延命像,正面為大壇,左側為聖天壇,右側甲冑形之火爐為護摩壇,四隅為四天王壇,東方天壇之左側設十二天壇,本尊前七層上各燃七輪燈,道場之周圍懸掛雜色幡,以大幕隔內外,幕外設伴僧之座,行法中不斷讀誦金剛壽命陀羅尼經,結願時於大壇上更置二十一小壇。本尊普賢延命有二十臂,左十臂持蓮花、劍、輪、舌、羯磨杵、甲冑、牙、金剛拳、鎖、鈴;右十臂執五鈷杵、鉤、箭、拳、寶珠、日輪、寶幢、三鈷杵、三鈷鉤、羈索,趺坐於白象上之蓮華座。所乘之象,有一身三頭、三身三頭、四身四頭等不同。

  此修法係基於《一切諸如來心光明加持普賢菩薩延命金剛最勝陀羅尼經金剛壽命陀羅尼經》《金剛壽命陀羅尼念誦法》而來。依前者之經文云:「爾時佛告四天王言:若有眾生怖畏死難病苦夭橫,有如是苦,但書寫此經受持讀誦,或別持此陀羅尼,或畫普賢延命像,作此方法依月一日八日十五日,建立道場燒四十九燈,花香果藥各置十六器散於壇上,合掌禮拜高聲讚詠此陀羅尼,及懺悔往咎,不墮三惡道,捨此身獲得金剛壽命更不輪迴。若有比丘尼及四眾,轉讀此經而不廢忘,離於短命夭橫之怖。亦無惡夢魘魅咒詛惡形羅剎鬼神之怖。亦不為水火兵毒之所傷害。」而且能「具大福智,勝願圓滿。官位高遷,富饒財寶皆悉稱意。若求男女,並及聰明。」

    日本台密家,自古即以此法與七佛藥師法等共為四個大法之一,特與《諸佛集會陀羅尼經》之說會合,而稱為諸佛集會經法,如法延命法。           

  該儀軌謂,若人每日受持念誦金剛壽命真言各三時,每時各千遍,則過去所有惡業因緣、短命夭壽,皆轉而信心清淨,業障消滅,更增壽命。〔一切諸如來心光明加持普賢菩薩延命金剛最勝陀羅尼經、阿娑縛抄卷二一五諸法要略抄、大正藏第二十冊〕(佛光大辭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2)普賢三昧

 

    為普賢菩薩之修法,有顯密二法。(一)顯教:依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及法華經所說,以普賢菩薩為本尊,諦觀諸法實相中道之理,懺悔六根之罪障。若成就此三昧,則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示現於道場。(二)密教:依《普賢金剛薩埵念誦儀軌》所說,若身口意之三業與佛相應,則現成普賢之身,稱為普賢三昧。《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上(大一八‧二七二上):「依普賢三昧體,及金剛三昧微妙堅牢和合力故,出現普賢大菩薩身。」〔法華三昧懺儀、摩訶止觀卷二下〕(參閱「法華三昧」3396)(佛光大辭典p5001)

 

 

五、普賢菩薩與其相關之咒語

 

(1) 《法華經》之旋陀羅尼咒:「阿檀地.檀陀婆地.檀陀婆帝.檀陀鳩舍隸.檀陀修陀隸.修陀隸.修陀羅婆底.佛馱波羶禰.薩婆陀羅尼阿婆多尼.薩婆婆沙河阿婆多尼.修阿婆多尼.僧伽婆履叉尼.僧伽涅伽陀尼.阿僧祇.僧伽婆伽地.帝隸阿惰僧伽兜略(盧遮切)阿羅帝波羅帝.薩婆僧伽地三摩地伽蘭地.薩婆達磨修波利剎帝.薩婆薩埵樓馱憍舍略阿挪伽地.辛阿毗吉利地利。」(佛經修持法下 p.967)

(2)  速疾滿普賢行願陀羅尼(大正藏第十冊p881)曰:

    「襄麼悉底哩也.地尾.迦.南.怛佗.娑多南.唵.阿.戌縛囉尾擬彌娑縛訶。」此咒在誦普賢行願讚後,誦此真言一遍,普賢行願圓滿,三摩地人速得三昧現前,福德智慧二種莊嚴,獲堅固法速疾成就。

 

(3)  普賢菩薩陀羅尼

    「怛爾也.他.唵.曩謨.曩摩娑怛縳.部縳彌.濕縳.囉摩賀.部.哦.野阿三摩三摩阿彌哆娑摩阿難陀娑摩哦哦曩娑摩怛里.婆摩怛里.婆縳娑摩尾.沙娑摩波囉摩.囉他.娑摩娑縳.娑縳娑摩怛他.哦哆娑摩阿囉惹娑摩輸弟娑摩沒馱娑摩達里摩.怛他.哦多.娑摩僧賀尾沙摩娑摩壹迦曩野娑.哦囉尾輸馱.路.迦迦呬呬羅沒馱.羅沒馱.尾惹野尾惹野暗.缽囉.設訖哆.曩野曩野憾唧囉.地瑟吒.曩三部.哦暗娑曩.羅野羅野達里摩.哦囉.馱囉馱囉惹野惹野吽吽馱摩.馱摩娑縳.賀。」(大正20《佛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P541》

 

 

六、普賢菩薩與目連尊者、帝釋的關連

 

(1)普賢菩薩與目

  

    在初期的佛教中,並無普賢菩薩的傳說。審細研究,普賢菩薩實為目連尊者的理想化。兩者僅是菩薩與聲聞的差別。

  發智論(十九)說:「尊者大目乾連言:具壽!我自憶住無所有處定,聞曼陀枳池側,有眾多龍象哮吼等聲。」他隨佛去滿富城,化一六牙白象,坐著從空飛去(增一阿含經須陀品)。

大毗婆沙論(一六二)記載:「大目連般涅槃時,入香象嚬呻等至。」三摩缽底,即等至,為聖者聖慧所依止深定。目連尊者依著香象嚬呻定而入涅槃;普賢大士即坐著象而出現人間了。

 

(2)普賢菩薩與帝釋

 

   世尊為「人天教師」。人間的上首弟子,為舍利佛與目連;天上的上首弟子,即梵王與帝釋。

    普賢坐著的六牙白象,與帝釋坐著的六牙白象,恰好一致。

    帝釋住於須彌山頂,為地居的天龍夜叉們的統攝者。而顯教的普賢,是密教的「金剛手」、「執金剛」、「金剛薩埵」、「秘密主」等,即夜叉群──菩薩示現的主。密法的說處,也主要在須彌山。

    帝釋本為吠陀中的因陀羅天,手執金剛杵,而得金剛手的美名。與金剛手的普賢,有著非常一致的地方。(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9冊─彌勒淨土與菩薩行研究)

 

 

         七、普賢菩薩所發的十大行願

 

(1) 禮敬諸佛:發自內心於身口意三業皆遍禮恭敬三世諸佛而達到清淨。

(2) 稱讚如來:稱揚讚歎如來所具有的無量無邊的功德

(3) 廣修供養:廣修是廣大修持的意思,供養是供奉敬養的意思。以許多珍貴的財物去供養一切諸佛。另有「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等七種供養。

(4) 懺悔業障:懺是懺其前愆,悔是悔其後過,自知有過,當立即懺悔,以滌除罪業。

(5) 隨喜功德:不論是大是小,是多是少,乃至於一毫之善,一塵之福,都應該隨順歡喜。

(6) 請轉法輪:祈求諸佛菩薩來宣說微妙法音,令法輪常轉,使眾生能了解佛法奧妙的道理,產生信心,進而依解生行,得到大解脫大自在。

(7) 請佛住世:勸請諸佛,諸菩薩、緣覺、聲聞、乃至一切大善知識,莫入涅槃,永住世間,剎樂一切眾生。

(8) 常隨佛學:依照佛的教導去做,絕對不做出有違背佛陀意旨的事。

(9) 恒順眾生:恒常隨順眾生的各種不同根性,賦以利益,令其趨向於善行。華嚴經說﹕「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10)普皆回向:回轉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趨向於自己所期望的目的。

                                         (普賢行願思想與華嚴經之研究)

 

     

八、普賢菩薩之應化道場──峨嵋山

 

   《華嚴經》有善財童子佇立妙高峰上,觀此山如滿月,大放光明,因此峨嵋山又稱大光明山。峨嵋山在晉代創有六大佛寺。晉隆安三年(西元三九九年)慧持和尚從廬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賢寺,供奉普賢菩薩。傳峨嵋山成為普賢道場,即由此而來。

    峨嵋山在四川峨嵋縣城西南七公里,因山勢逶迤「如螓首峨嵋,細而長,美而豔」(《峨嵋郡志》),故有此名。佛教稱「光明山」,道教稱「虛靈泂頂天」、「虛靈太妙天」。有大峨、二峨、三峨之分。主峨峰萬佛頂海拔三干多米,方圓四里,自山麓至峰頂五十餘公里,石徑盤旋,直上雲宵。山脤峰巒起伏,干岩萬壑,重岩迭翠,雄秀幽奇,流雲瀑布,氣勢磅礡,正如唐代大詩人李白詩云:「蜀國多仙山,峨嵋邈難匹。」(《登峨嵋山》)故素有「峨嵋天下秀」的美稱。

    峨嵋山最初流行道教,東漢時就開始創建道教廟觀。到了唐代峨嵋山佛教日益興盛。宋人附會說,古時有一採藥老人蒲翁入山採藥,見普賢菩薩瑞相,而曾在今白水普賢寺事佛。宋太祖乾德六年(西元九六八)嘉州屢奏普賢菩薩顯相,因遣內侍張重進前往塑造普賢菩薩像。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九八○),又造巨形的普賢銅像,建閣安置,並將白水寺命名為白水普賢寺。從此以後峨嵋山就成為普賢菩薩的聖地了。峨嵋山佛寺到了明清兩代臻於興盛,梵宇琳宮,大小寺院近百座。自清以降,寺廟破敗不堪,所存不及半數。而主要寺廟有:九華山,萬年寺,洪椿坪,普光殿。(中國佛教與佛經文化佛教二 名勝古蹟、佛法概要)

 

 

九、普賢菩薩的應化事蹟

 

(1) 劉宋上定林寺,釋普明,姓張,臨渭人,少出家,稟性清純,蔬食布衣,以懺誦為業,誦法華、維摩二經,凡諷誦時,有別衣別座,未嘗穢雜,每至勸發品,輒見普賢乘象,立在其前,誦維摩經,則聞空中唱樂,又善神咒,所救皆瘉;鄉人王道真妻病,請明來咒,明入門,婦便悶絕,俄見一物如貍,長數尺許


歡迎您加入『無聲息的歌唱』CITY。請點圖片連結進入,^(OO)^~文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92&aid=339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