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蓋障菩薩
音譯:梵名 Sarvani varavi avis kambhin
意譯:除一切蓋障菩薩、降伏一切障礙菩薩、棄諸陰蓋菩薩
一、除蓋障菩薩之名稱由來及意義
(1) 名稱之由來
除蓋障乃消除一切煩惱之謂。諸佛要集經卷下以棄諸陰蓋菩薩之譯名,稱讚此菩薩所得之三昧。大日經疏謂以淨菩提心之因照明諸法故,以小功力得除蓋障三昧,見八萬四千煩惱之實相,成就八萬四千之寶聚門。
(2) 名稱之意義
除蓋障,梵名 Sarvani varavi avis kambhin密號為離惱金剛。除一切蓋障菩薩、降伏一切障礙菩薩、棄諸陰蓋菩薩。為密教胎藏界曼荼羅除蓋障院之主尊。
為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十三大院之一,位在左方第二重。院內安置除蓋障、破惡趣、施無畏、除疑怪、不思議慧、慈愍慧、慈發生、折諸熱惱、救意慧等九尊菩薩,而以除蓋障菩薩為主尊。有關各尊排列之位置,諸經軌各有異說。據大日經具緣品之說,除蓋障位於中,其右為除疑怪、施無畏、破惡趣、救意慧等四尊,其左為不思議慧、悲愍慧、慈發生、折諸熱惱等四尊。另據大日經疏之說,本院與文殊院共表大悲萬行。此院亦表示由金剛之智門,除眾生之蓋障。(佛光大辭典 4341b)
二、除蓋障菩薩所處之淨土
於東方大蓮華世界,佛名蓮華眼如來。
(1) 眾生:其佛國土,皆修菩薩行法,無有聲聞、辟支佛名。時諸眾生皆得阿
鞞跋致,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 食 :此世界以等持靜慮,法喜為食。
(3) 照明:不以日月星宿,皆彼如來身光普照而悉清淨。
(4) 土地:無諸草木、沙礫、土石、山等,地平如掌。
三、除蓋障菩薩的造型
(1) 除蓋障菩薩,金色身,左手持如意幢,右手施願半跏而坐。
(2) 除蓋障,為密教胎藏曼荼羅除蓋障院之主尊。其形像,左手持蓮華,華上有如意珠,右手結無畏印;乃以菩提心中之如意珠施一切眾生,滿其所願之意。(佛光大辭典 p4341)
四、除蓋障菩薩之專修法門
(1) 除蓋障三昧
又稱「除一切蓋障三昧」,又作「淨除五障三昧」。行者入於初地可見法明道之三昧。住此三昧能除煩惱障、業障、生障、法障、所知障等五蓋障,而令一切煩惱業苦悉皆消滅。若得此三昧者,則與諸佛菩薩同住,又《守護經》稱之為諸佛境界三昧。(佛光大辭典 4341)
(2) 除蓋障之除垢法門
a. 義釋十曰:「作虛心合掌,屈小指、無名指入於掌中,真言曰:『歸命阿薩埵係多(謂利益眾生)驃也嗢伽多(開發其善性,令其顯現)怛覽怛覽怛覽(怛覽為真如無垢義,覽無垢也)莎訶』」除者,謂四垢也。云何四垢?一,凡夫垢、二,聲聞垢、三,緣覺垢、四,菩薩垢。除凡夫垢故,入聲聞位;除聲聞垢故,入緣覺位;乃至除菩薩垢故,得清淨位也。
b. 除一切蓋障菩薩,入悲力三昧真言,說者即法性之悲,以自在力能除一切眾生之一切蓋障,於此障中能得一切自在能住,此中又能除之。即如來大悲也。真言:「阿薩埵係多 驃瘐竭多 呾纜呾纜 纜纜。」此真言意云,體於如來,以自在之力而除一切塵垢之障蓋,證於空也。空中之空,即大空義。此相微細難遣。處處說破無明三昧,淨除自體之惑相,故重言之。纜纜二字,又更重言之。若有眾生入此真言門者,不久即同此菩薩之德也。(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十P681a)
(3) 相關的經典
前題:除蓋障菩薩所問經有二十卷是宋朝的法護譯。另外有三本異譯本即
a.《寶雨經》十卷,唐、達摩流支譯。
b.《寶雲經》七卷,梁、曼陀羅仙譯。
c.《大乘寶雲經》八卷,陳、須菩提譯。其中除蓋障菩薩從東方大蓮華世界來娑婆世界,以101事來請教佛陀,而佛陀每事均以十法來回答之。當中101事包羅萬象,修行的問題幾乎都已含蓋於此,所以內容精采豐富。以下略提出幾點供大眾參考。
1.修十種法能調伏身心
堅固菩提心
‚ 修治菩提行
ƒ 守護諸根
„ 趣向正道
… 能荷重擔
† 為有情故不生懈退
‡ 正命自活
ˆ 離諸諂曲
‰ 不起誑惑
Š 身心正直 《大正藏14、P726C》
2.修十種法得樂說辯才
辯才無著
‚ 無盡
ƒ 相續
„ 不畏大眾
… 不卑下
† 無恐怖
‡ 不共
ˆ 不輕慢
‰ 無邊
Š 無礙解 《大正藏14、P729C》
3.修十種法得清淨辯才
無有謇吃
‚ 詞無雜亂
ƒ 遠離卑劣
„ 語不高戾
… 義無減失
† 文無缺漏
‡ 聲無短闕
ˆ 無不知時
‰ 言無麤獷
Š 無不明了 《大正藏14、P729C》
4.修十種法得慈身具足
無方分慈
‚ 無種類慈
ƒ 法慈
„ 定慈
… 不害慈
† 利益慈
‡ 於一切有情平等心慈
ˆ 等心無瞋恚慈
‰ 周遍十方廣大慈
Š 出世間慈 《大正藏14、P732C》
5.修十種法得悲身具足
具諸苦惱無救無依無歸趣者,菩薩具已發起菩提心。
‚ 發菩提心已求所得法
ƒ 歷苦勤求得法成已,普為有情作大利益。
„ 慳貪有情令行布施
… 毀戒有情令持淨戒
† 瞋心有情令修忍行
‡ 懈怠有情令發精進
ˆ 散亂有情令住定心
‰ 無智有情令修智慧
Š 菩薩為利有情故,不以艱苦壞失退轉菩提勝行《大正藏14、 P732C》
6.修十種法為善修喜行
菩薩自得出離三有熾然,故生歡喜。
‚ 為斷長時輪迴往來繫縛之索,故生歡喜。
ƒ 菩薩遠離種種尋求,自已得度生死海中,諸惡雜類,故生歡喜。
„ 菩薩自已摧折久遠以來高慢之幢,故生歡喜。
… 菩薩以智金剛自已摧碎煩惱高峰細無塵末,故生歡喜。
† 菩薩自得安穩,亦復令他悉得安穩,故生歡喜。
‡ 菩薩於其世間,貪愛執縛暗瞑所覆不得自在,長眠境中自能醒然睡
眼明已。亦復令他悉能開覺,故生歡喜。
ˆ 菩薩自能解脫出離惡趣,亦復令他悉得解脫出離惡趣,故生歡喜。
‰ 有情久處生死曠野險難之中,獨行無侶、周旋往返,不知其道、不
知方所。菩薩自能超出遠離,而悉為他指導開示,故生歡喜
Š 菩薩得近一切智城,故生歡喜 《大正藏14、P732C》
7.修十種法為善修捨行
眼雖觀色而行捨行,亦不見眼識色境,若增若減若成若壞。
歡迎您加入『無聲息的歌唱』CITY。請點圖片連結進入,^(OO)^~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