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
音譯:乞叉底蘗婆、枳師帝揭婆
意譯:地藏
異稱:持地菩薩、無邊心菩薩、地藏王菩薩
一、 地藏王菩薩名稱之由來及意義
(1)《地藏概說》:梵語為「乞叉底蘗沙」或「叉底俱舍」。「叉底」譯地,「俱
舍」譯藏。
a.以大地喻大德:「地本一物,能容無量萬物,功用至大,故科注說地為四大之首,居五行之央、元氣所生、萬物之祖,其卦為坤,其德為母」。在儒書周易中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含弘光大。品物咸享,體用廣厚,德大難名,所以能持、能育、能栽、能生。」此為地之四德。用喻菩薩十地,地地皆能持諸智慧,培育聖行,荷載眾生,能生種種德用。
b.借庫藏顯祕藏:地藏的地字固屬於喻,即藏字亦以喻立名。如:世間的庫藏、寶藏、伏藏、秘藏,用以喻佛法的法身、般若、解脫的三德秘藏。世間庫藏,儲蓄金銀寶物,一旦主人受難,可為贖罪贖命之用,或遇飢荒餓殍之世,便可散為救濟貧窮之用。以合佛法來講,一喻菩薩與眾生各具三德秘藏,而眾生迷昧,不解不知,如寶藏之隱伏,尚待開發,今地藏菩薩正有助成眾生開發百家寶藏的大力。二喻菩薩已做過掘發的工夫,打開功德寶藏,正可利濟失德的眾生。三喻眾生妄動六賊,猖狂無明,賠覆長劫沈淪,不知衣裡明珠,常住妙寶向外馳求,流浪忘返,今菩薩出此三德秘藏,贖諸眾生的法身慧命,故以藏為喻。
c.指心地為寶藏:佛法的發揮,最注重一個心字,所謂「法不離心,心外無外」。起信論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宗鏡錄云:「以一宗為心,照萬物如鏡。」正顯心地光明,容涵萬象則知心珠智寶,具於一心,所謂「百千妙門,不離方寸;河沙功德,盡在心源。」故若以地來喻心,則心地正如寶藏,所有妙德皆具於此。又學佛修行,首重發明心地。故禪德謂「明心見性,立地成佛」,「達摩西來無一字,全憑心地用功夫」六祖惠能亦以悟明心地,而說:「何其自性,本來清淨,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此在悟明心地,故能顯出萬法。《楞嚴經》中的持地菩薩,欲平道路,以待毗舍如來,毗舍如來既到地,路仍未填平,心感慚愧,淚流於面,佛乃摩頂慰諭之:「善男子,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此即從自己心地改造起。心地未得清淨,想把外界的地填平到清淨莊嚴,那是辦不到的。
d.人從「地」而說,地是四大之一,能擔當一切,一切崇山峻嶺、萬事萬物都在地上。此喻菩薩的功德能為眾生而荷擔一切難行苦行。
e.依止義,一切草木皆依地而成、依地而生。喻世間一切自利利他功德,依此菩薩而存在、而引起。地藏菩薩能含藏種種功德,能引生一切功德難行苦行救度眾生,故名地藏。世俗稱為地藏王,依經但名地藏。也許因地藏比丘為
新羅國王子,而加「王」字以尊稱之。
(2) 依經典所載,地藏菩薩受釋尊咐囑,出現於釋尊入滅後至彌勒佛出世的無佛時代,誓願濟度教化六道一切眾生後始願成佛。復發「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誓願,故被稱為「大願菩薩」。為我國近世佛教界所信仰的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大悲)、文殊(大智)、普賢(大行)並稱為四大菩薩而為我佛教徒所尊崇。 (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卷四p.2002)
(3) 古人經注中也說,菩薩因常住地獄度脫眾生,所以又得名地藏,即藏身地獄中之意。如阿彌陀佛之法身、藏身。菩薩住地獄可以得名地藏,則從菩薩廣行孝道,亦可得名地藏,故經注云:「昔婆羅門女,由廣行孝道成地藏之身,是故孝行置之而塞平天地,敷之而橫於四海,施之後世而無朝夕,放之東海而皆準則。上自王臣、下至庶民,貴賤雖殊,行孝一等,如地為萬物之所依止、如藏為萬人所受用,萬人萬物雖多,而為地為藏則一。故知地藏之名,全由孝行之目。」
二、地藏菩薩之種類,形像及其意義
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第一內記載此菩薩現梵王身,大自在天身,佛身,聲聞身,乃至閰魔身等種種身以濟度一切眾生。
(1) 六地藏
a. 六道顯現
金剛願地藏~左手持人頭幢,右手結甘露印,專任救濟地獄道。
金剛寶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結甘露印,專任濟度餓鬼道。
金剛悲地藏~左手執鍚杖,右手結引接印,專主度畜生道。
金剛幢地藏~左手持金剛幢,右手結施無畏印,主救濟阿修羅道。
放光地藏 ~左手持鍚杖,右手結與願印,主度人間界。
預天賀地藏~一手持如意珠,右手結說法印,主救濟天人界。(佛光大辭典)
b. 另一說法為
護讚地藏
延命地藏
牟尼地藏
讚龍地藏
破勝地藏
不休息地藏 (地藏菩薩聖德新編)
c. 更有一說法是在胎藏界曼茶羅地藏院,內九尊中之
地藏 寶處 寶手 寶印
持地 堅固意 等六尊為六地藏。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d. 另有地藏名稱出自〈覺禪鈔地藏〉卷下
大堅固 ~ 左拿寶珠右持經,度天人界。
大清淨 ~ 左拿寶珠右打施無畏印,度人間界。
清淨無垢 ~ 左拿寶珠右拿梵篋,度阿修羅。
大光明 ~ 左拿寶珠右打與願印,度畜生。
大德清淨 ~ 左拿寶珠右打與願印,度餓鬼。
大定悲智 ~ 左執鍚杖右拿寶珠,度地獄道。
e. 六地藏:地藏菩薩與六道相擬配,謂教化各道之地藏尊。
擅陀地藏:為地獄道之能化,手持人頭幢者。
寶珠地藏:為餓鬼道之能化,手持寶珠者。
寶印地藏:為畜生道之能化,伸如意寶印手者。
持地地藏:為修羅道之能化,能持大地藏護修羅者。
除蓋障地藏:為人道之能化,為人除八苦之蓋障者。
日光地藏:為天道之能化,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惱者。
(《地藏菩薩秘記》引《蓮花三昧經》)
(2)菩薩相
《大日經》等作菩薩形〈即在家相〉以寶冠瓔珞莊嚴。在密教,此菩薩為胎藏界曼茶羅地藏院的主尊,呈菩薩形,身肉色,左手持有如意寶幢的蓮花,右手執寶珠,面稍向左,坐於赤蓮花上,密號為悲願金剛,悲愍金剛,與願金剛,三昧耶形是寶珠或蓮花的幢,印相是旗印。
(3)出家相
《大方廣十輪經》等作沙門形。一般多流傳外現比丘相,左手執寶珠,右手持錫杖,或坐或立於千葉青蓮花上的形象。或有頭戴天冠,身披袈娑,左手持蓮華,或全身白色,左手執蓮華,右手執寶珠。
(4)中國地藏菩薩之流傳形像
a. 唐朝-龍門石窟於唐高宗麟德年間雕鑿的地藏多為菩薩裝,舒相坐式,敦煌
莫高窟在盛唐時期也出現地藏像,不過是手持錫杖的沙門形像。晚唐時地藏菩薩就大量出現。
b. 五代之後-地藏的形象比較固定為頭戴風帽,雙手各持寶珠和錫杖的沙門裝
樣式, 如大足北山第三十七窟和敦皇石室本北宋地藏十王絹晝;江南一帶,情況略有不同,杭州慈雲嶺資延寺五代地藏像和金華萬佛塔塔基出土的北宋地藏像,都是光頭大耳的比丘形像。又因為《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廣為流傳。而在杭州慈雲嶺資延寺的地藏菩薩頭上引出雲紋,繞向龕楣
雲間浮雕的六道輪迴圖。(佛教藝術百問)
三、地藏菩薩的專修法門
地藏菩薩十齋日(地藏菩薩像靈驗記揚州女張氏依母造地藏菩薩十齋日)
於每月中之十日,齋戒持誦(地藏經),則可消災增福。
十齋日~每月初一、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九、三十。
~月小則為廿七、廿八、廿九。
四、地藏菩薩之咒語
(1) 地藏王菩薩滅定業真言:「南無大慈大悲,十輪拔苦,本尊地藏王菩薩」(三
稱三拜,後念下文);「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南無冥陽救苦地藏菩薩 唵 缽囉末鄰陀領 娑婆訶」
(2) 真言有二種,一般多用「南無三曼多勃馱喃訶訶微娑麼曳莎訶」。
(地藏菩薩聖德新編p126、佛光大辭典p2319)
五、稱名供養地藏菩薩的利益
(1)《十輪經》(一)說:「於一食頃,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悉得滿足。」(中略)如如意寶,亦如伏藏。經上說:「至心皈依地藏菩薩,稱名念誦菩薩名號,虔誠敬禮地藏菩薩的功德,若有所求皆能圓滿達成願望。」
(2)《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與觀音菩薩一樣,於十方界現種種身,說種種法,令眾生離眾苦得滿足。
(3)《地藏十輪經》說:「能令大地一切草木,(中略)花果皆悉生長」。故農人們應特別感恩祈求。
(4)《須彌藏經》說:「汝今能於一切眾生,能為大藥如大妙藥,何以故?汝身即是微妙大藥。」地藏菩薩的功德如藥師一樣,能令眾生增長精氣、健康,祛除疾病,若能見菩薩,親近菩薩,一切病、心病、身病、生死煩惱皆除,一切功德皆具足。
(5) 只要聽到菩薩的名字,表示致敬或合掌、讚歎、作禮戀慕,此人便可超越三十劫之罪。
(6) 若人彩或塑畫菩薩形像,對之一瞻一禮,就可百返生於切利天,永遠不墮惡趣,即使天福享盡,下生人間,猶為國王,不失大利。
(7) 若有女人厭女人身:每日以花香、飲食、衣服、繒綵、幢旛、金錢寶物等供養,便可盡此一報,不會受女身;除非你自己懷慈悲願力,要受女身,度脫眾生,那便沒有話說。
(8) 若有女人自厭醜陋或厭多病但於菩薩像前,志心瞻禮便可獲美貌莊嚴無病無痛之身。
(9) 若人能對菩薩像前,作諸伎樂,及歌詠讚歎或勸於一人至多人信奉供養;就可此世或未來「常得百千鬼神日夜護衛,不令惡事輒聞其耳,何況親受諸橫?」 (地藏經概說p130~131)
六、地藏菩薩之特色
一切大菩薩,度眾皆現在家相,唯有此菩薩現出家相「來居穢土」及「
現聲聞相」。菩薩到一切世界度眾生,更發心至最穢惡的世界,對最苦惱的眾生和沒有佛法的世界,去利益眾生,菩薩的慈悲大願,是著重於穢惡世間的「成熟有情」。
《地藏十輪經》說:「我今學世尊,發如是願,當於此穢土,得無上菩提。」佛陀出現於穢惡世界,並於此成佛,菩薩學習佛陀發願此穢土成佛度生,可說是佛陀精神的真正繼承者。“聲聞”──即出家弟子的名稱,這是地藏菩薩的特色。
《占察經》說:「發心以來,過無量無邊于可思議阿僧祇劫,久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功現化影應十方。」經文記載地藏菩薩發心修行已很久,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了,功德智慧與佛一樣。
薩婆若即一切智:佛智。薩婆若海形容佛之大覺悟、大智慧如海一樣的深廣。地藏菩薩於無量無邊劫修行,早已達到佛的智慧海,功德圓滿具足早應成佛了。但菩薩發願度盡一切眾生,故隱其真實功德,以本願力、自在神通,到處現身說法救度人天。故《楞伽經》中說到有大悲菩薩永不成佛。這不是程度差或懈怠修行,而是由於大悲願力,發願度盡一切眾生,所以功德與佛齊等而不現佛身,始終以菩薩身於十方世界度脫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