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OPINION/X1/5604944.shtml
202對話 「秀」得好
【聯合報╱桑品載/作家(台南市)】 2010.05.17 01:38 am
作家張曉風為了爭取二○二兵工廠為濕地,寫公開信給馬總統,還下跪求告。昨天又有許多藝文界人士連署聲援。馬政府原來姿態還有一點強硬,說六月一日就要開工,可是看到張曉風不但沒有退讓的意思,聲勢還越來越強,因而態度就軟化了。吳敦義同意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後再行開發,事主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也說,生技發展和環境保護可以並行不悖,言外之意,似乎有退出爭地的考慮。
我從這件事裡看到一種很了不得的意思,便是這個張曉風掀起的話題,政府立即接招,還由總統、行政院長、內政部長、中研院院長和她對話,雙方都很理性。姑且不論結果如何,大家都沒模糊焦點,誠可謂難能可貴!
台灣社會運動前仆後繼,卻往往夾雜著政治目的,掌權的政府不和他們對話,一方面是洞悉了他們的政治目的,而同時政府也有自己的政治目的,就以政治手段去處理。社運團體的功能不彰,這是重要原因。
馬政府這次高規格回應張曉風,有環保團體「吃味」,表示:「對張曉風這樣禮遇,這根本是在做秀…」馬政府的確「秀」味十足,不過,這個舞台乃是渾然天成。
原因之一,張曉風是著名作家,社會對她有一貫的好印象,最重要的是,不會視她為政治中人。馬政府少了政治顧慮,就不怕把舞台做大。透過熱鬧的新聞演出,將公共政策裸視在人民眼前。對這件事贊成也好,反對也罷,施政者都可從中擷取到人民的智慧。
原因之二,這個案子是扁政府時做的決定。張曉風說:「馬總統不要做邱義仁的幫凶。」這句話,張曉風把自己變成政治滅火彈,使民進黨和綠色媒體頓時失去了著力點。他們又不能攻擊張曉風,所以事發至今,幾乎聽不到他們的聲音。馬政府理解其中奧妙,才放心讓「秀」繼續上演。
討論公共議題,讓議題的面目清晰為必要之務,而台灣的許多反對運動,最後鬧得有人流血,原來的主張卻消失無蹤,其中緣故,大部分是因有政治力介入收編。
讓政治勢力從公共政策中退出,是台灣進步的必要條件。於執政黨,不許她藉掌權之便搞政策輔選;於在野黨,不許她對一件好政策也反對。這個要求、目標或許懸得高了些,但老百姓總要朝這個方向去努力。
馬政府這回玩「置入性行銷」,玩得很漂亮,而她的逐漸讓步,也顯示對民意的重視。這給馬政府一個經驗:只要腦子裡不是老想著政治利益,就會心胸磊落,那麼,「張曉風模式」,以後還可套用。
【2010/05/1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