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050400208,00.html
觀念平台-阿菊姐,一路順風!
2010-05-04 中國時報 【楊索】
許多人從小都會立下偉大志向,不是要做大事,就是要做大官,然而,成就非凡者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人成了平凡人,他們是社會的主體,但終其一生默默無聞。
在富比士雜誌、時代雜誌票選出菜販陳樹菊為年度具有影響力人物前,台灣幾乎沒聽說過這號人物。但是從接連報導中,陳樹菊的善行故事已家喻戶曉,而六十一歲的阿菊姐從「nobody」到「somebody」的過程還有更戲劇性發展。
在媒體追逐詢問陳樹菊是否要出國領獎,她表達沒有興趣,「這輩子沒出過國,連護照都沒有。」曾獲此殊榮的馬英九總統打電話鼓勵她去領獎,並說願用國務機要費支付出國費用。於是經過外交系統的行政總動員,阿菊姐火速拿到護照及AIT發給的VIP簽證,在昨天出國。
面對外界所添加的榮耀,陳樹菊所流露的是一種人澹如菊的態度,每一回記者往菜攤追訪,這位阿菊姐從未放下手邊工作,她若不是在搬貨就是在做生意,不曾面對鏡頭侃侃而談,並一再稱「這沒什麼。」記者捕捉到的一、二句話是「錢夠用就好了,錢要給需要的人才有用。」她靠著幾十年來積累蠅頭小利,能夠捐款近千萬元,只說一句話:「捨得或捨不得而已。」
捨得付出,那是來自陳樹菊的人生體會,她在匱乏的年代成長,十三歲失學並且要肩負母親的職責,拉拔六個弟妹成人。出身底層社會讓她深知失學、貧窮的痛苦。她曾經受過幫助,回饋社會就成了她一生努力的目標。這個夢想是經由她一日日、一年年,在天未亮時即奔忙批菜、晚上八點收攤的長年打拚所完成。由此看,阿菊姐的菜攤有如道場,她的菜販人生是一種心性的修煉。
其實,每個人在受教育過程中,都曾被教導過要行善,並且是「純粹的利他主義」、不求回報。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是利己主義者,自私自利是一種天性,即使為善,也常是由本身往血緣、親族等熟識群體漸次擴散,建立一種集體生活中的「相互利他主義」。
為善或為惡的初始是一種起心動念,可是在每一回的抉擇中,都是一種人性的試探,為善涓滴可成流,就如細水可以切割巨石,能塑造出品格的力量。導演李安所寫的推薦文特別強調:「陳樹菊所樹立的典範最為寶貴。」用意即在此。
清新素樸的陳樹菊有別於用公益行銷自我的藝人,她也不是捐鉅款節稅的企業大亨。陳樹菊把行善視為一件家常事,她心中所想,是今年還計畫捐多少,而不是要獲得什麼榮耀,若非「為國增光」的另類慈善外交目的,她寧願守在菜攤做生意。
台灣社會混亂,價值觀混淆,我們只見政黨惡鬥、政客無能,社會缺乏能引領人心的典範人物,此時此際,陳樹菊這位小人物猶如帶來一股清風,在尊敬之餘,或許能讓大眾學習如何給與。
阿菊姐,一路順風!
(作者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