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n/13/today-o1.htm
自由時報2010年6月13日
國民黨代表談青年團幕後 金溥聰與陳江彬
◎ 林家駿
金溥聰擔任國民黨秘書長以來,經常大談黨務改革,但所謂的改革就是改他想改的部門,方式就是他想改的方式,如此一意孤行的作風,同樣展現在青年團與執行長陳江彬諸多爭議的處理上。金溥聰一方面改制青年團以便將執行長陳江彬的過去一筆勾消,另一方面在中山獎學金開了一扇接應陳江彬進入的小門。我們可以持續關注,金與陳過去的師生關係,未來恐怕更有看頭。
青年團三個月前遭受學生抗議,六百名學生的入團申請受到青年團的質疑與刁難,在長達三個月入團不得其門而入後,至中常會外抗議,才得到金溥聰給予入團的權利。拒絕新團員的同時,青年團的人事費三年來已經破千萬,團員數也從一萬人減少到一千多人,這些「成效不彰」的事實,都是在執行長陳江彬三年任內的政績。然而金溥聰卻以「終結不當選舉風氣」為由,把青年團總團長選舉改為甄選制,如此青年團便可以「不用被檢討過去」,只需在「選風端正」的甄選委員會中提出青年團的未來及展望。難道青年團有著金溥聰不願面對的真相?難道青年團的過去有著必須隱瞞的事實?
之前國民黨宣布恢復中山獎學金,實是好事一件。近幾個月來,筆者亦於許多青年團活動中,屢屢聽聞陳江彬執行長宣傳中山獎學金一事,並展現考取的決心。但若將「中山獎學金」與「青年團改制」放在一起來看,不難看出一些巧合:一、甄選、口試都不是客觀的競爭;二、青年團甄選委員會召集人是金溥聰,中山獎學金也有金溥聰擔任口試委員;三、青年團是陳江彬的過去,而中山獎學金是陳江彬的未來。看起來不相干的「青年團改制」與「中山獎學金」,加上「金溥聰」與「陳江彬」後,填滿了一個完整的時空平面:從「政大政治所」到「中國國民黨」;從青年團的「過去三年」到中山獎學金的「未來兩年」。這樣的時空平面是巧合嗎?
日前,金溥聰秘書長對外言明:「最近媒體上的雜音比較少了」。乍聽之下,這句話是金秘書長對自己改革成效的正面評價,但黨內基層真的沒有聲音?青年團的改制表面上是為了「端正選風」,但是否又是另一種減少雜音的方式?恐怕一切的真相早已收進潘朵拉的盒子,無人得知了!
(作者為國民黨青年團分團長、國民黨十八全黨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