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青春鐵馬向前行
市長:青春鐵馬向前行  副市長: 天天天開心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青春鐵馬向前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台灣風土人情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形塑台灣平民英雄 中央社8日推出系列報導(恕不接受回應)
 瀏覽16,694|回應158推薦4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台北
吐嘈王
ian≈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
A.L.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3/20090307643716.html
形塑台灣平民英雄 中央社8日推出系列報導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3-07 16:00
    
(中央社台北7日電)開年以來,負面消息不斷,中央社將於8日起推出《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每天刻畫一位台灣的平民英雄,報導他們在艱困環境下,不認輸的奮鬥事蹟,為台灣社會注入一些懷抱希望的力量。

國內外持續不斷的壞消息,讓台灣社會彌漫著一股悲觀焦慮的氣氛,可能讓人失去再奮鬥下去的勇氣,然而就在你我身邊,其實還有很多堅持不放棄的人,中央社《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除了自8日起陸續發出報導,也將在中央社網頁上開闢一個相關的專欄(http://www.cna.com.tw/TWHero)。

針對這項系列報導,國內媒體包括奇摩、MSN、HiNet、PChome、Yam、新浪網等入口網站,警廣、中廣、漢聲及教育電台,華視電視台、青年日報、台灣時報、中華日報、更生日報也都將配合刊載播出。

由中央社記者執筆報導的這些台灣平民英雄,可能是一位經商失敗後仍能放下身段重頭開始的生意人,或許是一位不計較成本會計堅持照顧弱勢的老闆,也可能是身體殘障卻能奮發向上的人,或是一位一生堅持做好一件事的人。

這些台灣英雄各有不同的精神面貌,但是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都是在遇到無法抵抗的逆境時,能找到勇氣,繼續奮鬥,堅持下去。

《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報導,主要在尋找他們逆境求生,樂於分享的故事,希望從這些人身上,看到台灣人不服輸、不認命的積極態度,或是樂觀進取的生命韌性。透過中央社的報導,不僅是肯定他們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更是要透過他們的故事能夠為台灣社會塑造出打拚希望的氛圍。

《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預定刊出180則以上的故事,他們將包括士農工商、不同族群、男女老少、或是在台外國人、新移民等等;透過不同的臉譜,同是積極的人生故事,形塑台灣平民英雄的新定義。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3130
 回應文章 頁/共1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今天的台灣英雄:趙秦豪全盲摸出光明路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5/20090514228432.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趙秦豪全盲摸出光明路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5-14 08:03
  
(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14日電)罹患先天性青光眼的花蓮子弟趙秦豪,22年前雙眼全盲後,憑著不服輸的毅力在職場闖出一片天。雖然多次遭受人生逆境,但終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並寫下「目中無人」的奮鬥故事,鼓勵陷入困境的民眾勇敢面對人生挑戰。

「我這樣不就是目中無人嗎!」趙秦豪指著自己的雙眼自嘲,「我罹患先天性青光眼,右眼出生時就已失明,左眼能看到的影像也很模糊,即使戴上眼鏡,也從來不曾清楚看過同學朋友的長相,直到23歲時,左眼也看不見,兩眼全盲至今22年,真可說是目中無人。」

趙秦豪就讀高中二年級時,知道自己的左眼遲早也會失明,但他並未被殘酷事實擊倒,反而更加努力打拚,希望能闖出事業。

「感謝老天爺賜給我光明,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指引我邁向光明,我要好好利用這段光明的歲月,揮灑我的生命」。高中畢業後,他陸續到冰果店、冰宮等地打工,還曾遠赴桃園製鞋工廠上班。

民國76年他開設通訊行,簽約成為一家電話系統的花東經銷商,「好不容易擁有一家自己的店,正開心的時候,沒想到有天早上起床睜開雙眼,發現竟然漆黑一片,人生黑暗的無期徒刑終於還是到來了」。

雙眼失明無法處理通訊行業務,趙秦豪被迫結束營業,但他不甘心成為一位失明的廢人。經過2年重新思考,他創業的夢想再度甦醒,希望透過茶舖再展人生。

「茶舖開張後,吸引許多年輕人消費,生意做得相當成功,但不了解成本、管銷、貨源、人力等重要細節,反而種下慘痛失敗的種子。」

趙秦豪回想當初創業輕易成功經驗時,額頭上還直冒冷汗。「創業成功後,一度志得意滿,在企圖心和夢想驅使下,與朋友在民國80年推出聯名折扣卡,短短半年內,招攬5000家加盟商店,運用傳銷手法推廣民眾加入會員,當時一炮而紅」。

不料,就在他獲得空前未有的成就感1年後,竟又如同骨牌般潰不成軍。原因無它,即在於專業知識不足,無法負擔成本開銷,最後經營不善倒閉,負債新台幣1000多萬元。那一年是民國81年,趙秦豪才28歲。

為了還清債務,他吃盡苦頭,嘗試各種工作,接受人生挑戰,而且屢敗屢戰。那一年的除夕夜,他工作到凌晨回家,「媽媽端出年夜飯給我吃,母子兩人吃著吃著就相擁而泣。母親的眼淚令我認真的自問,我到底要做什麼?」

民國82年間,可說是他另一個人生轉捩點。全盲的趙秦豪決定重新放下,沈澱自己選擇加入必須挨家挨戶,拜訪客戶的保險業務員。

他從基層業務員做起,歷經10餘年勤做功課,為客戶提供完善貼心的服務,職務一路攀升,陸續擔任保險公司的襄理、區經理、處經理,經驗累積也更為豐富,直到現在擔任國際再保公司經紀人,負責處理高額的國際保單。

眼盲心不盲的趙秦豪把自己努力奮鬥和心路歷程,寫成「目中無人」一書對外發表。他笑說,這本書的書名應該很符合雙眼全盲的他。當一個人不受過去不幸的經驗所侷限,潛能才可完全激發,他希望能鼓勵身心障礙人士和陷入困難民眾,掌握命運並鼓起勇氣面對人生挑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46875
今天的台灣英雄:吳勝銘帶國旗跑馬拉松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5/20090513187271.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吳勝銘帶國旗跑馬拉松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5-13 08:01
  
(中央社記者韓婷婷台北13日電)「有人用相片或旅行寫日記,我要用跑步為我自己寫下精采的人生」。超馬選手吳勝銘在一次車禍中斷了5根肋骨,第二天他提著血袋,回到跑道,繼續未完成的夢想;他要用他的雙腳帶著國旗踏遍全球,行銷台灣。

他說,「每當完成任務那一刻,在海外揮動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心中滿滿的感動與成就是支持自己持續跑下去的理由」。

去年7月一個飄著細雨的夜晚,一如往常,從中華電信下班後,吳勝銘騎著機車準備去師大練跑時出了意外。一個突如其來的撞擊,瘦小的他瞬間飛撞護欄,折斷了5根肋骨,因為重力撞擊造成體內出血,醫生幫他插管導血,以利污血排出。

第二天,他提著血袋,回到跑道上,從30分鐘的散步重新開始,身體的疼痛考驗著他的毅力。配合各種復健療程,他的身體復元狀況極佳,「醫師說至少要3到6個月時間才能復元,我2個月就恢復,也算是創下紀錄」。

到了12月,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賽中,吳勝銘以567圈跑完,締造個人最佳的227.161公里紀錄,並成功衛冕24小時國內組冠軍。他笑稱自己是「打斷手骨顛倒勇」。

東吳24小時超級馬拉松創賽至今8屆,吳勝銘保持全勤,在他的身上見證了「馬拉松精神」。

每天早、中、晚,他至少練跑30公里,假日加倍,除了工作幾乎就是跑步。跑步已經成為他宣洩壓力最好的方法。「以前只有在年輕談戀愛時會失眠,現在沒有機會失眠,因為每天都太累了」。

超級馬拉松屬於小眾市場,沒有大市場,贊助商不愛,為何他會執意參加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比賽?

吳勝銘靦腆的笑說,「跑步已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我在跑道上找到自信,不斷挑戰極限的過程中,身體承受了極大的痛苦,但心裡是喜悅的」,「我喜歡那種一步一腳印掙來的成功」。

超級馬拉松賽是體力、耐力與意志力的競爭,講求排除萬難,突破個人的極限。想要成為一個好的跑者,必須有全心投入,做好自己的心理準備。

他說,只要跑過100公里的人,都能體會到努力、掙扎、不耐煩、跟自己生氣、奮戰到底、努力不懈的心情。「這不就是人生中常常遇到的心路歷程嗎?」

「我深信人生要不是大膽地冒險,便無所獲」,「對我而言,每次比賽都是一次冒險跟挑戰,而且是有趣的冒險」。在跑道上,他喜歡想像著自己是個「戰士」,背負使命的戰士。

同樣是超級馬拉松好手,吳勝銘沒有林義傑的名氣,沒有「超馬媽媽」邱淑容與命運搏鬥的戲劇化故事,但他執意帶著國旗到處參賽,發願要讓青天白日滿地紅名揚四海,讓人見識馬拉松的精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46868
今天的台灣英雄:洪良江搶修電力隨傳隨到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5/20090512147841.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洪良江搶修電力隨傳隨到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5-12 08:04
  
(中央社記者管中維台北12日電)那年,納莉颱風讓整個大台北泡在水裡,多處停電。台電台北市區營業處股長洪良江帶著工程班四處搶修,連續4天沒睡,昏倒在維修現場,送醫後,當天他又返回工作崗位。

這個辛苦的工作他做了近40年,「吃苦當吃補」,只因「來電的感覺真好」。

來自嘉義農村的洪良江,民國60年進入台電服務,一直在台北市從事電力維修工作,至今已長達38年。

今天這個社會,電力供應如同自來水,一般人打開開關,總認為通電供水都是理所當然,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只有在停電的時候,才會感覺到沒有電的不方便;特別是在風雨交加、伸手不見五指的停電夜晚,這才發現電力維修的重要。

在洪良江的回憶裡,早年台北市還沒有這麼多高樓大廈和商家時,電力需求的急迫性不像現在這麼高,「民國60年台北市的電費收入是2億7000萬元,現在已經是207億元,可以看出用電量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他的工作見證了台北市的繁榮,他的工作生涯則從爬電線桿開始。

爬電線桿修復電力是很危險的工作,洪良江回憶,「第一次爬電線桿心情很緊張,戰戰兢兢」,不過,修好後,爬下電線桿,聽到旁人的掌聲,看到民眾家裡電燈亮起,心中覺得「來電真好」,也「感覺自己很像英雄」。

電力維修既辛苦又須冒著生命危險,不過,這麼多年來,洪良江對工作的熱情一直沒有減退。

他最難忘民國90年納莉颱風來襲,台北市大淹水、大停電,很多大樓因為配電盤設在地下室,只要積水不消退,就不能復電,人人著急。

當時擔任股長的洪良江帶領搶修班團隊四處搶修,由於災情實在慘重,搶修人員輪值時間從8小時延長到16小時,甚至20小時。

洪良江依過去的經驗,判斷大約3至4天應可復電,因此連續工作4天沒睡覺。由於太過疲累,加上掛心工作吃不下飯,最後在維修現場昏倒,驚慌的同事趕忙將他送醫;經過短暫休息後,當天他又回到工作崗位,再度投入搶修行列。

納莉風災第 9天,台北市終於恢復供電。就像當年第一次爬電線桿修復電力的心情一樣,看到台北市重現光明,洪良江心中又有了「來電真好」的感覺,覺得再苦也值得,「比中彩券還高興」。

前幾年,洪良江升任工務經理,但他不願待在辦公室吹冷氣,每天還是會瞭解台北市區電力供應情況。「1911」停電通報專線電話一響,一有民眾通報停電待修,他就忙著調度搶修,有時也到維修現場為部屬打氣。遇到大區域停電事故,他會親赴現場坐鎮指揮;若是遇到民眾抱怨,也由他與民眾溝通說明。

他今年58歲了,即使已經擔任主管,仍然不忘充實專業,常常閱讀美國、日本有關電力自動化的專書,時時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掌握國外電力發展趨勢。

工作多年,洪良江的體悟是,「不要從結果看得失,要學著從過程看人生」。他勉勵部屬「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公司,把用戶當成自己的家」,好讓民眾放心,不論颳颱風或下大雨,電力維修人員,總會隨傳隨到,默默奉獻他們的心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46863
今天的台灣英雄:陳志強勇闖護理叢林的壯丁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5/20090511111237.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陳志強勇闖護理叢林的壯丁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5-11 08:04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台北縣11日電)陳志強因家境不好就讀護校,在陰盛陽衰的護士職場遇到許多障礙及挫折,他不服輸,克服了困難並當上台北縣立醫院首位男護理長。面對無常人生,他有「活在當下」的深刻感觸。

67年次的陳志強,老家在新竹市,鄰近少年監獄,小時候家境不好,父親是工人、母親是一早就要出門的清潔隊臨時僱員。國中畢業後,在家人要求下就讀苗栗後龍的仁德醫事職業學校,但仍需父母省吃儉用,才夠支應龐大的私校學費。

當時雖然開放男性報考護校,社會上仍存在女性才當護士的刻板印象。他說,「男生是班上少數民族,畢業後考上護士執照而且繼續從事臨床工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陳志強坦言,當初根本就不喜歡護理工作,他在學習和工作上面臨不少障礙及挫折感,「因為別人異樣的眼光而產生的壓力,從我進入護理學校的第一天就產生了,這種壓力一直持續到從事實務的臨床工作。」

有趣的是,讓他對護理工作產生興趣的地方,竟是昔日有「黑道醫院」之稱的台北市慶生醫院。畢業前半年的實習,他在這裡面臨了真刀真槍,震撼教育的洗禮,重新對護士這份工作有了新的認知。

「只要有興趣,任何障礙和挫折都會成為挑戰,從中獲得不少成就感的回饋」。

他不諱言,過去或許有如誤入醫護叢林的小白兔,但在開刀房中看慣了肉綻血噴與死神拔河的搶救場面,他對工作產生了衝勁,不僅護校一畢業就再進入慶生醫院工作,還在一年後考上二專,繼續進修。

在慶生服務一年半的時間,他才過了18歲,就看過不少平日逞強鬥狠的黑道人物因為刀槍之傷而哀嚎,還有人在鬼門關前走一遭。

民國89年二專畢業後,陳志強到台北縣政府消防局服救護員替代役,後續還曾在恩主公、耕莘等醫院服務,一度還到新竹市政府衛生局擔任公職,但因難以忘懷「衝鋒陷陣」的護士工作,又再應徵進入縣醫服務。

他說,「男人當護士常常會被病人誤認是醫生,經常要花一段時間跟病人解釋。」剛開始他得到的反應幾乎都是好奇或不信任,往後與患者有了良好的互動,病患反而對他的護理專業更有信任感。

護理界仍是以女性為主的職場環境,男護士除了容易被人誤認為醫生外,與女性病患接觸時也是問題。「在急診室,完全不知道下一個送進來的病人是什麼狀況,若是遇到女性傷者而且傷及比較私密的部位,那在檢查傷口和擦藥處理時,可能就要女性同仁幫忙了。」

去年12月陳志強升任縣醫首位男性護理長,同樣也面臨如何帶領一群娘子軍的窘境。但他表示,「每個人都有情緒問題,只要公平而且待之以誠,任何問題都可以溝通化解」。

在醫護界,陳志強不是唯一當上護理長的男生,但是他的故事對於仍在猶豫不決是否要踏入護理職場的男性,卻有一種啟示。「認清你的志向,只要努力,任何領域都可以一展長才。」

沒日沒夜的護士工作,幸好有家人的體諒。經歷開刀房、急診室到外科病房,看到不少生離死別,他為自己從事救人的醫護事業感到驕傲,也更堅信人要「活在當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46860
今天的台灣英雄:傅貞諺做果子燒活出自信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life/200905/20090510076687.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傅貞諺做果子燒活出自信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5-10 08:06
    
(中央社記者陳守國高雄縣10日電)罹患多重障礙的傅貞諺突破身心限制,透過果子燒的烘焙料理技能,活出自信,證明身心障礙並非人生永遠的絆腳石,可以過得有尊嚴。

傅貞諺目前是高雄縣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果子燒幸福專車」的主力成員,清秀的外表,總帶著微笑工作、服務,如果沒有與她交談,很難想像這是一位身心障礙人士。

「高雄縣偶戲節」活動今年1月26日到2月8日在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預定地舉行,「果子燒幸福專車」開抵現場營業,傅貞諺忙著製作麵包、果子燒、三明治和飲料。她說,「製作販售果子燒,與人接觸,讓我很高興。」

她信心滿滿說,未來傅爸爸退休後,兩個人要合作開店;「貞諺負責技術,爸爸負責收錢」。

傅貞諺生父母住在高雄市,出生後過繼給住在高雄縣岡山鎮,當時沒有兒女的傅爸爸,養母則是她媽媽的姊姊(姨媽);結果是「擁有2個家,6個兄弟姊妹」。

傅貞諺從小口齒不清、溝通能力差、沒有數字觀念,國小入學前還到高雄長庚醫院糾正發音,時間長達1年。傅爸爸堅持讓她正常受教,送她就讀前鋒國小、前鋒國中。

同學聽不清她的話,不願與她做朋友,傅貞諺上學後幾乎沒有朋友。在傅爸爸協助下,她學會騎腳踏車和機車,「學車倒還不難,只是經常逆向行駛。」

傅貞諺缺乏朋友,感到孤單,常遭同學排擠,被指脾氣不好。讀國中、高職時睡不好覺,必須服藥。她全熬過來了。

5年多前,從私立高苑工商美工科到高雄縣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電腦班學習技藝後,她到永安工業區一家電子公司擔任作業員,1年多後又回到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學習烘焙、調飲等技藝。

她知道這是自己難得的機會,努力克服困難,學習諸如配料比率的拿捏、攪拌器的操作程序,記住相關的製作過程與步驟,一心只想證明自己會是一個有用的人。

透過在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學習烘焙、調飲的技藝,傅貞諺終於展開長久未見的燦爛笑容,也會與烘焙班的老師和學員溝通,表達看法。

中心在民國95年四處義賣果子燒,獲得各界的支持,利用籌措到的經費購置了小型貨車,裝置成「果子燒幸福專車」,就由傅貞諺負責與其他學員現場製作、販售果子燒。工作後與人接觸,心情開始逐漸開朗。

去年,中心的「嗎哪餐廳」進駐高縣樹德科技大學學生餐廳,販售果子燒、三明治、飲料,技藝已經精湛的傅貞諺進駐半年,還指導了3位學員,等待他們製作技術成熟後,才又回到「果子燒幸福專車」。

傅貞諺的努力讓她贏得去年鼓勵身心障礙人士的最高榮譽「金鷹獎」,她是高雄縣獲得這獎項的第1人。

曾經品嚐「果子燒幸福專車」果子燒的高雄縣長楊秋興,直誇美味,也對傅貞諺重拾自信、進而獲獎,感到開心。他援引傅貞諺為例,呼籲家有身障兒的家長們,鼓勵孩子走出家門,迎向人生,參加職訓,活出自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46856
今天的台灣英雄:黃武山演活布袋戲新橋段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life/200905/20090509040378.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黃武山演活布袋戲新橋段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5-09 08:09
   
(中央社記者周永捷台北9日電)「只要還有小朋友喜歡,布袋戲的文武場樂音將再響起!」傳統布袋戲日漸式微之際,大師李天祿嫡傳弟子黃武山設法將客家文化融入布袋戲,更結合舞台劇、兒童繪本,顛覆傳統想像,以創新的跨界布袋戲走進校園,薪傳客家文化。

「一口道盡千古事,十指搬動百萬兵」,黃武山操弄起戲偶,音調分明地唸出常見的對白。初見黃武山,一身輕便的T恤、牛仔褲,藏不住的懇切笑容,任誰也想不到眼前這位年輕小哥竟有多年豐富的布袋戲表演經驗。拿起戲偶,信手捻來盡是戲。

本來看似無奇的布袋戲偶,一套在黃武山手上,好像忽然活了過來,時而低頭掩泣,時而老氣橫秋吆喝嚷嚷。一個不注意,戲偶從黃武山手裡躍出,往後躍翻;再吆喝一聲,又翻回到他手上。

黃武山說,他就讀莒光國小四年級時,李天祿的「亦宛然劇團」到學校教導小朋友表演布袋戲,他因為小時候看過露天戲台演出的布袋戲,覺得好玩,就加入莒光國小布袋戲偶團。沒想到一路學下來,就過了20個年頭。

回憶起學戲的經過,黃武山童心未泯地笑說,「當初只是抱著好玩的心情,而且負責教學的師父怕我們跑掉不練,都對我們很好,加上可以常常跟師父們出國表演,開心都來不及了,根本不覺得苦。」

他還記得,「師祖」李天祿每次教完戲後,都會泡茶給小朋友喝。但小朋友只喜歡喝飲料,不喜歡喝茶,久了之後,「師祖」也曉得,就會事先買好飲料,再拿出來給小朋友喝。疼愛小朋友的「師祖」,都還叫得出每一個小朋友的名字。

由於對戲劇的熱愛,黃武山後來考取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在研究所上課期間,他見識到國寶級山歌歌后賴碧霞教唱的客家大戲、採茶戲,發現用客家話念古代詩文詞曲時,「那種腔調真是很美」,所以他開始嘗試將客家的語言、音樂以及傳統故事融入布袋戲裡。

黃武山創立山宛然布袋戲團,打破以往布袋戲都以福佬話演出的慣例,嘗試用普通話、福佬話、客語、甚至是英語來呈現故事。此外,他也將客家音樂中的平版、山歌子、老山歌等客家山歌曲調納入布袋戲表演中,希望能藉由「客家布袋戲」,傳承客家文化之美。

「培養有興趣的觀眾比訓練偉大的藝師更重要!」黃武山認為,在升學主義掛帥下,要小朋友苦練布袋戲似乎不太可能,但只要他們看過、聽過台灣特有的傳統藝術,長大還有興趣,那就很好了。他說,與其栽培享譽國際的布袋戲藝師,不如培養更多小朋友喜歡布袋戲,才是傳承布袋戲的出路。

就像山宛然劇團結合兒童繪本推出的戲碼「山狗大不大」,敘述一隻從小就喜歡看星星的山狗大 (客家話:蜥蜴),與好友發願,要去台北最高的大樓看最美、最多的星星,於是歷經千山萬水來到台北,在高樓水泥中追尋夢想。此戲碼日前推出時,也廣受各地小朋友的喜愛。

除了拉近與小朋友的距離,黃武山更結合在北藝大劇場藝術研究所所學,以「跨界」、「後設劇場 (從表演中探討戲劇的種種省思)」的概念,編、演適合大學生或青少年觀看的創新戲碼。

在戲碼「女兒嫁」中,小旦戲偶不願屈從媒妁之言的婚約,與失戀的舞台劇女演員並肩而坐,以客語夾雜英文吟誦莎翁劇作中的經典對白;小生不愛小旦,卻與向來是傳統劇本中充當綠葉的丑角,一見鍾情。這些創新演出,不僅打破戲劇疆界,顛覆觀眾的想像,也讓布袋戲走向觀眾,讓觀者與演者重新思考戲劇的意義及可能。

如同「女兒嫁」最終一幕,舞台劇演員離場,偶師將小旦戲偶擱在台上,留下傳統戲劇該何去何從的感傷。

不過,對於傳統布袋戲的未來,黃武山並不擔心,他認為,只要傳統布袋戲一天還有觀眾,就一天還有掌聲與喝采。就像他在小朋友身上看到的喜悅,只要有小朋友喜歡布袋戲,布袋戲彩樓後方的文武場樂音將再緩緩響起!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http://www.cna.com.tw/TWHero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46853
今天的台灣英雄:林忠發默守燈塔暗夜發光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5/20090508999326.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林忠發默守燈塔暗夜發光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5-08 07:59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台北8日電)陰鬱的東北角海岸,白色的基隆燈塔矗立在凸出的海角。遠方海天朦朧,旗桿上飄著國旗及黃綠色海關旗,在老狗陪伴下,基隆燈塔主任林忠發已在台灣各地燈塔度過悠悠近30年歲月。

木製的窗框、廢棄的防空洞、前財政部長陳慶瑜手書的牌匾,創建於清朝,已有110年歷史的基隆燈塔,隨處可見歷史走過的痕跡。1年多前調守基隆燈塔的林忠發,近30年的燈塔生涯,也有說不清、道不盡的故事。

即使許多大型商船都已配備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林忠發表示,對小漁船來說,燈塔還是必要,因為漁民們「寧願相信自己的眼睛」。

即使在基隆燈塔旁,貨船往來頻繁的基隆港,有些設備精良的大商船船員告訴林忠發,「看到燈塔的感覺還是比較實在」。

看到燈塔的閃滅燈光,其實就是看到了家。燈塔從建造完成的那一刻起,永遠都在同一處守候與守護,守候歸鄉的遊子,守護討海的漁民,但對燈塔管理員來說,在燈塔工作卻意味著飄泊。

笑言「台灣燈塔已經跑過一圈」的林忠發表示,燈塔管理員常要輪調,在島內還好,調到外島就須耐得住寂寞。

他說,年輕時剛開始在燈塔工作,想著到處看看也是不錯的事,尤其是能到一般人去不了的地方,如東引或彭佳嶼等外島。但早期外島生活條件不佳,通訊不發達,到了島上形同與外界斷了聯繫。

林忠發回憶在外島的夜晚,除了自己守著的燈塔外,別無燈光,雖然從另一方面來說,生活自由自在,但也要「忍受寂寞」。有時碰到風浪大,也有可能被困在島上回不了本島,家庭生活難免受影響。

尤其是颱風來襲的時候,林忠發說,對燈塔管理員來說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燈塔為了要顯眼,都建立在海岸突出處,也就是毫無遮蔽,颱風往往直撲而來。他回憶,有一年颱風來襲,值班室的門因為風太強而打不開,他只好在狹小的值班室裡待到天亮,無法回到主建築,但「燈塔的燈還是要亮」。

多年的專業歷練,讓林忠發有一肚子的「燈塔經」,如LED(發光二極體)已成為熱門的一般照明工具,但目前還無法取代燈塔用燈泡,達到燈塔要求亮度。以基隆燈塔為例,經過透鏡發散光源,亮度可達2萬1000支燭光,天氣晴朗的時候,約15浬外的船隻都可看到。

海關關旗畫著象徵主權的鑰匙及發光的燈塔,人們常可看見燈塔的燈,但那拿著鑰匙,守護燈塔發光的人,卻總是身影模糊。他們的默默付出,令人安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46850
今天的台灣英雄:陳秀花捲起賽德克織藝風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5/20090507957869.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陳秀花捲起賽德克織藝風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5-07 08:02
 
(中央社記者林恆立南投縣7日電)南投賽德克族部落裡,像陳秀花這樣3、40歲的年輕一輩婦女,還能堅持以傳統織布機織布,已是鳳毛麟角。更難能可貴的是,她以傳統為本,運用巧思創意賦予原鄉織品時尚化,還開創了賽德克手工編織工藝的新視野。

編織是台灣原住民中泰雅族、賽德克族婦女代代相傳的巧妙技藝,不過,隨著時代的演進、社會的變遷,原鄉部落人口外流、外來文化入侵,這項傳統重要技藝已逐漸失傳、式微。

陳秀花出生於南投仁愛鄉精英部落一個賽德克族家庭,阿嬤、母親都擅長編織。她回憶小時候兄弟姐妹讀書做功課時,母親總在一旁靜靜地織布陪伴他們。然而,時代畢竟不同了,學生時期的陳秀花,對古老編織技藝並沒有真正學過,只是長期的耳濡目染,不自覺地在心裡埋下濃濃情感。

「賽德克部落還會這項技藝的人,大多為年歲已高的長者,新一代的婦女即使有學,也幾乎是使用機台,真正以「地機」(傳統織布機)織布的,大概很難找到了。」面對傳統編織的可能流失,陳秀花感到憂心。而這也是點燃她傳承這項技藝的火苗。

陳秀花足足花了5年時間勤練傳統手工編織,並學習裁縫、拼布及設計,深入充實相關技藝與新知。有了純熟厚實的編織技藝之後,陳秀花在霧社往清境農場的台14甲線旁成立工作室推廣傳統編織。

民國88年,她首次參賽即拿到原住民技能競賽織布類第3名,此後無役不與,幾乎年年得獎。去年又連拿3個大獎,包括台灣工藝研究所的台灣優良工藝品評鑑機能獎、台灣觀光特產百大等,其中前項她所開發的「型男側背包」,更是原住民唯一得獎者。

陳秀花發現,老一輩的族人只能做布疋,無法進一步開發設計成包包、手提袋、手機袋之類的附加產品,難以打入市場,最多只是讓人珍藏或自己使用。

「既然是原住民的資產、智慧,就應該發揚光大,讓更多人認識,而不是當成珍藏品珍藏起來。」陳秀花將這樣的觀念灌輸給族人。

但要進入市場,產品本身及價格一定要在一般消費者可接受的範圍,她因而將傳統手工織品與日本古布及拼布、皮革等素材結合,運用巧思創意,開發出符合時尚潮流風格的生活產品,結果深受市場歡迎。

不過,陳秀花說,她的作品不管加入什麼材質,款式怎麼變化,一定以原住民手工織布為主角,並將賽德克族特有的菱形等圖騰以精緻編織表現出來,展現原民紋飾的特色與質感。

她以得獎的型男側背包為例,評審即給了這樣的評語:「以獨特民族風織紋巧妙搭配皮質材料,營造出現代時尚感的原民風格。」

「外國人覺得將原民傳統織藝帶在身上是相當驕傲的事。」陳秀花談及她的作品在台北世貿參展時,受到國際人士的重視和下單,讓她信心大增。

她希望賽德克傳統編織工藝,不僅是屬於台灣原住民的文化,更期待透過文化生活化的落實及創意無國界的理念,將富有台灣原民文化的工藝行銷至全世界,與國際接軌。

陳秀花對「堅持傳統、完全手工」的願景充滿信心,她深信只要執著,定能讓賽德克特有的織藝文化,在國際上綻放絢麗耀眼的光芒。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46849
今天的台灣英雄:彭鏡興回流農村種出好米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5/20090506918317.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彭鏡興回流農村種出好米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5-06 08:14
    
(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6日電)「原以為耕作很容易,沒想到一天下來,雙腿竟然抖個不停無法站直。」身為長子的花蓮縣玉里鎮子弟彭鏡興,從台北返鄉傳承衣缽從事農耕,歷經25年的考驗,終於種出經典好米。

彭鏡興民國64年退伍後到台北福華電子公司上班,「當時薪水待遇很不錯,生活也很好過,不過工作6 年後,從事農耕的父親逐漸老邁,我是家裡的長子,家中又是三代務農,最後在父親召喚下,放棄台北的工作,於民國72年帶著妻子和年幼子女返鄉傳承家業」。

「記得以前大概6、7歲的時候,就常到田裡幫忙農事,當初決定回玉里接下農耕工作,心裡很有把握,認為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很快就上手」,彭鏡興回想起當年自信滿滿的情景時,不是得意的笑,而是有一點尷尬的苦笑。

個性「土直」、耐性和毅力十足的彭鏡興,在父親彭文球的指導與自我嚴格要求下,對農耕所需體力和相關技術逐漸磨練出具備獨當一面的條件和實力,也深入瞭解稻農生活困苦問題。

彭鏡興說,「這種經驗和小時候在田間玩耍的幫忙,實在是差天差地,種田的辛苦和收入不成比例的情形,不是都市人所能感受得到」。

當年農村缺人、缺技術,彭鏡興說,「民國72年回玉里種稻時,農村還是以人工插秧為主,卻遇上台灣工商業蓬勃發展的年代,導致農村人力不足,我在第2年隨即發展水稻育苗事業,因應農村插秧人力不足的問題,結果獲得很不錯的成績」。

台灣稻農處境艱困的問題,在彭鏡興心中一直是個難以解開的結,他常自問到底關鍵問題出在哪裡,最後在民國90年前往日本考察時,模糊的疑團終於獲得釐清,並找出具體清晰的答案。

「台灣稻農收成後,稻穀絕大部分以原物料的低價出售給糧商,糧商加工為白米以更高的價格賣給消費者,利潤都被中間商剝削,稻農只能賺個工錢,而日本稻農則是大多自己加工賣白米,擺脫中間層層的剝削,利潤當然很好」。

不甘辛苦種植稻米的心血遭剝削,彭鏡興開始展開擺脫中間商控制的行動,「這個嘗試其實也是對自己稻米品質有信心的表現」。民國93年彭鏡興自創稻米品牌「天禾玉」,逐漸打響名號。

他的努力終於獲得回報,民國97年榮獲農委會「全國十大經典好米」的殊榮,並於當年到日本山形縣南陽市參加「第十屆日本米.食味鑑定國際競賽」,榮獲特別優秀獎,爭取到國際的肯定。

彭鏡興於民國96年與全省43位有相同理念的稻農合組稻米公司,正式跨出擺脫中間剝削的一大步,去年已有100家企業認養,估計約有10萬名消費者食用約30萬斤的高品質白米。他希望能讓稻米產業生根,讓台灣農村繼續富麗。

台灣的農業雖被認為是夕陽產業,但彭鏡興堪稱是種稻的釘子戶,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時節,農村的包容力完全被凸顯,包括休無薪假、失業的人口都返回農村,三餐都能溫飽,減少社會問題的發生。

「政府只要好好協助農友改善經營環境,農村只要能活下去,國家社會就會有希望」。傳承農耕25年的彭鏡興,很期盼年輕人能接手繼續維護稻米產業文化,但是他也提醒他們仍須歷經雙腿發抖、站不直的磨練階段,才能學到純熟的技術,種出品質佳的好米,畢竟「不經一番寒徹骨,何來梅花撲鼻香?」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http://www.cna.com.tw/TWHero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46844
今天的台灣英雄:陳茂祥垃圾班長愛在柴山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5/20090505877910.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陳茂祥垃圾班長愛在柴山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5-05 08:13
   
(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5日電)年近七旬的陳茂祥不僅用心欣賞柴山之美,更以實際行動做環保,20年來始終以背包、背心與短褲的標準配備,默默為高雄市的瑰寶─柴山盡一份心力,「垃圾班長」的名號不脛而走。

元月、攝氏10度左右濕冷的天氣,陳茂祥仍然是背包、背心與短褲標準裝扮,手持夾子,一手拎著垃圾袋,從高雄龍泉寺登山口拾級而上。爬一趟柴山來回3小時的路程,撿拾約10公斤垃圾。

陳茂祥從事貿易,目前經營報關行,因為喜歡爬山,數十年如一日,他似乎已成了柴山的總管了。

因為陳茂祥的發心,讓柴山更顯清潔。他說,「山上有的應該是自然的朽木、落葉和民眾的足跡,垃圾只會破壞自然原貌」,所以他天天利用登山的機會撿拾垃圾,為柴山的清潔盡一份心力。

柴山是高雄市的瑰寶,1200公頃的山林都是珊瑚礁石灰岩所孕育而成,沿海岸線一帶被一整片的山豬茄所覆蓋,在冬陽照射下更顯油綠,再加上大自然豐富的林相,登山路徑角落的季節花草,即使天天登柴山,只要選擇不同的路徑,都會讓人感到驚喜。

尤其夜間領角鴞發出「嗚!嗚!嗚!」的叫聲,也讓夜探柴山客為之振奮,天天登山的陳茂祥說,「柴山之美需要大家用心領略」。69歲的陳茂祥20年來仍熱中爬柴山,就是因為用心欣賞柴山之美,所以歷久彌新,讓他越來越愛往山上跑。

陳茂祥登山的時間是清晨6時及下午4時。只要他現身柴山口,總會與絡繹於途的登山客親切寒暄,並呼籲山友們共同撿拾塑膠袋、保特瓶罐等垃圾,以實際行動愛柴山。

他說,山上有的應該就是自然的朽木、落葉和民眾的足跡,垃圾只會破壞自然景觀,所以除了健身,維護大自然環境的清潔,已成了他對柴山的義務。

登山20年來,陳茂祥熱心公益,天天撿拾的垃圾量幾可堆積成一座小柴山。阿伯的用心感動了不少年輕人,也自動來幫忙,加入垃圾班。一樣的裝扮,手持夾子與塑膠袋,從木棧到林間、山谷到樹下,只要是保特瓶、果皮還是塑膠容器,都是「垃圾班」要帶下山的東西。

「垃圾班」成員越來越多,年齡層節節下降,陳茂祥被拱為「班長」。「垃圾班長」名號,陳茂祥不以為意,他笑笑說,如果每個山友除了健身、休憩之外,都是垃圾班成員,那麼柴山就會更吸引人,因為這正好代表山友素質提升,也象徵這裡是對大自然友善的城市。

說著、說著,祥哥一邊揮汗,一邊彎下腰拾起一個保特瓶罐往腰間的垃圾袋裡放,續為柴山環保向前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46839
頁/共1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