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青春鐵馬向前行
市長:青春鐵馬向前行  副市長: 天天天開心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青春鐵馬向前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台灣風土人情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形塑台灣平民英雄 中央社8日推出系列報導(恕不接受回應)
 瀏覽16,690|回應158推薦4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台北
吐嘈王
ian≈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
A.L.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3/20090307643716.html
形塑台灣平民英雄 中央社8日推出系列報導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3-07 16:00
    
(中央社台北7日電)開年以來,負面消息不斷,中央社將於8日起推出《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每天刻畫一位台灣的平民英雄,報導他們在艱困環境下,不認輸的奮鬥事蹟,為台灣社會注入一些懷抱希望的力量。

國內外持續不斷的壞消息,讓台灣社會彌漫著一股悲觀焦慮的氣氛,可能讓人失去再奮鬥下去的勇氣,然而就在你我身邊,其實還有很多堅持不放棄的人,中央社《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除了自8日起陸續發出報導,也將在中央社網頁上開闢一個相關的專欄(http://www.cna.com.tw/TWHero)。

針對這項系列報導,國內媒體包括奇摩、MSN、HiNet、PChome、Yam、新浪網等入口網站,警廣、中廣、漢聲及教育電台,華視電視台、青年日報、台灣時報、中華日報、更生日報也都將配合刊載播出。

由中央社記者執筆報導的這些台灣平民英雄,可能是一位經商失敗後仍能放下身段重頭開始的生意人,或許是一位不計較成本會計堅持照顧弱勢的老闆,也可能是身體殘障卻能奮發向上的人,或是一位一生堅持做好一件事的人。

這些台灣英雄各有不同的精神面貌,但是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都是在遇到無法抵抗的逆境時,能找到勇氣,繼續奮鬥,堅持下去。

《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報導,主要在尋找他們逆境求生,樂於分享的故事,希望從這些人身上,看到台灣人不服輸、不認命的積極態度,或是樂觀進取的生命韌性。透過中央社的報導,不僅是肯定他們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更是要透過他們的故事能夠為台灣社會塑造出打拚希望的氛圍。

《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預定刊出180則以上的故事,他們將包括士農工商、不同族群、男女老少、或是在台外國人、新移民等等;透過不同的臉譜,同是積極的人生故事,形塑台灣平民英雄的新定義。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3130
 回應文章 頁/共1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今天的台灣英雄:莊南華培訓搜救犬立戰功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8/20090808245134.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莊南華培訓搜救犬立戰功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8-08 08:20
     
(中央社記者孫承武台北8日電)打火兄弟火裏來、水裏去是家常便飯。對消防署特種搜救隊隊員莊南華來說,這是一份和死神拔河的工作,因此他還選擇投入本土搜救犬的培育,讓他對「夥伴」兩字有更深刻的體認。

出生於花蓮縣鳳林鎮純樸農村的莊南華,海軍陸戰隊服役3年退伍後,民國80年2月考取警專警員班,並投入消防工作,先後在北市消防局、台東縣消防局、花蓮縣消防局服務,更曾奉派赴美國加州接受城市搜救專業訓練,現在則被派駐在特搜隊花蓮駐地服務。

長期參與火災、山難等重大災害的救援,有感於災害搜救、搶救的需要,莊南華自89年起又投入搜救犬的訓練。

「剛接觸訓練搜救犬時,還非常生疏,也較少國外專業人士協助,一開始真可說是『土法煉鋼』」。不過「土」歸「土」,莊南華的投入有目共睹。他可以跟搜救犬像是男女朋友般相處,對方再怎麼撒野,莊南華也能包容。

正是與這些搜救犬男女朋友般的「親密相處」,莊南華身上不時被「女友」種滿「草莓」(咬傷),但也因為他的努力,94年消防署在台中烏日鄉舉辦搜救犬評量認證時,他訓練出來的台灣土狗「阿麗」和拉布拉多犬「小虎」取得兩張高級搜救犬的認證。隔年在屏東舉辦的搜救犬評量認證,莊南華也為拉布拉多犬「多吉」、「酷馬」取得兩張搜救犬證書。

培育搜救犬的過程很辛苦,但是培育期間人和犬之間所養成的默契,卻是執行救災工作的成敗關鍵。2003年12月伊朗巴姆市,2006年印尼強烈地震,莊南華都在第一時間帶著搜救犬「阿麗」前往救災。

「參與海外救援,不只讓國際知道台灣也有搜救犬,還可以將搜救的愛心告知世界,這一直是我最感榮耀的一件事」。

雖然有豐富的海外救災經驗,莊南華印象最深刻的救援任務,卻是民國92年6月25日支援AT3教練機失事的那次搜救任務。

「當時我與阿麗趕赴海拔3600公尺位於高雄縣、台東縣境的向陽山地區,期間遇到輕颱,各組一度失聯,無法回到紮營地點,山區天候隨時轉為險惡,最後若不是靠阿麗發揮搜救犬特有的靈敏感,我可能今天不能站在這裡跟大家講話」。談起那段驚險過程,莊南華仍記憶猶新。

投入消防工作17年,莊南華無時無刻不忘精進救災技術,「因為每一次的任務,都是和死神拔河,技術增進一分,救援成功的機率就多一分」,而訓練搜救犬更是確保救援成功率的另一保證。

「搜救的辛勞事後很快可以恢復,但達成任務當下,見到眾人臉上的喜悅與成就,那股滿足感,卻能終生回味」。近年來帶著搜救犬幾乎「無役不與」的莊南華,期許自己能為台灣的搜救犬訓練盡一分力,為台灣救災能量的蓄積,多奠一份基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60769
今天的台灣英雄:林忠勝熱中興學關懷鄉土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8/20090802015844.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林忠勝熱中興學關懷鄉土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8-02 08:26
 
(中央社記者蘇龍麒台北 2日電)「教育改變我的一生,不然我現在可能在捕魚」。曾赤腳赴試考上初中的宜蘭縣私立慧燈中學董事長林忠勝,毅然走出學術象牙塔,東奔西走湊錢辦學,希望對台灣這塊土地有所貢獻。

出身台灣宜蘭鄉間的林忠勝,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即長期追隨中研院近史所史學家沈雲龍從事口述歷史的工作,當時的他作夢都不會夢想到,有一天要攢錢辦學。

已逾耳順之年的林忠勝回憶起小學時期,依舊清晰、不假思索的說出改變他一生的兩位長者,分別是他就讀宜蘭縣壯圍鄉公館國小時的校長林阿圳,以及他的老師蔡奕燦。

林忠勝說,小學時家境貧困,家中又有 8個兄弟姐妹,兩個哥哥小學畢業就出海捕魚,在林阿圳擔任校長前,公館國小還沒有人考上當時的宜蘭初中。在林校長的堅持下,從熱鬧的羅東市區找來蔡奕燦,希望能打破過往紀錄,至少能讓一人考取宜中,幫助家境貧困的小朋友繼續唸初中。

當年的公館國小一屆只有18人,在蔡奕燦的教導下,創下了 10人報考、7人考上宜中的紀錄。回想數十年前考初中時,林忠勝還是打著赤腳去考試,能夠考上,真的是改變了他的一生,不然也只能追隨兩位哥哥的腳步出海捕魚。

林忠勝表示,林阿圳與蔡奕燦不僅改變了他的一生,也改變了壯圍鄉公館地區對教育的看法,自林阿圳擔任公館國小校長後,地方讀書風氣漸起,在林忠勝之後的5個弟弟妹妹,也都獲得較好的教育機會。

從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後,林忠勝先回到母校宜蘭中學教學 4年,因為熱中歷史研究,毅然辭去人人稱羨的教職「鐵飯碗」,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擔任助理編輯,追隨史學家沈雲龍從事口述歷史。

浸淫在歷史研究裡可以滿足個人興趣,但宜蘭學子因城鄉差距所造成的教育落差,始終令林忠勝耿耿於懷。民國61年,林忠勝有感於「考試重於一切」的教育體系下,宜蘭學子恐永無翻身之日,於是協同好友回到故鄉成立補習班,希望幫助貧窮卻有資質的在地學子。

但補習班嘉惠學子的範圍終究有限,「貧困的環境要能夠改變只有靠教育」,就是這個信念,林忠勝找來19名同為貧困子弟出身、且與他有相同抱負的人共同出資,他自己則拿出畢生積蓄,毅然在民國 84年9月成立了私立慧燈中學。

「台灣教育制度下,根本出不了具有鄉土與人文素養的學生,我辦學,就是為了填補這塊缺憾」,面對教改影響及未來少子化對教育界的衝擊,林忠勝表示,只要有心,私校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走出學術象牙塔興學的林忠勝,自認具有浪漫的救世情懷,他認為,當前社會氛圍因景氣寒冬而低迷,攸關國家百年大計的教育就更不能偏廢,在林忠勝心中,經濟、政治都比不上教育,他要以自己的理念,在社會轉型之際,雕塑出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模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60767
今天的台灣英雄:尹殿安放下攝影機築夢北京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8/20090801981124.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尹殿安放下攝影機築夢北京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8-01 08:18
   
(中央社記者周慧盈北京1日電)幸福往往就在一念間。對尹殿安來說,這位曾經奔波四海的攝影記者、如今駐守城市一隅的餐廳老闆,通往幸福的道路並不崎嶇,但若少了勇氣,沿途風景將截然不同。

被同事、同業暱稱為「小安」的尹殿安曾經是台灣媒體圈出名的帥哥級攝影記者。他的帥氣與高大威猛常常讓採訪對象分神,甚至懷疑眼前的記者有沒有可能是由明星所假扮。

與許多行業相比,記者的身分讓小安享受過虛幻的光環,見識過達官貴人、也接觸過市井小民,特別是多年主跑中國大陸的特殊經驗,讓他看盡旖旎繁華,也感受到貧賤困厄的淒楚。

做為電視台駐點記者,在中國大陸採訪的另個特殊性是難以形容的緊張、無法比喻的繁雜、還有永無止盡的奔波。今天北京,明天可能黑龍江;上午採訪正經八百的政治新聞,下午馬上又要面對繽紛五彩的影劇八卦。

記者生涯讓小安長了見識,也儲存了一定的人生經驗,收穫很多,但失去的也不少,特別是與親人的相處時間被大大壓縮,最是讓孝順的小安掛心。

在媒體工作的9年多,偶爾在忙碌與喘息的間隙裡、或在機場或趕赴新聞現場的停頓中,總有一些時刻,小安心中會不由自主響起「夠了、夠了」的聲音。

2007年的春天,跑完中國大陸每年一次的政治大戲:全國人大與政協會議,小安終於決心「退出江湖」。

面對轉業,6年級中段班的小安沒有太多的年齡壓力,但多年的媒體工作卻已讓他與現實的社會有些脫節。

小安說:「我那時候大概想過幾十個換跑道的可能性吧,但每次一個想法出來,考慮到主客觀的限制,幾乎馬上就被自己否決。」

唯一真正進入小安心中的選擇就是:開餐廳!

說不上為什麼最終的轉業選擇是餐飲業,但善食、善飲的小安一說出自己的決定,馬上獲得好友與同業的支持與祝福。

與小安多年搭擋的前中天電視台文字記者陳政如這麼形容:「我這個弟弟大器、自信、有勇氣,這就是他的英雄處!」

一旦確定下來,小安沒有遲疑。3月19日回台、20日離職、22日結婚。新娘是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的「小立」。

婚後不久,小安回到北京,開始著手開餐廳當老闆的各種工作。在這個人口約2000萬的國際級大都市,小安與小立將餐廳定位為走溫馨、精緻路線的台菜料理,店名就叫「小城故事」。

開設餐廳的前置作業繁瑣得讓人難以想像,從找店、裝潢,到聘請員工、設計菜譜……事事親為的小安又從社會大學學習到許多珍貴經驗。

1年多來,在北京這個都市叢林中,小安穩紮穩打邁出每一步。在其他集團型或資歷頗深的台菜餐廳強敵環伺下,小城故事開張後不久就收支打平,並開始漸漸有盈餘。

小安謙虛地將目前的成果歸功於朋友。他露出一貫的爽朗笑容說:「做餐廳很辛苦,我們夫妻又沒有經驗,一切都是朋友幫忙。」

去年底以來,橫掃全球的金融海嘯並沒放過正在崛起的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省市的工廠、企業一片哀鴻遍野,失業的工人不計其數,影響所及,餐飲業等商業活動也跟著萎縮。

職業結構以公務員、外資企業員工等為多的北京受到金融風暴影響的幅度不像東南沿海省市那麼猛烈。小安與小立的小城故事也辛苦、但穩定地屹立在北京鬧市的一隅。

約40坪的餐廳,外場加廚房共聘請15名本地員工。沒有老闆架子的「小安」在員工口中終於變成了「安哥」。

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讓小安的餐廳開張至今員工流動率極低,台灣駐北京記者回台灣幾個月,再光顧小城之家時,在大陸被稱為「服務員」的侍者會親親切切的先奉送小菜,「我記得你是安哥的朋友嘛!」

環顧「小城故事」的一切,滿眼是笑的小安說:「圖個溫飽啦!主要是生活穩定,家人能在一起,對我來說,人生走到這個階段,再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http://www.cna.com.tw/TWHero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60764
今天的台灣英雄:王常如募集麵包送愛到山地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7/20090726754921.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王常如募集麵包送愛到山地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7-26 08:20

(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26日電)高雄醫學大學牙醫研究所博士生王常如在屏東縣三地門鄉作研究,為幫當地學童一圓吃麵包的夢想, 3年來在高雄募集愛心麵包,每週風雨無阻送上山,感動了當地學童,也在當地傳為佳話。

王常如去年獲三地門鄉公所頒發「榮譽鄉民」獎狀,三地門鄉受惠學童感謝她長期以來募集愛心麵包上山相送,年年也都組團到高醫大附設醫院獻藝慰問患者。

學童身著原住民傳統服裝,帶來「原味」的傳統歌舞表演,總是吸引不少患者圍觀,其中不乏吊著點滴,坐著輪椅的人,為醫院增添了不少活力與朝氣。

促成這項演出的幕後推手就是每週送上千個愛心麵包上山的高醫大牙醫研究所博士班學生、輔英科技大學講師王常如。

這段愛心麵包故事的緣起是,多年前王常如為完成一份有關檳榔的研究報告,隻身上山到三地門鄉走訪當地耆老,發現當地學童身材普遍比平地學童瘦小,經她探究之下,驚覺當地學童由於物資缺乏,普遍營養不良,而且山上連 1家麵包店也沒有,由於交通不便,吃麵包竟成為當地學童的奢求。

為了幫助山上學童一圓吃麵包的夢想,王常如下山後即向各麵包店張羅麵包,剛開始常被店家誤以為是詐騙集團而四處碰壁。從屏東縣找到高雄市,她厚著臉皮,硬著頭皮,不理會白眼,挨家挨店向麵包店老闆哈腰,3年多前終於感動高雄市1家麵包店率先響應,並在店家協助牽線下,如今已有高雄縣市16家店加入捐贈愛心麵包的行列。

每週一天,這16家麵包店會多做一些麵包,由王常如等人募集後送上山,迄今已送出數萬個愛心麵包。

她記得有一次,「經三地門鄉公所員工、當地頭目家族歸麗卿引薦下,到當地海拔最高的學校,三地國小德文分校參訪,問學校老師孩子們最需要什麼?學校老師竟說『麵包』,而不是金錢。」她當下十分震撼,下山後於是展開這段為山上孩子圓夢的旅程。

王常如表示,她開始每週一天和高醫同學死黨洪麗麗、黃德惠,在高雄縣市各麵包店收麵包,常至中午才收齊上千個麵包,再一起開車送上山。為趕在下午學童放學前送達,因飆車超速被開罰有如家常便飯。

她也曾遇上颱風山路坍方,唯恐麵包無法送達,在路邊急得掉淚,經由三地門鄉公所派員協助,才把麵包送到小朋友手裡。每年至少送 5萬個愛心麵包,她樂此不疲。

王常如並希望,藉此拋磚引玉,感染社會各界一起重視山地鄉學童物資缺乏,營養不良的問題。

她說,山上學童由於缺乏牛奶及雞蛋製品,學童普遍面有菜色,平均身高也較平地學童低。當地有些學童家計甚至窮到營養午餐都繳不起,營養不良影響學童發育的問題在山上頗為嚴重,她常為此睡不著覺,因此才想藉由送麵包為學童補充營養。

王常如的愛心麵包故事也感染了嘉義的「嘉邑行善團」志工,將愛心觸角伸到這塊偏遠山區。他們獲悉聯絡霧台鄉大武村至佳暮村的大橋被颱風沖毀多年,苦無經費重建,村民通行在現行簡陋木造便橋上,險象環生,於是募款新台幣1000多萬元於今年初動工為當地斷橋重建水泥橋,預計今年夏初可以通車。

王常如期盼新的水泥橋能縮短當地與平地的物資落差,並能有更多愛心物資送上山,讓當地學童的成長不要輸在起跑點上。

大環境不景氣,王常如認為,社會上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她將愛心麵包送上山,一路走來,讓她學會如何整合社會資源,做更有效的運用,讓社會的愛心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事實上,送愛心麵包也送出三地門鄉的商機。王常如最近已成功為山上有機蔬菜找到行銷通路,高醫附近就有多家餐廳除了答應向三地門鄉購買有機蔬菜,店家也願意將廚餘捐給鄉民作有機肥及手工肥皂等,增加鄉民收入。

王常如衷心希望,「愛心麵包」的效應能像滾雪球般愈滾愈大,嘉惠更多山上學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60763
今天的台灣英雄:周秀蓮台灣油杉的守護者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http://n.yam.com/cna/life/200907/20090725723146.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周秀蓮台灣油杉的守護者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7-25 08:12
   
(中央社記者林惠君台北25日電)和風徐徐,樹齡至少80歲的台灣油杉,嫩綠的葉子在陽光下閃耀、飛舞。油杉樹下,站著一位頂著短捲髮,戴著粗框眼鏡,身型圓潤,胸前掛著相機的社區媽媽。這位人稱「秀蓮姐」的周秀蓮,就是國寶植物-台灣油杉的守護者。

穿過金山南路二段205巷內,就在錦安公園旁,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日式建築,典型的日式建築前庭內,矗立著一株株老樹。

這是日據時代林務局員工的宿舍群。當時宿舍外沒有任何紅磚圍牆,僅以七里香作為圍籬;社區內的老人家還記得當時巷內香氣瀰漫的景象。這些日式建築構造特殊,為雙併雙玄關,屋內有雕花,型式精緻。

如果沒有周秀蓮及一群熱心的社區媽媽戮力奔走,這些特殊的木造平房或許早在多年前就被夷為平地,取而代之的,會是一棟棟的水泥大廈。

大約8年前,周秀蓮從教職退休後,就樂當志工,常去育幼院幫忙。有一天,她聽聞社區小孩因學區劃分的關係,無法就讀鄰近的新生國小,一群社區媽媽義憤填膺,搭著遊覽車,扛著兩箱雞蛋、旗桿,頭綁白布條,衝到台北市政府和市議會前抗議。

周秀蓮第一次參與社區活動,就是這麼浩浩蕩蕩的抗議行動。

回想當年,周秀蓮笑開懷,但也覺得「很糗、出洋相」。原來當天新聞畫面播出她跪在市府前開罵的模樣,播送到家家戶戶,老同學認出她來,還打電話問她:「妳小孩又不是在新生國小唸書,妳神經病啊!」周秀蓮回答得很理所當然,她說:「鄰居的小孩,我們也要把它當做是自己的事情呀!」

這就是直爽、熱心社區事務的周秀蓮。為錦安里爭取劃入新生國小學區事件後,一群社區媽媽爸爸開始認識彼此。有一天,周秀蓮從小姑口中得知,財政部國產局計畫將附近原林務局員工宿舍(日據時代總督府山林課宿舍群)騰空標售,住在附近的周秀蓮,腦海中立刻閃過的念頭是「糟糕!老樹要完蛋了!」

心疼這些「老鄰居」可能慘遭砍伐,周秀蓮再度夥同幾位社區媽媽開始奔走,並向里長陳情。當時的里長卻反問她,「這塊地可是價值好幾億元啊!」

得不到里長的奧援,周秀蓮等社區媽媽自力救濟、四處奔走,在社區張貼海報,呼籲大家重視生活環境問題。

不過,往往前腳才貼上海報,後腳一走,海報就被撕毀。由於行政院長官邸也在附近,周秀蓮還曾寫信給當時的行政院長游錫堃陳情,但只得到制式回覆。

後來,在前立委李慶安等民意代表的幫忙下,周秀蓮與鄰居們開始參加一連串的相關會議。周秀蓮記得當時國產局的代表告訴她,「如果你喜歡那些樹木,可以把老樹移到鄰近的公園裡去」。她告訴對方:「如果只是要移到公園裡,我就不會來這邊了!」

幾經溝通後,國產局同意若能完成指定古蹟的程序,這塊地就可以保留下來。周秀蓮必須要在3個月內跑完學者會勘、指定、公聽會等程序,才能完成指定古蹟程序。

在跑這些程序的同時,周秀蓮遇過不少困難,例如召開公聽會,要準備簡報時,投影機卻被鎖住不能用,差點讓簡報開天窗。

這還不算什麼,為了完成指定古蹟程序,周秀蓮幾度受到恐嚇。第一次是針對她,她覺得無所謂;第二次有人威脅要傷害她的孩子,她隨即叮嚀兩個孩子,走路不要走在汽車旁邊。

天真無邪的孩子反問:「媽,為什麼?」周秀蓮沒有解釋原因,只是告訴小孩說,「如果你走在汽車旁邊,被人家抱進去了,媽媽就找不到你了。」

孩子面臨傷害威脅,讓一向勇往直前的周秀蓮也忍不住潰堤。她回想起當時被恐嚇後,還沒走到家門口,就在麗水街上當街哭了起來。

不過,周秀蓮和社區夥伴們沒有放棄。民國93年初,台北市文化局、都發局、民意代表、古蹟專家,及學術單位前到錦安里會勘日式宿舍群,確定此區建築有其歷史價值。同年9月,社區居民成立「台灣油杉社區發展協會」,會員即是參與社區營造或關心社區生態保育,及支持文化保存的居民們。

雖然其間一度因現住戶權益問題無法妥善處理,而使古蹟指定工作無法如期完成,但台北市政府終究在95年3月31日依文資法公告此區為古蹟及歷史建築群。

這5棟半的員工宿舍終於保留下來,但鄰近的林務局副局長宿舍已蓋成住宅大廈,原來的老樹難逃電鋸的魔掌。周秀蓮說,雖然她個人被威脅時感到很難過,但看到那麼大的一棵樹被砍斷時,「我心彷彿刀在割……。」

熱情爽朗的周秀蓮提到人們對生活環境的漠視時,臉上不免露出無奈又感嘆的神情。

她表示,台灣油杉社區發展協會曾經收到日本遊客的捐款,原來是有大學生將他們保留林務局宿舍的歷程以日文放在網站上,日本遊客對於台灣人將當時日本人蓋的建築保留下來非常感動,因此慷慨解囊。她也舉德國為例,德國居民也都相當關心社區事務,「為什麼我們的民眾不在乎?」

周秀蓮感嘆地說,「人活著80年,或100年就要回天上去了,為什麼不多去關心自己周遭環境呢?」

被問到為什麼對老樹特別關愛?她說,「看到它們就覺得很舒服,跟它們也有感情了,自然就想要關心它們」。她把這些老樹當做自己的兒子看待,不久前聽到學者說恐有白蟻入侵,她焦急地蹲在樹下,拿掉老花眼鏡,就地拾起一根小樹枝,往樹皮上猛挖,試著要把害蟲揪出來。

在這條僻靜的巷子裡,微風徐徐吹來,陽光灑下,老樹的綠葉仍閃耀著。蹲在樹下的周秀蓮,身形是那麼渺小,但她守護老樹、守護古建築、守護社區的心,卻比什麼都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60762
今天的台灣英雄:王偉忠在逆境中找尋創意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life/200907/20090719497021.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王偉忠在逆境中找尋創意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7-19 08:20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19日電)綜藝鬼才王偉忠說,電影是藝術工作,電視是社會工作,透過電視節目散播快樂和溫暖。在全球低迷的氛圍裡,他勉勵大家天無絕人之路,「得意時多做事,不得意時多讀書」,要逆勢而為,勇敢站在人生的戰場。

出身嘉義眷村,王偉忠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在沒有任何背景下進入電視圈。1986年推出的「連環泡」,以黑色短劇方式嘲諷社會現象,樹立綜藝節目諷刺時事的風格,也帶動綜藝短劇風潮,牽動台灣綜藝界的脈動。

除了堪稱經典的「連環泡」,王偉忠製作的節目不知凡幾,有綜藝,也有戲劇,特別是「全民」系列精準抓住小百姓的脾胃,帶給觀眾無數歡樂。

王偉忠謙虛表示,「我把觀眾對我的影響,迴向了觀眾」,電影是藝術工作,電視則是社會工作,本著自己也是觀眾一分子的心理,他將感受到的社會氣氛,透過電視表達,說穿了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呈現,因為「觀眾喜歡我、支持我,我就製作出他們愛看的節目,迴向觀眾」。

對於大環境的不景氣,王偉忠又是如何「迴向」觀眾?他說,消極的做法就是製作些無厘頭的節目,讓觀眾暫時忘卻煩憂哈哈大笑後,回頭再面對現實;不然就做直接送獎金的節目,觀眾大概會趨之若鶩。

但他選擇以溫暖、友情的節目陪伴觀眾共度人生低潮,「我不是製作節目告訴觀眾你會發,而是透過節目散播快樂、溫暖和懷舊的元素」。人氣很旺的連續劇「光陰的故事」,以眷村為背景,散發希望的氛圍,讓觀眾充滿幸福的感覺,就是最好例證。

「幸福」是王偉忠做節目很大的動力,這與他成長的環境有密切關係。他生長在一個快樂家庭,父母十分恩愛,家中總充滿好玩、自由的氣氛,也形塑他成為快樂而調皮的孩子。他說,「我的個性比較好玩,小時候閒不住,經常發明各種遊戲,長大後還是在搞遊戲」。

這樣的家庭背景加上高中時就嶄露編校刊的才華,創意已成為王偉忠生活的一部分,大學畢業後,很自然走上創意之路。

但是這條路並不好走,王偉忠感嘆,北部比眷村複雜太多了。他說,「我是個耐勞不耐煩的人」,節目做出口碑後,在演藝圈有了一席之地,王偉忠還是堅持不用「大牌」的原則,習慣性的培養新人。但他笑說,不用大牌可能是自己做人太差,因為如果做人「實在」點,就可以省力多了。

「雖然過程辛苦,得到成就也特別豐富」。他不諱言自己成名在少年,光芒也夠,「但我沒囂張,也沒有吃喝撞騙」,仍然踏實做節目。即使他因為與某些電視台主管不能契合而離開,也仍然不放棄自己,不斷發揮創意做節目。

王偉忠坦承做過失敗的節目,對一些結構性問題也坦然以對。例如,早年黨政軍掌控電視台的時期,有些節目總會受到政治因素干擾,讓他覺得很「討厭」。他說,製作單位與電視台存在魚幫水、水幫魚的關係,「節目不過就是服務觀眾嘛,怎麼會有這麼多問題」!

他認為,這是沒法子克服的事。不過,既然自己是個「耐勞不耐煩」的人,此路不通,就轉個彎,嘗試別的,所以創意總是源源不絕,節目也是前仆後繼,一個接一個。

王偉忠相當自傲的是「全民」系列,他說,全民系列充滿台灣特色,具有這種特色的節目太少,很難被超越。

現在電視製作費比過去低2/3,讓製作單位捉襟見肘,電視的理想性也勢必降低。王偉忠自嘲早沒理想了,但最不喜歡老調重彈的他仍說,「還是要變,還是要做有創意的節目」。

他說,當前台灣電視環境和香港、日本、韓國,甚至中國大陸都沒得比,台灣的優勢在於靠綜藝的自由創作,「有逆境就有創意,順境容易讓人停滯不前」。但他強調,「人也不能老是遇到逆境,能在逆境中生存的才是『高手』」。至於自己是不是高手?王偉忠說,他不敢說自己是「高手」,只能說是「慣手」。

這位「慣手」仍不斷發想新的創意,繼歌唱、舞蹈、模仿的綜藝節目之後,王偉忠在兩年前推出眷村系列作品,包括紀錄片、連續劇、舞台劇等,現在又發想製作「黑蝙蝠中隊」電影,要把冷戰時期國共對峙的歷史搬上大銀幕。

他的步伐似乎永不停歇,「我要玩到不能玩為止」。對於生涯規劃,他說,天下很多事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好在現在年紀大些,做事也比較成熟,腳步放慢了些,看得也較精準點,不像年輕時亂槍打鳥,現在有一點經驗了,憑著經驗法則,持續不斷地做下去。

有人預測景氣還會更壞,王偉忠以古人考秀才打比方說,秀才考運不好,老當不了進士,就只有再讀書。他鼓勵台灣民眾「得意時多做事,不得意時多讀書」。他相信天無絕人之路,尤其是「要一直動」,因為「一直待在人生的戰場上,比較重要」。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60760
今天的台灣英雄:顧玉玲文藝舖底堅執社運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7/20090718460609.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顧玉玲文藝舖底堅執社運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7-18 08:09

(中央社記者馮昭台北18日電)18 年前,她是野百合學運校際代表,後來成了知名的全職工運者,去年她寫「我們」,又多了台北文學年金得主的封號,重拾18歲以前的文藝少女身分,她就是顧玉玲。

高中時期的顧玉玲熱愛文學,從嘉義北上進入輔仁大學英語系,參加的社團是文學社。不過,顧玉玲說,輔大文學社其實很不文學,不僅讀左派的書,還到處參加環保運動。她當社長時,指導老師是長年從事社運的前台北市勞工局長鄭村棋,最後文學社「一小撮同學們」還參加野百合運動。

顧玉玲是「野百合學運世代」出來的知識分子,但她沒走入政壇,而在畢業後選擇一條辛苦的路,全職投入沒錢、沒人且難以得到掌聲的工運─從自立報系工會秘書、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工傷協會到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而且一路走了18年。

很長一段時間,見到顧玉玲的場合,若不是聲嘶力竭,就是悲苦的。

在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9年,她幫助RCA罹癌女工爭取職業病認定,將原本因環保議題而受到矚目的RCA案,增添對女性的關注。她揭露從鷹架上跌落導致癱瘓的工人,因為沒勞保得不到理賠,但也沒錢與雇主打官司爭權益。

為了讓外界了解每年上演、卻隱沒在台灣各角落工傷者的痛,也為凝聚工傷者家屬,她籌畫「工殤春祭」,用一場又一場宗教法會,軟性呈現難以一一訴說的故事。

種種的努力,終於讓工運者擬出的「職業災害保護法」,以「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的折衷面貌完成立法。

前些年,顧玉玲的工作據點移到中山北路三段小巷子的老公寓,不遠處是徜徉在藍天綠地間的台北市立美術館,距離更近的是每週日聚集眾多菲律賓勞工的聖多福教堂。

她擔任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TIWA)理事長,關注移工 (外勞)議題,和伙伴們除了服務個案,也協助受限於法令無法自組工會的外勞成立團體,創造屬於他們的發聲管道。去年,她將這段歷程寫下「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現在的顧玉玲,42歲,一腳踏進文壇,剪去具有文藝氣息的長髮,不變的是講話語調仍帶有堅定的溫柔。

作家唐諾推薦「我們」這本書時寫到,「實在很難相信這才是顧玉玲正正式式所寫的第一本書」。顧玉玲說,連恩師鄭村棋看了書都對她說,「我以前怎麼不知道你會寫書」。

其實在「我們」之前,顧玉玲就常寫,但因為平日有忙不完的輔導、勞教、演講、街頭運動等工運事務,她都是以單篇文章呈現對工運的觀察。例如寫外勞故事的「逃」,獲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寫工傷家屬的「烈女」,獲懷恩文學獎評審獎。

這回她下定決心寫15萬字關於移工的故事,顧玉玲的答案坦白到讓人很難接話,「為了賺獎金啊!」連故事題材的選擇,她也說,「如果不是在這個位置(TIWA理事長),我也許不是寫移工。」

「看到台北市文化局的獎勵計畫,我們辦公室就開會,決定我來寫」。寫書通常需要幾個月沈澱,不過工運團體錢少、人少,哪有「浪費」的本錢,於是顧玉玲的「寫作假」是每週1天不必進辦公室。

雖說「我們」的創作動力來自籌措房租的迫切性,但在下筆時,顧玉玲說,不僅每段移工故事都讓她寫到欲罷不能,而且觸動她回顧自己─隨國民政府軍隊移台的父親、她從嘉義到台北定居的島內移動等,於是她將自己也寫進故事裡。

但坦白背後的事實更令人心酸。「你知道嗎,我們平常寫1個企劃案,4萬、5萬,台北文學年金是40萬」。新台幣40萬元代表他們未來兩年辦公室房租有著落,而且她捐出全部版稅收入,還可持續挹注協會運作。

就像很多社運工作者一樣,在決定投入運動那一刻,就勢必要犧牲許多「身外之物」,錢賺得比工人少,沒有退休金,知識分子的優勢也會隨時間流失。

大學時代的顧玉玲原本想出國繼續攻讀學位,如果按照「正常」的途徑走,現在也許執教鞭,也許進入政壇,無論如何,至少不需像現在這麼辛苦。不過,顧玉玲不認為自己在追求理想過程中「犧牲」、「放棄」了什麼。

投入工運,她說,讓她在大學剛啟蒙的左翼思想「正好有實踐的機會」,而且「我從來沒在主流市場,既然沒機會過好日子,也就沒放棄什麼。」「做我想做的事,不是所有人都有這種機會。」

只是當顧玉玲想起過世的父親時,淚水忍不住在眼眶直打轉,「父親是動盪時代出來的人,也許希望我有平穩的日子」。但她相信父親會支持她,「父親一生無法隨心所欲,他欣賞我有自己的主見,是個勇於嘗試的小孩。」

問她覺得這些年最困難的是什麼?顧玉玲想了好久,竟然找不到答案。她說,「你知道嗎,我的膽子很大,遇到事情絕不放棄。」

處在逆境卻不覺得苦,或許這就是社運工作者的浪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60758
今天的台灣英雄:林谷珍獨鍾國樂迷醉竹笛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life/200907/20090712207533.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林谷珍獨鍾國樂迷醉竹笛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7-12 08:20
   
(中央社記者潘智義台北12日電)從竹笛演奏到製笛專業,自1995年到2008年舉辦了19場「當代中國竹笛名家名曲演奏會」,林谷珍經營樂器生意、國樂團,又舉辦演奏會,即便已經為此賠了一棟房子,但他堅持還要繼續做,只因這些事「有興趣」、「有意義」。

為什麼賠錢生意有人做?琴園國樂團團長林谷珍認為,推廣國樂是做他自己有興趣的事,而在另一方面,傳承當代名家的音樂也是有意義的事,他樂在其中。

他很感慨,中國傳統的詩、書、禮、樂,礙於當時沒有錄音、錄影的設備,已經無法如實的重現從前的音樂面貌。可是,現在不同了,先進的科技能夠幫大家紀錄完整的音樂,我們這一代的音樂藝術得以保存給後代子孫。

林谷珍經營國樂樂器生意、國樂團,甚至舉辦名家名曲演奏會,在在需要資金,只是國樂界名家的演奏會不敵大環境的不景氣,加上在台灣欣賞國樂的人口不足,演奏會的聽眾席經常「冷颼颼」。

但他認為,與其說是台灣的國樂人口不足,或許該說國樂欣賞的推廣工作做的不夠。他相信以台北市的人口,只要仍有人願意欣賞國樂演奏,即使不一定是很懂,也應有足夠的聽眾可以支撐起演奏會的開銷。

但事與願違,聽名家名曲演奏會的聽眾就是不夠支應開銷,「你看這張曲祥老師在大陸的演奏會光碟,很好聽嘛!很令人感動。」林谷珍說著說著,心裡不甘又不捨,心想財團若能支持,就算是給員工、客戶聽,都絕對值得。

名字看似女生,其實是男生;林谷珍喜歡國樂,卻不是「林古箏」,他的專長是中國竹笛演奏。近年來,他更成為製作中國竹笛的專家,是台灣製笛唯一可以媲美、甚至超越大陸竹笛的好手。

他說,市售中國竹笛充滿不良品,使得專業的竹笛業者不好經營。因為有些教笛老師沒給學生正確的觀念,購笛者只聽到便宜就買,沒有一分錢、一分貨的概念。殊不知便宜竹笛音不準,就無法調整,不像胡琴、琵琶還可調音。

他說,鋼琴有身價百萬的名琴,也有新台幣10萬元的鋼琴,但音不能不準。便宜一點的鋼琴,音還是要準,最多就是音質差一點,但便宜的竹笛可能音就不準了,這樣的竹笛怎能使用?

林谷珍認為,好的竹笛聲音要帶有一點甜度,有一點「水」,音質比較靈敏,具金石之聲,還可吹奏大江南北的曲目。不論南方的溫柔婉約,還是北方的豪邁都要能表現出來。

林谷珍一開始除了製作竹笛,還找了木工師傅製作古箏、琵琶等樂器,只是海峽兩岸開放後,不敵大陸樂器的競爭,現在就只保存竹笛製作,而且還是他親手自做!

堅持國樂的藝術,林谷珍說,推廣國樂可找財團幫忙,但有些原則不可變。雅俗共賞不是不可能,但與時下熱門的綜藝節目結合卻無法長久,「綜藝節目的排簫王子、還是胡琴高手,你現在還看得到嗎?」熱潮過了就沒有啦!

林谷珍近年已成功轉型為音樂會主持人,擔任「導聆」,帶領樂迷走入美麗的國樂世界,讓跳躍的笛音躍入聽眾的心。他說,國樂界幾十年才能出一位名家,甚至要更久的時間,才有深厚演奏功力的名家出現,名家名曲演奏會要繼續辦下去。

他在1980年開始做國樂工廠,1982年成立琴園樂器及音樂教室,20多年來讓不少學校學生、社會人士進入美麗的國樂天地。這些經過音樂洗禮的人不管現在從事什麼行業,雖然不見得是演奏家,但總是樂友,都能喜歡音樂。就是這麼些「有意義」的事,讓他一直堅持不放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60754
今天的台灣英雄:黃俊杰奮力爬升苦中作樂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life/200907/20090711170414.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黃俊杰奮力爬升苦中作樂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7-11 08:00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11日電)他從小吃慣了苦,習於苦中作樂,不放棄希望;現在雖然擔任興國管理學院校長,黃俊杰最懷念的還是捉田鼠的日子。

「小時候遇到下雨天,就要跟哥哥出去捉田鼠,讓全家打牙祭。」黃俊杰說起從前的事,眼睛發亮,刻苦的經驗讓他知道「再苦也要苦中作樂、求生存」,築夢要踏實。

51年次的黃俊杰出生在台南六甲地區,祖父擔任長工,曾參與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的興建,父親在嘉南水利會做臨時工。民國42年政府推動「耕者有其田」政策,祖父取得7分薄田,家族首次成為有產階級。

不過,黃俊杰的父親共有9個兄弟姐妹,家族成員超過30人,家族壯丁都外出工作,農務交由婦女操持,農閒時也要到處打零工,生活依然艱苦,並未因為有了幾分田地而產生重大變化。

「媽媽懷我9個月時,還得下田工作」。黃俊杰指著自己扁扁的後腦勺說,出生後,「我媽下田時,就把我放在田邊的大石頭上睡,睡成了大扁頭」。

當時大部分的人都過這樣的日子,黃俊杰倒也不認為自己就比一般人更苦,反而是家族共有的那一頭水牛生病時那才苦。「水牛是我們的生財工具,不能工作,全家族都會跟著發愁」。

平時跟著下田、除草這一類的農忙,黃俊杰不以為苦,反而當成一件樂事。一般人遇到避之唯恐不及的龜殼花、大田鼠,被他碰上也只會成為全家五臟廟的祭品,「再怎麼辛苦,還是要想辦法苦中作樂」。

因為家庭經濟因素,黃俊杰的3個兄姐都是讀日、夜間部高中職畢業。他國中成績不錯,高中聯考成績可以考上台南一中,「當時很多像我一樣的人會報考師專,但我從沒想過」。雖然成績很好,但考慮家中可能無法負擔上大學費用,他決定到台北參加五專考試,志願只有一個:明志工專電機工程科建教班。

最高學歷為台大法律系博士,為人所知的成就也在法律領域的黃俊杰,原來是工科背景出身!當年棄台南一中選讀明志工專,他坦言是看中每年長達6個月的工廠工作機會,「工作一天薪水500元,不但學費有著落,每個月還有辦法寄1000元回家」。

生活漸無匱乏之後,黃俊杰才有精神想到自己的未來。他在專科4年級時參加當時台灣省政府安排的國家重大建設參訪,才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

當時接待青年學生的省府官員,是時任科長、現在是考試院副院長的伍錦霖。黃俊杰還記得,伍錦霖介紹國家建設時條理分明、深入淺出,與工程學生拙於言辭大不相同,讓他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因此專科畢業時插班考上台大法律系二年級。

由工轉法,還一舉插班考上頂尖的台大法律系,如何辦到的?「沒錢交女朋友,又每天苦讀12小時,想不考上都很難。」黃俊杰不但插班上台大,當年還高考及格。

他大三就在公職補習班兼差,一路教到成為「名師」,一直到唸台大法律系博士班、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進修,補習班還贊助30萬元讓他出國生活無虞,只求他學成歸國重返補習班執教。

當補習班名師可以賺很多錢,黃俊杰卻看得很淡,「補教老師的工作是為了滿足生活所需,讀法律系是為了追求理想」。為實踐理想,除擁有台大法學博士學位,他還擁有律師資格,甚至司法官考試合格,就差沒有受訓而已。

黃俊杰有律師資格,但沒有執業,卻有兩次幫人聲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經驗。一次是幫「耶和華見證人」基督教派人士因拒服兵役衍生的法律問題提出釋憲聲請,大法官會議根據聲請意旨做出釋字第490號解釋,雖然沒有促成役男可因宗教因素免服兵役,卻促成國防部同意役男可因宗教因素服宗教替代役。

另一次則是幫蘇建和等3人提出釋憲聲請,雖然大法官會議不受理,卻讓當時的法務部長馬英九因此接見黃俊杰等人,在其任內都未批准執行蘇建和等人的死刑執行令,才有後來再審的機會。

他說,「這兩件案子的出發點都是維護弱勢人權與司法正義,可以算是理想的實踐」。黃俊杰取得博士學位後,先後到中原大學、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系任教,目前擔任私立興國管理學院校長,將興國轉型成以證照教學為主的學校,這也是他從自身刻苦向上經驗轉換得來的。

大環境不理想,許多學生面臨失學危機,黃俊杰建議青年學子善用各項安心就學措施及工讀機會,「面對困難,弱勢學生更要想辦法爬上來,爬上來就不容易再掉下去」,重要的是「現實與理想比例要拿捏好,寧可生活困難一點,也不要完全放棄理想」。

他說,「生活再怎麼苦,也要試著找到樂趣,田鼠的美味我至今還記得;千萬不要放棄學習」。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60751
今天的台灣英雄:楊志宏彩色水餃傳遞幸福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7/20090705939714.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楊志宏彩色水餃傳遞幸福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7-05 08:26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台北 5日電)「包好的水餃,每一顆都要能夠站起來,而且要給人正在微笑的感覺。」從資訊科技經理人轉行賣水餃,楊志宏只希望把「咬到一口好吃水餃」給人的幸福滋味,傳遞到各個角落。

從資訊科技經理人到水餃製作批發商,楊志宏的人生轉變之大,套句時下年輕人慣用語,「這tone也跳得太厲害了吧」!

民國60年次的楊志宏,世新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畢業後,在資訊科技公司從事資訊系統整合工作10多年,曾經負責的客戶包括麥格理證券、戴姆勒克萊斯勒、台灣安麗等知名大企業,專業深獲客戶肯定,能力更獲老闆倚重。

累積10餘年的專業能力、穩定的工作、年薪新台幣150萬元、資訊科技產業的前景, 35歲左右的男人擁有這一切之後,大概只想著如何在職場更上層樓、積累財富。

楊志宏當然也是個事業心強的人,但工作多年後,他對於一成不變的工作與高壓力下的生活深感厭倦,甚至每天都有「蹺班去看海」的衝動。

一方面,硬梆梆的日子使他產生嚴重的職業倦怠,另一方面,擁有自己事業的憧憬更讓他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最後,他終於走上自行創業這條不歸路。

4年前,當他向老闆表示準備離職自行創業 ,而且要做的是與原先的資訊或傳播專長「八竿子打不著」的「水餃」時,「我永遠記得老闆嘴巴張開10幾秒,說不出一句話來的表情」,楊志宏回憶著。

當年市場上並沒有人做彩色水餃,楊志宏一開始就鎖定以此做為市場區隔,目標客層為25至40歲的上網、上班族女性,並且定位自家產品必須一次滿足外形健康漂亮、內餡天然營養、烹煮方便,而且要讓消費者很快熟悉產品等特點。這目標訂得相當「貪心」。

有了彩色餃子這個具原創性的賣點,楊志宏認為只要找人代工製作、廣舖通路,再做好行銷,生意就會上門。

不過,事情沒有想像得簡單。楊志宏對食品產業可說是一竅不通,一開始,光是如何做出耐看、可用、好吃的彩色麵皮,就讓他吃足苦頭。而這過程也終於讓他體會到,自行創業絕不是脫掉西裝、換上工作服那麼簡單。

對品質的堅持導致製作流程複雜又有技術門檻,加上剛開始的出貨量實在太少,以至於他曾經接洽過的水餃廠,沒有人願意為他的彩色水餃代工生產。楊志宏不得不自己「下海」,購買攪拌機、製麵機、冰箱,開始一邊研發口味、一邊學習包餃子技巧、一邊架網頁接單的創業初體驗。

民國95年11月,楊志宏拿出新台幣20萬元作為第一筆創業基金,開起「幸福滋味餃子工坊」。「光是付房租、買設備、僱用包餃子的阿姨,這筆錢不到 1個月就用光了」。

「網站架好之後,足足有3個月的時間,我連1張訂單都沒有。那時天天都懷疑,自己離開資訊公司的決定,是不是錯了?」他回憶著。

也因此,當第一筆網路訂單出現時,不難想像楊志宏的驚訝與振奮。

「我永遠記得那筆來自林口長庚醫院謢士小姐的訂單,」楊志宏開心地說,「一共有4包水餃、1080元」。

他與女友一起去買保麗龍盒,裡面裝滿冰塊,再小心地繫上帶子。「因為是第一筆生意,我們親自送到林口,而且沒有收運費。」現在,林口長庚之外,台北和基隆的長庚醫院,也都各有一群幸福滋味餃子工坊的死忠客戶。

為了製作彩色麵皮,創業前半年,楊志宏不知丟掉多少麵粉。「我們用機器攪拌麵粉,一次倒進去就是20斤,一開始做出來的麵皮不是太硬就是太軟,而且每天都拜託親朋好友幫忙吃餃子。」

後來他求助於實踐大學育成中心,由餐飲管理學系主任楊瓊花、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教授劉麗雲,針對產品的口味、營養價值、卡路里計算,提供專業建議。楊志宏自己則持續增進對目標市場的瞭解,以及行銷網路的布建。

「天氣對於麵皮的口感影響極大。別的不說,同樣是 1斤麵粉,陰天只能做出58張麵皮,晴天卻可做到62張。」雖然半路出家,談起水餃經,楊志宏講得頭頭是道。

幸福滋味餃子工坊以混合新鮮蔬果汁的麵皮包餡料,雖然顏色好看、營養價值提高,但一來麵皮因摻有纖維而變厚,不同蔬果更因各有特質,製作起來特別費工。

他舉例說,「用紅蘿蔔汁打的麵皮,如果擺上兩個小時,顏色就會變淡;如果放個半天,麵皮更會出現黑點。」因此,早上打的麵皮,當天一定要包完。

為了品質,楊志宏堅持餡料不加防腐劑,也不用味精提味。為了擁有「給人微笑」的外觀,所有水餃一律手工製作,並控制在25公克正負5%的重量。

「這些想法可能是很笨的堅持,也讓自己綁手綁腳,但這同時也是水餃可以帶給人幸福滋味的原因」,他說。

去年底開始的經濟不景氣,當然也對楊志宏的彩色水餃生意造成影響。因消費保守,原本占營業額 7成的團購市場,自去年第四季開始突然萎縮3、4成。但多年來對品質的堅持,也在此刻帶來轉機。

就在團購訂單減少的同時,一批批客製化的委託製造訂單自動上門,主要是南部業者委託生產旗魚、鮪魚、虱目魚等魚肉水餃,外銷新加坡。

楊志宏說:「中國大陸做的食品,他們(新加坡人)不放心,日本人做的又太貴;台灣剛好在這塊市場得到機會。」這些客製化訂單不僅填補他在原本市場下滑的營收,甚至讓整體業績在不景氣中逆勢成長。

現在楊志宏每年3月到5月淡季時,1天約賣 8000顆彩色水餃,6月到年底約賣1萬顆,農曆年期間更達平日的2倍左右。

回首來時路,楊志宏說,高回客率一直是他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他建議有志創業者,「熱情一定要比原本的想像多 3倍,口袋也要比想像更深許多;正確的方向要堅持,若發現不對的做法,則須設停損點」。

幸福滋味餃子工坊目前正準備增資,楊志宏希望能在全台每年新台幣20億元的冷凍水餃市場中,拿下1%的市占率。

未來,楊志宏還打算研發美容餃、瘦身餃、有機餃、小小朋友一口餃等精緻、高單價的多元產品。同時也要積極洽尋複合式通路,做到「每個轉角都看到、吃到幸福滋味」。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60747
頁/共1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