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青春鐵馬向前行
市長:青春鐵馬向前行  副市長: 天天天開心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青春鐵馬向前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台灣風土人情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形塑台灣平民英雄 中央社8日推出系列報導(恕不接受回應)
 瀏覽16,673|回應158推薦4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台北
吐嘈王
ian≈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
A.L.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3/20090307643716.html
形塑台灣平民英雄 中央社8日推出系列報導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3-07 16:00
    
(中央社台北7日電)開年以來,負面消息不斷,中央社將於8日起推出《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每天刻畫一位台灣的平民英雄,報導他們在艱困環境下,不認輸的奮鬥事蹟,為台灣社會注入一些懷抱希望的力量。

國內外持續不斷的壞消息,讓台灣社會彌漫著一股悲觀焦慮的氣氛,可能讓人失去再奮鬥下去的勇氣,然而就在你我身邊,其實還有很多堅持不放棄的人,中央社《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除了自8日起陸續發出報導,也將在中央社網頁上開闢一個相關的專欄(http://www.cna.com.tw/TWHero)。

針對這項系列報導,國內媒體包括奇摩、MSN、HiNet、PChome、Yam、新浪網等入口網站,警廣、中廣、漢聲及教育電台,華視電視台、青年日報、台灣時報、中華日報、更生日報也都將配合刊載播出。

由中央社記者執筆報導的這些台灣平民英雄,可能是一位經商失敗後仍能放下身段重頭開始的生意人,或許是一位不計較成本會計堅持照顧弱勢的老闆,也可能是身體殘障卻能奮發向上的人,或是一位一生堅持做好一件事的人。

這些台灣英雄各有不同的精神面貌,但是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都是在遇到無法抵抗的逆境時,能找到勇氣,繼續奮鬥,堅持下去。

《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報導,主要在尋找他們逆境求生,樂於分享的故事,希望從這些人身上,看到台灣人不服輸、不認命的積極態度,或是樂觀進取的生命韌性。透過中央社的報導,不僅是肯定他們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更是要透過他們的故事能夠為台灣社會塑造出打拚希望的氛圍。

《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預定刊出180則以上的故事,他們將包括士農工商、不同族群、男女老少、或是在台外國人、新移民等等;透過不同的臉譜,同是積極的人生故事,形塑台灣平民英雄的新定義。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3130
 回應文章 頁/共1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今天的台灣英雄:吳哲仲收拾浪蕩回頭做小吃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http://n.yam.com/cna/life/200903/20090325324015.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吳哲仲收拾浪蕩回頭做小吃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3-25 08:01
  
(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25日電)前四海幫花蓮海戰堂主吳哲仲浪蕩江湖打殺30年後,突然覺悟金盆洗手,經營小吃店在油煙中討生活,他自覺生命比以前更充實,老母坐在一旁臉上帶著微笑溫柔看著回頭的浪子。

面貌忠厚老實的吳哲仲在油煙中,熟練的拿起臭豆腐下油鍋、瀝油、切塊、裝盤,額頭還不斷有汗珠流下,一副麵攤老闆的標準形象,誰都無法想像他竟然曾經是四海幫花蓮海戰堂主。

「我們店裡的臭豆腐外酥內嫩口感獨特,不必再加沾醬,吃後微苦的餘韻滋味很好」,吳哲仲笑盈盈的向客人仔細推薦自家的臭豆腐,沒有絲毫驕矜傲慢的霸氣,而是普通平凡到不行的低調。

已經47歲的吳哲仲出生在花蓮市和平街溝仔尾的小康家庭,父母親曾榮獲模範父親和模範母親的殊榮,但兩老怎麼都想不到,寶貝兒子竟從12歲起就結黨混跡黑社會,到處打打殺殺收取保護費,結果16歲時就因案入監服刑。

吳哲仲出獄後入伍服役,因身手矯健獲選加入成為特遣部隊成員,在服役期間練就一身搏擊、跆拳、擒拿、射擊等技能,「部隊當時要是知道訓練我專精這身功夫,退伍後竟然是用到黑社會,恐怕部隊的長官都要昏倒了」。

「退伍後果然是學以致用,一身的武功通通用在酒店圍事、工程圍標、暴力討債上,叱吒風雲的生活就從退伍後展開,至民國90年加入四海幫,短短2年就迅速竄起」。

吳哲仲於民國93年接四海幫花蓮海戰堂主後,就因組織犯罪、槍械、毒品、暴力圍標、暴力討債、恐嚇等罪嫌遭檢警提報,陸續進出監所5次。

「我的手下最多曾經有300人,遍及花蓮和外縣市,年紀大多是20歲上下,還有不少中輟生跑來,手下兄弟在公司裡分別負責跑工地做工程、討債收帳和酒店圍事,手槍、長槍、棍子、開山刀是基本配備,芭樂手榴彈當然是一定有的」。

吳哲仲回想起當年的「豐功偉業」時,不免挑著眉閃過一抹江湖風光的神采,「搓圓仔湯、包工程、搶工程利益是當時賺錢的方法,不過也難免和別掛派系因討債和工程利益發生衝突械鬥,所幸只是掛彩受傷,沒有死人」。

「在我混跡江湖的那段瘋狂歲月中,母親到處求神問卜許願,從台灣拜到泰國和日本,從有廟拜到沒廟,祈求神明保佑寶貝兒子平安,祈禱兒子能早日脫離黑社會重新做人」,吳哲仲現在回想起來,才發覺父母親情的偉大,也慶幸父母從未放棄過他。

不過平時呼風喚雨的吳哲仲於 3 年前,因大姊投入宜蘭縣議員選舉,在前往助選的 1 個多月中,人生出現戲劇性的變化。

「有一天在大姊的競選服務處吃飯時,當時寒流來襲,天氣非常冷,我看到1位只穿短褲短袖的遊民,在門口冷得打哆嗦,就請他進來一起吃飯,我坐在旁邊看到他全身刺龍刺鳳,不禁好奇問他,以前生活應該也是很好過吧?怎麼現在會搞成這樣?」

「這位年紀約50多歲的遊民說,以前的事情不要再多講了,只能怪自己不會想」,吳哲仲說,從那天看到這位遊民後,他心裡一直在想,「如果我再繼續過打打殺殺的生活,以後是不是也會和這位遊民一樣的下場?」

「在宜蘭的這1個多月中,我想了很多,以前念軍校時落跑回家,結果是父母幫忙擦屁股賠錢,現在拿槍動刀的生活到底是為了什麼?父母家人每天為我提心吊膽,這樣賺的錢再多,又有什麼意義?」。

吳哲仲想得越多,對於江湖路歹行的厭倦感越是強烈,以前不論父母和妻子如何苦口婆心勸導,吳哲仲都置若罔聞,但從宜蘭返回花蓮後,卻像頭頂被潑了一盆冰水,整個人突然清醒過來,「我不想再過這樣的日子了」。

「哈哈!沒有什麼金盆洗手的儀式啦!就是回來花蓮後不再和手下兄弟聯絡,也放出風聲不再處理事情而已,我就這樣專心經營小吃店,雖然不斷有兄弟要我再重出江湖,但我堅持不再碰江湖事,漸漸的就這樣脫離黑道了,最主要還是要看自己願不願意轉變啦」。

吳哲仲放下身段學習基本的做菜手藝,先下苦功學會炸臭豆腐和煮豬血湯後,再咬牙學會炒菜、煮麵、炒飯,以前拿慣的武士刀現在換成菜刀,稱手的手槍變成瓦斯爐點火槍,往日風光的排場,現在則是整天在炒菜、炸臭豆腐的油煙中討生活。

「我現在才知道賺錢很艱苦,原來5元、10元這麼難賺,以前都不知道!比起當年一出手就是幾10萬元,實在差很多,不過經營小吃店賺多賺少是一回事,只要父母家人不再提心吊膽過日子就好」。

「以前的人生目標是追求逞凶鬥狠,就是想當老大、賺大錢,現在才發現原來人生真正追求的,不過就是平安、家庭和樂」,吳哲仲臉上帶著滿足的微笑說著。

「現在生活雖然很苦,不過每天卻過得很心安理得,也睡得很好」,吳哲仲一邊說,一邊忙著幫70歲老阿嬤熟客炸臭豆腐,「店裡多是做熟客的生意,每天和這些朋友打招呼聊天,感覺很溫馨很充實」。

吳哲仲不忘促銷拿手的臭豆腐,「吃看看,保證好吃,不好吃要告訴我,才好趕緊研究改進」,他說,每年春節店裡都照常營業,因為已經做出口碑,許多外縣市的遊客都會先打電話來預約訂餐,「做生意嘛,總是要東西好吃又衛生,客人才會願意再來啊」。

「雖然現在生活過得很忙碌,但自己感覺到生命過得更實在,3年前我的體重將近100公斤,現在只剩76公斤,因為每天工作大量流汗,這是自然減肥法,都不必多花錢去減肥瘦身」,吳哲仲說完自己也不禁哈哈大笑,「減掉將近30公斤的肥肉,換得的就是我充實有意義的人生」。

「現在的用錢觀念也和以前完全不同嘍!妻子每天只給200元零用錢,我就像小孩子一樣,必須重新學習如何精打細算好好用錢」,吳哲仲邊說邊偷瞧著妻子,好像在「申訴」零用錢不夠用。

吳哲仲邊擦汗邊說時,母親則是坐在旁邊的竹椅上,臉上帶著一抹滿足的微笑,眼神溫柔的輕拂著回頭的浪子,「這個兒子總算找回來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5121
今天的台灣英雄:藍介洲第一位盲人社工師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http://n.yam.com/cna/life/200903/20090324284200.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藍介洲第一位盲人社工師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3-24 08:08
   
(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24日電)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社工督導藍介洲,是全台第一位,也是唯一以全盲身分考取社工師執照者。現實的環境對盲人存在許多限制,他發願用心幫盲人把握機會,找出路。

藍介洲熟練且快速地操作盲用電腦,檢查就業輔導個案的進度,讓人難以想像,眼前這位社工其實是位盲人。

藍介洲16歲時因為高度近視、視網膜剝離,成了全盲的視障者。後天失明讓他很挫折,也曾經想過自殺,所幸在緊要關頭清醒過來。他曾懷著可能重見光明的鴕鳥心態,輟學在家,一天度過一天,還好父母沒有放棄他的教育,堅持送他到台中啟明學校就讀。

從拿著手杖到摸點字開始學起,藍介洲高三畢業那年,適逢教育部開放更多大學讓盲生就讀,他最後考上中興法商社會系,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參加第一屆殘障特考,是唯一錄取的全盲生。

隔年底,「社工師」的專業證照考試首次舉辦,但他的全盲身分不符國家考試應考體格標準,藍介洲據理力爭,最後經考試院專案通過、首開盲生應考先例;他在2000多位應試者中,以「榜首」錄取社工師證照。至今藍介洲仍是全台首位,也是唯一一位以盲人身分考取社工師執照者。

後來他在台大社會系研究所畢業,轉到民間機構,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擔任社工,走到第一線直接服務身心障礙者,現在則是升任就服及社工督導,協助並督導社工及就業輔導員。

藍介洲說,如果不是教育部開放更多大學讓盲生就讀,如果不是盲用電腦的發明,拉近盲人與一般人競爭的差距,「如果不是有這麼多的機會被打開,我今天不會坐在這裡」。

機會來到面前,藍介洲抓緊機會,也積極創造機會,爭取盲生應試社工師就是一例。

藍介洲喜歡用「大象理論」來描述一般人對視障者的態度。「一隻象若打從出生就被人用繩子繫在樹旁,小象會因力氣太小而難以掙脫,只能認命地被綁著,等長大了,力氣大到足以掙脫繩索時,象卻已習慣被栓緊,甚至不自覺有能力,而一直認命地被綁住。」

他說,視障者就像被綁縛的大象一樣,社會大眾對他們的期待遠比對一般人要低,視障者被「低期待」的繩子綁住,最後會內化成自我價值的一部分,只能在有限的空間成長,以致壓抑了原有的潛能。

藍介洲說,視障者的父母更應該解開對視障者「低期待」的繩索,給予視障子女更多的期許和肯定及足夠的教育,因為「盲人更需要靠知識與腦袋,同一般人競爭」。

「視障者,特別是全盲的視障者,除了按摩、算命,應該什麼都不能做了」,這或許是一般人思考過或未思考過的偏見,但藍介洲相信,視障者除了視覺功能受限外,在其他感官與能力上,與一般人無異,甚至某些能力還比一般人優異,如聽覺、觸覺、記憶力等,「視障就業服務就是在挑戰世人的偏見」,要把視障者順利的推介到一般就業市場。

他努力探索生命的可能,不讓視障侷限自己,他會煮菜,拿手的義大利麵連明眼的同事都自嘆不如;也愛上網瀏覽網路新聞,對國際新聞尤其有興趣。他說,「還沒有失明前,我曾想過當船員,航行到世界各地」;現在藍介洲每年一定和太太出國一次,行前資料蒐集和行程規劃,都由藍介洲一手包辦。

2001年他第一次離開台灣,當時與還是女友的太太一起去北京,出門前,感冒到診所就醫,要求醫生多開幾天的藥,因為他要出國玩。護士聽了,相當疑惑「眼睛看不到,到哪兒不都一樣?」

對藍介洲而言,當然不一樣。在北京他體驗到零下溫度,在日本自助旅行則第一次摸到雪,體驗到冰天雪地泡溫泉。去年的北海道之旅,他吃到薰衣草冰淇淋,摸到薰衣草,在花室裡被溫暖的香氣包圍。

2005年藍介洲獲得審核通過,得以使用導盲犬Wish。只不過,導盲犬尚未廣為大眾接受,Wish幾度被未繫鍊條的家犬咬傷。藍介洲與Wish搭配3年多,印象最深刻的是遇到一名公車司機拒讓導盲犬上車,甚至威脅不開車,硬是要把人和狗趕下車,車上乘客有人幫忙求情,也有人要藍介洲下車,別耽誤大家上班時間。

「如果我當場下車,以後不就形成可以拒絕導盲犬上公車的慣例?」他當場打電話詢問該班公車的總公司,獲得導盲犬可以上車的答案,一來一回耗去10分鐘,最後這名公車司機不得不屈服。

他說,生活中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挑戰與機會,機會來到眼前,他就抓緊機會,甚至主動創造機會,遭遇困難,就想辦法克服困難;如果一個盲人都能有這樣正向積極的態度,明眼人又怎麼能輕易地降服在生命的試煉中。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5105
今天的台灣英雄:邱錦雲照亮身障孩子生命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http://n.yam.com/cna/life/200903/20090323247171.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邱錦雲照亮身障孩子生命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3-23 08:16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23日電)一位自小被診斷為自閉症的患者,幼時沒有口語能力,但是多虧一家食品公司老闆的愛心,這樣一個眼看前景黯淡的小孩,今天卻和另外6名身心障礙的同事,在這位老闆的公司找到工作,自力更生,肯定了存在的價值。

經濟不景氣,許多企業紛紛傳出裁員或放無薪假,位在台北縣,一家冷凍食品公司的老闆邱錦雲卻反其道而行,超額進用身心障礙者,他希望拋磚引玉,寒冬送暖,讓社會更溫馨。

邱錦雲經營的大玉成食品公司做的是紮紮實實的生意,公司的產品不但在各大賣場與軍方副食供應站都有行銷通路,即使在目前經濟不景氣之際,也還能擴大營業,開拓美國、加拿大、澳洲的冷凍包子市場。

這家公司主要製作包子、饅頭、花捲、豆沙包、壽桃、刈包等麵粉製品。邱錦雲雇用熟練的員工,也提供啟智班、資源班的學生,在地學習及就業的機會。這些包子行銷在各大賣場,當人們品嚐愛心培養製作的包子、饅頭時,同時也點亮一盞暖暖的愛心燈。

依照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民營事業機構員工總人數在67人以上者,進用具有就業能力之身心障礙者人數,不得低於員工總人數1%,且不得少於1人。

邱錦雲的公司有20多名員工,原來還沒達到進用的規定,但他仍一口氣進用7名自閉或弱智的身心障礙員工,幾乎像是在開庇護工廠。他以愛心、耐心、平常心照顧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家人與其他員工又祝福又擔心,生怕因此拖累公司的經營。

這一切,全緣起於他的大哥,邱錦興擔任台北市陽明山國小校長時,因為學校有特殊教育班,了解到學生和家庭所承受的沈重經濟壓力,因此,「哥哥遊說我提供工作機會,讓他們能夠自食其力,並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邱錦雲說,身心障礙的孩子雖然學習比較緩慢,但只要進步到一定程度,上手之後還是可以成為優質的員工。他滿懷包容,「了解他們的極限到哪裡,就換我放下啦!」所以如果有賣場反映送去的數量不足,他二話不說,隔天一定補足。

像公司裡雇用的吳宏洋,4歲時被醫生診斷為自閉症,幼時沒有口語能力,但觀察力入微,特別是對於廟宇中的神像,總能栩栩如生描繪,呈現莊嚴的氛圍。他到食品公司上班後,每天仍會拿起畫筆作畫,邱錦雲對他的表現相當滿意,還特別鼓勵宏洋參加畫展。

其他如沈伊捷、劉桂伶、黃士華、羅啟綸等員工,有些是在學校實習時,因對食品包裝、製作流程、清潔工作表現優異而被留下來。邱錦雲對學校承諾,「每年留一位實習學生在公司就業」,至今進用7人,幾乎已經飽和。

現在景氣蕭條,企業員工最怕聽到「薪餉四成」之類的話。邱錦雲記得,曾有一位員工的母親,紅著眼睛懇託他一定要把孩子留下來工作,除了希望習得一技之長,也盼望讓心智障礙的孩子能肯定自我。

邱錦雲沒有讓這位母親失望,他留下這孩子,後來還因為表現優異,而替這名員工加薪,「給他魚吃、還教會他如何釣魚。」

邱錦雲的大玉成食品公司也因此曾獲得教育部表揚,成為「提供身心障礙學生校外實習及就業愛心楷模廠商」;他的例子顯示,只要有心多費一把勁,市場取向的公司,也有可能同時成為愛心工廠。只是在努力讓身心障礙的孩子創造出生命價值的過程中,背後仍有許多辛酸。

「一個看來簡單的製作包子動作,普通人很容易就學會,他們卻要一對一地教兩個月」,好在現在公司幹部已經懂得「交付工作指令要明確」的訣竅。

邱錦雲平時主動關心身障員工生活狀況,予以協助。實習期間提供膳食,也依照勞退新制提撥勞保退休金,按能力給薪,不因為是身心障礙學生而有差別待遇。

民國72年邱錦雲軍中退伍後,來到台北學手工饅頭,他人忠厚、手藝好,很快贏得老闆女兒的芳心,就這樣,互許終身,一輩子和包子饅頭結下了不解緣。

等到他自己開店,他想,「錢夠用就好了,能回饋社會雇用身心障礙員工,也可以為自己植福,何樂不為?」

第一名到公司工作的是一位重度自閉的孩子,家裡只剩祖母、母親與他。60多歲的母親在壽司店工作,老人年金和孩子的殘障補助金,加起來還不到1萬元;這孩子非常需要一份工作。

邱錦雲說,每位身心障礙員工的背後,都有一段辛酸的歷史,他們學習較遲緩,老師還得另外教會學生如何搭車到工廠的門口並按門鈴;單是這一項,就要教1個星期。他原來對於如何與自閉症患者溝通一無所知,但透過耐心的教導,憑著熱心與誠懇,終於教會他們怎麼發麵,如今他們也都已成為公司的主力員工。

與大玉成公司合作的學校,有次安排了一位左眼失明,左耳失聰,右耳還戴著助聽器才能聽得到的小女孩。邱錦雲還記得當初她的母親陪她到廠的情景,「這女孩瘦小,比機器高不了多少,實在沒有合適的工作給她,我只能委婉地拒絕,說張媽媽,這可能有困難啦。」

沒想到母女兩個放聲大哭,母親拉著孩子往廠區裡頭,邊走邊喊:「可以的,我女兒一定可以的,請你給她一個機會,不給她薪水也沒關係。拜託了!」心軟的邱錦雲就讓她留下了。

這女孩自卑又敏感、口齒不清,一緊張講話就像放連珠炮,與公司員工的互動產生極大的衝擊。不過,經過一陣子相處之後,現在卻是公司的開心果。

自閉症或智能障礙,多半說話比較慢。有時候,這些員工本來要稱呼「邱老闆」,卻直呼其名,大叫「邱錦雲.... 」,他也不以為忤,愉快上前應答「有」!就像是士兵聽到班長點名似的回答。有時候,他也穿起工作服,與這些「忠貞的員工」伙伴一起打拚。

「這些孩子雖然學得慢,工作可是非常認真。負責生產線,管麵糰成型的員工把關嚴謹、目測精準,抓起不夠重的麵糰一秤,差了幾公克,毫不考慮地丟進不合格的麵盆裡,相當堅守原則」。

現在很多人怕「裁員滾滾」,大玉成公司的員工可很有幸福感。「這些孩子一旦學會了,便是我的好幫手。」邱錦雲說,「他們進步很多,即使現在經濟不景氣,我沒有他們可不行!」

邱錦雲回饋社會,逆勢操作,憑著熱心與誠懇,敲開身障孩子的心門,絲毫不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也間接幫助了許多家庭。他以自身的作為,顯示給身心障礙者一個機會,其實也就是給自己一個機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5073
今天的台灣英雄:郭道仁海洋普查不二抉擇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3/20090322212727.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郭道仁海洋普查不二抉擇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3-22 08:17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台北22日電)「在東南亞國家潛水是魚群圍著人,在台灣是人群圍著魚,」全力投入海洋普查的郭道仁這樣形容台灣的海域。他以行動表明要為台灣的海洋保育盡一份心力。

這幾年,台灣海域數度發生貨輪擱淺漏油事件,嚴重破壞珊瑚礁等海洋生態,卻往往因為沒有實際的資料證明海洋遭到污染,以致求償困難,也無法確知遭污染的程度。

郭道仁說,如果台灣要脫離阿瑪斯號貨輪漏油事件求償無門的悲情,更要建構台灣海洋生態教育的根基,海洋普查雖然挑戰高、危險大,「但我覺得還是要做。」

2001年,希臘籍貨輪阿瑪斯號在墾丁國家公園龍坑生態保護區漏油,對台灣南部海洋生態造成浩劫,新聞熱潮過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提起跨國求償官司,最後卻因掌握資料不足,和解收場。

「做了海洋普查就有data(資料),就可以據理力爭」,海洋調查員郭道仁點出問題核心。

已有30年潛水經歷的郭道仁痛心地說,「阿瑪斯號沈了,整個南部海域污染,人家並沒有賠我們錢,我們並沒有勝訴,海洋調查當然重要。」

他心裡非常急切,「台灣從來沒有把附近海域有系統地做過海洋普查」;他指的是針對海洋生態有系統地建檔,如此當台灣海域受油輪污染時,才有基本數字及產值可以換算成經濟指數,據以提出賠償告訴。當然,這對國人的海洋生態教育也有幫助。

郭道仁擁有一身小麥色的皮膚,2年多前才停止潛水教練的工作。懷著對水下世界的熱愛及台灣海洋普查的熱心,他常年在台灣各海域「跳海」,專職在台灣尚屬冷門的環境調查員,蒐集台灣海域各種資料。

他說,海洋普查就像到森林看樹種,是觀察紀錄珊瑚礁分佈、種類及健康程度,和無脊椎甲殼類動物、魚類等環境指標的工作。但因人力及經費不足,台灣海洋調查目前僅限於幾個重點區域陸陸續續地做,詳細且全面的海洋基本資料仍付之闕如。

海洋調查難度高,要注意氣候、潮汐、颱風、水的濁度,也需要船隻配合,調查員也須認識環境,郭道仁說,「這工作挑戰性高,但我覺得還是要做。」

台灣四面環海,但是每當他潛到水裡時,心裡常想,「我們的魚怎麼那麼少」,他苦笑著打比方,「在東南亞國家潛水是魚群圍著人,在台灣是人群圍著魚。」

郭道仁回憶,30年前鼻頭角港口一帶,人跳下海,魚群一眼望去沒有盡頭,碰到人就分成兩群,再在身後合起來,「現在這種景象都看不到了」,原因就在很多地方實行拖網和燈火漁法,傷害了環境和生物。

從事海洋調查之餘,郭道仁也在海洋保育的路上,扮演另一項角色。

「軟絲」是烏賊的一種,每年4到9月東北季風停止時,迴游到台灣東北角一帶珊瑚礁縫隙中產卵。但海洋環境遭破壞後,軟絲一度只能在廢棄的破漁網、繩索或垃圾上產卵,孵化率低。

郭道仁在馬來西亞潛水時,看到當地居民用椰葉及棕櫚葉做天然魚礁,發展生態觀光,他動念開始替軟絲建造會自然腐爛的竹製產房,由他指導的海洋志工們甚至連捆竹子的繩索都回收,既不對環境造成負擔,又可復育海洋生物。

今年,軟絲復育工作已經邁入第12年,郭道仁說,他仍會繼續做下去,「如果台灣海洋保育沒有達到至少我認可的水準,我會一直到有人接棒,民間團體出來做,範圍夠大,才會考慮停下來。」

這過程裡不是完全沒有波折,譬如政府漁政單位認為竹叢也是人工魚礁,須經評估及許可,曾以「投擲廢棄物」為由準備開罰,並要求郭道仁申請核准。他說,官方的冷漠其實很正常,真正的挫折來自一般人的不了解。

在和地方溝通的過程中,許多人不解捕魚和保育的關係,也有些人自我防衛,擔心保育工作將影響生計,「當你跑在最前面時,很難跟還在起跑線的人說:跑慢一點,會跌倒。他不會聽的。」他說,「愈了解環境和人的關係,就愈有『人的掙扎』」。

郭道仁的工作有時難免顧人怨,但他堅持,「人因為可以選擇而偉大,人可以用聰明智慧去選擇出一條和海洋、自然共生的路。一條可以讓自己更有理由存在的路」。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5071
今天的台灣英雄:超馬媽媽邱淑容一步一腳印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3/20090321175109.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超馬媽媽邱淑容一步一腳印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3-21 08:03
    
(中央社記者吳協昌台北21日電)從雙腳被截肢到現在,「超馬媽媽」邱淑容還在與命運搏鬥,不過邱淑容說,「生命還在,就一切都OK」,面對未來,她仍希望能夠繼續跑步。

慢跑生涯長達15年,邱淑容說,愈跑愈有自信,因此從42.195公里的馬拉松,逐漸將距離拉長到50公里、80公里、100公里,從12小時、24小時、7天7夜到18天,她希望不斷的超越自己,尋求挑戰,看自己的侷限在哪裡。

去年8月挑戰「穿越法國」18天、1150公里的超級馬拉松,邱淑容因為腳底起水泡引發感染蜂窩性組織炎,而後併發敗血症,右腳膝蓋以下全部切除,左腳則是小腿截肢,還一度因為昏迷未醒而性命垂危。邱淑容靠著堅強意志力,擊退死神,連法國的主治醫師都感到不可思議,也造就了另一個「台灣奇蹟」。

提到挑戰超級馬拉松的過去,邱淑容言談間仍流露出一股驕傲,從15年前開始接觸慢跑,邱淑容一步一腳印。她說:「當初會挑戰超級馬拉松,就是因為馬拉松跑過太多次,缺乏挑戰性,才轉向超級馬拉松,而在所有挑戰過的超級馬拉松之中,還是以『穿越法國』的挑戰性最高,因為距離最長、時間最久。」

每天持續不間斷的練習,4點起床、5點出門跑步,接著再回公司上班,下班後再跑一個小時,10多年來如一日。邱淑容表示,在跑步時,幾乎是放空自己,什麼也不想,偶爾腦海中浮現的,只是如何跑到終點,並且贏得比賽。

只是隨著截肢的殘酷命運到來,邱淑容的生活幾乎亂了套,但她的心中從來沒想過要放棄,無論是慢跑,或是生命。

雖然失去了雙腳,但是邱淑容在言談中,並沒有怨天尤人,還是保持慣有的樂觀與進取。談到在法國的那一段日子,邱淑容說,「最難過的是,躺在病床上,而且因為沒皮,很痛,而且還不能翻身,有痛不欲生的感覺。但是一聽到可以回台灣,就感到很高興,因為只要回來就有希望。」

提到那一趟改變生命的「穿越法國」超級馬拉松比賽,邱淑容還是感到一絲後悔。她說:「說實在,有點後悔。」跑到破皮是兵家常事,所以當時才會決定繼續跑,只是沒想到後來會這麼嚴重,如果早知道,也許就不會堅持下去。

邱淑容表示,如果知道到法國會受傷,她就不會參賽,但是沒有人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因此,她還是挑戰「穿越法國」。

受傷的那段期間,國內外支持與鼓勵邱淑容的信件如雪花般飛來,朋友的加油也成為邱淑容能夠撐過來的一股無形力量。邱淑容對於各界的支持十分感激,特別是家人的支持,是她能夠走出來的最大力量。

一直很關心邱淑容的中華民國路跑協會副理事長郭豐洲說:「邱淑容的受傷很可惜,尤其她去年創造跑步生涯的巔峰,在希臘的7天賽拿下第二名,而且還締造亞洲紀錄,雖然現在受了傷,還是希望邱淑容能夠重新站起來,重新運動。」

郭豐洲強調,國內有不少肢障朋友都缺乏運動,如果邱淑容能夠重新站起來,也可以鼓舞肢障朋友投入運動。

邱淑容在中鋼的同事、高雄超馬的朋友也都在住院期間多次探訪,除鼓勵邱淑容外,也表達對邱淑容不屈不撓毅力的景仰。邱淑容說,很謝謝大家的支持,也讓她感受到溫暖。

去年耶誕節前,邱淑容終於出院,回到家裡靜養。邱淑容說,過年前回到醫院做第三次的植皮,因此目前還不能動,到醫院複診了解狀況後,如果一切順利,接下來就可以裝上義肢,準備開始復健。

儘管距離復原之路還是遙遙無期,邱淑容仍抱持希望,甚至還立下目標,如果可能,以後將尋求在帕林匹克運動會出賽。邱淑容說,很難想像帕運的選手能夠跑得比正常人還快,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帕運賽場亮相。

雖然遭逢變故,但邱淑容選擇樂觀面對,她鼓勵其他的肢障朋友,「人生很長,不要因此而放棄,悲觀或樂觀,看自己的選擇,但只要樂觀面對,就能幫助自己走來。」

挑戰超級馬拉松需要過人毅力,邱淑容說,「跑步成功唯一的秘訣,就是堅持到最後一分鐘」,現在的她,只要能夠趕快站起來,也會繼續堅持下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5065
今天的台灣英雄:黃國揚杏壇硬漢嫁給花嶼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life/200903/20090320135678.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黃國揚杏壇硬漢嫁給花嶼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3-20 08:02
    
(中央社記者高茂雄澎湖縣20日電)花嶼,孤懸澎湖海域西南一角小島,島上生活機能不佳,苗栗出生的汶水泰雅族原住民黃國揚,捨得寂寞,把自己嫁給了花嶼,將心力奉獻給花嶼的下一代;倏忽23年間,黃國揚展現了平凡老師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民國52年次的黃國揚是生長在苗栗縣泰安鄉汶水的泰雅族原住民,新竹師專畢業後分發至澎湖縣望安鄉花嶼村花嶼國小服務。從小在山區生長的他,從此以這座只有1.5平方公里的偏遠小島作為人生舞台。

花嶼孤懸澎湖西南海域,距澎湖縣行政中心馬公市20浬,船程50分鐘,目前交通船每周二、五、日3天開航馬公─花嶼間,冬天海象不佳,經常不開船。島上實住居民約150人,公部門警、消各3人,護士1人,岸巡4人。

島上唯一的學校花嶼國小現有16名學生,10名老師;由於交通不便,生活機能不足,缺乏休閒娛樂設施,絕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均視花嶼為畏途,歷任校長和老師很多在服務滿1年後,設法請調至其他學校。

黃國揚回憶1986年初抵花嶼,連碼頭都沒有,還必須換乘舢舨船才能靠岸;島上1天只供電2小時,生活條件比現在壞上幾倍。黃國揚說,當年1位與他一起去花嶼報到的女老師完全無法接受,隔天馬上坐船走人,根本都還來不及認識。

黃國揚曾在馬祖東莒島服兵役,自認在花嶼還可適應,當初心裡猜想頂多服務半年或1年就會調走,但怎麼也想不到,一轉眼23年歲月已經過去。

花嶼國小也是澎湖縣校長的第1站,依行之有年的慣例,校長新鮮人一律從花嶼國小幹起。去年8月初任校長的葉萬全在花嶼待了1學期了,他表示,島上生活機能確實不佳,夏天常跳電,地下水源水質差,鹽份重,台灣本島派來的老師較難適應。尤其夜間幾乎沒有休閒娛樂,老師們只好上網或看書。

很多人對黃國揚創造的「奇蹟」感到好奇,為什麼別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花嶼,他卻能在此安身立命,一待23年,還打算服務到退休。

黃國揚說,到花嶼國小的第1年,他教的是3年級,1年後雖有機會調走,但實在忘不了這群天真活潑可愛的花嶼小孩,覺得有責任帶他們到6年級畢業;所以說,當時選擇留在花嶼的原因其實很單純─「責任未了,不能走」。

黃國揚表示,當年花嶼不只欠缺生活機能,小孩學習環境也很差,父母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子女課業,每遇廟會活動,學童常被迫放下課程,到廟中學習「小法」科儀。當時也沒有網路,無從讓學生們認識外在的世界。

由於沒有任何1本課本是為花嶼小孩編纂的,小朋友們很難具體瞭解課本上所描述的外在世界,面對「城鄉的嚴重差距」,也是黃國揚每天上課時所面對的挑戰。

對黃國揚來說,既來之,則安之,他將全部精力投入並教育花嶼的小朋友,矢志在教育資源最缺乏的地方,默默實踐教師的天職,畢竟從事教育工作是不能分地點的,越是偏遠的角落就有越多受到忽視的孩子。

他拋棄傳統的嚴肅上課方式,改以風趣方式授課,讓上課變成一件很輕鬆的事情,不再有任何壓力;再加上認真的教學態度,簡直是小朋友眼中的大哥哥。

黃國揚全力為花嶼小朋友奉獻心力的態度,也終於擄獲花嶼姑娘的芳心。民國78年,黃國揚在花嶼人祝福下與花嶼姑娘陳碧蓮共結連理;在花嶼開枝散葉,則是他人生的第二部曲。

與花嶼結緣後,黃國揚已完完全全成為一位道地的花嶼人,每逢周末假日,當其他老師正在為單調生活感到無聊或寂寞之際,他則扛著相機走訪島上各處,記錄島上的生態點滴。

1994年澎湖縣野鳥學會成立後,更開啟他生態研究的興趣;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到花嶼研究調查,再度引發他開始研究花嶼的地質和地形。

經過10幾年下來不斷研究,黃國揚成為澎湖群島生態專家,鑽研領域既廣且深,從地質、鳥類、蝴蝶到魚類、植物,無所不包。只要一談到生態,平常話少的黃國揚馬上滔滔不絕,收不了話匣子。儼然成為花嶼國小小朋友眼中的「活字典」。

黃國揚長年在花嶼四處調查,總計發現43科144種新鳥類,包括稀有的髮冠卷尾、白領翡翠等,另外還有5科37種蝶類,包括稀有的玉帶紫斑蝶。2002年黃國揚在花嶼發現玉帶紫斑蝶,引起生物學界廣泛注意,後來再發現幻紫斑蝶和黃邊鳳蝶,都是難得一見的蝶種。

23年來,黃國揚在大多數老師視為畏途的花嶼島上怡然自得,讓自己生命發光發熱。他說,別的老師暈船痛苦不堪,但他從不暈船,每次都告訴船長,要坐在最前面,欣賞海上美景。

黃國揚明白,新人到花嶼可能會覺得單調、枯燥,但習慣以後也自然能領略花嶼的美,碧海、野鳥、蝴蝶、落日、漁船、古厝等,處處是迷人的自然生態,以及純樸漁村裡濃厚的人情味。

倏忽23年,黃國揚從汶水泰雅族原住民變成花嶼人,他娶了花嶼女人為妻,卻把自己嫁給了花嶼。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5060
今天的台灣英雄:葉顯彬不死鳳凰打火先鋒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life/200903/20090319095527.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葉顯彬不死鳳凰打火先鋒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3-19 08:06
    
(中央社記者林紳旭台北19日電)26年的消防生涯中,氣爆受傷2次、重傷住院倖存的北市消防局延平分隊小隊長葉顯彬目前仍堅守崗位,他不後悔當上消防員,因為,浴火鳳凰的生涯,體認到生命的脆弱與珍貴,活著的每一天,都是上天的恩賜。

「希望白天不要來,讓我沉沉的睡著,雖然陽光代表生機,然而住院的那段日子,我最怕的,卻是上午從窗簾透射的陽光」,葉顯彬說,因為每天上午,醫師和護士都要刮肉清創,這令他痛不欲生。

民國77年,北市健康路文化城理容院大火,消防員1死9傷。葉顯彬參與這場打火戰役,全身37%灼傷,住院時,每天早上,醫生和護士都得聯合起來「制服」他。

「我只是個凡人,沒法子像關老爺那樣刮肉療傷面不改色,那真的是很痛」,至今,葉顯彬仍忘不了那種痛苦,「薄木板刮去雙手上的分泌物,不是輕輕的刮,而是用力刮得一乾二淨,直到看見紅紅的肉」,儘管已事隔多年,葉顯彬回憶起療傷之痛,仍心有餘悸。

那次的受傷沒有消磨葉顯彬對消防的熱愛,在隔離病房住了1個月,並經過1年的復健治療,他又回到消防工作崗位上。

18年後,也就是民國95年2月,葉顯彬又再次遇上氣爆案。「我聽到卡、卡的聲音,轉頭一看,一團大火球撲面而來,當時,心裡只有一個想法─如果能倖存,又要刮肉了」。

談到與消防工作的結緣,葉顯彬說是機緣巧合。他說,高職畢業時,原本想考二技,家中正好遭小偷,處理的警察告知警察學校在招考,通過考試後,他進了警校。

3個月的集訓結束時,葉顯彬抽籤派發高雄縣保安隊,一位班長抽到台中縣消防隊,因為葉顯彬當時家住台中,於是兩人私下換籤,不過,葉顯彬到警校報到時又重新受訓再抽籤,這次他抽中台北,一待就是26年。

葉顯彬分發進入的是「特種分隊」,也就是目前救助隊的前身,特種分隊沒有轄區,各種災難都要救,只要119勤務中心一聲令下,他們就會跑遍台北市救災。

葉顯彬回憶說,到分隊的第一天,晚上就傳出火警,他擔任瞄子手,到了火災現場就是跟著學長衝火場;他還記得,那場火災發生在大直,造成3個人死亡,第一次的勤務,就上了最震撼的第一課。

「救到活人是最有意義的事,也最讓我興奮」,葉顯彬說,這就像救難犬一樣,如果讓救難犬出勤時,只能聞著屍臭找到屍體,救難犬心情會很糟,消防員也是一樣,大家都希望能救到活人,把他們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

聊到家庭生活,葉顯彬一改正經的表情,開始眉飛色舞起來,因為,他的妻子和就讀小三的女兒,是他最大的生活支柱,對於妻子無條件的支持,葉顯彬滿懷感激之心。

他說,第一次受傷,還是孤家寡人沒啥好擔心,但第2次受傷則不同,那時,他已婚了。

「我結婚時,送妻子的禮物是張大保單」,雖然消防員因公殉職或因公死亡的撫恤金不少,不過,他還是覺得不夠安頓家庭。他透露,目前保費年繳約新台幣30萬元。

對於有心要從事消防工作的年輕一輩,葉顯彬說,雖然消防工作收入有一定水準,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相對的,也必須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事。

「要有菩薩心腸,不然,做不下去」,他說,包括泡水一週脹到不成人形的死屍、車禍血肉模糊的屍體等都得要面對,當消防員除了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還要考慮到家人的感受。

「當消防員的妻子真的要非常獨立」,他舉一個同事的例子說,有次,他同事值完勤務回家,看到小女兒耳朵有包紮,就問妻子怎麼回事?妻子回答小女兒前一天撞到桌角,整個耳朵幾乎扯了下來,「要等你回家,不如先行包紮送醫,不然來不及了」。

葉顯彬說,這麼多年來的「打火生涯」,救過的人不知有多少,最讓他印象深刻的,不是文化城、也不是論情西餐廳大火,而是一場小型的住宅火災,他摸黑進火場,左手一個、右手一個,從火場中救出一對年僅5歲的雙胞胎兄弟。

「火場中救出雙胞胎的機率本來就不高」,葉顯彬說,這件事讓他的心情特別快樂,因為這對小兄弟,現在可能活得很好,正在對國家社會做出很好的貢獻。

葉顯彬臉上因為95年2月南京西路氣爆案而受傷的皮膚幾乎完全痊癒,只留下數道淡淡的痕跡;更早之前受傷的雙手也在植皮、復健之後恢復大部分的功能,只是雙手的毛細孔都受到破壞,必須要保持濕潤。

葉顯彬不諱言,參與過無數次救難,有時自己有點麻木,但並非冷血,而是一種價值觀的拉扯,「我想救人,可是有些人真的讓我不知該說什麼,我們進出危機現場是拚命,那些人卻當兒戲.... 」。

他表示,有的人被救了一次,又再度自殺,尤其是那種動輒威脅要開瓦斯與人同歸於盡的人,有時真的不能不相信「歹年冬、多瘋人」;還有的人是三天兩頭打119,像是把救護車當成免費計程車。

看多火場生離死別的葉顯彬認為,如果像他這樣一個時時必須與死神搏鬥的人,都能不放棄自身的使命與職責,多數人就更應該對人、事、物保有積極的態度。「目前的一切,都值得用生命去珍惜」,在當前社會因景氣蕭條呈現低迷氣氛之際,葉顯彬這句話,如此平凡,卻又顯得如此可貴。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5057
今天的台灣英雄:張大光蓋故事屋 童顏盡歡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3/20090318055049.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張大光蓋故事屋 童顏盡歡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3-18 08:05
   
(中央社記者高照芬台北18日電)蓋一個夢想中的童話世界有多難?做一件大家都說「你瘋了」的事,有多徬徨?愛說故事給兒子聽的平凡老爸張大光,因為中年轉職不順,決定提前去圓退休後的夢想,為孩子們打造一座充滿歡笑的「故事屋」,卻處處受質疑。

37歲創業的張大光,原本是一家唱片公司的行銷總經理,任職的最後兩年,因為與老闆理念不合,逐漸喪失對工作的熱情,毅然決定離開服務15年的工作崗位。

準備轉換跑道的他,找過許多工作,但都不是很順利,感覺也不太對。他想了又想,決定聽從心底的那個聲音,提早去築原本打算等到退休再圓的夢:蓋一個小朋友夢想中的童話世界,在那兒說故事給孩子聽!

張大光沒有想到,這個決定竟讓他最親近的朋友都說他「瘋了」,也沒想到這個決定不僅讓他重燃對工作的熱情,更讓許多走進這座「故事屋」的小朋友,躺在軟綿綿的雲朵上、窩在恐龍屋裡聽故事,歡笑連連。

創辦「故事屋」之前,張大光就是個愛講故事的老爸,幾乎每天說故事給兒子聽,這是他們父子之間最親密的時光。他也常常帶著兒子到外面聽故事,並利用週末假期,當了兩年的說故事志工爸爸。

當志工的經驗,讓張大光發現了一個秘密--他真的很愛孩子!為其他小朋友說故事的經驗,又讓他發現另一個秘密--用各式各樣的道具來說故事,可以讓故事變得更精彩、更有趣!

張大光常想,等他50歲、60歲退休後,要開一家有如童話世界般的「故事屋」,運用各式各樣的道具,說故事給孩子聽。

不過,老天爺似乎自有安排。待業轉職的這段期間,張大光決定提早著手築夢,只是他找遍國內外網站,遍尋不著相關資料,沒有任何網站有相關的記載。換句話說,「故事屋」這個構想,沒看到有人做過。

這讓張大光心裡有點害怕了。他心想,這只有兩種可能,第一是從來沒有人做過,第二是有人做過,卻失敗了。

想要建立「故事屋」的念頭愈來愈強烈,強烈到張大光覺得非做不可,既然沒有前例可參考,他決定自己畫設計圖。

張大光把「故事屋」的構想告訴身旁的朋友,第一位朋友說:「你瘋了!」第二位朋友聽了以後,也說:「你瘋了!」最後,連他最親近的朋友都毫不客氣地說:「你瘋了!」

「當身旁的人都說你瘋了!那真是一種可怕的經驗。」他的心裡有苦說不出,有時候愈是親近的人,造成的傷害反而愈深。

這些打擊沒有讓他氣餒,他還是繼續往前走。

為了讓故事屋的一磚一瓦都符合理想,張大光找來裝潢師父,裝潢師父搖搖頭說,這應該去找做舞台設計的。做舞台設計的人又對他說:「我都是做一面牆、一個平面的設計,沒有做過一間房子的設計,你應該找一個做道具的。」

就這樣找了好久,最後終於找到一位做裝潢、一位做道具的朋友共同幫忙,把每一個房間變裝成童話世界。例如以「巨人餐桌」為主題的房間,裡頭就有半身立體的大巨人,小朋友可以坐在巨人身邊,和巨人以及巨人即將享用的超大布丁,一起聽故事。

解決了硬體裝潢,接著就是軟體的問題。每一位到故事屋來的家長都不希望小孩聽重複的故事,故事屋裡講的故事必須常常翻新。上哪裡找這麼多故事呢?

看了將近一萬本故事書的張大光,決定自己動手寫。他先挑出好聽的故事,再著手編寫,好讓4、5歲小孩也能聽得懂。有時候一點靈感都沒有,3、4天也寫不出一個故事;有時候靈感泉湧,振筆疾書,一天可以寫下4個故事。

考量營運需求,張大光著手培訓說故事老師。他堅持「說故事的人,一定要很喜歡小朋友才可以」;要找到一群能把故事說得精彩又好玩的大哥哥、大姐姐,也費了他許多工夫。

克服了建立童話世界的軟、硬體困難後,「故事屋」終於在2004年6月19日開幕。

張大光化身為說故事的「張爸爸」,在帶給孩子們歡笑的同時,他也做了最壞的打算。他告訴跟著他一起打拚的友人:「給我一年的時間,看看市場上的狀況再說。」

故事屋開業之初,多半是認識的朋友來捧場,第一個月根本不敷成本,第二個月業績回升一些,第三個月平平,第四個月正逢颱風特別多的 9月,家長和小朋友遇到颱風都不來了,業績下滑一半。

好在「天公疼憨人」,就在業績大幅下滑時,透過媒體的報導,愈來愈多人注意到「故事屋」這個嶄新的事業,次月業績一口氣衝高了 3倍。

如今,「故事屋」從在台北市大安區的第一家店,拓展到士林區的第二家店,還把將觸角延伸到高雄市,「故事屋」的 3家直營店,業續都穩定成長。

張大光分析,「故事屋」之所以成功,除了他的理想、熱情及一股傻勁外,「這是一種新興行業,就像15年前,沒有人會想到白開水(礦泉水)也能拿來賣」,時代的脈動走到哪裡,產業就發展到哪裡,故事屋的興起也是如此。

故事屋的定位,是以高品質的說故事環境,提供給重視小孩教育的家長一個高品質的聽故事環境。因此,張大光深切了解,在經濟不景氣時,唯有加強品質及服務,才能留住小朋友的心。

面對當今高升的失業率,張大光以自己的經驗勉勵所有的失業者「千萬不要失志」,一定要了解自已的長處,那就是個人價值所在。

就像他建立故事屋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的挫折、困難輪番來襲。最好的朋友笑他「瘋了」;好不容易找好的場地,房東卻不同意他把隔間拆掉,只好另覓他處;要做出一個能讓小朋友眼睛為之一亮的道具,更得花上好長的時間和精神。

面對挫折,張大光說:「我選擇接受它、面對它、處理它」,「當你肯面對問題時,問題就少了一半。」他希望失業者都不要失志,工作不好找,就先放下身段吧!即使只能找到月薪兩萬多元的工作,至少先養家餬口再說,「一切先求有,再求好」。

張大光相信,人生最寶貴的在於有理想、有盼望。看待眼前的經濟挑戰,他呼籲失業者不要灰心,「要相信未來一定有盼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3284
今天的台灣英雄:鳩谷阿嬤心繫林投樹復育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life/200903/20090317015631.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鳩谷阿嬤心繫林投樹復育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3-17 08:06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17日電)她痀僂的身影,總是在第一道曙光和最後的夕陽餘暉灑在海面時,出現在山海邊。78歲的排灣族鳩谷阿嬤,細心照顧一棵又一棵林投樹小樹苗,希望重現昔日大武海邊盡是林投樹,海龜上岸產卵、寄居蟹爬上林投樹的美好景象。

「不曉得是土地靠近海,還是海靠近土地,為什麼海岸的東西都不見了?」海龜上岸產卵、寄居蟹爬上林投樹,這原來都是鳩谷阿嬤難忘的往日記憶。

過去台東大武海邊盡是林投樹,生態豐富,現在沙灘、林投樹不見了,取代的是消波塊的叢林。鳩谷阿嬤3年前找到最後一棵林投樹,開始復育,希望子孫能再看到海龜上岸。

鳩谷阿嬤說,過去南迴公路、也就是省道台9線,和太平洋之間有著一段距離,中間隔著沙灘和一大片的林投樹林,但是短短的20年間忽然不見了,海浪已經打到公路上了。

她記得,年輕時,到海邊捉魚,先是經過整片的林投樹林,看到寄居蟹慢慢的爬上林投樹,啃食像鳳梨一樣的果實;接著是細細的沙灘,經常無意中看到海龜上岸產卵,「現在林投樹、沙灘、寄居蟹、海龜全部消失了」。

在她印象中,海龜4、5月上岸產卵,有時候會一大群;很奇怪,海龜一上岸,族人就知道,然後聚在海邊撿龜蛋。部落有公約,一個家庭不能撿超過10顆蛋,一窩蛋也不能全部拿光光,不然以後會沒有後代。

「現在一隻海龜也看不到,」鳩谷阿嬤說,「不曉得是土地靠近海,還是海靠近土地,為什麼海岸的東西都沒有了?」

鳩谷阿嬤的老家就在南迴公路旁,以前老家的窗外只會聽到海浪聲,看不到海。3年前的某天,她回到老家,站在老家的廣場,海浪竟然打在她臉上,老家的房子早就拆了,海浪已經掏空了地基。

小時後的記憶不見了,海岸完全改變了。鳩谷阿嬤說,「我想要恢復以前的樣子」,她希望孫子也能接近海邊,看到寄居蟹和海龜,於是她開始找林投樹復育,終於在富南段找到一棵林投樹。

鳩谷阿嬤回到老家海邊,種下了林投樹,隔年長芽了。阿嬤的孫子「烏嘛嘎」說,阿嬤很天真,看到樹苗開心的笑了,已為復育成功,但是,夏天一個颱風過後,樹苗被海浪吞噬了。

「烏嘛嘎」說,海岸快速縮退,連老房子都不見了,大家都知道不可能在原地復育的,「但是阿嬤喜歡就好」。

鳩谷阿嬤很失望。未料一年後被沖走的那排林投樹,竟然有一株奇蹟似的又冒芽,她高興的鋤草,澆水,現在已經有10幾株芽了。鳩谷阿嬤說,等它長果後,就可以大量復育,過去海邊滿滿都是林投樹,現在能復育一棵算一棵。

鳩谷阿嬤還告訴她的孫子,萬一她往生了,「要將這排林投樹再種一次」。「烏嘛嘎」說,「會照阿嬤的願望做。」沙灘、樹林、海龜是鳩谷阿嬤念茲在茲的記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3280
今天的台灣英雄:陳榮福呼吸吃力 網路吐氣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life/200903/20090316977549.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陳榮福呼吸吃力 網路吐氣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3-16 08:08
    
(中央社記者黃瑞弘台北16日電)「我的每個呼吸都要靠協助,我都能樂觀,其他人更沒有理由不樂觀。」呼吸仰賴呼吸器、行動靠輪椅的陳榮福,克服身體上的多重障礙,在網路事業開創出一片天空,唯一的法門就是樂觀,現在的他不僅自立更生,還能幫助他人,連照顧他的外傭也受到感召,犧牲假日出來當志工。

56歲的陳榮福現在是海鷗網頁設計工作室負責人,包括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骨科部、凌華教育基金會等網頁,都是陳榮福的團隊所設計,令人佩服的是,這些網頁都是身心障礙者的傑作,其專業的程度,絲毫不輸給一般人。

很難想像,在網路事業開創出一片天空的陳榮福,卻是一個坐著輪椅、靠呼吸器維持呼吸功能的重度障礙者。陳榮福受訪時,經常要把呼吸管放進嘴裡維持呼吸,聲音也因此顯得沙啞、混濁,儘管連說話都很吃力,但從他口中說出的話語,卻字字句句鏗鏘有力,充滿無比的信心。

時間拉回到30年前。1歲時就罹患小兒痲痺的陳榮福,脊椎嚴重側彎,在26歲那年為了參加大學聯考,聽從醫生建議到醫院矯治,沒想到醫療過程當中,造成肺部感染。在鬼門關走一遭後,陳榮福被救了回來,但因為肺部功能造成永久傷害,除了不良於行外,終身必須仰賴呼吸器輔助呼吸功能。

「早期的呼吸器很怕斷電,停電半天、一天還可以,停太久就傷腦筋,我曾經因為停電去住過有發電系統的大飯店。」陳榮福談起過去,像是喝白開水般的自在,但其中的辛苦,非當事人無法體會。

當時在加護病房看盡生離死別,陳榮福也曾經失去信心,但家庭的支持,尤其是母親無微不至的照料,讓孝順的陳榮福相當不捨,為了不讓母親的辛苦白費,燃起了生命中的鬥志,很快地就適應了帶著呼吸器的生活。

「我一定要想辦法走出來!」從小就羨慕別人能順利上學的陳榮福,因緣際會在電子琴教師的鼓勵下,在36歲那年進入空中大學進修,這段歷程也彷彿開啟了陳榮福生命中的最大的一扇窗,他就像一塊海綿一樣,拚了命的吸取養分,積極參與社團活動,甚至不惜騎上特別改裝過的機車,花一個多小時,只為了上面授課程,花了10年時間,終於拿到社會科學系學位,之後又攻讀資訊管理學系,一頭栽進網路領域。

為了記錄空大這10年的豐富歷程,1996年陳榮福還和空大同學,出版了一本詩文集「相信還有愛」,記錄空大十年的情誼。

身心障礙者終究比起一般人不方便,但樂觀的陳榮福從未自怨自艾,反而用一派輕鬆的口氣說,現在科技進步,很多輔具都能提供很好的協助,「就像近視的人帶眼鏡一樣。」

「不把痛苦放大」,這就是陳榮福的哲學。在空大習得網頁設計技能,再加上自己對書畫的鑽研,其實陳榮福已具備專業,但一開始找工作時,還是經常受到質疑。這時的陳榮福選擇當志工,在過程中展現自己的能力,取得別人的信任,逐漸打開陳榮福在這一行的口碑,並進一步和一群專精電腦的身障者成立工作室,更在民國93年獲得全國模範勞工的殊榮。

現在的陳榮福除了工作之外,也愛到處走走看看,101大樓、大直美麗華摩天輪他都去過,登上101頂樓時,他還「現場連線」打給朋友,讚嘆台北的夜景;陳榮福還遠征外島,金門、澎湖都有他背著呼吸器一遊的足跡,「要不是國外的電壓問題無法克服,我早就出國了」;更厲害的是,陳榮福學打網球,活動力和求知慾,連正常人都自嘆弗如。

曾經受到很多幫助的陳榮福,有更多時間是花在公益上,他分別擔任台北市肢體重建協進會、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的理事,對爭取身心障礙者權益不遺餘力,對公益事業的投入,連照顧他的外傭都受到感召,也犧牲假日當慈濟志工。

面對全球景氣不佳,台灣有很多人面臨失業甚至一無所有的痛苦,陳榮福認為,生命自會尋找出路,最重要的是不要失去信心,他以自身的經驗說,「本來小時候最討厭寫作文,沒想到後來卻能出書;原本不良於行,沒想到後來卻能到處遊山玩水」,證明事在人為,只要有勇氣、有信心,一定可以克服困難。

陳榮福曾用「三件事情不能停」形容自己的人生,第一件就是不能停電,否則呼吸器就停止運動,沒氣了;第二件事情就是,不能停止學新的東西;第三件事情就是對旁邊的朋友的愛,關心他們,這也不能停。

「每個呼吸都要靠協助」的陳榮福,一路走來沒被打倒,還經常以「我是最有資格自殺的人,我都沒自殺了」,勉勵周遭不如意的人,他的奮鬥歷程,或許可激勵此刻陷入困頓的人們,獲得重新再起的動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3278
頁/共1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