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青春鐵馬向前行
市長:青春鐵馬向前行  副市長: 天天天開心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青春鐵馬向前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台灣風土人情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形塑台灣平民英雄 中央社8日推出系列報導(恕不接受回應)
 瀏覽16,696|回應158推薦4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台北
吐嘈王
ian≈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
A.L.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3/20090307643716.html
形塑台灣平民英雄 中央社8日推出系列報導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3-07 16:00
    
(中央社台北7日電)開年以來,負面消息不斷,中央社將於8日起推出《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每天刻畫一位台灣的平民英雄,報導他們在艱困環境下,不認輸的奮鬥事蹟,為台灣社會注入一些懷抱希望的力量。

國內外持續不斷的壞消息,讓台灣社會彌漫著一股悲觀焦慮的氣氛,可能讓人失去再奮鬥下去的勇氣,然而就在你我身邊,其實還有很多堅持不放棄的人,中央社《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除了自8日起陸續發出報導,也將在中央社網頁上開闢一個相關的專欄(http://www.cna.com.tw/TWHero)。

針對這項系列報導,國內媒體包括奇摩、MSN、HiNet、PChome、Yam、新浪網等入口網站,警廣、中廣、漢聲及教育電台,華視電視台、青年日報、台灣時報、中華日報、更生日報也都將配合刊載播出。

由中央社記者執筆報導的這些台灣平民英雄,可能是一位經商失敗後仍能放下身段重頭開始的生意人,或許是一位不計較成本會計堅持照顧弱勢的老闆,也可能是身體殘障卻能奮發向上的人,或是一位一生堅持做好一件事的人。

這些台灣英雄各有不同的精神面貌,但是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都是在遇到無法抵抗的逆境時,能找到勇氣,繼續奮鬥,堅持下去。

《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報導,主要在尋找他們逆境求生,樂於分享的故事,希望從這些人身上,看到台灣人不服輸、不認命的積極態度,或是樂觀進取的生命韌性。透過中央社的報導,不僅是肯定他們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更是要透過他們的故事能夠為台灣社會塑造出打拚希望的氛圍。

《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預定刊出180則以上的故事,他們將包括士農工商、不同族群、男女老少、或是在台外國人、新移民等等;透過不同的臉譜,同是積極的人生故事,形塑台灣平民英雄的新定義。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3130
 回應文章 頁/共1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今天的台灣英雄:詹瑜擦乾淚水創業不嫌遲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life/200906/20090613119722.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詹瑜擦乾淚水創業不嫌遲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6-13 08:07
    
(中央社記者馮昭台北13日電)年輕時為了孩子放下工作,二度就業卻在年過50時突然失業。回想失業帶來的創痛,詹瑜至今仍止不住淚水。「其實我的生活很好,但想證明自己是有用的人」,於是決定創業,結合設計專長與新興的電子商務,投入文創行列。

詹瑜年輕時是位服裝設計師,回歸家庭當家庭主婦2、3年後,個性閒不下來的她,先上心靈課程,又到空中大學進修,還到生命線當志工。

空大畢業後,二度就業的詹瑜沒有回到服裝設計領域,經友人介紹,轉行到非政府組織 (NGO)從事企劃工作,在10多年間從基層會務人員晉升到總幹事。正當她對工作充滿自信時,因為工作上的摩擦,突然接到解僱令,中年失業令她既錯愕又挫折。

50多歲要重新找工作,難度高。詹瑜說,「憑良心講,我知道人家不會用個50歲的人,但因為自覺自己能幹,越是找不到,越是失望」。

詹瑜的夫家是布料進口商,家庭經濟不是問題。母親看她著急找工作的模樣,還勸她「怎麼不去遊山玩水?」但她好強,愈找不著愈生氣。

她轉念重拾服裝設計專長,想自己創業開個服飾店,報名政府開設的「飛雁課程」,沒想到創業顧問開宗明義告訴她,如果要開小吃店或服飾店,那就請打消念頭,因為類似的店太多了。被潑了冷水,詹瑜再次陷入失望。

有一天,她拿著家中多出來的新款布料送人,創業顧問看到了,建議她,既然有設計專長,熟悉布料供應鏈,家族又有足夠資源,應該從布料找出創業的路。因為不想被人家說是靠著夫家創業,剛開始她很抗拒,但現在她說,「顧問是對的」。

詹瑜說,因為市場區隔,高級成衣布料進口商不會將最新款、最流行的布料,放到大家熟知的迪化街布市,所以在散戶最愛去的迪化街布市,只能看到傳統、大宗、舊式的布料,這是手工藝品設計者及喜歡DIY者最大的遺憾。

她評估自己可以當「橋樑」,將進口精美布料與手工藝設計連結,讓高檔布料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和運用。至於通路,選擇電子商務,一方面因為網路銷售不用店面成本,而且這條新興通路的成長率高。

從這個想法出發,她運用夫家進口布料多出的零碼布,除了單純出售精美的零碼布料,同時提供拼布材料包、簡易女裝材料包,讓喜歡動手DIY的人可以體驗奢華的布料;同時也接受網路訂做個人衣服,跟大家分享服裝、色彩,以及穿衣的相關常識。

創業初期並非一帆風順。詹瑜運用關鍵字搜尋行銷,「拼布材料包」或「時尚布包」的搜尋排名都是第一名,但材料包賣出去的很少,實體布包賣得很好。後來她發現,大部分DIY的學生習慣向老師買材料包。

找到問題後,詹瑜專心經營強項的手工布包。看準女生不喜歡「撞衫」,詹瑜對布包款式、配色先有初步構想,挑選高級布料後,與裁縫師傅現場討論、修改,製作出少量手工包,果真受到歡迎。

因為是運用零碼布,對她而言沒有划不划算的成本問題,因此她會把一般用來做衣服的布料拿來做布包,內襯也可以很講究,製造許多意外驚喜。產品名氣大了之後,電視節目上門邀她當特別來賓。

網路業績逐漸穩定,培養一群忠實顧客,有老客戶希望能直接挑貨,但詹瑜工作室在蘆洲,她說,總不好老是要人家跑那麼遠,於是開始考慮拓展實體店面。

台北市位於忠孝東路上的華山市場,近年生意最好的是2樓的燒餅豆漿店,賣魚肉蔬菜的傳統攤位沒落,市政府規劃引導華山市場轉型,去年10月將1樓部分攤位重新招商,引進手工藝文創業。

詹瑜抓住這個機會,成了市場內的第一批文創店舖,除了老主顧和看到電視好奇而來的顧客,她笑說,2樓的燒餅豆漿店生意好,賺到不少順道逛過來的生意,其中還有日本旅客。

回顧創業路,詹瑜表示,雖然比別人少了經濟壓力,但還是會害怕,「每個人都會怕,不只是賠不賠錢的問題」。她不斷告訴自己要向前走,即使目前產品已有穩定銷售量,依然沒有停下腳步,她還要繼續開發新產品。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60695
今天的台灣英雄:陳建力飽嘗天災逆風挺立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6/20090612079393.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陳建力飽嘗天災逆風挺立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6-12 08:04
   
(中央社記者林長順台北12日電)陳建力原本是眼鏡行老闆並兼營骨董買賣,10年間卻歷經921地震及納利風災淹水,一夕之間成為拾荒漢。但他不改樂觀本性,還經常幫助更需幫助的人,並等待家園重建完成。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趕快回到東星大樓的家」。56年次的陳建力出生在澎湖,16歲隨著父母搬遷到台北市,住在東星大樓。退伍後,他先到寶島眼鏡公司上班,一路升到店主任,隨後在五分埔自己開眼鏡行當老闆,同時從事骨董買賣。

陳建力在這時迎娶了護士老婆黃美晴,並生下女兒陳一萱,與父母兄弟一起住在台北市東星大樓,家庭、事業兩得意,家中也小有一些積蓄。不料,民國88年所發生的921大地震,將他的人生所有,奪去一半。

88年9月21日凌晨的大地震,還來不及將熟睡中的陳建力一家人驚醒,東星大樓便被震垮了,成為台北市唯一一棟全垮的建築物。陳建力的母親陳洪冬與弟弟陳建忠當場罹難,擔任大樓管理員的父親陳其名逃難時被壓在大樓門口,受到重傷。

陳建力當時為救母親與胞弟,自己也受傷住院,還好懷孕中的太太及女兒平安無事,哥哥陳建華一家人也安然無恙。太太隨後生了一個兒子,也就是「東星寶寶」陳泰宇。

災後的陳建力痛失親人,在義務律師的協助下與其他東星災民向建商、第一銀行及台北市政府打官司,一邊希望討回公道,一邊重建家園。但還沒站穩腳步,民國90年台北市又因納利颱風導致大淹水,陳建力的眼鏡行、臨時住所及所有收藏均泡在水裡,讓他真的變成一無所有。

災後他在台北市南港區租屋,開始了拾荒生活。曾是骨董商的陳建力,過去曾收藏乾隆皇帝持有的3枚象牙、勞力士金錶及成套的蟠龍郵票,但這些已全在災難中喪失,全家生計只能靠當護士的太太維持。他從此在家專心當奶爸,只有在太太回家以後,騎著機車外出拾荒。

一開始,陳建力拾荒只是為了幫家裡找別人不用的家具,並幫小孩子找一些玩具。不願向命運低頭的他,以曾當過骨董商的資歷與眼光,竟也在拾荒中找到了一些寶貝,包括市面上罕見的和式人偶、停產的中華瓷器、眷村老伯丟棄的蔣中正遺照及各式中外復古酒瓶等物品。

另外,他也找到日據時代的郵便貯捨通帳本,以及日本受刑人在台北行務所中以日文寫下的牢獄日記等文獻。他也曾在眷村一隅撿過動員戡亂時期老兵偷藏在皮夾夾層裡的露點情色撲克牌,還有外省老伯和大陸新娘離異後、整箱扔出的證件、護照與首飾。

在老婆的教導下,陳建力學會了網路拍賣,陸續將自己找到的這些寶貝利用網拍賣出,最高紀錄曾有一個月進帳新台幣5、6萬元。除了拾荒,陳建力也樂於助人,經常幫助需要幫忙的鄰居,排解鄰里間的紛爭。

「東星大樓離現在住的地方很近,但10年來始終無法回家,這是最大的遺憾」。從富裕到拾荒,陳建力不畏外界眼光,現在只求將兒女扶養長大,並能夠回到東星的家,他也希望以自己的經歷,勉勵所有在逆境中打拚的人,不要放棄希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60691
今天的台灣英雄:邱祝櫻育棗有成迷倒日韓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6/20090611042853.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邱祝櫻育棗有成迷倒日韓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6-11 08:50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高雄11日電)棗子是台灣冬季水果,高雄農改場的邱祝櫻默默耕耘10年,育種工作一步一腳印,培育出多汁質脆的新品種,這些棗子飄洋過海到日本,甚至韓國也想技術引進。

高職商科畢業的邱祝櫻,20多年前因友人拿了一份農專夜間部報名表給她,從此走上農藝之路。農專畢業後,她鼓起勇氣參加普考,不幸落榜,同年11月又報考基層特考,順利成為公務員,分發至高雄農改場工作。

邱祝櫻的公務員生涯並非從此一帆風順。她到高雄農改場報到才知道,除了她以外,其他同事都是大學畢業。長官甚至當場告訴她,高雄農改場不適合她,最好請調其他單位。

面對職場挫折,邱祝櫻告訴自己,「抗壓性要強,把長官暗示她請調的話當作耳邊風」。她努力讓自己用最好的情緒面對工作,白天認真上班,晚上積極準備乙等特考及高考。

邱祝櫻感謝幸運之神眷顧,讓她都上榜。為彌補學歷的不足,她還以高考資格報考研究所,後來拿到中興大學植物學研究所碩士學位。

與棗子結緣,是邱祝櫻進入農改場的第三年。當時因研究棗子的同仁離開,她接手研究「棗子燈照試驗」研究計畫,項目包括光強度、光質、燈照時間、燈照期長短、暗期中斷法等。這項技術後來也廣泛應用在提早棗子的產期。

邱祝櫻說,台灣早年自國外引進栽培的棗子品種,果粒大約10公克,酸澀難入口,在眾多水果中,很難讓消費者看上眼,因此她決定將棗子育種工作當作努力的目標。

但因台灣農業試驗所已從事棗子育種多年,專家學者評選計畫時,認為沒有必要兩個單位投入人力及經費,邱祝櫻提出的棗子育種計畫一開始並未過關。

後來在長官的勉勵下,邱祝櫻用自己多餘的其他研究經費,開始棗子育種研究。她說,當時有些前輩冷嘲熱諷,認為她是白費工夫,常讓她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最後才漸漸習以為常。她認為堅信自己的目標才是最重要的事。

以往農改場多半從事栽培技術改良研究,幾乎沒有人踏入育種領域,邱祝櫻卻認為研究工作應勇於嘗試,而不是劃地自限。

邱祝櫻研究棗子育種,一做就是10年。這段期間她默默在果園觀察、在實驗室思考,終於在民國90年育成晚熟品種高雄2號,93年再育成高雄3號,96年育成稱為「青蜜」的高雄5號及名為「甜心」的高雄6號。高雄農改場也將繁殖栽培技術授權給國內業者推廣。

去年日本農界注意到皮薄、果肉細緻的高雄6號,特地來台灣標購技術,並以溫室栽培,高雄6號的品種飄洋過海到日本,預定明年就會結果。除日本外,韓國農界也有人發現高雄6號是具有競爭力的水果,正與高雄農改場洽談技術引進。

看到棗子育種成果引起國外注意,邱祝櫻很有成就感,卻不因此滿足。她說,育種工作不是一蹴可幾,快則5年,慢則近10年。育種也永無止境,育種過程實驗失敗司空見慣,她是秉持永遠有改善空間的意念,堅持對育種的熱誠。

邱祝櫻表示,棗子要成為優良新品種,一定要具備果粒大、甜度高、質脆多汁、耐儲放等優良因子。雖然已培育出數個品種,但她仍認為不夠,她期待在公務員生涯內能孕育出更多優良品種,不但讓農民好栽種,也要讓民眾及觀光客吃出幸福的味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60687
今天的台灣英雄:林榮耀放下身段扎根科教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life/200906/20090610002466.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林榮耀放下身段扎根科教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6-10 08:01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10日電)75歲的中研院院士、台大生化所榮譽教授林榮耀,多年來與參加國際科展學生一起擠經濟艙、睡雙人房,下鄉巡迴宣傳「如何做好科展」。他笑說「我是院士,卻忙這些雞毛蒜皮事,也曾掙扎過,但我放不下」。

林榮耀不久前獲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推薦、教育部核定頒發三等教育文化專業獎章,理由是「推展教育、促進國內外教育文化交流有特殊貢獻」,而不是一般人認為中研院院士較可能獲得推薦的「提升學術水準有顯著貢獻」理由。

不是說林榮耀的學術成就不高,而是沒有他,就沒有今天台灣學子多次在美國國際科學展覽競賽 (ISEF)發光發熱。

談起一頭栽進台灣科展教育扎根的緣起,林榮耀說,他在國科會生物處處長任內,有一天從台北搭火車到新竹清華大學演講,在火車初遇當時已卸任的科教館館長田長模,兩人話語投機,下車前田長模邀請他擔任全國科展評審,他隨口答應。此後20多年,他對台灣科展教育扎根工作付出極大心力。

雖然早在國科會生物處長任內就與科教館結緣,科教館也多次邀請他擔任國際科展評審召集人,但因公務繁忙,直到卸下公職,重回台大任教後,科教館1993年才如願邀請到林榮耀指導參加ISEF國際科展的學生,建立參加國際科展學生選拔制度。

早在1982年,科教館就開始派學生參加ISEF國際科展,到1992年止共參加11屆,派出36人次,獲得16 項大會獎、27項大會特別獎;從1993年到2008年止,派出124人次,獲得1項英特爾(Intel)青年科學家獎(ISEF首獎)、8項類科首獎、65個大會獎及94個大會特別獎,成績大大提升。

早期參加國際科展成績不穩定其來有自。林榮耀說,之前選拔參加國際科展選手,都是直接從全國中小學科展中選優秀選手參加,實驗器材、指導老師都用高中現成有的,比各國選手參加ISEF的科展作品相較,別人用的是大學專業實驗室的儀器、指導老師是頂尖的大學教授,高下立判。

為提高參加國際科展選手水準,林榮耀訂定嚴格的國際科展選拔標準,將頂尖的大學師資引進科展評審團,同時與當時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商量使用中研院的實驗室做實驗,選手出國比賽前1年,每個週末都要集訓,慢慢才將台灣選手參加ISEF國際科展的成績拉上來。

林榮耀說,除了實驗器材、師資提升外,特別嚴禁靠父母、師長關係成為國際科展選手,一切都是公開、透明。「不過,父母是權貴,小孩真的聰明時例外」。

他想起前主計長韋端(後改名韋伯韜,現任台灣菸酒公司董事長)與前中視董事長鄭淑敏的女兒韋韶明,就讀台北市金華國中三年級時代表台灣參加1999年ISEF科展,得到生物類科首獎。「她一個小女孩對著評審團滔滔不絕解說,評審團離開時,她又主動拉了評審團主席回來,再講解一次給他聽」,「當時,我就知道韋韶明會得大獎」。

參加國際科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孩子對科學研究的興趣,進而提升國家科學研究能力,促進人類福祉,因此,林榮耀說「題目一定要有原創性,不能Me too」。題目訂好後,「動手去做」,比其他所有一切更重要。

林榮耀表示,實驗是科學之母,所有經科學實驗所獲得的數據,都必須禁得起挑戰,反覆不斷實驗、檢討數據、討論變因,都是做科學研究必經之路。雖然評審提問只佔科展作品評分的35%,「其實卻是代表100% ,沒親手做實驗,與結果零是同樣意思」。

林榮耀喜歡指導學生如何做科展,但也曾有過掙扎的時候。1996年他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就掙扎頗大。

他笑說,「當時的想法是殺雞何必用牛刀」、「怕被人家笑,都忙一些雞毛蒜皮事」。不過,想到許多大學教授都是在他的號召下,不辭勞苦指導參加國際科展的選手,他就一直做,做到現在。「教育文化專業獎章應該頒給所有指導教授才對,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

科教館實驗組輔導員陳香微說,林榮耀雖貴為中研院院士,但至今14次擔任出國隨團指導教授,不分教授、選手,每次都是坐經濟艙、睡雙人房,完全無私付出,得獎實至名歸。

問林榮耀指導學生參加國際科展最快樂的事是什麼?他說,學生領獎時,司儀明知大會規定名冊上的參賽國籍為「Chinese Taipei」,卻仍喊出「Taiwan」。還有就是每年都有就讀大學的培訓選手,抽空回到培訓營,指導培訓中的學弟妹或分享經驗,「讓我感到台灣的未來是有希望的」。

至於何時才會卸下重任?林榮耀說,現在已欲罷不能,「會做到做不下去為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60683
今天的台灣英雄:陳冠伶扛起家事守護阿嬤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life/200906/20090609962024.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陳冠伶扛起家事守護阿嬤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6-09 07:53
  
(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市9日電)青春年華的14歲少女陳冠伶,在隔代家庭成長,高齡的祖父仍需挑起家計辛苦工作,她則一肩扛起照顧重度肢障祖母生活起居重任,從不逃避或抱怨,成為祖母「最佳的守護天使」。

陳冠伶年幼時父母離異,她從小與祖父母、父親和弟弟一起生活,不幸的是父親4年前車禍身故,高齡祖父肩負家計仍需持續工作,她則一肩扛起照顧重度肢障祖母生活起居的重任。

那一年陳冠伶才滿9歲,一肩扛起家中所有事務。從小學4年級起,她就像陀螺般忙碌,無法像一般小朋友般享有美麗的童年。只要學校一下課,她就衝回家,照顧祖母,幫祖母洗頭洗澡,張羅全家晚餐,讓家人吃到熱騰騰飯菜。

洗衣、拖地等家務通通難不倒她,陳冠伶的成熟表現讓祖父母感到欣慰與不捨。祖母也常驕傲對人說,「冠伶是我最佳的守護天使」。

陳冠伶的祖父陳水永,現年72歲,年幼時也是由祖父母帶大,他對兒子的意外,以及必須照顧2個孫子的遭遇,臉上看不到對命運的怨恨。他說,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生活雖然艱苦,至少2個孫子都很乖巧、聽話。

陳冠伶說,現在年歲增長,對父親有思念,對母親則無怨,而對高齡祖父還要工作維持家計,卻內心充滿不捨。她雖然還要照顧祖母的生活起居,卻相當感激祖父母的一路相伴、照顧,至少讓她還能感受到家的溫馨。

陳冠伶是嘉義家扶中心的扶助學生,今年更獲選為自強兒童楷模。她說,每天下午4時放學回家忙家務,一直到晚上10時才有時間休息,雖無法如同年齡同學一樣,放學後可好好唸書或享用豐盛晚餐,但她不以為意,因為能讓家人品嚐到自己烹煮熱騰騰晚餐,她內心充滿成就。

陳冠伶自己平常忙於家務,在校成績中等。她說,雖然相差1歲的弟弟偶而也會幫忙做家事,不過,因弟弟從小成績名列前茅,時常領取獎學金,因此,她就一肩扛起所有家務,希望弟弟未來能有所成就,改變家中情況。

但她其實也未放棄學習機會,還是利用晚上瑣碎的時間讀書,充實自己,希望未來能成為幼教老師,努力教育下一代,讓全天下辛勤為工作打拚的父母沒有後顧之憂。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60682
今天的台灣英雄:李宗銘養台灣鯛打下江山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6/20090608917669.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李宗銘養台灣鯛打下江山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6-08 08:05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縣8日電)三百六十行,果真行行出狀元!李宗銘7年前放棄經營大半輩子的家具設計專業,毅然返回麻豆老家接掌養殖漁業,憑著暖暖鄉情召喚,不僅養出台灣第一批獲產銷履歷認證的台灣鯛,更搖身一變成為台灣鯛料理達人。

李宗銘在學校裏學的是機械工程,因緣際會下投入家具設計業,經營屬於自己的家具門市。而讓他人生再轉彎養魚的關鍵因素,則是中風的父親希望他回老家,接掌8甲土地的台灣鯛魚塭。

李宗銘自認是養殖專業的門外漢,也認為傳統型態養殖漁業受中間商控制,沒有太多利潤,不如收掉魚塭。無奈父親割捨不了半生努力打下的江山,父子倆爭論了近兩年時間,最後在「一定要做一些改變」的前提下,李宗銘才同意接手。

為了發揚光大父親所經營的魚塭,在商場打滾許久的李宗銘,深知必須提高產品本身品質及附加價值,才能創造更多利潤。他決定乖乖當起一名「小學生」,重新學習並研究台灣鯛的一切,積極參與台灣鯛相關課程或活動,著手改良養殖技術,希望養出高品質的魚。

李宗銘的父親原來採傳統複合式養殖方法,利用魚塭旁所養的1500頭豬和4、5萬隻雞的排泄物餵魚,但他認為要有好水才能養好魚,因此大刀闊斧的先賣掉豬和雞,慢慢改善土壤與水質。

在養殖方法上,他把魚塭分成三池,彷彿坊間美容養生的SPA,其中一號池只放了益生菌「養水」、不養魚,養完的水放到第二池的主飼養池,一陣子後再放到第三池的「塑身池」,然後又放回第一池去「養水」。,除了定時監測各池水質,營造活水養殖環境,他也藉著換水過程的水流力道增加魚的運動量。

除了水在三個池子間流動外,李宗銘還把在主飼養池裏養肥的魚換到第三池,藉著肥沃度較低的池水及控制飼料餵養量,讓魚「塑身」一段時間後再撈起來上市,魚肉更富彈性。

繁瑣的養殖程序讓李宗銘養出來的台灣鯛沒有傳統魚塭水產品容易出現的「土味」,不過養殖時間卻是傳統方式的1.5倍。成本變高了,魚必須賣得好價錢後才有利潤,因此他一改單打獨鬥傳統經營模式,與漁民合作籌組南瀛台灣鯛產銷班,以整體作戰方式,提升產業附加價值。

李宗銘把魚塭旁的豬舍改成初級加工包裝廠和冷凍庫,撈起來的魚迅速放血,並以冰水急速降溫,宰殺後分不同部位真空包裝,成為直接賣到超市、百貨公司和餐廳的高檔食材。產銷班也在去年通過ISO2 2000產銷履歷認證,成為全球第一個通過國際認證的台灣鯛產銷班。

除了在生產流程改變外,李宗銘為推廣台灣鯛料理,除向職訓局取經,並四處到知名飯店及餐廳觀摩學習,最後不僅在多項料理比賽中獲獎,更研發出200多道台灣鯛料理,成為名副其實的台灣鯛料理達人。

李宗銘和妻子埋首經營,前後約7年時間從研究養殖方法、購買器材設備、學烹飪到推廣台灣鯛料理,雖然辛苦,但仍樂在其中。腦筋動得快的李宗銘,了解主動出擊的道理,畢竟「養了好魚,還得有人捧場才行!」

他開始「校長兼撞鐘」,深入學校、社團、餐廳當講師,每到一個新的地方上課,就帶著自己養出來的台灣鯛去送別人試吃,常是領了新台幣1000多元的鐘點費,卻送出價值1萬多元的產品。

台灣鯛目前已是台灣主力外銷農產品之一,李宗銘則從這項傳統養殖業中開創屬於自己的新方向,也希望這一點一滴的深耕,讓更多老饕們食指大動,領略台灣鯛的料理之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60628
今天的台灣英雄:劉炯意回鄉營造生態綠廊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6/20090607903164.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劉炯意回鄉營造生態綠廊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6-07 08:14
  
(中央社記者溫貴香台北7日電)從教師、律師到社區總體營造設計師,劉炯意秉持「寧可不做,不要做錯」的理念,花了10年時間打造了令嘉義人驕傲的「禾樂村」,以及長達8公里的「時光生態綠廊」。

50多歲的劉炯意,原本在台北縣的國小執教鞭,但對強調升學主義的填鴨式教育感到厭煩、不安,開始思考轉業,於是參加插班考試,考上輔大法律系。他畢業後順利取得律師執業資格,內心深處卻有一股回鄉的衝動。

他常利用假日回鄉探望父母,但村莊荒蕪,找不到可以聊天的對象。童年記憶裡與同伴在家門口曬稻穀、蕃薯和土豆的愉悅,鄰居結婚時全村合力辦喜事,那種沒有任何金錢代價可以取代的社會價值,都消失了。他決心要找回來。

光有感覺還不夠,更要有方法與策略。民國88年,劉炯意回鄉在除夕夜舉辦「在外遊子返鄉聯誼座談會」,全村60戶約200多人,當天超過50人出席。他告訴村人想要找回童年的感覺,並獲得迴響。

他開始挨家挨戶請村民提供照片,且愈老愈好,過年後發行「北勢采風」,很多村民看到刊物後說「怎麼沒我家照片?」村民迴響熱烈,讓他感到欣慰,也更強化他的動力。

第二年他自掏腰包,利用故鄉休耕的農田舉辦新春園遊會,打造「禾樂村」。當地里長與士紳熱心贊助歌舞團表演、香皂、毛巾,均遭他拒絕。

劉炯意說,童年的記憶是爆米花、搓湯圓、ㄟ粿、牛車,抽糖果、彈橡皮筋、打彈珠等,這些不是贈品能夠取代。他辦活動絕不用贈品,而是要以內容取勝。結果僅能容納約200人的村莊湧進好幾百人,連里長也嚇一跳。

民國91年,文建會舉辦第一屆「社區營造點的徵選」。劉炯意將兩年在故鄉辦活動的成果送件參選,順利入選,他開始參加政府舉辦的社區總體營造講習,對社區總體營造有了基本概念。

行政院92年啟動花卉博覽會列車,由嘉義縣舉辦,他結合土地公廟落成典禮規劃「葵花寶典文藝季」,花了新台幣100多萬元,利用土地公廟旁的3分地,種了10公頃的向日葵、波斯菊、百日草,27個藝文團體與會,場面盛大,這也是當地廟會第一次有管弦樂團演奏。

劉炯意說,這是嘉義縣大林鎮創鎮以來規模最大的活動,展現廟會活動的不同面貌,參與活動者超過 2萬人,讓他產生很大的信心。

葵花寶典文化季落幕後,劉炯意著手打造「時光生態綠廊」。

從嘉義大林糖廠到三角里社區,全長8公里,原是台糖運送原料與蔗糖的鐵軌棧道,也負擔了部分的客運功能,但隨著農村人口外移,車道廢棄,甚至被農民當成垃圾場使用。

民國91年,內政部推出「城鄉新風貌專案計畫」,劉炯意提出「時光生態綠廊」方案,獲得政府補助。為讓街道改頭換面,劉炯意騎著自行車沿線訪查、拍照,路走不通就扛車用雙腿代步,完成任務艱鉅的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完成後,困難才開始。劉炯意說,這條鐵軌棧道土地產權屬台糖公司,後來在嘉義縣政府與立委協助下,土地產權問題獲得解決,但約有 1公里的車道屬於私人土地,農戶不願配合,成了生態綠廊唯一鋪設水泥路面的車道。

不過,困難還不只這些。劉炯意說,土地雖是台糖的,但因年久未用且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遭農民長期佔用,更有農民利用工程發包前,在車道沿線種植柳丁樹,藉此爭取政府補償,否則不排除抗爭。

面對農民強硬的態度,劉炯意從法律專業以道德勸說方式,讓農民了解,非法佔用土地、不願配合工程進行、堅持要求政府補償,可能涉及不當得利的問題,這才使得「時光生態綠廊」的理想得以實現,讓荒蕪的土地,成了人潮川流不息的自行車道。

現在這條時光生態綠廊保有蔗糖公園的火車造型、月台,還有沿途的電報室,車道沿線種植馬櫻丹、金路花、扶桑、茄苳樹、苦苓仔,吸引不少蝶類、鳥類,讓民眾騎自行車休閒健身,也能了解這塊土地的歷史與生態。

劉炯意說,回鄉從事社區總體改造工程,一開始很多人懷疑他是為選舉,謠言滿天飛,但事實說明一切。對他而言,故鄉是他終老的地方,是要過一輩子的,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打造適合全家人居住的地方」。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60626
今天的台灣英雄:吳文棟以琴聲教化受戒人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6/20090606884983.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吳文棟以琴聲教化受戒人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6-06 08:19

(中央社記者李錫璋台中市6日電)「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學琴的大人可以變好。」音樂人吳文棟在台中戒治所教受戒治人小提琴,期待以弓弦取代針筒,藉音符展現躍動生命力,以心靈教化幫助受戒治人遠離煙毒。

從小就對音樂超有感覺的音樂人吳文棟,在刻苦環境中努力學習音樂。他的音樂路與其他音樂人沒有太多不同,從事小提琴教學工作,期盼得英才而教之,為音樂奉獻心力,從中獲取人生的快樂與價值。

可是,上天突然賦予他特別的任務。台中戒治所有一天突發奇想,想借重吳文棟的音樂專長,為所內的煙毒受戒治人開辦「小提琴班」,透過音樂力量,戒治難纏的煙毒癮疾,以弓弦取代針筒,發揮心靈感化效果。

吳文棟一度感到猶豫,但他篤信基督教,還是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勇敢接下挑戰。可是心中依舊忐忑不安,憂心無法達成戒治所交付的任務。

「我不怕接觸煙毒受戒治人,只怕這些人年紀已大,而且毫無音樂基礎,想在一期12小時的時間內,教會基本功夫,還能登台作簡單的表演,實在沒有信心」。吳文棟認為,「國小學生剛開始學小提琴,可能都沒有辦法在12小時內就能演奏曲子,何況是受戒治人?」

他第一天走進台中戒治所授課,所長周輝煌率領所方重要幹部在大門口列隊迎接。他看到如此盛大的歡迎場面,內心感動不已,一股熱情湧上心頭,決定全力以赴,不能辜負戒治所的期望。

果不其然,受戒治人一開始學小提琴,就發覺並不簡單,而且辛苦無比,光是拿琴的姿勢,持弓的動作,就感到痛苦不堪,紛紛想打退堂鼓。吳文棟耐心苦勸,「吃東西都會咬到舌頭,喝水也可能嗆到,做什麼都不簡單,只要辛苦學習,就有成功的時候」。

他的苦心逐漸感化受戒治人,他們咬緊牙關苦學,打從心底敬重吳文棟,進而轉化為不讓他失望的精神,小提琴班終於順利結業。這群受戒治人抬頭挺胸,在發表會的舞台上有模有樣拉著曲子,台下受邀欣賞的家人感動到流淚,吳文棟的心中也激盪不已。

他的辛苦沒有白費,學習過小提琴的受戒治人中,有些人離開戒治所後,透過他購買小提琴,決心繼續學習與練習。因為,受戒治人得到家人的肯定與讚揚,認為拉小提琴使人更有藝術氣質,且能利用小提琴來克制煙毒癮,整個人都恢復生機。

頭過身就過,有了第一期的經驗,吳文棟更具信心,戒治所也更加支持,受戒治人的報名也更踴躍,學習精神更堅毅。

吳文棟欣慰地表示,「教授受戒治人小提琴是一項寶貴的經驗,也是上帝給的機會,今後對教導小提琴更有信心。連受戒治人都教得起來,還有什麼人不能教呢?」

只要心中有歌,即使是監所高牆內的受戒治人也能拉出美妙的樂音。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60624
今天的台灣英雄:蕭立應捏陶形塑台客藍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6/20090605863550.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蕭立應捏陶形塑台客藍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6-05 08:32
    
(中央社記者周永捷台北5日電)陶藝家蕭立應以複合媒材結合客家精神,全台擺攤跑透透,結合文化與商機,自創「台客藍」的品牌,希望在桐花、紙傘外,再寫下好「客」逐夢另一章。

遠離都市喧囂的幽靜坪林山間,自嘲生活只剩下「陶土、夕陽、老狗」的蕭立應,熟練地烹調菜餚,招待來客。畢業於哲學研究所,談起陶藝,眼神中閃過一絲自信的光芒,他說,審美與人文哲學息息相關,「當初如果沒唸哲學,我現在可能只是千篇一律的工匠」。

出身屏東客家,蕭立應曾擔任一年的國中教師,原本有機會捧著家人期許的「鐵飯碗」,只因為熱愛陶藝,卻選擇走上一條大家都不看好的路。

「想起以前靠朋友接濟的日子,真的有點怕。」談到創業之初的辛酸,蕭立應自信的眼神多了幾分無奈。一開始由於不了解市場需求,他在哥哥店中寄賣的陶藝品乏人問津,兩個月下來才拿到新台幣7000、8000元的收入,當時的生活開銷幾乎全靠朋友接濟。

後來一度因為現實考量,他到工地做工,就在幾乎要放棄陶藝創作時,當時的女朋友將客委會支助年輕人出國遊學的「築夢計畫」報名表寄給他,鼓勵他參加。最後他以客家食器專題的「客氣客器」企劃,從400多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20多萬元的補助,前往日本進修陶藝。

「為什麼日本人能,我們不能?」蕭立應說,在日本陶藝之森文化園區駐村的時間,他發現日本不論在陶藝展覽、教學、競技獎勵以及結合社區居民參與上,都卓然有成。尤其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日本陶藝展中看到許多年輕創作者出來擺攤,行銷陶藝品,他才發現,原來陶藝品也可以這樣推廣!

「老天好像特別喜歡跟我開玩笑。」就在蕭立應學成返台,準備重新出發時,父親卻經診斷罹患癌症。他在創業及照顧家人兩難下,做了折衷的選擇,決定在屏東老家另起新窯,添購製陶、燒陶設備,邊照顧父親,邊潛心創作。

這段時間,他嘗試運用金屬、木頭、布料等媒材,創作出獨樹一格,兼具傳統及實用性的複合式陶藝品,屢屢在陶藝競賽大放異彩。其中包括結合布與陶、首創客家藍衫杯套的「藍衫客器」對杯,獲得工藝所「食器」設計案補助。結合藍衫概念與客家「硬頸」精神設計的「客來月飲」酒器,獲得OTOP設計大賞。

「作品要擺對地方,找對位置」。除了參賽外,蕭立應開始尋求將創意結合商機的可能。他從南到北,盡可能不錯過任何機會,先後在高雄文化中心、草屯工藝節、西門町紅樓創意嘉年華、客委會桐花季、天母創意市集等各項展覽活動擺攤行銷作品。

回想起當初奔波擺攤的日子,蕭立應淡然笑說,「當時為了向家人交代,每次擺攤都有業績壓力,有時遇到客人殺價,乾脆直接妥協,賤價求售。」不過,隨著他接觸市場的經驗日益豐富,逐漸打出知名度,業績也從當初一個月幾千元不到,慢慢擴展至一個月7、8萬元不等的營業額。

「天公總是疼憨人」,蕭立應說,最苦的那段日子都過去了,他現在為了節省交通成本,在坪林山上租了一間房子和工作坊。除了偶爾定期擺攤外,也陸續接到飯店、事務所的大筆訂單,每次動輒數百件起跳的陶瓷商品,讓他從「單打獨鬥」的處境,漸漸轉型成企業化經營的工作室。

為了推廣作品,建立品牌,他與好友成立「台客藍手工房」。他說,客家意象不應只是桐花和油紙傘,創立「台客藍」就是希望豐富客家文化的內涵。「台客藍」並非時下流行的「台客」之意,而是以「台灣客家藍染」作為南部客家的象徵。

至於「台客藍」品牌的精神是什麼?蕭立應拿起一只嵌上墨跡般殘印、線條簡潔俐落的茶壺說,就像這只茶壺一樣,未來「台客藍」將以客家人「儉樸」、「重文化」、「不過度裝飾」的傳統,做為產品開發的主軸。

蕭立應自我期許「只要走出去,就會有機會」。不侷限做為象牙塔裡的藝術家,而是帶著客家人不輕言放棄的精神,走入市場、走入人群。他不僅捏塑一件件別出心裁的創新陶藝品,也在熊熊烈焰的窯火中,燃起客家文化薪傳的希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60615
今天的台灣英雄:劉福清雕刻石豬肯定自我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life/200906/20090604841138.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劉福清雕刻石豬肯定自我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6-04 08:05
   
(中央社記者張靜茹苗栗4日電)「苦是原動力,知道人生是由苦難堆出來的,就只有勇敢面對」。石雕豬達人劉福清45歲以前各處漂泊,常不知下一餐飯在哪裡,但在接觸石頭,找到謀生工具後,他知道人生的意義在哪裡了。

39年次的劉福清年輕時是船員,跑船生活漂泊了10多年,想停留下來時卻發現,妻子離去,只留下一個女兒與他相依為命。當時為了生活,他做過板模工、開計程車、臨時工、鋁門窗、擺攤等,只要可以掙口飯吃,什麼都做。

努力並沒有讓他的生活過得更好,劉福清始終有一頓沒一頓,每天都在與苦難的生活搏鬥。他曾經有過輕生念頭,但是看到年邁母親與女兒,覺得自己沒有悲觀的理由,再怎麼苦都得走下去。

「承擔之後,人生的路就開闊了,不去承擔,路就走不下去。」他當時生活苦,但開始到海邊撿石頭,從石頭中抒發自己的情緒,也將奇特的石頭拿來賣,希望多少換一些現金,可以貼補家用。

就在賣石頭的期間,劉福清遇到雕刻家廖飛熊。廖飛熊告訴他可以在石頭上試著刻些東西,因為單純的石頭價格有限,刻些東西多少可以賣好一點的價錢。

就這樣,劉福清開始刻石,但一開始並不好下手,刻的東西也不可愛。他想以動物來做學習,就這樣,由圓胖的豬刻起,尤其以圓石頭刻笑臉豬最得心應手,「看著豬的笑臉,我覺得什麼煩惱都不重要了。」

第一次拿著自己的作品到建國花市賣,劉福清心中忐忑不安,但沒想到,一對開店的姊妹喜歡他的作品,認為樸實可愛,一口氣將他所有的30多個小石豬都買下,劉福清一開市全都賣光了。

拿著2萬多元的收入,他開心的對女兒說,「妹妹,爸爸終於有一技之長可以賺錢養家了」。從此,劉福清埋首於石雕豬的創作,在三義街上擺個攤子,不但開始雕刻的生活,漸漸也打開名聲。

劉福清的態度是,「珍惜現有的,把自己做對、做好。」他努力珍惜現有的工作,也在人生重要階段上遇到現在的妻子。兩人都曾失婚,但是面對彼此的4個女兒,他們攜手相扶持,走過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再看看以前,忽然覺得以前都不怎麼苦了。」因為劉福清已經知道,生活的磨難就是如此。窮過、苦過,就什麼都不怕了。

現在,劉福清知道生活目標是什麼,那就是興建一個屬於自己的「石豬公園」。他在三義的山坡上買了一片土地,每刻好滿意的作品,就將它擺在公園裡,希望有一天能有整片都是石豬的公園,到時候可以讓同好都來這裡走走。

劉福清沒有設定完成時間,只希望年屆60歲時有一個人生目標,因為對於未來,劉福清就是「有事應事,事去就歸自然,自然知足的生活。」沒有唸太多書,劉福清對於人生,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52407
頁/共1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