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青春鐵馬向前行
市長:青春鐵馬向前行  副市長: 天天天開心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青春鐵馬向前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台灣風土人情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形塑台灣平民英雄 中央社8日推出系列報導(恕不接受回應)
 瀏覽16,721|回應158推薦4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台北
吐嘈王
ian≈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
A.L.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3/20090307643716.html
形塑台灣平民英雄 中央社8日推出系列報導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3-07 16:00
    
(中央社台北7日電)開年以來,負面消息不斷,中央社將於8日起推出《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每天刻畫一位台灣的平民英雄,報導他們在艱困環境下,不認輸的奮鬥事蹟,為台灣社會注入一些懷抱希望的力量。

國內外持續不斷的壞消息,讓台灣社會彌漫著一股悲觀焦慮的氣氛,可能讓人失去再奮鬥下去的勇氣,然而就在你我身邊,其實還有很多堅持不放棄的人,中央社《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除了自8日起陸續發出報導,也將在中央社網頁上開闢一個相關的專欄(http://www.cna.com.tw/TWHero)。

針對這項系列報導,國內媒體包括奇摩、MSN、HiNet、PChome、Yam、新浪網等入口網站,警廣、中廣、漢聲及教育電台,華視電視台、青年日報、台灣時報、中華日報、更生日報也都將配合刊載播出。

由中央社記者執筆報導的這些台灣平民英雄,可能是一位經商失敗後仍能放下身段重頭開始的生意人,或許是一位不計較成本會計堅持照顧弱勢的老闆,也可能是身體殘障卻能奮發向上的人,或是一位一生堅持做好一件事的人。

這些台灣英雄各有不同的精神面貌,但是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都是在遇到無法抵抗的逆境時,能找到勇氣,繼續奮鬥,堅持下去。

《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報導,主要在尋找他們逆境求生,樂於分享的故事,希望從這些人身上,看到台灣人不服輸、不認命的積極態度,或是樂觀進取的生命韌性。透過中央社的報導,不僅是肯定他們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更是要透過他們的故事能夠為台灣社會塑造出打拚希望的氛圍。

《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預定刊出180則以上的故事,他們將包括士農工商、不同族群、男女老少、或是在台外國人、新移民等等;透過不同的臉譜,同是積極的人生故事,形塑台灣平民英雄的新定義。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3130
 回應文章 頁/共1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今天的台灣英雄:張正為新移民苦撐四方報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4/20090414094400.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張正為新移民苦撐四方報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4-14 08:10
    
(中央社記者陳淑芬台北14日電)「希望30萬名泰越新移民,在台灣能有母語資訊平台」,六年級生張正抱持理想與傻勁,經營台灣唯一越文和泰文報紙「四方報」,兩年多來助人人助,苦撐這個為新移民發聲的媒體。

「四方報」為台灣立報隸屬報紙,分為越南文版及泰文版,2006年9月創刊,每月出刊,目前越文版發行3.5萬份、泰文版1萬份,版面有72頁,定點免費索閱近兩年,並有4000份訂閱報,今年初在便利商店上架,單價新台幣20元。

近年來報業蕭條,「四方報」創刊以來均處虧損狀態,去年上半年才剛創下損益平衡成績。「四方報」發言人廖芸章表示,讀者投書量激增,版面激增、索閱大幅成長,因成本提高,去年下半年再苦嚐虧損,賠了50萬元。

台灣立報記者張正與廖芸章都是六年級生,關懷弱勢新移民,擁有新聞人的熱情。張正曾到越南學越文4個月,「在陌生的文化及環境中,非常渴望看到中文,甚至連傳單、宗教書,都百讀不厭」。

在台的泰籍勞工和外籍配偶等達10萬人,越南新移民有20萬人,張正體會他們在台灣看不到母語刊物的痛苦。他說,台灣僅有政府印製的泰、越文版的生育及工作安全手冊,但「他們不是生孩子及打工的機器」,應有可閱讀的母語知識平台及表達意見的發聲管道。

為了幫泰越新移民辦份報紙,張正去找立報社長、世新大學教授成露茜商討。成露茜透露父親成舍我曾想過為移民辦報,因此支持張正的想法,促成「四方報」的誕生。

張正說,「台灣的主流媒體不會注意這群新移民,即便刊登他們的訊息,不是極好的好人好事,就是極壞的社會案件」。「四方報」提供泰、越本國的國內新聞,也提供國際外籍勞工、配偶的政策及他們在台同鄉投稿作品,透過「四方報」,以母國語言閱讀、發聲、紓解鄉愁。

因經費有限,「四方報」在分享立報既有的資源下,陽春創刊,第一期僅6頁,規劃越泰當地新聞、外勞外配政策、健康休閒、讀者投稿等版面,發行量4000份。

如何發行是個難題,張正與同事出奇招,初期採定點贈閱,到越南、泰國餐廳一家家敲門,尋求免費寄放索閱合作。有餐廳老闆還直言,「你們瘋了嗎?」但張正仍不放棄,一步步透過餐廳、商店推廣「四方報」。

「台灣人居然要為我們辦報!」張正的傻勁感動不少新移民族群,更挖掘出在台的泰、越人才。來台經營中盤雜貨業的越南華僑羅先生,在越南曾任校長、記者,他聽張正說明後,推薦在清華大學念中文的女兒當翻譯義工,羅先生不求報酬,只盼「四方報」千萬別倒。

胡志明市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的珊珊,來台嫁給藥劑師,她看到「四方報」後深受感動,主動協助翻譯越文稿及中文教學版,還出了2本學中文的教學書。

「我們是文盲辦報!」張正說,越南文很難,他學得「哩哩落落」,為泰越新移民辦報的助人念頭下,張正跨出艱辛的一步,不少在台泰、越人及友人協助解決翻譯專業語文、編輯人才的困難。

當其接到讀者來函感謝,例如有人寫著「我的心,感到被安慰了!」這些肯定讓張正感到非常欣慰。他說,「過去當記者,久久才有讀者來信,但大多是罵;現在每月500多封來信,全是感謝信」。

因應讀者大量回應及投稿,「四方報」增加版面「故鄉」、「親情」、「心情」,甚至有「婚姻與愛情」版,成為讀者思鄉、意見發表天地。特別的是,「四方報」傳閱率很高,很多讀者轉寄給在台同鄉看。

「四方尋友」是四方報很受歡迎的版面。張正表示,很多外勞透過這個專欄找到當初一起來台的朋友,也促成許多對佳偶。此外,一般印象總覺得雇傭關係緊張,但在「雇主與我」的版面,很多外勞堅持用生澀的中文,寫下他們對雇主的感恩。

張正還說,一名綽號「阿桃」的陳桃氏,仕女畫受歡迎,雇主陳先生在「四方報」發現「阿桃」的才華,還出錢幫她買工具和顏料。

增加版面就增加成本,免費報要增加收入就得靠廣告,張正自己跑起業務,電話卡、匯款公司、旅行社是主要廣告客戶。沒有經驗的他,曾為報實價不願讓步削價,而與客戶爭執。

除了廣告問題,「四方報」的發行也是一項難題。很多外勞及外籍配偶住在偏遠鄉鎮,郵寄費高又常寄丟,張正多次與便利商店洽談寄售遭回絕,今年終於談成,1月在超商上架,但上架6000份,退報4000份。

儘管如此,張正並不放棄。他套用成露茜的話說,「如果台灣有其他泰越雜誌出來,『四方報』又經營不好,那就可以休息了」。但身為台灣唯一一份泰越報紙,張正仍要為30萬新移民繼續奮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20290
今天的台灣英雄:麥正治吹動奮起湖一池活水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4/20090413055867.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麥正治吹動奮起湖一池活水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4-13 08:06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13日電)「跌倒了,那就爬起來。」雲霧氤氳的奮起湖,經常可見兩鬢飛霜的麥正治帶領遊客尋訪老街。很多人不知道,這位文史工作者曾有一段輝煌過去,如今卻選擇在山城默默耕耘,扮演小螺絲釘的角色。

年逾耳順的麥正治,人稱「麥老師」,原是高雄師大的高材生,多年前卻捨棄人人稱羨的優渥教職,全心投入旅遊業。早在民國79年他就獨具慧眼,開發澎湖吉貝島的「海中踏浪」,後來又經營「愛之船」;不料「愛之船」在沖繩出了些狀況,從此改變他的一生。

「那時,大家都笑我憨,好好的老師不當,偏要做什麼『海中踏浪』;憨就憨嘛,人家說『天公痛憨人』、『憨人有憨福』,我這個憨人,還真是有點憨福……」。麥正治說,所謂「海中踏浪」就是退潮時民眾踏著浪花,從澎湖的一座小島走向另一座小島。

「澎湖踏浪」走紅之後,對於旅遊業有獨到眼光的麥正治,隨即和友人合資開發基隆到沖繩島的「愛之船」,讓青年男女搭乘遊輪,於浪漫的海上,享受甜蜜時光,一時倒也生意興隆,財源滾滾。

「愛之船」行駛了幾個月之後,有一次停泊在沖繩島,船隻卻因拋錨,無法起動,遊客紛紛要求退票,媒體登出消息後,退回預售票的連鎖反應,讓他差一點耗盡一生積蓄。

麥正治受挫,但也並未因此被打倒,憑著對旅遊、文史的熱愛,10多年前,他來到阿里山森林鐵路的中繼站奮起湖。當時的奮起湖是破落的山城,因為民國71年阿里山公路通車後,多數人捨鐵路而就公路,奮起湖逐漸沒落。

「好地方不應該被埋沒、好地方不應該被糟蹋;地方文史要保留,地方文化要永續經營呀。」這位出身苗栗的客家鄉親,從落腳的高雄,搬到了奮起湖定居。

麥正治看到停放在奮起湖鐵路機關車庫內的蒸汽老火車,多年無人聞問,車身一層厚厚的灰塵,讓他覺得很不捨。

他每天拿著抹布,到機關車庫內擦拭老火車頭,像照顧親人似的為老火車「洗臉」、「擦澡」。麥正治用他獨特的「笨方法」,感動了當地人。

許多人也拿起抹布,跟著他,將8、90歲高齡的老火車頭擦得亮晶晶,並在86年12月25日阿里山森林鐵路通車86週年紀念日當天,在林務局的配合下,將蒸汽老火車頭拖出車庫,風風光光地為老火車慶生。

在麥正治的帶領下,民國88年2月,林務局決定把除役多年的26號蒸汽老火車頭重新修復,同年端午節,這輛老爺車載著遊客從嘉義爬升至奮起湖汲取午時水,並且在鐵路上豎雞蛋,讓許多遊客留下珍貴的回憶。

他說,「愛地方不能只是口頭說說,還要用行動表示,」在海拔1405公尺的清新空氣中,麥正治難以言喻地愛上這座山城。「台北有九份,這裡就是南台灣的九份!」

「南台灣的九份」從麥正治口中說出後,迄今一直是奮起湖的另一個名稱。「很多人都賣健康食品,但我不賣,只希望大家走出戶外,享受奮起湖新鮮的空氣,讓自己更健康。」

以導遊為業,他曾半開玩笑地說,「倫敦霧都有人賣了,為什麼奮起湖的空氣不能賣?」不過,麥正治不是真的賣空氣,他只希望引導遊客上山,自由自在地呼吸奮起湖的新鮮空氣,到森林裡進行一場「森」呼吸。

在他的推動下,奮起湖逐漸恢復往日繁榮,甚至假日還會塞車。

然而,民國88年9月21日,台灣發生百年來規模最大的震災,阿里山森林鐵路、公路柔腸寸斷,整個大阿里山區旅遊業盪到了谷底。

被視為「金頭腦」的麥正治,當年底,想出了「上阿里山迎接千禧年第一道曙光」的點子,在山區旅遊業者和媒體的推波助瀾下,2000年元旦終於出現921大地震以來首見的人潮。

「在一個地方待得愈久,就會對那個地方產生更多的感情,」他說,「難怪印度的一些修行者,從來不肯在同一棵樹下打坐超過3天,因為他們怕對那棵樹產生感情。」

近年來,宅急便盛行,奮起湖的郵政代辦所,不敵宅急便的競爭,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沒人願意接手經營,也使得想要寄信、寄包裹的村民和遊客很不方便。麥正治不計盈虧,於去年底接手,又成了奮起湖郵政代辦所的「所長」。

他接手經營後,決定恢復「畚箕湖郵政代辦所」的舊稱,代辦所前古老的郵筒,大概只有懷舊電視、電影裡還看得到,經常吸引遊客拍照,而麥正治也發行木質明信片,搭配奮起湖四方竹、神社遺址、奮起湖老街等郵戳,供遊客郵寄傳情。

發行木質明信片以來,來自港、日、韓、澳洲的觀光客買了寄回國,更有一對男女因為買了木質明信片而邂逅、進而相戀,決定攜手共度一生。婚前還特地跑到奮起湖再買一張木質明信片,寫信祝福自己。

樂於服務、助人的麥正治,在奮起湖突破許多障礙,帶領傳統產業復甦、觀光事業發展,自己卻過著清貧的生活,寧願當個憨人。「看到客人高興,看到村民高興,我就高興。」在他奮起湖的山居歲月裡,同時存在著欣慰、喜悅和追求自在圓滿的人生意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20289
今天的台灣英雄:張振華視障做公益心不盲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4/20090412021762.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張振華視障做公益心不盲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4-12 08:08
    
(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12日電)17歲正當滿懷憧憬,似乎一切美好時,一場工廠意外奪走了張振華雙眼的視力,不認輸的他,因著父親一句話,「活著就是一種責任」,如今自立更生、做公益,不輸正常人。

民國64年次的張振華,看起來蠻健壯,戴起墨鏡還真有型、很「man」。他戴墨鏡卻不是為了造型,出門時妻子亦步亦趨隨行,也不只是夫妻恩愛而已,而是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故事。

張振華是雲林縣大埤鄉人,在家排行老二,有1兄2妹,他說,小學3年級就打工幫忙家計,即使挑糞尿的低下工作都做過,國中3年級時因父親罹患肝炎而輟學照顧,在桃園一家工廠當學徒。

為了支付照顧父親的生活費、醫藥費、租屋費,還要寄錢回老家給母親,他兼了多份工作。他說,當時就像近來當紅的一齣電視劇中兼差好幾份的男主角,只是他沒有男主角五官健全的幸運。

17歲那年,他遭逢遽變,工廠內一個近1000公斤的高壓電箱掉落,正好砸在他的右前額,他七孔出血、眼球外暴、鼻梁骨斷裂,送醫急救,一度垂危,醫生極力搶救後幸運撿回一命,但也從此右眼全盲,左眼視力不到0.03,只能看到微光。

重創後的張振華,即使東西拿到眼前,也是影像模糊。他說,治療期間,不只視力模糊,全身癱瘓、失能,還一度失憶,後來是「在破碎的模糊印象中組合記憶,在受損的身體功能中勉強存活。」

救回一命的他,留下左眼黃斑部病變、水晶體異常、為導流腦部皮下水分而在體內安裝引流管等後遺症。他身心受到重創,心情極度低落,「如果那時能拿到農藥,會馬上喝掉,一了百了。」

後來身體逐漸復原,心情卻仍在谷底。張振華說,84、85年間,整天抱著收音機聽吳樂天廣播廖添丁的故事,後來經朋友約出門唱歌解悶,發現自己喜歡歌唱,開始不斷練習,曾在民歌西餐廳駐唱兼差。

張振華因為唱歌找到「生命的出口」;他說,那時生活完全失去目標,「還好有朋友,才有希望」,因為朋友的鼓勵,雖然雙眼殘廢,但他心想,「眼盲也是一種不同的享受,有機會創造更多的不可能。」

當時愛聽他唱歌的粉絲張惠卿,後來成為他的妻子。兩人在民國86年結婚,一路攜手,鼓勵相行,為他打點生活上一切需要,還生下一雙活潑健康的子女,現在女兒就讀小學5年級,兒子就讀小學1年級。

除了專精歌唱,張振華還參加按摩的職業訓練課程,加上先前曾跟隨老師傅學習推拿、武術等技藝,通過行政院勞委會檢定,成為合格按摩師,並結合志同道合朋友,在斗六開設按摩中心,定期為安養中心老人家公益按摩。

張振華在按摩工作之餘,又投入公益演唱,回饋社會。他說,92年開始參加殘障歌唱比賽,雖然成績不理想,但樂此不疲,在一次因緣下,投入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雲林分會志工行列,開啟了人生的另一歷程。

民國96年,他參加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馨情金嗓K歌傳情」卡拉OK歌唱比賽,勇奪全國總冠軍,成為鼓勵犯罪被害人與家屬走出陰霾的新模範,又擔任雲林地檢署「反毒大使」、「反賄選大使」,活動表演、勵志演講的邀約紛至沓來。

從工安意外受重創後,張振華一度心情鬱卒,不喜歡開口講話,如今藉著一雙巧手按摩「抓龍」,打開許多人身體上的鬱結,並藉著好歌喉,唱出感人肺腑的歌聲,打開人們心靈之窗,交互輝映出生命燦爛的美景。

他說,求學階段老師諄諄教誨,並在他輟學後不斷關心,讓他從失落的邊緣走回來;身體復原階段有妻子的鼓勵相隨;父親臨終前又叮囑,「活著就是一種責任」,這都是他堅強活下去的動力。

身為殘障人士,張振華認為,「不應依賴社會的同情心,而忽略自己的能力,甚至劃地自限,或者認為社會應該同情我,因為,沒有人『應該』可憐殘障者。」殘障者建立正確心態相當重要。

但是他也希望,「社會的正常人,對殘障人士要有更多的同理心,多注重殘障心理教育、心理建設的課題。」他曾經受邀活動表演,原本講好酬勞幾千元,最後卻只拿到幾百元,「能做多少就盡力做多少,沒什麼好計較那麼多,能活著、能做些事,已經很珍貴。」

憑著對唱歌的興趣和天份,加上朋友的協助,張振華新近完成自編詞曲的台語歌「雲林好所在」,將雲林縣20鄉鎮市的鄉土特色與農漁牧特產,全部寫進歌詞中,爵士加搖滾曲風,公開發表以來,相當討喜,引起熱烈迴響,還儼然成為雲林的縣歌。

「雲林是一個農業城,青菜水果真出名。」「天清地水好心晟,好山好水攏治這。」「雲林的人情味尚出名,大家一定要來這。」視障歌手張振華藉著歌聲,唱出身殘心不殘的精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20287
今天的台灣英雄:魏德聖辛酸藏在海角幕後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4/20090411984280.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魏德聖辛酸藏在海角幕後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4-11 08:05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11日電)「我覺得自己很棒,我就不相信我不行!」原本沒沒無聞的導演魏德聖,借貸完成電影「海角七號」,成為台灣影史上的國片票房冠軍,寫下一頁傳奇;最初夢想「賽德克‧巴萊」也將開拍,迎向全新挑戰。

拍攝「海角七號」前,魏德聖一心要將以霧社事件為背景的「賽德克‧巴萊」搬上大銀幕。2005年借貸新台幣200萬元拍攝5分鐘試拍片,雖然令人驚豔,但因知名度不高,資金籌措到處吃閉門羹。

為了生計,他必須暫時擱置夢想,靠著拍攝電視劇、廣告養家活口。

身為基督徒,此時的魏德聖除了上帝,什麼也沒有,有的只是內心深處對「賽德克‧巴萊」的執著。「我覺得我很棒」、「我不相信我不行」、「為什麼我沒有機會?」無數個午夜夢迴、多少次獨處時刻,他內心吶喊著。

他常跪坐地上禱告「請給我該得到的,請給我我所欠缺的…」,神沒有回應他。他繼續呼求神,「請你決定我該如做」、「請你祝福我」,他深信每次失敗的背後必定有上帝更大的祝福。

有一天,魏德聖突然醒悟,當一條路一直走不通時,是不是該轉個彎了?

他決定改弦易轍,先拍攝音樂愛情電影「海角七號」,希望靠著「海角七號」翻身,才可能有「賽德克‧巴萊」。但問題又來了,「你不能做啦」、「你會失敗」、「你會輸得很慘」,反對聲浪排山倒海而來。

魏德聖納悶,「為什麼是失敗的人告訴我什麼不能做,而不是成功的人告訴我什麼可以做?」他想對那些唱衰他的人高喊,「我需的是幫助,為何你不幫助我,讓我不慘?」但就連父母和摯愛的妻子,夾雜在眾多反對聲中,也難以伸出援手。

魏德聖獨排眾議,他告訴自己,自己不是演員,不必坐等機會,「我是拍電影的人,得天獨厚,我可以創造機會。沒錢,有人;沒人,有劇本。機會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尤其別人不看好的事,意味他們不敢做,這也代表我們沒有『天敵』,我們的競爭者只有自己。」

想要成功的決心,強烈到魏德聖無視所有反對意見,「在口袋裡沒有半毛錢的情況下,5000萬成本的電影就這樣開拍了」。

雖然魏德聖有把握把「海角七號」拍得好,卻沒有把握一定賣座。他分析,如果電影「叫好又叫座」,肯定還有機會拍下部電影;「叫好不叫座」或「叫座不叫好」,可能還是會有機會;若是「不叫好又不叫座」,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以背水一戰的決心,這部描寫恆春小人物故事的「海角七號」終於開拍。魏德聖要讓觀眾看到不一樣風格的台灣電影,他不放棄每一個鏡頭,用心打造每一個角色,細膩鋪陳所有的情節。

電影完成了、上映了,笑中有淚、淚中帶笑的故事牽動觀眾的心,「你看『海角七號』了沒?」成為2008年的熱門問候語,在台灣上映4個月來,創造5億多元的票房,名列台灣電影史上票房第2名,僅次於西片「鐵達尼號」。

這個大成功遠遠超過魏德聖當初所求所想,「海角七號」帶來名利雙收,一夕成名卻沒有沖昏魏德聖,他念茲在茲的仍是史詩格局的「賽德克‧巴萊」。

「海角七號」的叫好叫座,果真為「賽德克‧巴萊」帶來機會,國際大導演李安、吳宇森等人也都表達對這部電影的支持,資金也有了著落,前置工作緊鑼密鼓進行,預定10月開拍,魏德聖最初的夢想就在前方。

走在夢想的路上,魏德聖依然小心翼翼。今天的他還是騎機車上下班,也常搭捷運,面對成名後的不便,雖然有些不習慣,但已學著調適。他說,為了爭取自己的機會,這些不自在是必須付出的代價,沒得選擇的。

台灣民眾去年幾乎都在瘋「海角七號」,不少人認為是對當前不景氣氛圍的一種寄情。對於台灣現狀,魏德聖感慨表示,台灣有太多的人、花太多的心思在政治和經濟上,台灣人只有賺錢、併購、擴大版圖和選舉可以做嗎?「每個人年少追求的夢想在哪裡?」

曾有人打算邀請他參選立委,魏德聖覺得莫名其妙,「難道我做了想做的事,就要為他人做我不想做的事?難道台灣除了政治,沒有其他?」他認為,「上帝創造人,為每個人安排了鋤頭開墾自己的田地,我的鋤頭就是拍電影,就好像歌手的鋤頭是他的喉嚨一般。」

魏德聖的田地就是電影,「我要繼續完成想講的故事」,除了「賽德克‧巴萊」,他想講述的故事還有「台灣三部曲」。他也說,講完了想講的故事,或許就到了自己的極限,那時就讓別人來執行他們的夢想吧!

「人的一生之中,如果有一件事可以讓你講述一輩子,那就值得了。即便這件事在人生旅程中只有短短5分鐘的呈現,你這一生也就夠了!」堅持信念,勇敢追夢,魏德聖的創作能量絕對不只5分鐘,他還有好多精采故事要繼續講下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12765
今天的台灣英雄:身障家族奮力工作擊不倒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一杯飲料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4/20090410944453.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身障家族奮力工作擊不倒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4-10 08:00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10日電)南投縣埔里鎮清潔隊的「團團」與「圓圓」一家5口,卻有4人不幸智能障礙,謀生不易,但是沒有倒下,他們參加了環保署的短期促進就業,現在三餐溫飽,還能存錢準備買洗衣機。

團團和圓圓是一對重度和輕度智能障礙的兄弟鄭文昌和鄭文勝,曾與父親一起拾荒為生,現在他們是埔里清潔隊的工作人員。兩人外型胖胖,臉上總是帶著微笑,同事搭著貓熊熱潮,幫他們取了團團、圓圓的綽號。

團團、圓圓兄弟一家共有5個人,擠在11坪的兩層矮房中。家中只有爸爸沒有領取殘障補助,媽媽是中度智能障礙、么弟是極重度智能障礙。團團可以做簡單的工作,會簡單的口語表達;圓圓是除爸爸之外,家中最能賺錢養家的成員,也是「主廚」。

讀高工資源班時,圓圓曾經透過學校牽線,在餐廳洗盤子,擦桌椅,但老闆嫌他動作慢,不想僱用。圓圓沒有因此放棄,在社福機構協助下,一度到餐廳洗盤子,後來轉往金紙廠負責折元寶,兩人一天有新台幣1000元左右的收入,加上殘障補助津貼2萬2000元,勉強可以度日。

無奈大環境不景氣,金紙廠業者外移,兄弟離職後,跟著父親拾荒。一開始他們很難過,尤其大太陽下連續工作幾小時,汗水讓全身黏黏的,憨憨的外表與不靈活的動作,成為小學生拿石頭丟擲的目標。

圓圓一度不想撿拾廢紙箱、寶特瓶和罐子,但是為了生活,還是硬著頭皮上路。他說,最難過的不是被打,而是常被罵「智障、白痴」,甚至其他拾荒業者也會來搶地盤,令他們很難過。

父子一起拾荒,靠著撿紙箱、寶特瓶罐等,一天還可以有200元到300元的收入;但是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資源回收價格崩跌,一天下來收入不到50元,「連買個便當都不夠」。還好有熱心的幼稚園老師,每天中午都會送飯菜來,解決他們家中吃的問題。

失業在家,拾荒又不夠生活,圓圓開始努力找工作,但四處碰壁,日子很不好過;爸爸申請加入環保署「短期促進就業措施-資源回收計畫」,幸運地有了新工作。

有工作可以做,圓圓非常高興,每天一早就向清潔隊報到,上班時間還沒到,就已穿好背心準備工作。圓圓負責將燈管的紙套剝掉,將燈管電線拆除,再交給團團排整齊,兩人合作無間,還負責分類筷子和酒瓶等。

圓圓說,「習慣了臭味以後,反而覺得有成就感」。回收的工作有辛苦也有快樂,很累的時候,他想到家中需要錢,就會繼續撐下去。

團團比較無法與人溝通,都是圓圓帶著他,叫他做什麼就做什麼,兩人動作比較慢,做事卻一點都不馬虎。中間休息時間一到,還會提醒帶隊的阿姨該休息了,圓圓常常投幣買汽水給團團喝,兄弟情深。

對於現在的家境,樂觀的圓圓說,「還過得去」,至少要買生活必需品都還可以買,也可以看醫生,不像以前,連健保卡都沒有的時候,媽媽總是要跪著求醫生,等到有錢以後再還醫藥費。

圓圓的條件不比一般人,但他沒有自暴自棄,也有一個簡單的目標。他很珍惜短期清潔隊員的工作,他說,不管是什麼工作,他都很願意做,而他現在最大的目標就是存夠錢,為家裡買一台新的洗衣機。活著,就有希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12750
今天的台灣英雄:余育銘紅牌看護償債見藍天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4/20090409905035.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余育銘紅牌看護償債見藍天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4-09 08:12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9日電)為了償還上千萬元債務,曾任外商藥廠主管的余育銘放下身段,到醫院做看護,為病患拍背擦澡、清理穢物。再怎麼辛苦,他都不喊累,也沒有放棄熱愛的發明夢,終於等到研發有成,國內外廠商上門洽談合作商機。

余育銘2003年從外商藥廠主管職退休,原本生活無虞,卻因投資失利,吃了官司又虧了老本,不過,他都沒有倒下,只是轉頭換了個身分:到醫院做專職看護。

別小看這位年近60、入行不到10年的看護,余育銘夫妻可是台大、榮總知名而且搶手的看護,許多名人家屬都指名要由他照顧。

一位「三管」(插著鼻管、胃管、導尿管)病患的家屬說,病患先前嚴重的肛門傷口,換成余育銘看護後很快復原了。另一位病患家屬也說,家人因為久病體虛,皮膚脫皮嚴重,也在余育銘的照顧下不再脫皮。

談起這些事,他只笑笑地說:「我會變魔術啊!」

余育鉻照顧病患當然不是靠魔術,他靠的是過去藥廠工作累積的專業,勤快、肯做、笑臉迎人的態度,以及發明人永遠樂觀、積極面對問題的性格。

沒錯,余育銘從年輕時候就是個熱愛研發的發明人,也是中華民國發明協會成員,兩度獲得德國紐倫堡發明獎銅牌。他發明了「浴廁自動定量消毒器」、「浴廁水箱定量消毒器」;可惜這些雖然對於公共衛生頗有助益,卻未獲得台灣市場的青睞。

從外商藥廠退休後,余育銘與人合作生產自己研發的產品,不料出了狀況,臨時需要修改設計,合作對象明明知情卻不承認,反告他詐欺。這件官司余育銘最後雖然勝訴,投資了新台幣上千萬元的生意卻沒做成,全成了負債。

這年,余育銘50歲,3個孩子都還在念書。面對龐大的債務,夫妻倆只能四處借錢、努力做工賺錢,他們做過清潔工、建築工人;後來雙雙取得執照擔任看護,既能賺錢還債,也能助人,符合兩人長年茹素行善的人生信念。

做什麼像什麼,余育銘當看護不怕累,只要有任務就去做。他把過去在藥廠學來的專業帶入看護工作,加上茹素30年的修為,照護患者沒有分別心。遇到問題,例如如何改善患者的褥瘡,他就發揮發明人的精神,想辦法解決。

余育銘說,他知道這個年代,「不少有財力、有身分的子女,無法為自己父母把屎把尿,我就是用心做,患者的心也會安妥些。」

生性活潑的他,嚴肅的話說不了兩句,立刻又笑著說,做看護很好,「可以做好事,又可以有收入還債啊。」

這幾年,余育銘夫婦的生活過得很簡單、很樸實,但很耗神,夫妻倆卻沒有抱怨一個字過,他們臉上最常出現的神情只有兩種--笑臉及認真的表情。

如今,余育銘欠下的債務已還掉大半,大女兒已經29歲,兒子跟小女兒也都是大專生了,肩上的重擔漸漸減輕。更可喜的是,他投入逾20年研發的「自動集灰板擦」也終於發展成熟,向經濟部申請專利,並有國際知名大廠前來洽談合作。

說起這個不需拍打即可自行收集粉筆灰的板擦,余育銘可開心了;他生平花費最長時間研發的這個板擦,已通過美國、日本、法國及台灣專利審查,正在等待核發證書,國內也有廠商一口氣向他訂購30萬個板擦。

雖然國際大廠有意買斷專利,他則傾向合作銷售,而非賣斷,希望讓研發之路可以從商機經營中綿延發展下去。

當前大環境不景氣,很多人失業,甚至失志、消沈。不多話的余育銘說,「問題發生了,就是得去解決」,他和太太到了4、50歲還做清潔工、建築工人、看護,只要是正當工作,沒有什麼不能做的,最重要的是認真去做每一件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12747
今天的台灣英雄:泰北遺孤李紹文逆境突圍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4/20090408862793.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泰北遺孤李紹文逆境突圍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4-08 08:00
    
(中央社記者黃名璽台北8日電)出身泰北的國軍遺孤李紹文,從來台灣念書到找工作,不斷面臨困境,也不斷靠自己突破逆境,秉持「人要創造出自己被利用的價值」,終於在台灣完成大學學業、取得身分證,開創「新台灣人」的天空。

李紹文32歲,身為中華民國國民「資歷」只有3年,投身壽險業不過2年,卻已是南山人壽保險公司的小主管。面臨這一波金融海嘯衝擊,金融保險業受創最重,他卻處之泰然,除了去年業績佳、保戶續保率高,未對他的業績造成影響,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從來不把逆境當逆境」。

李紹文外觀跟一般台灣人沒什麼差別,但比同年紀的人看來更為「成熟」,他有著類似電影「笑傲江湖」雲南姑娘藍鳳凰的腔調,一般人很難想像他坎坷的成長過程。

1977年在泰國北部出生,父親在李紹文2歲時過世、母親在他快12歲時罹患膀胱炎,卻因沒錢就醫離開人世,「從那時起,我覺得窮是罪惡」。

沒有被父母雙亡的打擊壓倒,李紹文國中沒畢業就到當地礦場當礦工,賺到一點錢供自己把國中念完,參加台灣僑務委員會的海外聯招,考上台北市立大安高工。

來台念書辛苦的地方不光是學業。李紹文在台灣舉目無親,生活花費必須靠自己賺,寒暑假每天凌晨2點到派報處夾報,一開始,沒有人願意讓一個滿口雲南腔的「外國人」加入,但他每天都來幫忙,自願把報紙從車上卸下、不領錢。

一連做了一個星期的白工,有一天他感冒沒辦法去,再出現時,大家紛紛問他「為什麼那天沒來」?「那個時候我終於體會到,人要創造出自己被利用的價值」,這個觀念,讓他到現在一直受用無窮。

他也曾在麻辣火鍋店打工,從一開始被人排斥、提防,到最後老闆要他擔任店長,他都視為是對未來創業難得的學習機會。「在當別人的員工時,老板要你掃地,你就好好掃地,未來你當老板時,才知道地要怎麼掃才會乾淨」。

李紹文民國86年來台時,拿的是在泰國買的假護照,居留期在高二時就過期了,他根本不敢去申請延期。「要說人生中遭遇的最大困境,我覺得還是申請中華民國身分證這件事」。

當時他寫了許多陳情函,希望能有人幫他。經過1年的無國籍居留證及5年的長期居留證,李紹文在民國95年終於拿到身分證,1年後入伍服役,去年剛退伍。

經過人生這麼多起伏,他堅信不論處於哪種逆境,「自己絕對不能放棄,因為天助自助者」。雖然現在金融風暴影響之下,許多人失業,「但我覺得失業的人都是心態問題」,明明就有這麼多的工作機會,怎麼還會有人失業?他認為其實是不願面對現實,不願工作。

「金融海嘯這個時候才分得出誰是黑馬,如果你堅持下去,你就是黑馬;如果你放棄了,可能就要重新來過了」。他希望每個台灣人都能跟他這個「新台灣人」一樣,「抱怨沒有用,現在就是努力做好你可以改變的事,不要去想那些你不能改變的事」。

在他看來,拿別人薪水過一輩子真的很辛苦,創業是他未來的目標。他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最基層的工作、最勞力的工作他都做過,到現在擔任一個小主管,他清楚每一個經驗對現在的他,都將是未來創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產。

面對這一波大環境不景氣,李紹文認為,任何行業都一樣會有起伏,就像「寒冬練功」,這時候更是展現你服務客戶、充實自我專業的最好時機,當景氣好轉,「就是自己的天下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12741
今天的台灣英雄:吳寶春麵包為寶享譽國際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4/20090407822753.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吳寶春麵包為寶享譽國際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4-07 08:06
   
(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7日電)高雄市河堤社區每天下午散發陣陣撲鼻酒香、純麥、桂圓、核桃香,甫從烤箱出爐的「桂圓酒釀麵包」,多層次口感令人齒頰留香。麵包師傅吳寶春不僅獲得2008年全球麵包大賽冠軍,這個苦盡甘來的「庄腳囝仔」也因此名揚國際。

吳寶春因為「冠軍麵包」而震撼台灣業界,也讓一個麵包可以賣到新台幣400元;他的故事說來令人動容。「桂圓酒釀麵包」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吳寶春自信的說,「用心研發就值得細細品味」。

2008年3月,當一個「庄腳囝仔」站在巴黎世界盃麵包大賽頒獎台上,手持冠軍獎盃時,他激動得濕了眼眶。多年來對老天爺的怨懟也獲得解放,心裡想的盡是對去世多年的母親的思念與一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吳寶春現在的目標是努力的認真研發,再挑戰2010年的世界盃麵包大賽,希望如願籌措到新台幣1000萬元,以母親之名成立基金會,協助與他有相同遭遇的人。

瘦小的吳寶春來自屏東龍泉鄉,國中學歷,8個兄弟姐妹全靠寡母雙手打零工拉拔長大。當麵包學徒是迫於環境及經濟因素,會有今天的成就,他說,「全憑著一股對麵包的執著與立志要出頭天」的意志力。

因為「冠軍麵包」而成為台灣之光,名揚世界,現在吳寶春不再抱怨老天對他與家人的不公平了,也因為有了世界冠軍的光環,他開始計劃未來,決定這一生要與麵包為伍,當個出色的「烘焙王」。

吳寶春說,歐式麵包其實是法國人的強項,東方人雖然也喜歡品嚐洋玩藝,不過吃慣饅頭的人總還是擅長於蒸籠式的蒸煮技巧,比較難以掌握麵包烘焙的火候及溫度,往往略遜老外一籌。但他不斷汲取歐、美、日本的烘焙技巧,以一個無名的東方麵包師傅竟然在2008年世界麵包大賽挑戰50多個國家代表而嶄露頭角。其背後的努力、鑽研,實有不為人知的一面。

靦腆、木訥的吳寶春只要談到研發「冠軍麵包」的歷程,雙眼就亮了起來,滔滔不絕的從湯種、中種麵包的發麵經過說起,尤其強調保留老麵溫度控制的重要,馬虎不得。

談到麵粉的選用、發麵時間、烘焙時間的控制等等,吳寶春變得嚴肅、表情認真。他說,參加巴黎麵包大賽時,就是因為重視老麵,才以保麗龍盒攜帶了老麵糰搭飛機直奔會場,唯恐老麵的發酵時間過頭,影響麵包品質和口感。

桂圓乾是他小時候難得吃到的好食材,因為家境清苦,只有補冬、過冬的桂圓糯米粥才能吃得到;至今桂圓乾仍是他心中難忘、好吃的上等食材。每每桂圓乾一入口,他就想起終身勞苦的母親。他用這樣的心情調製桂圓乾之外,又想到要製作出可以擄獲歐洲人的特色麵包,便無法迴避他們最愛的紅酒,所以他在桂圓麵包加入紅酒提味。

「桂圓酒釀麵包」用心之處在於發麵摻入紅酒後於20度的冷藏室置滿12個小時,再加入桂圓、核桃等餡料烘焙5個小時。由於繁複費時,一天最多產量是300個,如果消費者沒有事先預訂,恐怕無緣品嚐。

這種麵包散發陣陣酒香,夾著桂圓的濃郁滋味,正是吳寶春要呈現的一種中西合璧的創新口感。果然,它讓吳寶春揚名世界,他的聲名與「好吃的麵包」劃上了等號。

「冠軍麵包」現在聲名遠播,一個400元的「桂圓酒釀麵包」成了高雄人的最佳饋贈伴手禮,高雄市長陳菊正是冠軍麵包的代言人,常常訂購送給親朋好友。

吳寶春知道「一技之長」的重要。他說,困頓的家境讓他沒有好的求學環境和機會,幸好因為有了一技之長,他的夢想無限。他目前並受聘高雄餐旅學院及和春技術學院授課,也是多家知名麵包坊的顧問。

為了挑戰2010年的世界盃麵包大賽,吳寶春用更多的時間汲取、研發烘焙技巧,開始認真學習日語、研讀微生物的知識,了解菌種與發酵的時間控制,盼更精準的掌握發麵時間。

看似簡單、無奇的麵包製作,在吳寶春的世界裡可是很大的學問。他不斷研究,也涉獵其他專業知識,並欣賞古典音樂,希望培養麵包的創意靈感,豐富麵包文化內涵。

看他認真的揉著麵糰,旁邊的烤爐散發出陣陣的奶油和麵包香;吳寶春仍在精進他的手藝,盤算著2010年的麵包大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12736
今天的台灣英雄:外配陶玥菱肯學獨撐家計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4/20090406785447.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外配陶玥菱肯學獨撐家計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4-06 08:08
    
(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市6日電)30歲的外籍配偶陶玥菱,9年前從越南胡志明市嫁到嘉義,原想能過好日子,結果丈夫遭裁員,自己只好賺錢養家,當過早餐店員、送便當、洗碗,深刻體驗台灣人「愛拚才會贏」的精神。現在她在理髮店當學徒,希望未來能開一間理髮店,照顧全家人。

「我先生只能打零工賺錢,工作有一搭沒一搭,只好硬著頭皮出外找工作。」陶玥菱談起剛到台灣前幾年的經歷,語言不通,中文字又看不懂,根本找不到工作,但是家裡實在缺錢,回想那段苦日子,至今還印象深刻。

她說,還好婆婆相當明理,加上夫家大姐的支持,她晚上到國小上外籍配偶的國文教育課程,經過3年學習,除了順利取得國小的學歷證明外,國台語也精進不少,與人溝通沒問題後,這才找到工作。

陶玥菱一開始只在早餐店打工,每天清晨4時就起床出門,直到中午下班,但兩個孩子漸漸長大了,家中開支增多,中午又到自助餐店送便當、洗碗,1個月合計新台幣2萬多元收入,勉強餬口,下午再與越南同鄉學習化妝品直銷,希望多賺一點錢。但是她在台灣沒有人脈,加上是越南人,直銷生意根本無法經營。

就這樣連續4、5年,每天都是清晨4時起床出門,身體實在受不了,後來覺得學習一技之長,未來生活才會有保障。在親戚引薦下,她到理髮店當學徒,經過9個多月的學習,從剪髮、洗頭、修臉、做臉,甚至染燙,技術非常專精,再過2個月,理髮店的老闆,就要升她當師傅。陶玥菱希望將來開一間理髮店,照顧全家人的生活。

陶玥菱特別牽掛她在越南故鄉的母親。她說,母親洗腎好幾年,日前越南家人打電話到台灣,告訴她母親身體不適住院,但她沒有多餘的錢買機票回越南照顧母親,僅能透過電話關懷,無法親返越南盡孝心。講到母親的狀況,她眼眶泛著淚光,只能希望,再隔幾年,有能力一定時常回越南看母親。

在台灣生活不盡如意,一度還過得困苦,但是陶玥菱的兩個孩子帶給她莫大的安慰,因為就讀國小一、二年的兩個兒子,考試都名列前茅,大兒子月考還考過全校第一名。

她在越南有高中學歷,但在台灣只能教孩子一些基本知識,遇上難度高的語詞,她也不懂,丈夫也不會教孩子,只好把兩個兒子送補習班學習,這又加重家中的經濟負擔。她知道這是必要的負擔。

陶玥菱原名「陶氏垂莊」,21歲嫁來台灣,在台灣生活9年,這些年來她已深深體會台灣人常掛在嘴邊的「愛拚才會贏」的道理。

她說,經濟不景氣,不要怕失業,年輕人只要勤勞、不怕吃苦,一定有工作可以做。她也建議嫁到台灣的外籍配偶,不要封閉在家中,腳步要踏出去,融入台灣的社會;而外籍配偶的夫家,也不要限制她們與外面溝通的機會,至少要讓外籍配偶去學校讀書。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8713
今天的台灣英雄:辛麗莉台灣媽珍愛身障囝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0904/20090405750919.html
今天的台灣英雄:辛麗莉台灣媽珍愛身障囝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4-05 08:05
   
(中央社記者趙宏進台中縣5日電)德國籍傳教士辛麗莉(Lilly Singer),40多年來無怨無悔,照顧遭遺棄的視障及多重障礙孩童,將大半輩子的青春歲月奉獻台灣大地,全心珍愛處於弱勢的台灣「身障囝仔」。

現年71歲的辛麗莉,自教會護士學校畢業後,26歲那年,台灣因小兒痲痺症流行,需要護士;她接受了教會的指派來台迄今,從此,台灣成為她的第二故鄉。

初到台灣,她分別在花蓮畢士大小兒麻痺養護院、屏東教會養護院、新莊市樂生療養院等地共服務18年,她還記得當時來台,很多小孩罹患小兒痲痺,山區小孩得不到照顧,看了真是鼻酸。

她一口流利的台語與國語,就是在花蓮時花了2、3年時間學習奠定了基礎。她喜歡用台語與人交談,認為這樣子特別親切。

辛麗莉後來轉往台中縣大雅鄉惠明學校,照顧視障與多重障礙的孩子,長達20餘年,直到 5年前退休。回德國一陣子後,又因為割捨不了這些盲童,重返惠明幫忙。

惠明學校是由德國基督教惠明盲人福利會於民國50年初創辦的特殊教育學校,專門收容全台視障及聾、盲、啞、智能不足的多重障礙孩童,其中很多是其他學校或社福單位轉介而來,目前收容154位院童。

在惠明服務,辛麗莉是傳教士、是護士、也是學校的督導。她親切隨和,但是在生活細節上,可以看得到德國人「嚴謹與紀律」的性格;融合著愛心耐心,像一位慈愛的嚴母,親身示範、苦口婆心,不斷教育改變這些特殊孩童千奇百怪的習慣或不當行為,把每位視障學生照顧得無微不至。

40年前,當時年僅 6歲、患有嚴重弱視、自閉症的菲律賓籍盲童珍娜 (Tina),被醫師診斷患有特納氏症候群,筋骨很鬆、容易脫臼,父親對她從小不會說話、成長緩慢感到束手無策。她隨著現任惠明學校董事長陳淑靜來台灣,入住惠明盲童育幼院。

辛麗莉以「袋鼠袋」的方式教育珍娜,每天傍晚下課後把她抱在懷裡,每次一個鐘頭,花了一年時間擁抱,珍娜的自閉症終於得到良好改善,在惠明一待數十年。

來自台北一家孤兒院的小慈,是又盲、又聾、又啞的多重障礙兒童,無法控制大小便,令人同情憐愛,辛麗莉同樣無微不至,不棄不離的照顧她長大成人。小慈7歲到惠明,一待就是27年,現在已經34歲。

還有 5歲就來惠明的盲童王展偉,現在已經36歲,剛到的時候還不太會走路,目前被訓練成為一位手風琴、薩克斯風、打鼓的高手。

王展偉充滿自信的說,會這麼多樂器,除了自己有興趣、喜歡摸索學習,也感謝老師的耐心指導,他更謝謝辛麗莉的細心照顧,「很謝謝她、很感恩,她若離開,我們會捨不得。」

辛麗莉最大願望是讓「殘障者能夠生活的有尊嚴,讓所有的殘障者都有工作做。」在她努力奔走下,惠明成立庇護工場;工場與學校分開,孩童學習做簡單的手工,如串珍珠項鍊、做卡片、編中國結等。她說,「看到他們高興,我也就很高興。」

由於辛麗莉為視障及多重障礙孩童的付出, 5年前,台中縣長黃仲生特別頒贈榮譽縣民狀,表彰她的貢獻。她也曾經獲選「讀者文摘亞洲啟迪楷模台灣區特別組代表」,這是她從青絲變白髮,於退休返國之前所獲得的殊榮。這次甄選首次橫跨亞洲四地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共選出12位,辛麗莉就是台灣獲選三名代表之一。

在惠明服務20年的視障者教養院主任周鳳雪說,「從辛麗莉身上學到很多,她很特別、很受院童的歡迎,把時間、金錢、心力完全奉獻,教導身障孩童從實做中學習獨立;她很會分享,自己也不居功,把一切榮耀都歸給大家。」

「她退休離開台灣 5年後,再度回到惠明時,沒有發出什麼聲音,做出什麼動作,但很多盲童一摸到她的衣服,就知道是她回來了。」周鳳雪說,辛教士與院童間這種情感的連結、那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感覺,沒有辦法去形容。

幾十年相處,已退休的前惠明學校校長陳麗玉說,辛麗莉「對這些身體殘障孩童的愛,不分國界,他們全都是她愛的對象,那一份真誠的心,很無私、非常自然,努力投入的精神,令人敬佩。」

辛麗莉不居功,她認為在照顧身障弱勢兒童,以及相關社會福利制度方面,「台灣做的沒有話講」、「台灣幫忙這些孩子很多、做的很好。」對於台灣,辛麗莉已有深厚感情,將台灣的盲童視為自己的孩子,加以照顧愛護,數十年來,默默奉獻,她比台灣人更愛台灣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8710
頁/共1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