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客家建築概述
台灣客家建築風格和中原截然兩異,整體而言,台灣的客家建築從中原帶來了家神祖先信仰,確立了「宗祠」、「家廟」、「公廳」等客家特殊建築類型。在空間表現上,具體呈現在「公廳」與「禾埕」,這一虛一實的2個空間所貫穿串聯的組合,「日字廳、曰字井」,形成了「家族昌盛」的象徵意義。
在材料的運用上此採因地制宜(從精神的層次言之,也是延續中原之傳統),用泥土、用火磚、用木、用竹,皆以建築物的在地資源優先考量。在色彩美學上,創造了與中原「白牆烏瓦」不同的審美觀,且吸收閩南「紅磚紅瓦」的風格。在空間格局的設計上,一方面堅持著公廳的家族性公共空間的規矩,另一方面也因地制宜形成南北分殊、西東各異的在地化客家建築風格。
著名的新竹縣北埔天水堂姜屋、屏東縣佳冬蕭屋、六堆夥房與美濃菸樓等客家傳統建築,都可見到台灣客家建築落地生根的軌跡。在客觀的空間文化的欣賞上,也結合不同地區與家族的產業型態,瞭解每個在地客家建築的價值所在。
如北台灣因為清末、日治時代初期樟腦產業之故,建築從農業型態的居家模式轉變為與其他族群更緊密互動的多元產業生活空間,紅磚的運用結合中原宗族空間的營建文化,塑造出極為優異的客家庄建築美感。
南台灣最具特色的空間形式,應可說是創造了正身與橫屋之間的「廊間」(或稱廊仔),相當程度的反映了中原所未有的熱帶性氣候生活空間需求,相當開放的空間(3個經常不關闔的門、2個室內間門、2個透空式窗戶),為家庭內客廳、灶下或餐廳等主要生活核心。深具在地風味,值得拜訪。
客家建築結構
1.正廳
位於正屋中央屬於家族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間,通常僅用來祭祀祖先,鮮少供奉其他神明神位。相當注重風水理念及格局採光,正廳便是取決位置座向的重要關鍵,也是相當講究的空間,為建築中最重要的精華。
2.間仔
臥房客家人稱為「間仔」,其正面全都直接開向外,以利於通風採光,但為求其空間隱密性,通常都會在門上掛上竹簾。
臥房有輩份之分,依傳統的左尊右卑排列,祖堂旁左側第1間為當家主事者居住之處,而祖堂旁右側第1間則是最年長者的住房,將來要繼位的長孫的住房在此宅的東方,位在前排橫屋的間廳旁左側第1間。若有伯伯、叔叔便分別以三開間為一房,按照輩份由左而右排列。
3.廊間
前廳橫向正屋與縱向橫屋交會的空間稱廊間,等於有多用途的作用,可做為起居室、會客室、餐廳。有許多門通往檐頭、橫屋廚房及後院,前後各開一扇大窗,增加內部空氣流通與採光,平時為居民生活起居的核心空間。由於正廳作為祭祀之用,並不當作客廳使用,因此廊間的功能便成為客廳,由於接近廚房,也被用來當作飯廳用,是一個多功能及用途的空間。
廊間又因基地因素可分為三種形式:當橫正屋基地足夠時,就會建成橫向的「直廊」;當縱向橫屋空間足夠時便會建成「直廊」;當縱橫兩向均受限時,則在正屋與橫屋交會處立柱,兩邊設門不設窗建成「方屋」。
4.廚房
由於客家人的生活主要以耕種農墾為主,因此大家族的民生問題便成為大事,因此早期的廚房空間都相當大,以應付家中多人吃飯的問題,廚房一般位於廊間隔壁,且多以廊間當作餐廳使用。廚房內都設置有大型灶台,平日用來燒洗澡水以及過年、過節時蒸年糕與粿,緊鄰大灶台側有小灶台,通常設有2個孔,用來煮菜及燒湯,燃料則以柴火為主。
5.浴室
一般由於熱水提供上的便利,通常位於緊鄰廚房的屋外,但並非主要空間,因此位於外部的小角落,卻也容易解決排水問題。
6.雜物間
用來存放農具、雜物或是當作穀倉使用,通常位於橫屋的最外一間。
7.家畜間
通常同時和廁所共築,方便處理排泄物以及收集當作肥料用,坐落的位置為在角落不顯眼處,位置相當隨意的隨著基地與需求設置。
8.禾埕
即由正屋與橫屋圍出的廣場,作為處理農作物、休閒、婚喪喜慶、舉行儀式的多功能公共空間。
9.天井
為前廳與正廳之間的開口,當陽光直射進來時,溫度上升會帶動旁邊建築的微氣候,讓整個空間的溫度達到調節而流通。一般在風水上的考量,鮮少種植植物及堆放雜物,以保持乾淨的狀態。
10.檐頭
即間仔與禾埕之間過渡的小走廊,作為室內外之間的緩衝區,可遮蔽烈日以及雨水,並減少陽光的照射角,避免陽光直射屋內。
11.閒廳
閒廳位於每組三間橫屋的居中位置,四合院中的閒廳位置則位於前廳部分,基本上被當作客廳之用,也被用來當作餐廳或起居室用。當家族分家後,次房便將生活起居空間轉至閒廳。
客家建築細部特色
1.屋頂轉溝
除象徵性的抬高造成層次之外,在正身與橫屋交接處的「轉溝」設計,即廊間正上方有一斜向接合處,讓屋頂順利排掉大量雨水。
2.化胎
又稱「花台」,胎為龍脈引進建築的位置,以凸起模樣的土堆讓它孕育的胎息,建築物才會有發展。從化胎進入建築內部的位置則稱為「土地龍神」,土地龍神又稱為土神。
3.門樓
通常在院落入口處加上形式簡單的門樓,為建築的出入口,即建築的門面。同時為內外區分的空間,客人皆由此進入。客家建築門樓屋脊造型以小燕尾及馬背為主,在門樓通常有石刻的宅院主人堂號。
4.石腳
在新竹縣竹北地區,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六家庄,該地區建築的石腳即採用當地的鴨卵石築成。石腳,是傳統泥磚屋的牆基,透過乾砌加上石灰填縫,創造傳統客家建築深度的美感。
5.敬字亭
客家人生性刻苦、勤儉,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對書寫後的字紙敬重有加。清代時在台灣的通郡大邑,或稍有開化的鄉里皆設有「敬字亭」(又稱惜字亭),以供鄉民焚化字紙之用。
6.門樓
清乾隆20年(西元1756年),美濃地區的居民為防敵人來犯,乃建此一高大門樓,這座門樓可說是高雄縣美濃鎮保持客家建築原貌,最具歷史的景物,在清道光年間庄民黃懹雲高中進士,在此題「大啟文明」為匾額之由來。
7.菸樓
美濃鎮溫暖潮濕的環境,提供菸草生長的有利條件。在菸葉採收期間,菸農將菸葉採收後,隨即送進菸樓中燻烤。菸農自菸樓底層送進大量熱氣,將吊掛於菸樓內的菸葉燻乾,而夾帶著菸香的熱氣便自屋頂氣窗散逸而出。
8.夥房
夥房是客家建築中的一大特色,為同一祖先下的親族住在一起,有雙堂屋、圍屋和圍籠屋形式,圍屋是屏東縣六堆地區客家建築中最具特色的形式,內埔曾屋是六堆客家規模最大,最具原鄉味的圍籠屋。
附錄:六堆的由來
清康熙60年(1721年),朱一貴叛亂時,高屏地區客家居民編制6支義勇軍,統稱為「六營」,亂事平定後,六營鄉勇解散,並將各營所在地稱為「六隊」,後以諧音稱為「六堆」,堆也有聚落之意,康熙皇帝為感謝客家義勇幫助平亂,特赦建「忠義亭」於西勢(現在的六堆忠義祠),奉祀先烈英靈為六堆的精神堡壘,因此,六堆精神即為「忠義」精神。
六堆在清代隸屬鳳山縣,日治時期屬阿猴廳或高雄州,1945年後美濃改隸高雄縣外,餘則隸屬屏東縣,故六堆鄉土非行政區域,而是同一族系的結合體。六堆分佈如下:
右堆:高樹、美濃、六龜、杉林、甲仙(部分)、里港武洛、旗山手巾寮。
前堆:長治、麟洛、九如圳寮、屏東市田寮、鹽埔七分仔。
中堆:竹田。
後堆:內埔。
先鋒堆:萬巒。
左堆:新埤、佳冬。
參考資料:《台灣客家文化》陳板、《六堆客家傳統建築之初探》鍾明樺、行政院客家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