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青春鐵馬向前行
市長:青春鐵馬向前行  副市長: 天天天開心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青春鐵馬向前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台灣風土人情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眷村文化(原載於部落格,恕不接受回應)
 瀏覽2,187|回應6推薦2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Da格子Michelle Tsai
A.L.

眷村是台灣特有的居住區域、生活型態與族群文化。此一系列文章,使網友們進一步認識台灣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459604
 回應文章
眷村文化之京劇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在民國40至50年代(1950年代初期至1970年代初期),為養活全家人,對每天從早工作到晚的眷村父母而言,休閒是難得的享受,平時的娛樂除了下棋、打麻將,或在樹下和左鄰右舍聊天外,三五票友(喜好京劇的人稱為票友)聚在一塊票戲(演唱京劇)也是主要的娛樂之一。

中國戲曲與古希臘戲劇、古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曲文化。中國戲曲源遠流長,秦、漢代有樂舞、俳優和百戲;唐代有參軍戲;北宋時形成宋雜劇,南宋時出現南戲,成為戲曲史上最早的成熟形式;元代的元雜劇,在戲曲史上佔重要的地位;明、清兩代,綜合南戲和元雜劇而形成了傳奇劇。

各地方戲劇種類不斷產生演化,逐漸形成360餘種風格迥異的地方戲劇,其中著名的有京劇、昆劇、粵劇、桂劇、湘劇、漢劇、越劇、滬劇、黃梅戲、川劇、滇劇、閩劇、黔劇、豫劇、河北梆子等。在各種戲曲中,影響最大的首推京劇和昆劇。

京劇又稱為平劇,已有200多年歷史,因其藝術形式較其他地方戲劇高,一般認為可代表近百年來的中國戲劇,因此又稱為國劇。京劇並非北京當地的戲劇,其主要聲腔是緣起於南方江西省及安徽省的「二黃腔」,流傳到湖北省後,又結合了流行於北方的「西皮腔」,整合成的獨立戲曲,因此又稱為「皮黃腔」。其原始起緣地區是江西、安徽、湖北省等地,實際上是長江流域的地方戲。

二黃腔約在1790年(清乾隆55年)被引荐到當時的首都北京,之後不斷接受昆曲、秦腔的精華,並吸收一些民間曲調,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在光緒時期達到成熟的階段。這當中固然是有許多藝術家貢獻了心力,但宮廷的提倡也功不可沒(如喜愛京劇的慈禧太后),使得京劇高踞各個戲劇之上。

京劇的舞臺表演藝術是具有規律化和規範化的表演方式,唱腔屬於板腔體,以西皮、二黃為主曲調,使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嗩吶等管弦樂器和鼓、鑼、鐃、鈸等打擊樂器伴奏。表演上唱、唸、做(手勢)、打(武術)並重。

京劇裡人物的角色,可分為生、旦、淨、末、醜以下5種類型:

1.生
生為男性角色,「小生」是比較年輕的男子角色;而掛鬍鬚的中年、老年角色稱為「老生」;會武藝,要表演武打的男角色稱為「武生」。

2.旦
旦是女性角色,包括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等。「青衣」一般指16歲到40歲且性格文靜的婦女角色;「花旦」指性格活潑的少女或少婦角色;「武旦」指習武的女角色;「刀馬旦」指穿鎧甲的女將角色;「老旦」是老年婦女的角色。

3.淨
花臉稱為「淨」,是用各種顏色所畫的臉譜,是取其的反意。臉譜藝術的功能在於使人一看到,就可分辨出是好人或壞人,紅臉代表赤膽忠心;黑臉代表剛正不阿;黃臉代表心計多端;白臉代表虛偽奸詐。

4.末
末角通常是京劇劇本裡面次要的老生角色。

5.醜
醜另稱三花臉,是指性格開朗,又愛逗笑取樂的角色,相當於馬戲團中的小丑,或地方戲曲中的丑角。

民國38年(1949年),國民政府遷移到台灣,也將京劇的藝術帶來,曾先後成立了多個戲劇學校如復興劇校、國光劇校(政府辦理)、大鵬劇校(軍方辦理)等以推廣京劇。但隨著時代潮流的改變,美國的流行音樂、好萊塢的電影、韓劇、日劇等外來文化,還有本土後起之秀的歌仔戲,都嚴重衝擊了京劇的地位,而有日漸式微的趨勢,該如何延續並推廣京劇,如今期待有心人的努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681014
眷村家庭娛樂之麻將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在眷村裡是最普遍、也最受喜歡的家庭娛樂就是麻將,從以前的克難小屋,到現今公寓式的高樓大廈,打麻將已成為眷村文化的一部分。

傳說麻將起源於明代,古稱「葉子戲」。由明末盛行的紙牌漸漸改變為骨牌的形式,流行於中國大陸廣東、香港,以及現今的台灣和日本,又俗稱為「麻雀」。

在民國40至50年代(1950年代初期至1970年代初期),由於物資缺乏,眷村生活艱困,甚至於1台普通的電晶體收音機都算是奢侈品,也因此沒有所謂的休閒娛樂可言,打麻將就成為抒發情緒的方式,也因此麻將在眷村文化中所佔的份量就是「有些家庭,從老到小,通通都會打!」

麻將雖成為抒發情緒的管道之一,但也有人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當時軍方為防止打麻將的賭博風氣蔓延,派出憲兵到眷村內取締,被抓到的人往往處以重罰,但打麻將的風氣在眷村中從未消失過!

麻將中的三元牌:紅中、青發、白板,有個有趣的說法,稱三元牌代表的是人們對升官發財的嚮往。中就是中舉(中解元、中會元、中狀元,稱為中三元);發就代表發財,中了舉,做了官,自然也就發財;白板就是做官要清白之意。有此一說,似乎還將麻將賦予崇高的意義,雖未必可信,但也無傷大雅。

在20、30年前,打麻將與賭博被畫上等號,因此甚至在家中打牌也都會被取締。現在麻將已成為許多民眾的娛樂之一,隨著電腦軟體的的多樣發展,「麻將軟體」早已不稀奇,麻將更發展為網路線上遊戲的。也有醫學報導宣稱,麻將可做為腦力訓練的一種方式,以減緩或避免阿茲海默症(Alzheimer,又稱老人失智症)的發生。當然,前提是不能打得太久,否則對身體有害。

任何娛樂都不可沉迷其中而不顧一切,當然麻將這平民化的娛樂也不例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5043
眷村美食
推薦2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catling
A.L.

道地的家鄉口味、紮實的材料以及便宜的價錢,構成眷村飲食的主要特色。

對很多居住過眷村的人來說,眷村的生活是充滿艱辛卻又美好的一段回憶。由於國共內戰失利,物資極端缺乏,國軍軍人待遇又不高,因此在眷村初創的日子一切從簡。貧窮,是大夥共同面臨的問題。但從另一角度來看,也因絕大多數的人與親友分隔海峽兩岸,眷村於是就成了軍人的新家,街坊上的鄰居成了他的家人。眷村內有南腔北調的口音,也有大江南北的地方小吃,彼此互相幫忙、互相依靠,同甘共苦的走過那一段充滿心酸及艱困的日子。

在那個年代,國民政府財政困窘,因此絕大多數軍人的待遇都很低,要維持一家大小的溫飽並不事容易的事,因此眷屬們大多會做一些家庭代工或販售小吃來貼補家用,於是眷村便開始成為大陸地方風味小吃的發源地。

中國人自古即有南米北麵的飲食習慣,台灣是以米食為主,撤退來台的國軍部隊中,北方人佔了很大部份比例,也因此為台灣在吃的方面注入了中國北方的麵食文化。

麵粉製品不但可做為主食,也可做為點心食用,一般而言可分成4大類:冷水麵、燙麵、發麵以及層酥麵。西式麵包店中的點心大多以層酥麵製成,眷村小吃則多屬於前三類,概略介紹如下:

冷水麵:
又稱涼水麵、死麵或呆麵,特性為筋性強(即韌度強)、色白、口感爽口。只要在麵粉內加入適當比例的冷水,就可揉成各種不同質感的麵糰。冷水麵糰適合水煮、煎烙、油炸,又分為有餡(如水餃、鍋貼)和無餡(如麵條、揪片)。此外,麵糊製品也很多,如春捲皮、淋餅、鹹蛋糕及銅鑼燒等。當然,冷水麵應用範圍最廣,即各式的麵條。

燙麵:
又稱沸水麵或溫水麵,其特性是筋性強、可塑性好、產品不易變形、成品易上色、口感微甜柔軟,適合煎、蒸、烙,如蒸餃、燒賣、蔥油餅、煎包等。

發麵:
將酵母摻入麵粉中揉成麵糰,等待一段時間後即為發麵,主要是使麵糰產生氣體而膨脹,進而產生酒香及特殊風味,可讓麵筋軟化以方便塑造形狀。麵包、饅頭、包子皆為發麵所製成。

在各地常見的眷村飲食有牛肉麵、饅頭、水餃、小籠包、牛肉捲餅、豆沙鍋餅、豆漿、油條、燒餅油條、韭菜盒子、水煎包、蔥油餅、蒸餃、鍋貼、烤鴨、糖炒栗子等不勝枚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467085
眷村文物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眷村的文物,讓第一代回憶起當年艱困的日子;第二代重溫在眷村成長的舊夢;第三代及後代體會到前輩們在眷村所留下的歷史軌跡。

無論是在新竹市的眷村博物館或是台北市的信義公民會館,我們都看到了眷村的過去,也看到了眷村獨有的文化。

在那個同仇敵愾,隨時準備「反攻大陸」的年代,眷村居民發揮了克難精神來因應物資的缺乏:砲彈箱成了置物箱、麵粉袋成了男孩們的內褲,從飛機上拆下來的報廢掛彈架成了椅子;廢鋁片成了鍋子、盆子、瓢子、椅子、蒸籠,甚至是尿壺;廢氧氣瓶改裝成飲水器,眷村人將物資的再利用發揮到淋漓盡致,在內外艱困的日子中謀生存。

而眷村精神是什麼?或許很難用簡短的語言或文字說清楚,看到眷村文物時,我們似乎已了然於胸。

置物箱:
陸軍M101型105mm榴砲的彈藥箱,木材厚實、作工細緻,常被利用來做為置物箱,此物品常見於陸軍眷村。

畚箕:
畚箕是利用鋁製品打造而成的,為空軍眷村的產物。

麵粉袋:
此麵粉是由聯合國所屬的世界糧食計畫署(WFP, World Food Programme)捐贈,上有「世界糧食方案」字樣,當麵粉吃完後,袋子再利製做成衣服,婦女們裁製的「中美合作」內褲,令許多人印象深刻。

鋁製洗澡盆:
空軍眷村村民利用軍機廢棄、剩餘的鋁製材料,以克難方式加以焊接、組合、修補成耐磨又耐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此鋁製洗澡盆即為其一。

鏟子等工具:
美製用品,為早期軍方的制式工具,是平時家居很好用的用具。

蒸籠:
這是空軍眷村的村民,利用軍機場報廢飛機的廢棄材料製成。

尿壺:
早期眷村普遍沒有私人廁所,多使用公共廁所,這是眷村居民共同的集體經驗與記憶,而尿壺是男性專用,使用材料為鐵皮。

克難飲水器:
利用報廢飛機的鋁製氧氣瓶改造製程的飲水器,為空軍眷村村民的創意。

檯燈:
早期眷村一戶只配1發個電燈泡,但為讓小孩子讀書,所以就自製檯燈座,接上電線,再加上燈炮,就成為小孩讀書或做家庭手工的燈光來源。

掛彈架:
原是在飛機上掛炸彈的裝備,經空軍眷村的村民廢棄物資再利用的克難精神,製作成椅子,可謂物盡其用。

腳踏車:
當時的腳踏車為鐵製車身,車型大且重,丈夫用腳踏車曾載著妻子、小孩,騎遍大街小巷,同時也是當時眷村子弟上學的近距離代步交通工具。

煤球爐:
眷村所使用的燃料,依時間先後有煤炭、煤球、煤油等,煤球是眷村內較常見的燃料,汽油桶,煤球爐即是利用廢桶製造而成。

旗袍:
繡花旗袍,為當時眷村婦女出席社交場合時,所盛裝的穿著,在當時頗為流行,現在已相當少見。

工具箱:
以M21型7.62mm彈藥箱(小鐵箱)當工具箱,常見於空軍眷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461965
眷村文化概述(下)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現今眷村面貌
現今國軍列管公有眷村達530座。若包含非軍有及混住(不含違建),台灣則共有879座眷村,其中桃園縣最多,約佔80處,其次則為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都會縣市。早期眷村多位於在市郊並利用日治時期遺留之日人房舍。在國軍營區附近也常見眷村的存在,如海軍左營軍區與台北松山空軍基地(即空軍松山指揮部)及新竹空軍基地週遭附近的眷村,如高雄左營的自強、崇實新村,台北松山的婦聯4、5、6村及撫遠新村,新竹的空軍1至22村、忠貞新村、大道新村、勞山新村。

60年過去了,眷村居民的第二、甚至第三代也相繼出生,眷村當然不可能再封閉了。在眷村居民成長記憶中,左鄰右舍間親密的吆喝、吵雜,與燒菜、打牌的「活的」聲音與色彩,現今已不復見。隨著都市的更新發展、眷村改建、通婚、到外地就業就學,眷村早已融入當地文化。眷村是眷村人成長的地方,是台灣發展史中,中國人口大遷移的一項歷史見證,也是緬懷這段歷史的共同記憶。

隨著國防部老舊眷村全面改建政策的腳步,全國各地眷村陸續伴隨著時間演化,「竹籬笆」已拆除,獨特的眷村文化以及許多眷村居民生命過往的經驗與記憶也在逐漸消失中,當今的課題,是如何保存眷村文化空間與再利用的思考與行動,成為當前文化資產保存與再生的重要課題,以保留這段獨特的歷史記憶。

在變動不居的歷史脈動中,不論是軍事遺址、古宅大院、礦場、倉庫等空間及所蘊含的文化意義,都在轉型時刻面臨不一而足的挑戰。如何創造一個交流的平臺,讓市民團體之間得以交換文化空間保存策略與經驗,透過保存的集體行動激發在地社區的自信、熱情與活力,並創造傳統空間不同面貌的功能與意義。

新竹市文化局率先成立全台首座眷村博物館──新竹眷村博物館;此外,台北市文化局古蹟審查委員會將台北市的首座眷村──四四南村,其中4棟眷戶正式列為「歷史建物」,並於民國92年(2003年)10月25日以「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的新風貌展現。

當「竹籬笆」逐漸被拆掉後,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只有在眷村文物展示館內,才能重溫獨特又充滿人情味的眷村文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459612
眷村文化概述(上)
推薦2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gardenia
A.L.

眷村的成形
眷村是台灣特有的居住區域、生活型態與族群文化。1949年(民國38年)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大量移入的軍民,國民政府為照顧與感念這些曾為國家犧牲奉獻的國軍英雄,初期分別被臨時安置暫住於日本軍人撤出之營房,或借用校舍、民房,甚至搭帳棚及建竹籬笆等,就廣義而言,眷村也包含榮民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如台北市福和橋旁寶藏巖聚落等的所謂「另類眷村」。

1945年(民國36年)二次大戰結束,國民政府自日本政府正式接收台灣,當時由於戰後再起的國共內戰以及國民政府派任、個人投資等多種因素,已逐漸有各省人員來台。

4年之後,也就是1949年,國民政府軍失利於國共內戰,大量國民政府黨政官員、公務員、軍隊及各省居民被迫轉往台灣定居。據統計,1946年台灣人口610萬,稍後的1950年(民國61年)卻激增為745萬。其中絕大部分實為此階段的新住民。

1949年國民政府為解決150萬以上的居民帶來的居住問題,以興建房舍或安排宿舍,並將新移民加以群聚於一定範圍,即為現在所知的「眷村」。

早期眷村的住民,大多懷著思鄉之心,期盼著隨時能「反攻大陸」,因此是以過客的心態暫居台灣,在原只是暫時落腳的村子落地生根,因陋就簡,和外界的互動自然不多,時間久了,無形中塑成其獨特生活方式,發展出獨特的文化氛圍。於是「竹籬笆」成為眷村代名詞,多少也反應出其對外的封閉性,也從此「眷村」之名變成台灣近代地方文化不可磨滅的一環。

「眷村」,由軍、公、教、中央民代按職等之不同,大致分為五大階層的眷屬宿舍散佈座落於台灣各地,台灣百性則圍繞著眷村設立日用品交易集合市場由「物易物」至「錢易物」,眷村於台灣文化奧妙關係持續上演著。

由於語言、生活背景與習慣難以融入台灣社會,無形產出一種自我保護,與較為團結的眷村性格。早期眷村子弟不易融入台灣社會,職業選擇受限,或者保家衛國的號召而多數從軍。眷村傳統上所謂的「外省人意識」極為強烈,以對抗不同文化衝擊和新環境的不安,促使眷村的空間性格更形隔離封閉及排外。也由於階級與服從效忠的關係,促成眷村居民成為國民政府最忠實的擁護者,但也更因此加深了眷村近似隔離的社區特性。

眷村文化特質
「眷村」被標籤化、同質化後,形成較為劃一的眷村性格;眷村人的生命歷程與國家命運休戚與共,而孳生較為強烈的愛國情懷;語言、生活背景與習慣與台灣居民的不同,發展為自我保護而產生出較為團結的眷村性格;眷村中階級服從的倫理觀念較台灣其它各地區的居民發達,形成獨特的文化特質;早期眷村子弟不易融入台灣社會,職業選擇受限,或者保家衛國的號召而多數從軍;眷村有其獨特文化,因其匯集中國各個不同省份的人、語言、風俗、習慣、穿著和飲食,相較於早期台灣村落或社區,更突顯了多樣性風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459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