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佈
台灣的阿美族人,散居在東海岸和花蓮、台東兩縣的花東縱谷平原上,北起花蓮的立霧溪,最南到達屏東的恆春,人口約有十三萬多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多的一族。阿美族人由於分布地域遼闊,交通阻隔,各地區的語言及風俗習慣難免有不同之處。民族學者將阿美族分類為南勢阿美族、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台東阿美及恆春阿美族,近來因為阿美族到都市謀生的人數越來越多,所以也產生了所謂都市阿美族。
(一)南勢阿美
南勢阿美是阿美族群中最北的一群,與太魯閣族群的葛瑪蘭族相鄰,居住在現在的花蓮縣新城鄉、花蓮市、吉安鄉、壽豐鄉。
古聚落的名稱為荳蘭、里漏、七腳川等等。
(二)秀姑巒阿美
秀姑巒阿美與太魯閣族、布農族、平埔族為鄰,居住在現今的花蓮縣鳳林鎮、光復鄉、瑞穗鄉、玉里鎮、富里鄉等等。
古聚落的名稱為太巴朗、馬太鞍、奇美等等。
(三)海岸阿美
海岸阿美居住在東海岸山脈的海階平原上,與北邊葛瑪蘭族相處融洽,與外族較少接觸,居住在現今花蓮縣豐濱鄉、台東縣的長濱鄉、成功鎮等等。
古聚落的名稱為貓公、頂仔落、靜浦、港口、長光、白守蓮、成功等等。
(四)台東阿美(卑南阿美)
台東阿美居住在東海岸的南端以及現今的台東縣東河鄉、卑南鄉、太麻里鄉及台東市等地,鄰近卑南族、布農族、排灣族、魯凱族等等。
古聚落的名稱有馬蘭、都蘭、都歷、大馬武窟、小馬武窟等等。
(五)恆春阿美
恆春阿美族因為曾經居住在恆春而得名,是所有阿美族群中最南的一群,後來大部分遷居到現在的台東縣池上鄉、鹿野鄉、關山鎮等等,現在僅存屏東旭海附近還有部份居民。
(六)都市阿美
因為到都市謀生活的阿美族人越來越多,所以逐漸形成了許多都市阿美族群,例如台北的汐止鎮、高雄地區的草衙,以及台中、桃園地區都有他們的蹤跡。
文化特質
傳統的母系社會
阿美族人多採取群居制度,而且是一個母系的社會,婚姻採取招贅制度。除了子女從母性之外,財產以及特殊的權力也由女性繼承,但是近年來,隨著工商社會的變遷,這項傳統已經漸漸瓦解,但是現今部落中的老人家還是有許多是招贅的婚姻。
階級制度
阿美族部落中有獨立的男子階級制度,編制以長幼區分,通常從十三歲開始入級,每三到四歲邊為一級,每一階級都會有一個級名,而級名的產生會因為地域關係而分成創名制或襲名制,南部阿美多以當年大事創名,例如現在五十五歲左右的中年人因為楊傳廣獲得奧運銀牌而叫做傳廣隊。北部阿美則以襲名制,例如南勢阿美的53~56歲叫做阿拉底瓦斯。
每一個階級所唱的歌曲、跳的舞蹈都有區別,而且在部落中皆有不同義務與權力。傳統上是老人下決策,中年人執行,青年人服務,少年人學習,年齡越大勞務越輕,越小則越重。此種階級制度在部落中具有相當大的約束力量,也是部落延續的根本。
目前階級制度依然在部落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幾乎所有的儀式、慶典都會由階級共同開會、分工執行,並不因為社會的變遷而失去他的意義。
聚會所的功用
舉凡年齡階級之事務,生活技能,待人接物和立身處世之道,社會與家庭倫理等,集體聚會在聚會所時,由長者分別傳授。另外依照年齡階級的傳統習慣,成年禮後入級的未婚男子夜夜必須留守於集會所。一來可維護部落居民的安全,以應緊急事物的需要,二來可藉年長階級的口述,了解部落的歷史或以閒聊吹噓的方式達到傳授與潛移默化的目的。
阿美族命名的方式
阿美族人命名的方式主要是承襲父親的名子,例如法拉漢的父親名叫達卡布,所以法拉漢的全名就是法拉漢、達卡布。
阿美族人的名子取自任何方面,有神明如nakao,英雄如kolas,在晚餐時出生叫lafin(晚餐的意思),大自然所有現象也是取名的題材,例如颱風faliyos;法拉漢的意思比較特別,是被爸爸丟掉。總而言之,阿美族人取名的方式像美國印第安人一樣具多樣化特色。
阿美族的音樂
阿美族的音樂主要是以歌唱為主軸,其中又可從歌唱的內容與方式來說明。
1.歌曲內容
阿美族歌唱的內容部份大略可分為虛詞歌謠和實詞歌謠,顧名思義,虛詞歌謠無歌詞,存脆屬於旋律,實詞歌謠具意思。虛詞歌謠大多屬於祭典或舞蹈時吟唱,例如豐年祭時所唱的部份歌曲、跳舞時所吟唱的歌曲多屬之。
實詞歌謠除了祭典及舞蹈吟唱,阿美族人對於生活中的事情、歡樂、悲傷等等,都可以成為歌詞的內容;例如說上山工作、放牛、結婚、男女情愛等等,不勝枚舉。
2.歌謠的唱法
阿美族歌謠的唱法分為二種,獨唱和群體合唱。群體唱多屬於豐年祭跳舞時的唱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應答唱法。應答唱法主要以較高年齡階層的阿美族人領唱,而其他較低階級的阿美族人應答合唱。這種唱法使人與人之間產生的主從的觀念,藉由此達到部落的安定以及團結和諧的作用。
阿美族的歌曲雖然可分為內容與方法上的差異,但不代表所有阿美族部落的歌曲都大致相同;每個部落都有可能因為地理環境、祭典、或是所發生的大事,而發展出不同地區的代表性歌謠。
3.傳統與流行
隨著時代的變遷,阿美族人的歌曲也發展出所謂的流行風潮,也就是配合電子伴奏類似專輯的形態,出版販售。他們有的重新編曲了傳統歌曲,有的自行創作;目前坊間就有販售相關音樂帶。然而,雖然新潮流的衝擊,傳統音樂雖然已經不常見,但是還是有許多文化工作者努力的收集傳統歌謠,收集樂譜。
阿美族的舞蹈
1.豐年祭的舞蹈
男生、女生手牽手圍圓圈按年齡階級排列,腳步配合豐年祭舞曲,有踏、踢、抬等腳部動作,移動方向為順時鐘方向。若在跳舞期間有偷懶行為,則由級長嚴格管教處罰。豐年祭的舞蹈屬於較神聖的歌舞,所以隊形和舞姿較不花俏。
2.歡宴的舞蹈
以若干歌曲串連團體的舞姿與隊形變化來歡迎貴賓或歡愉觀眾。或男女手牽手以反時鐘的方向,以獨立的歌曲配合簡單的舞步或以特別設計的舞步帶動眾人起舞。在有些家庭式的小型宴會上,食客假借酒意,即興歌唱以獨角戲的方式,表演並不規則的動作,以達到與會者一起歡樂的目的。
3.地區性的差異
因區域的傳承歌曲不同,所以在舞步上會明顯的差異。就豐年祭的舞蹈而言,有些部落動作會較花俏、激動些,反之有些會較枯燥、死板。
4.傳統與流行
隨著時代變遷,資訊的發達,阿美族人從媒體上學習了許多不同的外來文化,其中當然包括舞蹈。日本舞蹈、國際標準舞、民俗舞、黑人街舞等,或多或少都影響到阿美族固有的舞蹈,而外來文化的衝擊下,非常傳統的阿美族舞蹈已經不常見。加上耆老們傳承流失,年輕一輩的拒絕學習,不禁要為阿美族傳統文化擔憂。
服飾穿著
在許多重要的祭儀盛會,阿美族人都以盛裝來參與。我們可以從各種活動中可發現,阿美族的服飾,因地區、部落、階級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簡介阿美族一般服飾,並介紹花東地區服裝的差異性。
女性服裝
1.頭飾
可分為大花帽、小花帽:(1)大花帽:一般婦女在盛裝時使用,主要以各種別針的樣式、塑膠細管、珠穗為材料。(2)小花帽:較年輕的女子所穿戴,以亮片、珠子、白色羽毛為材料。
2.上衣
可分為長袖、短袖,現今材料部份都採用太子龍、細棉等。衣服的顏色,可分為:(1)紅色(2)黑色;紅色為年輕女子穿著,黑色為老婦所穿。
3.胸掛
用彩色波浪紋及鎳片裝飾,因上衣部份均短小,因此用胸掛避免胸部裸露。
4.裙子
女裙的樣式,可分為單裙與兩片裙。以黑布為主,四周滾白布,縫上彩色細條並於裙擺繡花。
5.綁腿
黑布縫上長條之白色雙層布;並在黑布上方各釘上一條細毛線,在穿戴時以白布條順著小腿纏繞而上,至膝蓋處繫附帶細繩上繫牢,避免在跳舞時脫落。
6.其他配件
(1)腰帶:用彩色毛線編成麻花狀,各兩條,在盛裝時繫於腰部與腹部,上下各一條並繫成蝴蝶結。
(2)項鍊:用繩子串成之珠鍊。
(3)佩袋:兩個大口袋上裝飾彩色波浪紋及鎳片、毛線穗等,背帶為紅色布,用時斜掛於左邊。
男性服裝
1.冠帽
阿美族因年齡階級制度,所以冠帽須依其地位穿著,男子各階級一律戴著,所以冠帽可作為識別階級之標準,也可作為男子權威與護衛家庭的象徵。(1)頭目冠帽。(2)舞冠:多採用羽毛製成,羽毛是直立豎插,用毛線束、布料固定。
綁腿褲(後敞褲)僅有褲子的前半部,多以紅布為底,是半片式的寬肥褲管,褲的邊緣鑲以彩色波浪紋,縫上細繩綁於腰上。
2.裙子
男生穿著裙子為台東縣阿美族之特色。
3.其他配件
(1)項鍊:用繩子串成之珠鍊。
(2)大型銅鈴:綁於腿上,在跳舞時可發出大聲鈴響。
(3)佩袋:兩個大口袋上裝飾彩色波浪紋及鎳片、毛線穗等,背帶為紅色布,用時斜掛於左邊。
頭目的服飾
1.頭飾:頭目和長老頭飾較豪華,多採用羽毛或動物牙齒做裝飾,以彰顯其功績。
2.長袍:頭目和長老穿著紅色長袍,搭配項鍊、佩帶等飾物。
花東地區阿美族服裝的差異性
阿美族的服飾,因地區、部落、階級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傳統服飾製作主要為黑色,阿美族因現代文化的衝擊,而呈現出較美麗鮮豔的色彩,如花蓮地區為紅色;台東地區則以黑色為主。所以我們可從顏色上做區域的分別。
阿美族的阿魯富(Alofo)
即為佩袋,據說有護身符避邪之作用。現今統稱為情人袋;在豐年祭的最後一晚進行情人配對,若女方對男方有意,可將檳榔放置袋中,若男方中意可將檳榔吃下,即可促成一對。
重要祭典
(一)捕魚祭
舉行的時間為豐年祭之前,各地區時間不一。大致在六至八月之間,捕魚祭代表年度的終止。
傳統上以毒藤毒魚,目前多改為撒網、垂釣或漁撈。為男子的活動,女性禁止參與。
(二)豐年祭
是阿美族的過年。原始意義為感謝神露的宗教活動,西方宗教進入以後,傳統的宗教意義漸漸淡薄。每年七月中旬由台東的阿美族揭開序幕,依次往北推,至花蓮吉安鄉已是八月底或九月初。各部落有自發性的豐年祭,時間由一至七天不等。是真正表現阿美族文化的祭典。
依照傳統的習俗,豐年祭在夜晚揭開序幕,第一天禁止女孩子參與,最後一天則是女孩子必須全部參加,並由女孩子的歌聲做最後的結束。
豐年祭有專屬的歌曲,各個年齡階級又有屬於自己的歌謠。早期,祭歌在平時不准唱,目前已無此規範。嚴格來說,豐年祭是男子為主的活動,其間包含了對年輕男子生活禮儀、歌謠、舞蹈的訓練,而非外界認知純粹娛樂性的歌舞。
神話傳說
遠在還沒有天地的時候,出現兩個神,男神稱馬勒雅普『Marejap』,女神稱馬斯汪『Maswang』,那時整個宇宙是黑暗的。祂們生有一子一女,男的叫阿拉揚『Arajang』,女的叫馬哈勒歐『Mahalengo』。阿拉揚變成了天,天因而稱作『Karajang』。有了天之後,天如同一面鏡子照下,因而產生『Alengo』(即影子或靈魂),馬哈勒歐可以說是靈魂之神。
阿拉揚和馬哈勒歐的子女有好幾位,分別是女神米哈色勒『Meahsele』,男神阿納費耀『Anavejau』,女神豆娥『Donge』以及洛巴拉奧『Lopalangau』。其中洛巴拉奧最重要,祂命阿拉揚變成天,米哈色勒變成太陽,阿納費要變成月亮。而人的生命是由豆娥創造的。
但是那被命做天神,太陽,月亮的三位神祇都不願遠離上升,於是洛巴拉奧便與馬樂雅普商量,認為非造山來撐開天地不可。山造好了,但高度有限,不能造的更高。洛巴拉奧遂造萬物。萬物造好了,他召集眾鳥給他們命名,同時要求他們把天撐高。由烏鴉先試 ,結果不成;再由鳶,鷲等鳥類先試,也都不行。最後烏秋來了,當牠叫『達啾嘟拉普,達啾嘟拉普』 時,天才慢慢上升。升到三分之一高時,烏秋累了,請別的鳥類來幫忙繼續撐高,但他們仍舊不行。烏秋休息後再來,又把天撐高三分之一。烏秋又說累了,再請別的鳥類來試試,還是不成。最後,烏秋又來把天撐高到現在的高度。洛巴拉奧量了一下,認為高度已夠才停止。
天上升了但太陽卻從不落下,經茲洛姆『Tslum』神要求後才落向南方。太陽從北方出來落向南方是比較長的,一天要午飯三次,因此洛巴拉奧把它改成由東方出而落向西方。
洛巴拉奧又命月亮有圓有缺,使人們知道月的循環。循環一次是一個月。洛巴拉奧再命太陽在 伊禮信『iLisin』祭典過後往南方,月亮往北方故伊禮信之後晝短夜長。當天上升而太陽,月亮循環正常後,眾神仙跳舞慶祝。這時候,洛巴拉奧就召集眾神,分配祂們為各種植物之神,所有的植物在這時候都出現了。洛巴拉奧因見動物沒有食物,故將其中若干植物變成動物的食物,後來這些植物也就變成人類吃的野生植物。此外,洛巴拉奧也把一年分為三季十一個月,並把每一個月的行事作為加以規定。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