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佈
道卡斯族(Daokas)分佈範圍南起大甲溪,北至湖口台地、楊梅鎮、龍潭鄉一帶,南北長距離約一百公里。東部以南北第二縱向山脈、關刀山山脈、八角崠山脈、獅頭山至新竹關西鎮的馬武都坪一帶,西至臺灣海峽。道卡斯族含括台中縣、苗栗縣、新竹縣、部分桃園縣。主要活動範圍以沿海一帶及丘陵各河谷沖積成的平原為主。
據說道卡斯族中曾有部分族人遷移到南庄地方,後來變成了賽夏族,但文獻上並沒有記載,倒是咸豐九年,真有族人移居宜蘭,兩年後,這支新移民因隨身攜帶的火槍武器,被漢人用物品交換的方式拐走了,所以失去立足競爭的實力,只好再返回故居地,但回程中遇到了大甲西社等社群正欲遷往埔里,也就一同前往。
到清末以及後來的日治時期,都將道卡斯各部落統稱為「新港十一社」或「竹塹十一社」;其主要聚落大致可以分為三群:
1.崩山群:舊志中所稱的「崩山八社」或「蓬山八社」,主要包括大甲東社、大甲西社(德化社)、日南社、日北社、雙寮社、貓盂社(興隆社)、房裏社、苑裏社、吞霄社等。道光年間(1823─1831年)此群中的雙寮、日南、日北、房裏、吞霄、苑裏等社,加入中西部平埔五族聯合遷移埔里的行動,幾乎全部遷至埔里。
2.後龍群:後龍四社主要是包含後龍社、新港社、中港社、加志閣社及貓裏社等(貓裏社在今苗栗市,後來與加志閣社合稱為貓閣社)。
3.竹塹群:主要是竹塹社,以及清初文獻記載中的眩眩社。
族群名稱來源
始自日本統治時期明治三十七年(西元1904年),日本人類學者伊能嘉矩透過語言、人類學的方法,將平埔族分為十族,道卡斯族歸類為平埔族的其中一支。
傳統祭典
一、豐年祭:道卡斯人稱作牽田,牽田又分為做旗頭、做旗尾二個節日,各為三天,族人興致高時,則可由旗頭一直做到旗尾,白天狩獵,晚上慶祝共同分享獵物。
二、祭祖:道卡斯人稱作巴代(Patai),為敬祖的意思,也是道卡斯族人視為最神聖的節日,但對外人而言,則是最具神秘色彩的節日。做旗頭則是與漢人的中元普渡撞日,新港社在這一天有舉旗慶典,漢人也要在廟前豎起竹竿安營旗。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漢人的中秋節,也是道卡斯族人做旗尾的日子,從表面上看來,時間上的巧合使道卡斯族的漢化比其他族群快,也因這樣的巧合,使道卡斯族的遺風可以寄附於漢人的節慶中,存續了一段時日,不知是幸或不幸,終究對整個平埔族來說是相當特殊的一個例子。
當天早上祭墳回來,全家聚集大廳(供奉祖先牌位之處)或廚房,在毛蘭上裝滿食物,(早期是使用道卡斯族的傳統木盤,後來因經濟形態的改變才改用毛蘭)其中有鹿肉、鹿酒,鹿肉是由族人到埔里購買,有的家族則改用豬肉取代,另外尚有糯米酒、魚、菜及用小魚乾與糯米做成的飯糰,放置於大廳或廚房的地上,由家族中最年長的女性(漢化後由男性取代)先行禱告再繞行二圈後,家族成員再跟其後繞行第三圈,繞行中各取鹿肉、糯米飯些許放置地上,說是要請祖先吃的,有的家族則是將鹿肉放置於大廳的四個牆角,有的放在大廳門的兩邊,禮成後家族成員蹲坐(史料上稱作「□」)成一個圓圈,圍著裝滿食物的毛蘭即可隨意最食。
吃飽外出時,年長的女性會站在門旁向每個人身上灑少許的水示意祝福、去汙穢,此後三天各戶可隨意到處串門吃喝,可以拿著水桶、水瓢到處向人潑水,興致高時彼此跳入水塘或水圳中相互潑灑,也許這正是東南亞民族潑水節的最原始形式與原由,也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有潑水節的一個民族。
巴代祭祖對道卡斯人來說是最神聖一個節日,因此在祭典這三天中存有許多的祭忌,禁止外人進入社中,早期新港東社、西社各有社城,祭典時會關閉社門,書寫牌子掛在社門旁,敬告外人不得進入,同樣的,這三天族人也不得外出,祇可在社內活動,不可進入他人大廳,必須放下身邊所有的工作,不得敲打,家禽家畜也必須關好,以免闖入大廳打擾到祖靈。因道卡斯人對祖靈的虔誠產生了許多的禁忌,許多的限制唯一的目的就是深怕祖靈被觸怒,也因此讓外人感受到祂的神秘色彩(在道卡斯牽田的慶典中,外人是可以進入的)。
三、祈雨祭:是一個不定期的祭典,唯有乾旱時期才會舉辦的祭典,也是道卡斯族傳統祭典中,唯一不曾在文獻中或田野調查紀錄上出現的一個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