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青春鐵馬向前行
市長:青春鐵馬向前行  副市長: 天天天開心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青春鐵馬向前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台灣風土人情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認識台灣原住民系列文章(原載於部落格,恕不接受回應)
 瀏覽5,102|回應31推薦2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A.L.
張爺

台灣原住民族是台灣島的主人之一,但由於多居住於叢山峻嶺之間,因此外界對他們了解甚少,原住民族中僅有一族是世居離島的。本欄主要是介紹台灣原住民各族群的分布、特徵、風俗習慣、服飾、飲食、住屋、獵首行動、傳統信仰及歲時祭儀等,例如原住民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獵首」,它代表一種最高的審判,族人們堅持它,就像日本人崇尚武士道精神一樣;獵首並非台灣原住民所特有,許多東南亞的土著社會過去也存在著這項傳統,它並不是單純的殺戮行為,在部分傳統社會中,「獵首」更是具有非常特殊的社會與文化意義。

透過本系列文章,諸位可更進一步認識台灣原住民,了解原住民族群的純真風貌和傳統文化,進而接納原住民族群,並化解彼此間的隔閡。

我們都是一家人

改編台東卑南族民謠
詞/曲:高子洋
編曲:林道生

你的家鄉在那魯灣,我的家鄉在那魯灣,
從前時候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
手牽著手,肩並著肩,
輕輕的唱出我們的歌聲,
團結起來,相親相愛,
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
你的家鄉在那魯灣,我的家鄉在那魯灣,
從前時候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
手牽著手,肩並著肩,輕輕的唱出我們的歌聲,
團結起來,相親相愛,
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454666
 回應文章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認識台灣原住民--結語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個人自2002年6月起至2003年12月止,費時近2年整理、撰寫完成了「認識台灣原住民」系列─台灣原住民各族群介紹。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南島語族,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民族;分佈地區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越過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台灣,南到紐西蘭。

這些經我概略整理後的台灣原住民族群資料,主要是提供在學學生在課業中,尋找台灣本土文化資料時,可方便找到相關資料,有可讓在學學生更加認識台灣島上最早的主人:台灣原住民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5042
認識撒奇萊雅族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經過繁複的族群調查後,在歷史消失128年的撒奇萊雅族(Sakizaya),終於在2007年1月17日由政府承認為台灣第13個原住民族。

地理分布
花蓮古稱「奇萊」,奇萊二字是「Sakiraya-撒奇萊雅」的諧音。「撒奇萊雅」是阿美族中一個支系的名稱,世居花東縱谷北端,所以此地就以奇萊命名。

聚落分佈在今花蓮縣境內,主要有北埔、美崙、德興、主佈、月眉、山興、水璉、磯崎、馬立雲等部落,其餘人口散居於其他阿美族聚落及北部都會區,粗估總人口約有5000人至10000人上下。

1630年左右,撒奇萊雅族就居住在奇萊平原,由於居住在精華區,常受到外來族群如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漢人的襲擊。1878年加禮宛事件後,清軍以火攻攻陷撒奇萊雅部落的刺竹圍籬,為了避免被滅族,頭目們在商議之後開門投降,大頭目孤木‧巴力克(Komod Pazik)及其妻伊婕‧卡娜蕭(Icep Kanasaw)被清兵處以凌遲死刑。戰役結束後,族人遭遷社,與阿美族人混居,因深怕遭清軍報復,因而隱藏身分,開始128年隱姓埋名的救亡圖存歷史。

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對台灣原住民進行民族分類,而撒奇萊雅族人怕慘劇再度發生,選擇隱姓埋名,而被歸為阿美族。

然而兩族在語言方面差異度高,達到70%。在年齡階級祭儀上,「長者飼飯」的祝福典禮為撒奇萊雅族所特有,而撒奇萊雅每4年年齡階級必種一圈的刺竹圍籬,亦是阿美族所沒有的部落特色。

文化特質
(一)撒奇萊雅族屬於母系社會,採入贅婚,從妻居,因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因此同時兼有漁業以及狩獵等經濟產業。近代因甚早接觸噶瑪蘭族人,從其學習水田耕作,因此水稻的種植歷史甚早。

(二)撒奇萊雅族的部落裡,同樣有與阿美族相似的年齡階級,據日本學者的田野資料所記載,在日治時期德興(sakor)的年齡階級(sral)是每5年進階一次。男子從嬰兒成長到15歲的時期,這個階級為幼年級(wawa)。15歲到23歲為青年級(kapah)的預備階級,必須要參加青年組前階級的未成年組,這個階級稱為Masatrot,他們必須開始住宿在青年集會所裡頭(taloan),服從上面階級的命令和指揮,接受訓練。

撒奇萊雅族與阿美族有相似的年齡階級(sral),每五年進階一次。男子從嬰兒到15歲為幼年級(wawa);15歲到23歲為預備階級(masatrot),開始離家住宿在青年集會所(taloan),服從上一個年齡階級指揮並接受訓練;最後成為成年級(Matrot),授予年齡階級。此時,親友都會來祝賀。依傳統慣例,新加入年齡階級者須服勞役鋪修部落道路。同時為訓練人格意志,新加入者必須到山中學習獨立生活,自行在野外取得食物,至固定才召回部落。而且須以賽跑方式返回部落,落後者,長老們會使用雞爪、薑葉、咬人狗或咬人貓的枝葉從後鞭策。

文化復興
自2001年起,撒奇拉雅族積極進行文化復興運動,重現傳統祭典、歌舞及服裝:歌舞以撒奇萊雅族特有的工作歌為主,服裝色彩則以土金、暗紅與黑色為主色,象徵重回故土、並紀念祖先的鮮血與暗夜的逃亡,並舉辦撒奇萊雅族特有的祭典「Palamal(巴拉瑪)」火神祭,追祀祖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5038
認識太魯閣族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太魯閣族(習稱德魯固族)的文化習俗與泰雅族略有相似,同樣是居住高山、狩獵水耕,視彩虹為神靈橋的民族,但是兩族語言無法溝通,分佈地雖相鄰,彼此卻甚少來往。

地理分布
太魯閣族分佈於花蓮縣秀林、萬榮、卓溪鄉一帶的山區、人口約近20,711人(資料標準日2005/12/31)。原來被認定為泰雅族賽德克亞族東賽德克群,於民國93年(2004)1月經政府認定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第12族。傳說太魯閣族起源於中央山脈白石山一帶,祖居於現今南投縣仁愛鄉,因人口增加、耕地不足及尋找新獵場,因而越過中央山脈的奇萊北峰,遷移至立霧溪、木瓜溪、三棧溪流域,在山區建立新聚落。

族人自稱為Truku(太魯閣),所以遷移的居住地區,才叫「太魯閣地區」。太魯閣(Truku)族語意為「山腰的平台」、「可居住之地」、為防敵人偷襲「瞭望台之地」。這個地區即為現今太魯閣國家公園之範圍。

「太魯閣」國家公園,對一般人來說,只是一個著名的觀光勝地;而它有相當豐富的人文歷史深度,那就是太魯閣族抗日戰役,太魯閣族先民為了保護土地、生存、財產,抵抗日本入侵者。1914年,日本動員軍警二萬多人,兵分三路,夾擊太魯閣族部落。夾擊太魯閣族男丁約2500至3000人。太魯閣族頑強抵抗。但不敵日軍精良武器及優勢兵力,而死傷慘重,於3個月後棄械。而後太魯閣族人,以立石頭為被降服的記號。並留下可歌可泣的歷史。

文化特質
傳統命名上,父之名字聯於子女名之後,為父系小家庭制結構組織,以男獵女織為主。部落中採行共推方式,舉聰明正直的人為頭目,族內成年男女並有紋面的習俗。太魯閣族為泛靈信仰之族群,相信子孫如遵從祖先的“gaya”(即祖先的規範與教訓),即會獲得祖靈的庇佑。

在傳統習俗上,過去太魯閣族的男性,婚姻條件是獵首及具有高超的狩獵技巧(唯有已獵首過及擅於狩獵,男子才有資格紋面),其次是守規矩與心地好,有財產及身體強壯則是更次要的條件;女性的首要條件是會織布(女子會織布才能紋面,紋面的女子才算是美麗的),其次則為勤勞、會持家及心地好。而在男女關係之間,傳統祖靈的信仰及恐懼深植於人心之中,因此族人有著極嚴格的規範:不允許未婚的青年男女或已婚的人有越軌的行為或動作。

太魯閣族是男子才有得財產權力,長男及次男娶妻要分戶時可分到一塊或二塊以上的田地。最小的男孩娶妻,不得分戶,由他來負責照顧父母的生活,當然剩餘家產是屬於他所有。

從敵對部落掠奪來的婦女被安置在首領家,部落的男青年若對她有愛意,須經首領及長老商量決定,始可為其舉行婚禮,並一切由首領及長老全權負責,費用部落有力者贊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5036
認識馬卡道族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地理分布
原居於屏東平原下淡水溪沿海附近的馬卡道族(Makatao),在1904年日本人類學者伊能嘉矩提出最早的平埔族分類架構中開始稱之為馬卡道,並劃分為與西拉雅不同的獨立族群。至1944年日本人類語言研究者小川尚義才以語言的相似性為由,將屏東平原和台南平原的平埔族視為同一族,統稱為西拉雅族。舊志中出現的「鳳山八社」,就是指馬卡道族中勢力最強大的放索、阿猴、塔樓、加藤、武洛、力力、上淡水、下淡水社等八個社群。由於居地緊鄰排灣族的分佈範圍,因此和附近排灣族有密切往來關係。道光年間,部份族人遷徙至現今恆春一帶的瑯橋地區,被稱為「瑯橋平埔」。

在高雄柴山的龍泉寺後山有一處「小溪貝塚」,是古時候的人「吃剩的蚌殼堆積形成的地方」。當時「小溪貝塚」附近住的就是馬卡道族,從幾千年前一直到四、五百年前皆世居於此,當時柴山山腳下附近都是大湖和沼澤。約四、五百年前,世居柴山的馬卡道族受到來自中國和日本的海盜侵擾。族人們為了防範海盜侵擾,在家園四周種植竹林做為防護之用。在馬卡道族語中Takau就是竹林的意思,所以漢人就將馬卡道族居住的地方音譯做「打狗」,這就是高雄舊稱「打狗」的由來。後來馬卡道族人為躲避海盜侵擾,因此全部遷徙至其他地方,如遷移到高雄仁武烏材林、屏東(阿猴)、台東卑南、花蓮富里,現在只留下柴山「小溪貝塚」的遺跡。

傳統文化
馬卡道族中和其他平埔族社會一樣,有一位或多位的女巫師,負責處理公眾的祭典事宜以及族人的疑難雜症。尪姨的主要責任是負責公廨的整潔與祭典,也是族人們求巫問醫最好的管道;公廨裡面祭祀阿立祖,是族人祈福求安,或尪姨做作法占卜的地方,也是族人聚會牽戲的活動中心;而女性的年齡,是以刺桐花為基準,每次花開就年長一歲,馬卡道族也和台灣其他原住民相似,為一個以女性為主的母系社會;在結婚制度上馬卡道族有一種特別的風俗,也就是成年的女子在外頭構屋獨居,再擇配婚姻。

平埔族基本上是屬於靈魂崇拜的民族,阿立祖即為馬卡道族人的守護神,又稱之為老祖。阿立祖可分成二種形式,一種是經常顯靈或者善於作弄人們而存在,另一類是固守田園不肯離去的太祖(俗稱“三塊石頭”,因其由二、三塊石頭所疊成)。祭祀的方式一般來說有兩種,一種是兩個部落共有一個阿立祖,供奉於公廨之中,個人祭祀的守護神則奉於家中。大體而言,馬卡道族人並不塑神像,也不立神位,大都以象徵性為代表,如祀壺即是。祀壺的大小、型狀、材質並無限制,只要開口縮小,內裝清水,上插青葉即可。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5033
認識巴則海族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地理分布
巴則海族(Pazeh)的分布以豐原為中心,北起大甲溪岸,南迄潭子鄉,東達東勢一帶,西至大肚山。包括大甲溪下游南北兩岸、后里台地、和台中盆地東北側沿山一帶;主要在現今台中豐原、潭子、東勢一帶。重要聚落包括岸裡社、樸仔籬社、阿里史社、烏牛欄社、大馬僯社、麻薯社、岐仔社、翁仔社、麻里蘭社等;大致分成四個社群(岸裡社群、樸仔籬社群、阿里史社群、烏牛欄社群)。

其中岸裡社因清代康熙38年(1699年)協助清政府平定吞霄社反亂,而開始獲得官府的重用;巴則海族也在岸裡社的領導之下,逐步擴張其勢力範圍,例如請墾台中平原(以前貓霧栜社的屬地,今台中市北屯區一帶),在其土官阿莫時代就已建立出一個臺灣平埔族中少有的勢力範圍。不過,其原有的生活領域還是持續遭到後來漢人的擴墾入侵,導致道光年間族人開始成群離開故土,輾轉遷徙。各社後來也有一部份遷移至苗栗鯉魚潭、卓蘭方面,另一部份遷移至埔里牛眠山附近。

神話傳說
巴則海族有許多傳說,現在埔里地區最常聽到的就是番婆鬼的故事,主要是說番婆鬼(女巫)都利用晚上出來害人,她可以把眼睛摘下來,換上貓的眼睛,變得又紅又亮,再黑的地方也能看清楚,每到黃昏的時候,天空中常可看到一團火球飛過去,那就是番婆鬼,當番婆鬼要增強法力,一定要吃小孩子的心藏,有些婦人把小孩揹在背後,走著走著就被番婆鬼用畚箕換走,還有番婆鬼想要的東西,非要到手不可,而且被拿了還不能在她背後說壞話,否則一定肚子痛,要請她來解才可以;番婆鬼的東西,誰也不敢碰,碰到的話就會得怪病或肚子痛,不過番婆鬼最怕看到赤裸的男人,因此,夜晚的時候,有人就脫光了衣服在河邊或溪中垂釣,據說就是怕番婆鬼來搗蛋。

文化特質
巴則海族在語言保存方面最久也較完整,現在巴則海族人還有能唱傳統歌謠的長者,他們的歌謠包括搖籃曲、工作歌、愛情歌,尤其是慶典儀式的歌曲等(如唉淵Ayan(1).(2),牽田的歌),當中有些還包含著其祖先來源的口傳歷史,甚為珍貴。

賽跑型式的祖靈祭是台灣中西部地區平埔族群祭典中的一項特殊風俗,俗稱「走鏢」,青少年男子賽跑優勝者可以獲得彩旗,象徵著部落最高榮譽。

連名制是東南亞古文化的特質之一,連名制的地域分佈包括東南亞的大陸,半島和島嶼三區,日治時期移川子之藏教授曾就平埔族之契約文書中舉出巴則海族人特有之姓名例子。以樸仔離社為例,祖名Bahara AbUk.父名Ashin Bahra.子名叫Tahan Ashin,稱之為父名的連鎖,也就是說平埔族群亦有父子連名的制度。

鑿齒文化也是東南亞古文化的特質之一,多半與婚姻有關,這個文化特質也分佈在整個南島語族生活的範圍。平埔族群也盛行鑿齒之習,當少年男女求婚之時多鑿去二門牙以作為定情之物,日治時期伊能嘉矩的調查也說巴則海族中,男女當結婚年齡時,拔去上門齒二枚,以為成年之標識。

巴則海族的男子上衣其形式雖類似高山族泰雅群之Rattan型衣,但開有圓領,腋下兩側不密縫則與Rattan衣相異,近於貫頭衣之形式,所謂貫頭衣是一種最原始的衣服型式,廣見於印尼群島以及中南半島,並向東分佈至玻利尼西亞,而南美洲之貫頭衣亦可能由玻利尼西亞傳去者。台灣的平埔族群中巴則海族在以前或穿用貫頭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5025
認識巴布拉族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地理分布
巴布拉族(Papora)原分佈於西部海岸大肚溪以北、大甲溪以南附近地區,主要活動範圍相當於現今台中沙鹿、梧棲、和清水一帶。主要聚落包括沙轆社(遷善社)、牛罵社(感恩社,也稱迴馬社)、大肚社、水裏社等。

巴布拉族在荷蘭人統治初期,是一強大的族群,根據翁佳音先生的考證,當時Quataong王曾統治十八社,統治的範圍除了巴布拉族的社域外,還包括了巴則海與道卡斯族的社群,可以說是一個巴布拉族王國,也是個橫跨數個部落的平埔族王國,據翁佳音先生的研究,到西元1662年荷蘭人離開台灣為止,Quataong王國還維持著半獨立的狀態,但從荷蘭時期(1645年)、明鄭(1670年)到清雍正年間(1731年),一再地被政府軍隊爭討,以致造成其勢力大為衰落。族人且由於原居土地被佔領,生活困難,只好在清道光三年遷移至埔里。也就因為如此,在台灣西部的平埔族群中越靠近中南部的和越接近沿海一帶平原的部落,漢化情形就越早。

地理分布
巴則海族(Pazeh)的分布以豐原為中心,北起大甲溪岸,南迄潭子鄉,東達東勢一帶,西至大肚山。包括大甲溪下游南北兩岸、后里台地、和台中盆地東北側沿山一帶;主要在現今台中豐原、潭子、東勢一帶。重要聚落包括岸裡社、樸仔籬社、阿里史社、烏牛欄社、大馬僯社、麻薯社、岐仔社、翁仔社、麻里蘭社等;大致分成四個社群(岸裡社群、樸仔籬社群、阿里史社群、烏牛欄社群)。

其中岸裡社因清代康熙38年(1699年)協助清政府平定吞霄社反亂,而開始獲得官府的重用;巴則海族也在岸裡社的領導之下,逐步擴張其勢力範圍,例如請墾台中平原(以前貓霧栜社的屬地,今台中市北屯區一帶),在其土官阿莫時代就已建立出一個臺灣平埔族中少有的勢力範圍。不過,其原有的生活領域還是持續遭到後來漢人的擴墾入侵,導致道光年間族人開始成群離開故土,輾轉遷徙。各社後來也有一部份遷移至苗栗鯉魚潭、卓蘭方面,另一部份遷移至埔里牛眠山附近。

神話傳說
巴則海族有許多傳說,現在埔里地區最常聽到的就是番婆鬼的故事,主要是說番婆鬼(女巫)都利用晚上出來害人,她可以把眼睛摘下來,換上貓的眼睛,變得又紅又亮,再黑的地方也能看清楚,每到黃昏的時候,天空中常可看到一團火球飛過去,那就是番婆鬼,當番婆鬼要增強法力,一定要吃小孩子的心藏,有些婦人把小孩揹在背後,走著走著就被番婆鬼用畚箕換走,還有番婆鬼想要的東西,非要到手不可,而且被拿了還不能在她背後說壞話,否則一定肚子痛,要請她來解才可以;番婆鬼的東西,誰也不敢碰,碰到的話就會得怪病或肚子痛,不過番婆鬼最怕看到赤裸的男人,因此,夜晚的時候,有人就脫光了衣服在河邊或溪中垂釣,據說就是怕番婆鬼來搗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505022
認識凱達格蘭族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地理分佈
凱達格蘭族(Ketagalan) 的分布地以台北盆地為主,北起基隆社寮、平寮、和寮里,沿大屯火山到淡水河口,南達桃園縣境內。主要涵蓋居住在臺灣北部基隆、淡水、台北、和桃園附近的平埔族群;過去舊志所記載的「淡水十八社」和「南崁四社」等都在此範圍內。凱達格蘭族向來和蘭陽平原的噶瑪蘭族一直保有密切的接觸,並且相互影響,其中部份族人更遷移到宜蘭地區定居,建立了哆囉美遠社與里腦社。

一般而言,凱達格蘭大致可以沿淡水河、基隆河、和新店溪為界,分為兩個支系;加上遷移至宜蘭的一支,主要包括三個部群:

1.馬賽(Basay):指淡水河和新店溪以北、以東的一群,包括基隆、淡水、和貢寮一帶;重要聚落如大、小雞籠社、金包里社、三貂社、新社(三貂新社)等,(部份學者認為馬賽人應該是屬於一個獨立的族群)。

2.雷朗(Luilang):主要指淡水河以南、基隆河以西的平埔族群,包括台北盆地和桃園一帶。這一支系是凱達格蘭的中心區,重要聚落如雷朗社、擺接社、武勞灣社、里族社、毛少翁社、塔塔悠社、錫口社、大浪泵社、南崁社、霄裡社、龜崙社、坑仔社等。

3.哆囉美遠(Torobiawan):指遷移至宜蘭平原的馬賽人;主要有哆囉美遠、和里腦兩社。

族群名稱認定
早期日本學者如伊能嘉矩、安倍明義(1930)、小川尚義(1944)等,都以為現在台灣北部地區台北縣及宜蘭部分地區的平埔族是凱達格蘭,但後來根據馬淵東一(1953)的意見,這個民族實際上是巴賽族,而在台北以西和以南,以及桃園一帶,小川尚義稱作雷朗族的才真是凱達格蘭,但李壬癸先生認為仍以凱達格蘭作為這個族群的總稱較為適合。(詳見李壬癸《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1997)

翁佳音先生撰寫出版的《大台北古地圖考釋》一書,書中引用荷蘭、西班牙的檔案和清代的文獻指出,台北盆地的原住民應該是馬賽人,而不是一般習稱的凱達格蘭。針對荷蘭時代古地圖的詮釋,翁先生認為如果要用一個名詞來統稱地圖上所指涉的原住民,使用「馬賽」顯然比「凱達格蘭」來得貼切。(摘錄整理自聯合報1998.09.16第五版)

傳說與祭儀
以前凱達格蘭族各社都有一則有關其祖源的傳說,從他們的傳說中,可以知道他們的祖先是從海外漂流來台的;但何時、何處而來,因時間久遠已不可知。其來台時最初的登陸地點,目前則有二種說法,一是認為是祖先於數千年前從西太平洋的「山那賽小島」搭乘舟船漂流,在臺灣東北部的三貂灣雙溪河口處附近登陸;另一個說法是認為可能在淡水河口一帶。在登陸之後,族人陸續播遷至蘭陽平原,基隆和平島、北海岸,台北盆地及桃園南崁溪一帶,成為北台灣平埔族中依水漁撈生活最早的族群。

根據伊能嘉矩在淡北方面的實地調查(1896),大台北地區的凱達格蘭族,到日治時代,其語言和習俗都已漢化了,伊能所採得的過去習俗,都由社群長者口述中取得,其中談及凱達格蘭族在進行重要活動時,都要先占卜吉凶,然後行事,例如:入山狩獵時,假如遇到鳥獸在隊伍前橫飛或橫行,就是一種凶兆,要立刻停止行動。又如男女青年的結婚,在還沒有訂立婚約以前,男的要臥寢求夢,因為夢到吉兆或凶兆,就是祖靈在宣示可以或不可以成婚。有趣吧!現在走在台北的凱達格蘭大道上,你可以想像甚麼才是凱達格蘭族;甚麼才是新新人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498300
認識巴布薩族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地理分布
巴布薩族(Babuza)主要分布在大肚溪以南至濁水溪之間的海岸區域,包括彰化平原和台中盆地西南邊緣地帶。重要聚落有東螺社、西螺社、二林社、眉里社、半線社、柴仔坑社、阿束社、貓霧拺社;各社中除東螺社部分移住宜蘭外,其餘都於清代道光年間陸續遷至埔里。

語言學者認為幾個中部平埔族群間,巴布薩語、道卡斯語、拍瀑拉語,和荷蘭殖民時期記錄中所出現的費佛朗語有較密切的關係;可以視為一個語群的分支。日籍人類學者伊能嘉矩曾於1897年8月12日到埔里訪問東螺社,社名番語叫做Taopari,伊能蒐集到一則口述歷史:六、七十年前(1827-1837),在頭人Vasin帶領之下,從舊彰化縣遷來的。(資料來源:台灣踏查日記1997譯本)

文化特質
伊能嘉矩的資料上記載,在埔里東螺社的巴布薩族人,知道其原有語言的不多,即使有人記得,語詞也有限,但其語言特色是促音用得很多。在風俗方面,都已漢化了,只有女子仍保留熟番的髮式,他們的臉長而扁圓;身軀肥胖,尤其是女子,豐滿者不少。

在清代文獻中(清一統志-台灣府),提到:西螺社等社番,其人趫捷,束腹奔走,接遞文移,官給以餼,番婦常挈子女赴縣,用穀帛相貿易。其實平埔各族的麻達階級(未婚青少年)常因腳力好,跑起來好像施展輕功一般,速度極快,所以當時駐台的清代政府機構常雇用他們來傳遞公文。

平埔族的經濟生活以狩獵為主,簡單的農產及捕魚為副,仍需要休耕來維持土地的肥沃度,基本上,是一種“勉力自給”的經濟活動。而以南屯為居的巴布薩平埔族,其經濟活動則處於維生經濟的階段,對土地已有若干程度的開墾。但在清康熙年間(西元1684年),漢人大量的開墾後,位居彰化平原進入台中盆地要衝的南屯,因應墾殖需要,打造犁頭與農具的店舖雲集,形成販賣農具和農產品交易中心。因此,「犁頭店街」的聲名遠播,台中盆地最早的聚落在此產生,更進而發展成城市。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498295
多謝SCFtw2解說
    回應給: SCFtw2(SCFtw2) 推薦0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多謝解說, 也了解您的意思.  實際上我發前文前已經明白您的出發點.

但, 我的想法是雖然中英文不是完全符合, 可是現在確實就是這麼用的.  也許確實就是積非成是.  正如您說的稱呼上的錯誤很難改, 我們不是專家, 所以就是延用.

不過, 非常感謝您詳細的解說及正名 !  如果怕改稱"和安雅族"會使很多人反倒不清楚的話, 附上這篇解說, 或在標題上把兩種中文族名都放上去, 是會讓原文更清楚及正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498012
臺灣平埔族Hoanya是"和安雅",不是"洪雅"
    回應給: 知識勞工 - 有事暫離(alzlee)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L.

.
To quote --- "Google 了一下, 我確實看到的都是 洪雅族, 有放英文的也確實是放 Hoanya."

我就從這裡開始說起好了。你看到的是所有的人都會看到的 --- 如果去google --- 如果這樣去google。

一、"-oa-"除了在英語之外都不是一個複韻母,是兩個韻母,分屬前後兩個音節。這算語音學(phonetics)常識。語音學屬於語言學(linguistics)。語言學與民族學有關,美國學術界的習慣是把考古學、語言學、人類學、民族學合起來放在人類學系裡 --- 如果不讓它們各自獨立成學系的話,臺大就這樣。考古學與歷史學有關,如中研院有史語所,而史語所後來分出一個民族所。人類學傳統上分成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後來發展成生物人類學,與生物學關係近了。在歐洲的學術傳統裡文化人類學與社會學有關。語言學與文學有關,很多文學系裡有語言學教授,像臺大外文系一直有,而漢語漢字專家在中文系裡。中研院民族所裡也有專門研究各民族語言的研究員。情況為什麼這麼繁或者說這麼"亂"?因為這些學門學科都是"人類文化研究"的一部份,而語言負載文化。"人文學"的主體在這裡,另外是文學、史學、和哲學,而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史哲的創造或研究。有語言才有文化。語言學的基本素養應該是人文學的入門素養,不過"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大學通識教育好像不太重視這個。 ^_^

二、Hoanya這個學者給的專稱 --- 不管是什麼東西的名字 --- 一看就知道是三個音節。外來人(如外族移民,如外商,如殖民者)對當地人群體的音譯性稱呼往往是用自己的拼字習慣或者用自己的語音,但學術界給土著民族取名字有規矩,那就是語言學的規矩,那是全世界通用的規矩。Hoanya是臺灣日治時期日本學者定寫的名字,衹能按照國際規矩來發音,除非當年那些來臺灣或定居臺灣長期調查研究臺灣的自然與人文的日本學者的本職學能爛到不夠格,但當年那些日本人類學者地質學者生物學者的水準很不錯,這早已是歷史定論。日本人根據原音用拉丁字母定寫的臺灣原住民族的族名和族群名完全依循語言學的通用標準,一望即知,Hoanya為什麼會搞錯?不可能搞錯。符合原音到什麼程度是另外一件事,而這受限於二十幾個拉丁字母不夠用來準確地標音,但音節不可能弄錯。

三、google "洪雅族"現在會出來三千多條。google "和安雅族"現在會出來四百多條。在稱呼方面積非成是的錯誤很難改。panda是一種演化特殊的熊,把牠放進"熊科"也沒什麼不可以的,但稱她為"熊貓"就實在是一表三千里了。沒知識卻認為"積非成是有理所以不必改誤為正"的"知識人"在漢族社會裡向來比例出奇地大,這是落後社會的表徵之一。 

.


SCF的倉庫:【反共反獨】【獨腳強盜聯網史料庫】【*每事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039&aid=3496457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