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正亮在1998年民進黨黨內舉辦的中國政策大辯論中主張“西進中國”,1999年參與起草民進黨的〈臺灣前途決議文〉。
郭正亮很早就認為【中華民國在臺灣就是臺獨】。他承認中華民國國號,認為“中華民國在臺灣”就是“臺灣主權獨立”的現狀。
2004年年底的時候,郭正亮對記者說『民進黨很可能執政二十年』。他說:『國民黨一倒就回不來了。因為它過去是黨和政權結合,政權一旦失去,黨就樹倒猢猻散,就像雞蛋一樣碎掉了。到2008年以後,現在45歲以下的精英,厲害的都是民進黨,幾乎全部都是,誰與爭鋒?』
-----------------------------------------------------------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20770+112009052500074,00.html
天窗亮話 兩岸政策轉守為攻 民進黨振興之道
2009-05-25 中國時報 【郭正亮】(作者為民進黨籍前立法委員)
五一七前後,衛生署長葉金川出使世衛大會,高雄市長陳菊出訪北京推銷世運,二者都引起軒然大波。前者被批為「自我矮化台灣」,民進黨和獨派異口同聲;後者被獨派批為「兩岸戰略錯亂」,民進黨反為陳菊緩頰,表示只是「主辦世運的必要任務」。
陳市長出訪北京前夕,是高雄五一七遊行的總領隊,當時訴求是「反傾中、保台灣」,民進黨為了宣示反中決心,還特別在中常會決議禁止黨公職出席福建海峽論壇。但不過四天後,陳市長卻選擇「去中國、保世運」,理由是世運主辦國必須出訪表達善意。問題是,台灣當年申辦世運並未得到中國協助,以先進國為主的世運也不是中國強項,即使要表達善意,也無必要以中國為首訪對象。正因為世運理由過於牽強,外界才會解讀陳市長「去中國」並不是為了「保世運」,而是為了「保政治」,為兩岸互動開闢出有別於國民黨的另類作為。
畢竟在馬政府執政一年來,隨著兩岸開放的迅猛發展,民進黨在兩岸互動不但完全陷於被動,甚至還陷入「計畫趕不上變化,口水比不上油水」的尷尬處境。面對國民黨近乎每周突破的兩岸開放政策,民進黨原本可以凸顯不同的經濟選擇,但在政治反擊本能遠高於經濟反應本事的先天體質下,民進黨卻愈來愈焦躁,把複雜的經濟選擇題,簡化為單純的政治是非題。久而久之,人民也逐漸產生刻板印象,認為國民黨專搞經濟鬆綁,民進黨專搞政治緊縮,有人甚至認定國民黨專搞經濟,民進黨專搞政治。
專搞政治的刻板印象,在經濟至上的全球趨勢下,對民進黨極為不利。只在國內抗議中國打壓,不與中國正常往來,只凸顯兩岸交流弊害,不掌握兩岸雙贏契機,也等於把兩岸主導權完全交給國民黨,讓國民黨成為與中國打交道的唯一明星。不專攻經濟,不經營兩岸,等於自外於台灣政治的兩大主流。如此被動防守,如此每況愈下,當然會讓陳市長等民進黨有識之士憂心忡忡。
問題是,陳市長的迅速變臉,也凸顯出民進黨兩岸路線轉型的窘境。不過四天,她先以中常委黨職身分表達「反傾中」,然後又以市長公職身分表達「必須去中國」。黨政立場如此相反,不但在各國主要政黨聞所未聞,也必將引發支持者困惑。關鍵在於民進黨除了主權立場之外,並未針對兩岸互動提出具體的行為準則。例如陳總統曾公開提倡陳胡會,呂副總統也傳出北京邀訪,蔡主席也表達有意訪中,加上雲林蘇縣長的農業交流,高雄陳市長的世運之旅,與此對照,福建海峽論壇卻全數封殺。兩套標準,理由何在?
民進黨主張兩岸經貿正常化,前提是兩岸對等,但由於北京所提出的兩岸交往模式始終無法滿足民進黨的對等要求,兩岸因此難以突破。作為政黨,民進黨當然可以基於某種信念,拒絕和中國打交道,但做為小國,台灣卻必須正視中國的經濟崛起,不能無限期拖延兩岸正常化的歷史訴求。政治極其現實,台灣人民要兩岸正常化,民進黨不能就是不能,做不到兩岸突破,只能換腦袋來做,甚至要換政黨來做。
就此而言,陳市長的世運之旅,恐怕是看出民進黨在兩岸上必須轉守為攻的徵兆。如何讓台灣的另類聲音,透過進取的外交作為深入兩岸,正是民進黨的當務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