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第一任校長是蔣中正,「政大幫」掌五部會,政大其實一向是國民黨的政治人才培育學校。
政大前身為1927年中國國民黨在南京成立的中央黨務學校,是國民黨培養政府機關公務員的搖籃,畢業生享有免試派任縣長與各級官員職務之權利。1954年在臺復校後,逐漸發展為招收普通大學生,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要教研領域的國立大學。
1927年,蔣中正以「清黨」剷除黨內中國共產黨勢力後,原先準備成立「宣傳訓練院」,但後來代之以「中央黨務學校」。中央黨校校訓與1924年成立的黃埔軍校相同,並於1927年經首任校長蔣中正敲定。中央黨務學校因屬「黨國一體」時代重要的黨國菁英培訓學校,蔣中正親任校長表示重視之程度。但蔣氏並無暇管理中央黨務學校校務,實際負責學校運作者乃副教務主任羅家倫、副訓育主任谷正綱及副總務主任吳挹峰等人。
1929年,中央黨務學校改組為「中央政治學校」,初設政治、財政、地方自治、社會經濟四系,後來又增設教育和外交等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政治學校遷至重慶小溫泉,並將科系調整為法政、經濟、外交、新聞、地政五系,爾後又成立新聞事業專修班、新聞專修科、地政專修科、會計專修科、統計專修科、語文專修科。功能上說,中央政治學校是中國國民黨訓政時期培育國家政治人才的主要基地,地位類似中國共產黨的「中共中央黨校」。
1946年「中央政治學校」與「中央幹部學校」合併,定名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改為專任制,但依舊由蔣中正擔任永久名譽校長。1949年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全面潰敗,1949年4月共軍佔領南京,政大南京校址為中共所接收。一部分遷到四川的政大師生,以少量劣質兵器,投筆從戎,參與國共內戰,經過蘇場遭遇戰和大邑包圍戰後,僅有少數學生虎口生還,爾後以軍籍身分轉由香港進入臺灣。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因為原計畫近期反攻大陸,並無在臺灣恢復大陸地區國立大學的構想。但隨著反攻無望逐漸明朗,黨政高層開始思索增設高等院校之計畫,進而意識到培養本地高等教育人才之急迫。由於政大以往為國民黨黨校,具指標性;且曾為培育高等公務員的搖籃,素有口碑,加上當時日本統治時代留存的高教機構,如國立臺灣大學、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南工學院(現國立成功大學)、臺灣省立農學院(現國立中興大學)、臺灣省立法商學院(現國立臺北大學)等校已無法負荷國府遷臺導致之人口遽增的升學需求等因素,1954年教育部長張其昀(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批准國立政治大學在臺北縣木柵鎮(今臺北市文山區部分地區)復校,成為嗣後大陸各國立大學(如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在臺復校的濫觴。
歷任校長
中央黨務學校
蔣中正(1927-1929)
中央政治學校
蔣中正(1929-1946)
中央幹部學校
蔣中正(1944-1946)
國立政治大學:大陸時期
第一任校長:蔣中正(1946-1947)
第二任校長:顧毓琇(1947-1949)
第三任校長:楊希震(1949-1954)
國立政治大學:在臺復校後
第一任校長:陳大齊 (1954年—1959年)
第二任校長:劉季洪 (1959年—1973年)
第三任校長:李元簇 (1973年—1977年)
第四任校長:歐陽勛 (1977年—1986年)
第五任校長:陳治世 (1986年—1989年)
第六任校長:張京育 (1989年—1994年)
第七任校長:鄭丁旺 (1994年—2000年)
第八任校長:鄭瑞城 (2000年—2006年)
第九任校長:吳思華 (2006年—)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薛荷玉/台北報導】 2008.04.28 09:32 am
這次政治大學校友內定入閣已知有五人,包括經濟、教育、內政、法務、外交等五大重要部會,搶了以往內閣「台大幫」的鋒頭,有人認為是馬團隊核心幕僚、政大新聞系兼任副教授金溥聰牽的線。
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政大,培養出很多公職人員,但以往政府內閣,仍以台大校友居多,以陳水扁執政八年為例,往往從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蘇貞昌、謝長廷)到部會首長,都以台大幫居多,尤其台大法律系更受青睞,連當過台北市長的馬英九都是台大法律系友。
不過從已發布或證實的這次新內閣來看,「政大幫」很難得地占了上風,搶了台大幫的鋒頭。
目前包括經濟部長尹啟銘是政大企管所博士、教育部長鄭瑞城政大新聞系畢業、內政部長廖風德政大新聞所畢業、政大歷史所博士候選人、法務部長王清峰是政大法律系所畢業,是準第一夫人周美青的大學同學、外交部長歐鴻鍊是政大外交系友,是蕭萬長學弟。
【2008/04/28 聯合報】
☆☆☆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