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執政時期,立委享有小型工程款建議權行之有年,失去政權八年的國民黨有意恢復。國民黨若能藉此機會,建立一套公平、透明的分配機制,不失為革新之舉,但若還是延續舊國民黨時期黑箱作業的分配模式,勢必招致「上層拚經濟,基層搶分贓」非議。
不論是基層建設經費或是小型工程款,在過去國民黨執政時代就有,地方政府每年編列小型工程建設款分配由議員掌控,亦是公開的祕密。前行政院長蘇貞昌擔任地方首長時也認為,小型工程款是一項可維持府會關係和諧的重要利器。
但分配權決定在少數人的手上,自然容易滋生政治分贓。國民黨執政時期,行政院會看立委權勢的差別,給予不同的對待,這就是何以常有所謂「大小立委」差別待遇的感慨。
再者,因分配制度充斥人治色彩,原本應用作地方建設的預算,屢屢發生流向不明、拿回扣等弊端,政客未將錢花在刀口上,而是拿人民血汗錢去綁樁,攫取個人政治利益。
立委曾私下估算,地方縣市議員利用地方小型建設補助經費藉以「自肥」的弊案,每年高達十五億元公帑。
第四屆立委原本有機會將小型工程款建議權「法制化」,當時不論國民黨或民進黨,都贊同建立透明的分配規則,長年被汙名化的小型工程款可望重見天日。可惜,當時朝野因為立委選舉將至,最後在選票的考量下,立委小型工程款建議權邁向透明化的努力失敗。
國民黨在立法院擁有近四分之三席次,如果堅持恢復小型工程款,民進黨不可能擋下,但藍營最好不要忘記過去多次民進黨放手讓國民黨自肥的慘痛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