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蓮說:「當年我們(扁呂)只靠一張嘴就當選!」
但是,八年來,台灣政壇的最大災難,或許就是「政治語言的失信失效」。人民不再相信政治人物說的話,政治人物說的話也不再有效用。
有許多人一見到特定政治人物在電視上說話就立刻轉台,即知這種「政治語言的失信失效」已是多麼嚴重!
因而,昨日馬謝同台辯論,與其說是臨場「口才機鋒」的競賽,不如說是二人「人格形象」的比賽。畢竟馬謝二人皆有近三十年的政治知名度,民眾對他們的總體人格已有深刻的認識與比較。人民不會只聽馬謝「說了什麼」,而會進一步思考他們說的「可不可信」與「有沒有效」;當然很少人會認為候選人「只靠一張嘴就能當選總統」,但也許會有很多人在候選人的言談風格中「察言觀色」,而認定誰比較「不適合」出任總統。
準此以論,昨日首度採用的「公民提問」制,意外地將馬謝二人「人格特質」的對比凸顯出來。前半段約二個半小時的「公民提問」,二十個題目皆是預知,全憑候選人的「家庭作業」是否做得扎實,因而使得馬英九平穩務實的風格得以呈現;後段的交互詰問及可以自由發揮的結辯,一般原本認為對於較具急智且詞鋒機靈的謝長廷有利,不料他竟在原本應當較占優勢的時段,反而充分暴露出在性格及見識上的缺點。這場辯論會,終於仍是一場「人格特質」的競賽。
首次採用的「公民提問」,值得肯定。若要給一句評語,可以說是:「低到草根深處,高至國政顛峰。」說低,「里民大會」的形式,深具草根意義,展現「主權在民」;說高,題目從兩岸、司法、教育,談到原住民、同性戀,雖皆點到為止,亦是無所不包。二十個問題,反映了形形色色的民瘼與民隱,亦揭示了方方面面的國政期待;令人不禁覺得,過去完全被捲入「入聯公投」之類假議題的選舉操作,是多麼的虛無與醜惡,「公民提問」可謂是還原了總統選舉的應有風貌。
由於事先預知題目,「公民提問」對於辯才較弱的馬英九較有利,卻使較具急智的謝長廷較無發揮的空間;但是,畢竟是預知題目,謝長廷原本亦應不致失分。但是,他在第一個題目以「減稅」來對治「通貨膨脹」後,聲勢即再難攀高;若將對「公民提問」的回應,視為智囊團的工作水準,與候選人對自己政見的深入及用心程度,謝長廷似皆不如馬英九。因而,在「公民提問」階段,謝長廷原本可以不輸,卻有失分。
至於到了後段三次交互詰問,馬謝皆用於負面攻訐;若與前段「公民提問」對照,實在顯得難登大雅。最令人意外的是,謝長廷竟然將最後三分鐘寶貴的結辯時間,完全用於指控馬英九的政見恐成「空白支票」,卻無一語論及自己的抱負與願景。這可能是口才見長、身經百戰的謝長廷,從政以來表現最差的一段結辯或政治談話。因而,就交互詰問與結辯而言,謝長廷的口才原本被看好,卻是可以贏卻未贏。
呂秀蓮說「只憑一張嘴就能當選總統」,未來在台灣政壇可能成為絕響。畢竟,台灣人民經過數十年來的政治歷練,已知「口才」需有「人格」背書,「言語」需有「良心」支持;買空賣空不免被看穿識破,言詞機鋒亦可能被認為不堪信任。台灣人民聽過「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卻是徒託空言;也聽過「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亦是黃粱一夢。「口才」不再是政治人物的利器,「人格」才是選民應當留意的主題。
昨天這場辯論,馬謝的勝負得失與一般原先預料相違。謝長廷未必能因口才好而當選總統,何況,令人意外的是,昨天的表現竟然顯得他的口才似乎也沒有那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