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為近兩年美股道瓊指數,穩定成長與次貸波動)
物價在今年下半年如脫疆野馬同步飛漲的同時,我在等國內廣大財經學者的學術面解釋,沒想到真沒有什麼學者願意淺顯的解釋給民眾聽,也許是怕被貼上政治標籤,特別是新聞局可以把CPI解釋成「CPR」,筆者雖不是經濟專家但想試著淺顯的告訴讀者們「物價為什麼漲?」
行政院主計處11月22日「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為5.46%、第三季GDP大幅成長6.92%,這個大驚奇的數字,經濟成長率較原先預估的4.58%高出一個百分點,僅次於民國93年的6.15%。前主計長韋伯韜(韋端)直接質疑是選舉數字,咸認為高估了一個百分點。次(23)日,陳水扁先生也不避嫌的指出,他實現了2004年競選的「三、四、五」經濟政見,經濟成長率五。對於主計處的預估,筆者個人認為的「過於樂觀尚不致太離譜」。經濟成長與物價穩定是兩件事,卻存在複雜的關係。
首先本篇先討論總體經濟面,在介紹物價穩定與通貨膨脹前要先教大家看一面財政統計報表,2000年時政府由七月結算的會計年制,改成一月結算的曆年制,所以這一年歲入歲出都是一年半,所以要乘2/3才是平均值,財政超支用紅色負值表示,其間重要大事有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1999年921大地震、2003年SARS、2006年眾多弊案。經濟成長率是YOY與去年比較,前一年基礎低所以次年相對會高。
中央政府+各級政府 歲入歲出與債務舉借概況(摘自財政年報)
中央+各級 | (十億) | (十億) | (十億) | (十億) | (十億) | % |
年度 | 歲入 | 歲出 | 餘拙 | 債務未償餘額 | 國內生產毛額 | 比率 |
1997 | 1025.2+1704.8 | 1051.4+1878.8 | -26.2-174.0 | 1381.31 | 8257.83 | 16.73 |
1998 | 1251.5+2053.5 | 1083.1+1992.6 | +168.4+60.9 | 1368.67 | 8972.19 | 15.25 |
1999 | 1228.6+2004.4 | 1164.0+2050.0 | +64.6-45.6 | 1312.26 | 9473.28 | 13.85 |
2000 | 2030.8+2784.9 | 2230.1+3140.9 | -199.3-356.0 | 2450.14 | 10032.00 | 24.42 |
2001 | 1417.2+1896.8 | 1559.7+2271.8 | -142.5-375.0 | 2759.12 | 9862.18 | 27.98 |
2002 | 1304.7+1787.9 | 1551.9+2144.9 | -247.2-357.0 | 2849.27 | 10293.35 | 27.68 |
2003 | 1320.9+1848.2 | 1618.1+2206.2 | -297.2-358.0 | 3127.54 | 10519.57 | 29.73 |
2004 | 1368.2+1971.6 | 1564.8+2238.9 | -196.6-267.3 | 3364.97 | 11065.55 | 30.41 |
2005 | 1464.5+2115.2 | 1567.0+2309.6 | -102.5-194.4 | 3553.66 | 11421.26 | 31.11 |
2006 | 1546.9+1997.1 | 1530.2+2346.9 | +16.7-349.8 | 3629.55 | 11858.99 | 30.61 |
若嫌這個表太複雜,讀者就看最後一行「債務未償餘額與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並記得經濟政策有延遲效果。接著請參閱「通貨膨脹」的定義,維基百科簡述「通貨膨脹在任何地方都永遠是這樣的一種貨幣現象,只能由貨幣量的增長速度超過產出增長速度造成的貨幣現象─米爾頓‧弗里德曼1987」
民進黨政府不遵守財政紀律的現象,筆者在其執政後前兩年就發現了,「擴大舉債要如何還?」是筆者心中的一大疑問,舉債刺激經濟發展的效應在日本處理泡沫經濟上曾經嚴重失敗過,大前研一歸納是「新經濟」下用國家本身的預算去刺激本國的經濟是最沒意義的。舉債應該用於可獲利的資本財才有利日後還債,若是擴大消費就要比較舉債的「爽」和還債的「痛」比率上是否符合通貨膨脹率。這就是房貸和卡債的差異性,國家還有一個特權就是發行貨幣,先舉債耍完後,接著等通膨發生,還債就沒那麼痛。南美洲、非洲、前蘇聯等國家都用過,代價是你的儲蓄和退休準備的未來購賣力就減損了,資金重分配回政府產生「通膨稅」效果。富人有趨避通膨的能力,這種重分配效果是道地的窮人稅!
主流經濟學家對於通貨膨脹起因的看法可大略分為兩派,「貨幣主義者」相信貨幣是通膨率數值最主要的影響,「凱因斯主義者」相信貨幣、利率和產出間的相互作用才是最主要的影響,凱因斯主義者也傾向除了一般標準消費性商品物價通膨外再另附上生產性商品(資本)通膨。其他理論,例如奧地利經濟學派,相信通膨是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導致。(本段摘自維基百科)
從上表可以看出政府在沒有那麼多收入,卻用了太多的支出,又維持寬鬆利率減輕債務負擔,難道不要多印高於國內生產毛額需要的鈔票發行,無紀律的財政焉有不通膨的道理?富人更可以運用低利投資不動產反向賺取重分配財富的效果,政客又那不個炒地皮呢?可以查一下二十年來新鮮人投入職場的薪資水準成長幅度與現在的比值,再對照二十年來房地產到現在的漲幅,可以明顯比較出重分配效果。
「擴大公共支出」藥方是用在通膨與失業率俱增的「停滯性通膨」,筆者認為台灣經濟有些濫用擴大公共支出,前幾年物價持穩是因為經濟不景氣、內需型業者減少獲利率、勞工增加工作時數內部吸收掉了,所以民眾的金錢購買力並沒有太大減損,但實質購買力的購買力的背後,業者要賣更多的服務才能獲得相同報酬、勞工要工作更長時數才能獲得相同的報酬。現在又開始吵「再怎麼野蠻」續集,筆者想反問政府若不再節制支出,物價還會再漲、實質購買力會更慘。「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你以為政客真的幫你爭預算「建設」,還是在重分配你的財產?
油價和以食物為主的躉售物價(麥、奶、飼料)是壓垮的最後原因嗎?也許佔一部份,但美金的弱勢是主因,美軍佔領伊拉克四年了,筆者的資料估計美國軍費支出高達1.6兆美金,相當於51兆台幣,增加的政府支出是台灣全年歲出的二十餘倍,第一次波灣戰爭時各國都有攤派軍費,我們也得要買高價軍購贊助,第二次只有英國協助出兵,花了六十六億英鎊、約四千四百億台幣後縮手撤軍。其它國家包括我們的6108億難道沒有攤派嗎?其實,全世界用以計價「美金」實質購買力降低了,包括美金以外貨幣、金價、貴金屬、鋼材等等非能源糧食的物價都漲價,農藥、肥料、種子、土地、包裝、運輸成本都上漲,蔬菜價格若不是農民勞力能吸收時能不漲價嗎?若沒漲價才是憂心的開始,你不知道農人得改用什麼劣質肥料或農藥降低成本。所以,美國開戰所有的經濟大國都用實質購買力付出了代價,美國還是用重分配效果向各國開徵「通膨稅」,猜猜看付最多的是誰?不是產油國(改用油元或歐元計價)、不是紐澳等農產國原物料生產國(升值)、是製造業為主的國家(對美貿易大或大量持有美元債券外匯),其外交上對美國的影響力有多大?
今年下半年台灣的國內股市表現是全球排倒數的,別人漲我們幅度小、別人跌我們幅度加倍,比較一下次貸風暴下仍持續穩定上漲的美股,和9、11兩次股債下的台灣吧!但台灣的上市公司營收成績卻是亮麗的,造就了適度的成長,5.46%成長率是可期的,下半年是電子業營收回流高峰,其它貨幣升值反應(例如日本汽車業哀鴻遍野)、我們忍著輸入性通膨維持慣例下半年保護著廠商營收回流,你我的實質購賣力不能說給了企業(因為營收並沒有提高實質購買力,原因另文討論),但至少相當部份用實質購賣力是繳給了政府,這政府居然得了便宜還賣企業的乖。
想問有解嗎?釜底抽薪把政府債務減少一些吧,所以筆者之前寫《減法政見》系列,政府少花點不當支出吧!加拿大便是縮減支出有成的國家,油價上漲影響有限,國民興奮的開車越境到美國享受實質購買力。縮減支出的「痛」國民不能忍受嗎?法國運輸大罷工,國民默默克服生活不便支持改革。在台灣你有權力投票朝野均有改革優勢的政黨,後面還要看領導人的魄力是否能抗衡立法院的利益團體。至於第三勢力制衡嘛,關鍵少數的議價空間一直都是頗大的。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