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今天提出他的經濟政策首部曲,相較於民進黨執政七年「口號先行」,馬英九的經濟藍圖實為總結他long stay四個月來地方訪察心得,政策形成由下而上,堪稱紮實;只是經濟政見能不能讓馬蕭選戰衝出重圍?恐怕問題不在內容多少,而在於如何讓人民「真的聽懂」。
當台北政壇又陷於一片政治口水中,馬蕭今天一口氣排了三場經濟行程,先是與產經學界座談,討論馬蕭提振台灣競爭力的看法,然後是「愛台十二建設」記者會,中午再與四大商會午餐,以英文重述馬蕭的經濟主張,馬蕭的「經濟日」,顯然意在傳達馬蕭經濟政策的專業、細緻以及禁得起考驗。
檢視馬蕭的「愛台十二建設」,比起謝長廷的「幸福經濟」,內容確實充實,從區域均衡、產業創新談到城鄉新風貌乃至於智慧資本累積,馬蕭端出包山包海的經濟牛肉,擘畫全面性的台灣「新十二大建設」,問題是「選民聽得懂嗎?」
從記者會牆上的背板貼滿(註3: 都什麼時代了)了馬蕭的經濟主張 ,看得出來馬蕭花了極大力氣準備經濟牛肉,但現實的問題是,在上午記者會後,不論是電視、廣播或平面媒體都面臨共同的困擾:如何在30秒到1分半 的時間、或在數百字的版面內,把馬蕭的經濟牛肉說清楚?
這也反映了在野近八年,藍營至今仍沒有全面跟上早已顛覆歐美政治運作的媒體新時代,當政治人物絕大部分的主張都必須靠媒體向選民傳播,「數大」已不等同「有效」,馬蕭對經濟政策的擬訂雖然用心良苦,但當其精髓無法精簡地在媒體上呈現,30分鐘講不完的「愛台灣十二建設」,和講不到30秒的「幸福經濟」,在媒體傳播效果上卻差不了多少,結果選民還是看不出馬蕭和謝蘇有什麼差別。
回顧七年前總統大選,沒有執政經驗的民進黨以簡單的「變變變,時代正在改變」訴求,成功地讓選民決定給民進黨一次機會,七年後馬蕭想讓選民重新給國民黨機會,恐怕還得重新檢討宣傳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