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時論廣場刊登邱靖蓉〈問題當然不是在經濟〉一文,作者提到曾參與「高雄市基層民眾對經濟、社會、政治議題的態度與認知」的訪問研究計畫。其實,作者這項訪問計畫犯了「以偏概全」及「因果相關」的謬誤,以致「問題當然不是在經濟」的論述有失客觀。
筆者今年三月參加中山大學「兩岸的高雄、世界的高雄」座談會中,即聽到該文所指的訪問內容及推論,因其所選擇訪問之樣本母數均是「區域性」,集中於三鳳宮、三民公園及勞工公園等三個「非中性」政黨屬性的民眾聚集地,且樣本人數明顯不足,當時筆者即提出質疑。
其樣本有主觀選擇性,顯然已違背統計上的客觀普遍性,其推論即有統計上「問題」;再從經濟議題來看,高雄地方經濟的興衰不容諱言地與高雄港開放兩岸直航有其相關性。但,高雄的整體經濟發展,仍必須從產業結構的轉型創新、社會經濟的所得分配及地方政府的治理效能等多面向來評斷。
無可諱言,〈問題當然不是在經濟〉一文中高雄的「問題」似已過度地被政治的意識形態所扭曲,如我們從「兩岸的高雄、世界的高雄」來檢視及定位高雄,高雄人、台北人甚至於所有對高雄這塊土地關心的台灣人,都應當務實地針對經濟發展的「議題」,透過理性客觀的對話以做出合理及正確的解讀。
高雄市的確有其光榮的一頁;但,隨著整體經濟環境的變遷與產業結構的調整,過去以工業為重心的高雄經濟發展,在國內三級產業比重增加,遠超過一、二級產業下,再加以受到中小型企業外移、無填補僱傭缺口之企業進駐的影響下,使得高高屏區域的勞動競爭力、產出績效、就業率都呈現下降的趨勢。目前高雄地區景氣不佳,工廠登記家數減少、歇業的商家增多,失業問題依然嚴重;九十六年上半年高雄市的失業率為百分之四.二,為全國最高縣市,高雄人均所得相對於台灣其他都會區之排名也逐年下降。此外,據交通部最新的統計,高雄港今年在世界的排名,很可能滑落至第八名,未來幾年甚至將被擠出十名之外。
海峽兩岸若是能直航,必能給高雄港帶來更多的轉運貨源,使高雄港成為亞洲的轉運中心,再造昔日繁榮。在高雄港轉運能力提昇之後,有直接效益的行業有引水、領港、碼頭裝卸、貨運、報關、倉儲、金融、保險等行業,而有間接效益的關聯產業如餐飲、交通、觀光、以及各式各樣更多的相關行業,對於繁榮大高雄地區有極大的助益。
面臨全球競爭的態勢下,高雄地方政府應主動以「引鳳築巢」的策略取代「築巢迎鳳」的被動等待,協助全球大廠規畫進駐大高雄的幾個經貿園區,多功能地來增進產值及創新能力,並在帶動勞動就業下提高民眾所得及內需消費能力。問題當然是在經濟!
(作者為高雄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