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選總統都可以不花錢,立委選舉說不定也有空間!」立委羅世雄對馬英九long stay加home stay效果的體悟,點出了馬式新選戰在勝負以外更深遠的意涵:當台灣民主走到了割喉戰的瓶頸,政治還有沒有蛻變的機會?
擺脫傳統 不走「代理」路線
如果以「直銷」形容馬英九的long stay加home stay,傳統選戰無異就是走「代理商」路線。體育場、群眾、遊覽車、旗海與便當,幾乎已成台灣選戰特定的圖像,而每個元素都代表龐大的選舉支出。
但隨著人民對政治愈來愈冷淡,要創造起碼的聲勢,「走路工」、「動員費」也愈飆愈高,選舉花費如何回收?讓原本黑暗的政治陷入更黑暗的深淵;糟的是造勢場的聲勢和是否當選也愈來愈不相關,場子散了、椿腳回家了,選民要不要投給候選人一票,則是另一回事!
不少人認為,台灣人民對政治最後一絲的熱情,已在紅衫軍被玩爛後成絕響。但馬英九的直銷選戰,讓人看到一絲新希望;long stay使馬英九有時間耕耘各個中小型的專業團體,出席者要的是政策不是動員費;home stay更是「吃人家的睡人家的」,馬英九只付出了「原鄉精神」、「青春鐵馬單車行」兩本書當伴手禮,對方卻甘之如飴。
對候選人更重要的是,面對全台上千萬選民,打「直銷」選戰雖像是「愚公移山」,但效果卻會發酵。馬英九的政策在媒體地方版見得比中央版多,代表夠「在地」到能引起地方討論;「馬英九昨晚住恁家」、「我前晚和馬英九開講一點鐘」,在馬英九離開後,民眾近距離觀察馬,「口碑」也將在鄰里間流傳,就算不能一次扭轉印象,再聽地下電台打馬時,也會多了點批判。
中間路線 一場實驗性選戰
但「直銷」也不是沒有風險,馬英九「直銷」對象鎖定中間和淺綠選民,前者對政治本已冷淡,後者要轉向內心難免有掙扎,尤其當選戰後期藍綠對立愈嚴重,綠營再為馬戴上「大中國意識」的紅帽,馬英九走中間直銷路線的努力,也可能淪為深藍淺綠兩頭落空。馬英九的新選戰,不只對總統大選、對台灣的民主政治都頗具實驗性,到底選民能不能接受?對政治人和納稅人勢必都有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