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財部8月14日舉行所得稅法第17條修正案公聽會,財政部長何志欽先生做結論時表示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將由現行每年27萬調降至20萬,所謂「讓富人多繳稅」。
筆者肯定財政部為擴大稅基的努力,但這是一個「假的」富人稅,因為這項政策「不會影響富人、吃虧的是靠退休金過日子的弱勢老年。」
以財政部資料換算申報儲蓄扣除額超過20萬的戶數佔6.13%,人數少並不代表是富人,如果要過濾富人應該要用最低稅負制和交易所得稅,這一個迷思是「儲蓄」和「投資」混淆,因為富人的財富是靠投資不是儲蓄,政府這些年故意營造寬鬆的低利資金市場,富人不會笨到用儲蓄的利息所得來創造財富,銀行理財專員會主動介紹投資產品去化其多餘存款,因為企業投資保守(請注意不是百姓投資保守)銀行爛頭寸多的是。
國內雖然景氣欠佳,當前體質好企業本身不愁營運資金,但也不會想在政治風險大時擴張投資,今年上市公司若有盈餘多半以股利發放也不多留資本公積,甚至還有退回現金減資強化經營體質,足見企業界並不期待低利。讀者可以查閱前一陣子特別是電子業很努力發放股利,除息前數日市場就會大賣,除完息後再填息買回,富人當然會懂得賺投資所得放過利息所得以避稅,「除非買豪宅用高額房貸利息支出沖銷投資利息所得」,這是豪宅投資市場的基本道理,財政官員難道不懂嗎?這項縮減儲蓄扣除額措施是「犠牲需要靠每個月兩萬元定存利息過日子的退休百姓」,政府厚顏收這些弱勢高齡無工作能力的稅金不會不好意思嗎?
「窮人靠薪資所得過日,富人靠投資累積財富」這是資本主義的基本法則,然而資本主義還是發展了一些階級流動機制,例如教育補助、儲蓄利息所得扣除(請注意不是投資利得)、遺產稅等。我們的高等教育過度發展釋稀教育補助,條件好的富子弟學生反而有機會讀補助多的公立大學、窮子弟要加倍打工繳學費還助學貸款。現在「儲蓄利息所得扣除」鼓勵窮人儲蓄累積資本的優惠措施也要縮減。有親人往生申報過遺產稅的朋友都能瞭解遺產稅和配套的贈與稅對大多數的中產階級是沒有影響的,雖然富人可以用所謂節稅規劃避稅,問題也在稅務法規的公平性,不影響財富重分配的精神。這一項真正的「富人稅」卻是反向詭辯成振興經濟猛藥(文中拿大部份不用繳的申報數來掩蓋稅收功能性),請看看推動人是林進興、薛凌、黃劍輝、吳富貴、林耘生等民進黨委員!
至於政府為什麼還要逆向維持低利?除了剝削靠定存利息的弱勢、鼓勵房地產投資高漲、營造社會投資熱絡氣氛外,別忘記還可以掩飾龐大政府債務的利息支出。台灣繳稅百姓,你為什麼不表達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