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混淆史實與史觀
馬英九工作室發言人 羅智強
拜讀七月十日黃德源君大作「馬英九史觀難自圓其說」,感慨良深。他在文首即援引謝長廷的「史觀」論,繼而批評馬英九的「大歷史史觀」,是選擇性的擷取蔣渭水「心向『祖國』的『證據』,而忽視他超越民族、血緣、地域的社會公義等『普遍要求』」。
昨日的座談會,筆者全程在場聆聽。事實上,馬英九鋪陳的重心在於「史實」,從台灣民眾黨成立的背景與過程、提出的主張、蔣渭水的貢獻,娓娓道來。這樣的史實鋪陳,筆者想就教於黃君者:「那一點與事實不符?」
黃文自始自終說不出馬英九的說法那一點與史實不符,卻和謝長廷一樣,以「稻草人詭辯術」,將馬英九回顧部分蔣渭水的抗日事蹟,硬套上一個「抗日史觀」的名詞,虛擬一個可以攻擊的稻草人,從而自說自話地斷論馬英九的「史觀難自圓其說」。
須知,所謂「史觀」,是對歷史事件的主觀評價,因人而異;而「史實」則是歷史事實的客觀呈現,真相只有一個。謝長廷顯然知道馬英九論述的史實為真,無以反駁,只好把客觀的「史實」用主觀的「史觀」抽代,以抽樑換柱的手法,將兩者混淆。若依謝長廷的論點,難道討論抗日先賢蔣渭水竟不能談他的抗日史實,必須「選擇性失憶」,這樣才不算是「選擇性讀史」嗎?
退萬步言,把史實陳述曲解為史觀評價就罷了,在批評別人選擇性讀史的同時,至少也該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對方的「選擇性」,究竟遺漏了那些「歷史事實」吧!謝長廷除了朗誦了一份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名單外,對蔣渭水先生本人的歷史論述可說是一片空白,既說不出馬英九遺漏了什麼,又何能批評馬英九的「史觀」是選擇性的。
黃君實在應該聽聽,在謝長廷演講的二十分鐘,除了表現令人嘆服的機巧與口才外,用了多少時間在批判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又用了多少時間在追念談述蔣渭水?相較於馬英九專心追念蔣渭水事蹟,黃君又如何評價謝長廷在紀念黨旗酷似中華民國國旗的台灣民眾黨的座談會上,大談其「外來政權史觀」呢?
更何況,馬英九在座談會中追念蔣渭水的事蹟,抗日史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透過蔣渭水在爭取民主、改革民俗(免燒金紙)、反對鴉片、保障女權、接軌國際、關心工農、二八減租、呼籲團結等面向史實論述,馬英九對蔣渭水的推崇,正是黃君所說的「追求社會公義、超越地域的普遍要求」。
抗日是蔣渭水一生的志業,追求民主公義也是蔣渭水事蹟的重要部分,馬英九論述的史實並不侷限於抗日,究竟是馬英九選擇性地不談蔣渭水追求民主公義的普世精神,還是謝長廷與黃君選擇性地不聽馬英九對蔣渭水追求民主公義的推崇呢?
(本文於七月十日投於蘋果日報,七月十七日刊出)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