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勝選,可以不擇手段?
馬英九工作室發言人 羅智強
拜讀六月二十九日呂一銘君於蘋果日報大作「馬英九少了台灣味」,其在破題時即言「勝選自成一門顯學」,國民黨會治國也沒用,須向長於選舉但不會治國的民進黨「以敵為師」。這讓我想到電影《魔戒》,電影中人類世界面臨邪惡勢力威脅,陣營內部有個聲音:「為何不用魔戒的(邪惡)力量對抗邪惡?」
這個疑問可以化做一個哲學命題:「為了目的正當,是否即可不擇手段?」呂君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在魔戒電影卻給我們否定的答案,因為,當你使用了邪惡的力量,就會被邪惡所同化。
以最近謝長廷一直誣指馬英九當選會「開放大陸勞工與農產品來台」為例。謝當然知道馬反對開放大陸勞工與農產品來台,那他為什麼要說謊呢?因為,他的目的在製造耳語流言中傷馬,只要有助勝選,這點「小惡」算什麼?呂君要馬勝選至上、以敵為師,是否意謂也要學謝的「塞話栽贓術」,說謊造謠呢?
誠然,對比擅於操弄族群、挑唆對立的民進黨,馬的「選舉能耐」確比不過。但若馬變得和民進黨一樣長於撕裂分化,成為「選舉大師」時。那選馬幹什麼?讓民進黨繼續撕裂台灣不就好了?
事實上,民進黨的負面選舉也非屢次奏效。馬參選二次台北市長,堅持高格調選舉,不隨民進黨負面選舉起舞,均獲得光榮勝利。其他如台中市、桃園縣、花蓮縣等多次的縣市長選舉,國民黨也以正面選舉戰勝民進黨的負面選舉。
至於呂文批評馬英九所提的「互不否認」,實際上在一九九○年代,兩岸就是在「互不否認」默契下,才會有陳長文與大陸簽署的「金門協議」,為十多年來遣返偷渡客提供機制;才會有廿多次的兩岸談判、二次的辜汪會談以及九二共識。
其次,對於六月二十八日王御風君刊於蘋果日報文章「馬英九史觀沒改變」文中,對馬新作《原鄉精神》的指教,建議王君最好了解撰作背景再來評論。《原》書是馬曾發表過的文章結集,並非一本鉅細靡遺的台灣史,其在「典範故事篇」所蒐錄的五位台灣典範人物劉銘傳、李友邦、蔣經國、胡適與張我軍,當然不能涵蓋所有的典範人物,豈能說未蒐錄在二百多頁小書中的人物,就不是台灣典範?以馬英九的偶像之一,蔣渭水先生為例,在典範故事篇雖未提及,但在其餘各篇中,馬仍大加推崇,絲毫不損蔣渭水的典範光采。
馬英九認為「台灣典範」的精神就是「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在這個精神下,人人都是台灣典範。以王君所推崇的日據時期建設為例,馬並不否認日據時期對台灣確有建設,例如為使台灣成為日本的糧食供應基地,在殖民經濟思維下,日本建設嘉南平原的灌溉系統,「也」對人民有利,但是該建設本質乃「以日本為主」,而非「以台灣為主」,這是為何馬對其可否稱為「台灣典範」有所保留的原因。
「如有糧食缺乏的報告時,即命以大科崁蕃人之肉充飢。」這是一九一五年日本總督佐久間曾對其軍隊下達對台灣原住民下的「屠殺食肉令」。請問王君,我們該把佐久間列為台灣典範嗎?這對得起為台灣奮鬥犧牲的台灣先輩先賢嗎?
(附註:本篇文章筆者於六月廿九日投於蘋果日報,蘋果日報昨日回函不刊,便公開於城市並另以新聞稿發出囉。)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