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前國家與國際的觀念未形成,只有商旅間的交易,地方勢力的抽成。明朝萬曆還有利瑪竇,後來國力急轉直下,,政治控制力漸漸薄弱,「我朝物產豐饒,無需番貨輸貢」的本土化運動,實際是簡化治理複雜度的手段,掩飾政治衰危。鄭和是回人(外來政權論?)故焚其艦,片板不入海。
之後,日本豐臣秀吉以幕府鎖國亦是相同道理。太平天國後清軍入關,乾隆之前三朝盛世當然無鎖國之理,是故郎世寧、湯若望等又是番大國盛世,之後,相同政治衰危再次鎖國。
開鎖的代價呢?黑船引發明治維新、或是列強割據淪為次殖民,端視決心改革還是逃避稼禍子孫!明治維新也不是保證成功,後來軍國主義害了日本,誰叫依藤博文訪德遇到的是俾斯麥!否極就算能泰來也有差別,領導者和政策方向還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