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青春鐵馬向前行
市長:青春鐵馬向前行  副市長: 天天天開心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青春鐵馬向前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活路外交 馬得過三關 (轉)
 瀏覽667|回應0推薦0

華碩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活路外交 馬得過三關

馬英九為了突破台灣的外交困境,提出「活路外交」思維,主張彈性處理外交的政治符號問題,要和北京當局談判,擴展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如果馬當選總統,他的主張有可能實現嗎?

當年,台北接受了「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參加國際組織,係在避免有「台獨」之嫌。北京接受此一名稱,是因為有(Chinese)一詞,該詞中文可翻譯為「中國的」、「中國人」及「中華的」。故在國際社會宣稱代表中國的大陸就譯成「中國台北」,而在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就譯成「中華台北」,算是各自表述,沒有所謂矮化問題。

李登輝時期,兩岸從談和到爭論,終至決裂,有相當因素在於兩岸外交鬥爭,以及台灣運用各種形式想擴展國際空間的問題。關於這一點,北京內部曾有討論。北京重要學者專家曾討論兩岸外交休兵,台灣成為國際組織觀察員,甚至包括一九七○年代初老布希擔任美駐聯合國大使時美國所研擬的「一中兩席」方案(因有一蘇三席前例)。

一九九八年,在柯林頓政府促和下,兩岸透過兩會溝通以及在美國的第二軌道,達成舉行「第二次辜汪會談」共識。九九年秋,汪道涵已準備來台北進行會談,並且準備了一籃子的架構方案,包括外交休兵及讓兩岸共同參與更多的國際活動空間。可惜,汪來台之前,李登輝發表「特殊兩國論」,使兩岸和解的歷史機遇一去不復返。

馬英九主張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作為改善兩岸關係的基礎,北京大致不會反對。不過,在北京看來,從李登輝晚期到陳水扁七年,台灣本土化論述幾乎已形同台獨論述。目前,北京在「台灣不是問題,台獨才是問題」的思維下,同時要強化體現「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國際外交原則,已出現重新思考「中華台北」的接受度與適用性,而傾向使用「中國.台灣」或「中華.台灣」的必要性,畢竟形勢已不同從前,且台北亦不涵蓋整個台灣。

所以,馬英九即使當選總統,他將面臨三項考驗:(一)能否修補十餘年來在台灣內部被打得支離破碎的「九二共識」,並且說服大多數台灣人民接受以此共識和大陸重啟談判;(二)能否成功切割本土化論述和台獨論述,同時明白闡述「中國」與「中華」之涵義,停止已經朝向自斷文化根源的「去中國化」運動;(三)在中國經濟實力已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以及具有區域經濟的發動機作用之際,台灣能有多少籌碼只和大陸談經濟而不碰政治?

【2007/06/04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