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政策比貪污可怕
錯誤的政策加上貪污
是陳水扁政府最恐怖的政績
請問馬英九先生:你對於台灣金融業有何政策?
先把銀行家數濃縮之後..掏空比較快也比較省事~
掏空後又可以從政府口袋拿錢出來補錢坑..
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阿...掏空多少補多少
乍看不合理..但都合法..厲害厲害~
財團將獲取的價差以敲定好的比率用政治獻金或其他名目再轉回特定人手中
嘖嘖嘖~~真是嘆為觀止...不愧都是學法律的..強!!
陳水扁七年來沒有因為牠的政績而使得人民多賺到半分錢
牠的政績都是康別人的凱..浪費別人的錢作政績
例如....加老人年金...人民是蜻蜓吃尾巴...自己吃自己
核四停工又復工...門關了又打開...牠的政績比看門狗不如
把人民的錢...財團的錢...國家的錢...搬來搬去...像變魔術
最後搬到自己人的口袋中
二次金改錯把手段當目的
【經濟日報╱社論】 2007.05.30 03:54 am
陳總統在民國93年10月宣示二次金改;要在94年年底以前,讓公股銀行減半,並且有三家金融機構的市占率超過10%;95年年底以前,14家金控減半,至少一家金融機構由外銀經營或者股票到國外上市。這個計畫,在沈寂一段時間之後,最近又熱了起來。
事實上,三年多以來,二次金改走走停停,風波不斷。許多人認為它不具可行性,是一個失敗的計畫。也有人質疑金改手段太過僵硬,根本違反市場機制。更有人痛陳金改過程圖利財團,悖離社會正義。但陳總統如今在新閣上路之後又堅持二次金改的「方向和初衷,始終是正確的,有必要持續推動下去」。主管官員雖然對重啟二次金改的背景一頭霧水,表面上也只能隨聲附和。
撇開過程和技術性的問題不談。假設二次金改的目標如願達成了,我們的金融市場會不會從此脫胎換骨,弊絕風清?
這個假設,其實已不完全是假設。就外銀取得本國銀行的經營權而言,眼前就有兩個例子:渣打銀行入主新竹商銀,及花旗銀行併購華僑銀行。很顯然,這一部分的金改不但已經達成,而且比預定的目標還多了一家。問題是,達成目標之後又如何呢?
根據主管機關的說明,當初設定這個目標,是因為我們的金融市場「國際化嚴重不足……銀行因規模小,同質性高而缺乏國際競爭利基;加上開放金融控股公司後,跨業經營經驗不足,綜效更有待發揮。舉如金融人才、業務、風險控管能力及稅務等,均有待加速與國際接軌」,因此必須引進外銀經營本國銀行。現在,外商銀行進來了,國際化嚴重不足的問題解決了嗎?
我們看到新竹商銀的員工,在報上刊登大幅廣告,表達心中強烈的不滿。這種併購產生的衝突,能不能換取經營績效的提升,現在言之過早;但確定的是,把一、兩家本國銀行讓給外商經營,不等於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缺乏長遠的人才培訓計畫,沒有周密的風險控管機制,引進一、兩家外商銀行,也不能解決金融人才不足,及業務、風險控管能力缺失的問題。
至於更受爭議的公銀與金控減半問題,主管機關指出,台灣的金融機構規模太小,前五大銀行的市占率只有37%,遠低於韓國的89%,香港的76%,和新加坡的73%。同時亞洲前300大銀行中,我們的銀行排名,也落在韓國、香港、新加坡之後,更遑論與日本相比。因此加速整併成為當務之急。
主事者似乎認為,只要規模變大,市占率提高到韓國、新加坡的程度,惱人的金融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但不要忘了,大不一定就是好。全球排名前50大、100大的銀行,經營不善,到最後難以為繼的例子,層出不窮。更嚴重的是,金融機構變大之後,有人藉著強大的市場地位,侵害消費者權益,甚至把銀行掏空,再把爛攤子丟給全民埋單。這種例子,全球各國不乏其例。
誰能保證台灣不會發生這種情況?假設一家市占率30%的金控爆發重大弊案,街上黑壓壓一片擠兌的人潮,你能想像會有什麼後果?主事者拚命把金融機構變大的同時,有沒有努力建立更完備的管理機制?那些有本事上達天聽,又有本錢和主管機關對幹的金融機構負責人,主管機關有什麼能耐讓他們乖乖守法?主管機關有沒有想過,大型金控如果發生弊案,官員會不會因為擔心無法收拾殘局而投鼠忌器,進而幫忙掩飾?這幾年,政府全力推動併購,但RTC的功能卻逐漸消失;誰能清楚回答,資產上兆的金控一旦爆發弊案,有什麼機制可以處理?
二次金改最危險的地方,是錯把手段當做目標,以為只要減半,只要引進外銀,就萬事OK。其實,減半只是家數的改變,而未必是品質的提升。如果不努力建立更完備的管理機制和必要的金融穩定措施,二次金改目標的完成,可能只是金融資源的浪費,甚至是為一場金融災難,埋下無法掌控的引信而已。
【2007/05/30 經濟日報】
☆☆☆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