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妍庭/嘉義 中國時報2010.01.17摘要】魚網、捕獸夾、流浪狗,是鰲鼓溼地鳥類的三大敵人,讓棲息在此的鳥群充滿危機。長年參與鰲鼓溼地生態調查、追蹤的鳥友陳建樺說,三大元凶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熟面孔」。
「有個阿伯被我當場抓包七次,還是常常來。」陳建樺和多位嘉義縣野鳥學會成員自願當起溼地守護者,遇上有人來抓魚就上前勸阻,免不了一陣衝突謾罵,經常陳建樺還得涉水把定置漁網剪破救魚,但仍舊無法有效制止民眾來捕魚;「幾年下來,來往捕魚、抓魚的民眾我就碰過幾百個,多數是食髓知味的累犯。」
還有一群來自屏東的外地客,三、四年前開始不定期到鰲鼓溼地、農場設置捕獸夾,碰上有人詢問就說在抓老鼠。但陳建樺發現,當地碩果僅存的環頸雉、小鵪鶉、野兔從此漸漸絕跡,這一兩年幾乎沒看到牠們出沒,可能已變成山產野味被民眾吃下肚。
另外,人類過度使用「毒餌滅鼠」也波及到猛禽鳥類。陳建樺指出,黑翅鳶經常獵捕小黃腹鼠、月鼠與鬼鼠當食物,一旦誤食中毒老鼠,黑翅鳶只有死路一條,食物匱乏,長住嘉義的黑翅鳶也被迫搬家。
橫行在鰲鼓一帶的流浪狗,則傳出到處尋找「高蹺鴴」巢穴,吞食未孵化的蛋及幼鳥來填飽肚子,或趁機捕食在淺水域拔食水藻的鴨科,人為破壞加上大自然因素,不僅衝擊鰲鼓溼地鳥類生態,也影響整個生態鏈各物種,凸顯復育和維護溼地環境已是刻不容緩的超級任務。
風災人禍 鰲鼓溼地候鳥跑光光 【呂妍庭/嘉義 中國時報2010.01.17摘要】每年總吸引成千上萬南遷度冬候鳥停留、棲息的「東石鄉鰲鼓溼地」,冬天成群鷗科、鴨科、鷺科鳥類,擠在溼地、水畔覓食、取暖熱鬧景象,今年竟然詭異地消失了!長期守護「鰲鼓」的嘉義野鳥學會驚訝發現,今年鳥況淒慘到只剩往年十分之一,歸咎原因除八八風災,「人類」恐怕是罪魁禍首。
東石鰲鼓溼地面積約一千餘公頃,區內涵括沙洲地、廢耕地、水澤、魚塭、紅樹林、木麻黃林等,生態環境多樣化,吸引大批候鳥和水鳥聚集,生態記錄鳥種多達兩百廿一種,保育類廿餘種,包括瀕臨絕種的東方白鸛、黑面琵鷺、遊隼、諾氏鷸等。冬季鳥況極盛期,起碼有十萬隻候鳥頻繁出沒在鰲鼓一帶。
每年十月到隔年一月嚴冬季節,鰲鼓溼地千鳥、萬鳥齊飛景色煞是好看,總是引起遊客驚呼連連,也為鰲鼓溼地博得「拍鳥保證班」美名。沒想到,「鳥況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候鳥全部歸巢,數量頂多是以前五分之一,平常更只剩下稀稀疏疏十來隻成群結隊,不到往年十分之一量,追根究柢,大概和民眾浮濫捕魚,與鳥爭食,又嚴重干擾鳥類棲息安寧脫不了關係。
鰲鼓溼地畫設「野生動物保護區計畫相關法令」還未審議通過,台糖採取柔性勸導,民眾有恃無恐,揪團來抓魚。「白天偷偷放網子,晚上再開貨車來載魚。」陳建樺氣憤地說,為避開糖廠上班時間,有民眾利用夜深人靜收網,結果從早到晚都有人來和候鳥搶食物,讓暫時過渡歇息的候鳥變驚弓之鳥。
食物缺乏加上不堪人類侵擾,鳥兒紛紛轉移陣地,近來「東石白水湖廢鹽灘」逗留鷗科、雁鴨科突然暴增,可能就是從鰲鼓遷移去的。另外,鰲鼓溼地區內水路系統堵塞、淡水挹注不足,八八風災後溼地水質優養化加劇,伴隨而來的枯水期加深汙濁濃度,鳥類覓食、繁衍下一代的資源和環境漸形惡化,也左右候鳥棲息意願。
「鰲鼓溼地」是台灣一塊非常重要的生態瑰寶,但有關單位沒有強勢積極作為,讓候鳥天堂變惡夢一場,要怎麼喚回這群嬌客,恐怕已是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