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用十二天解決大問題【摘要12.23.2009杜念中 蘋果】哥本哈根會議收場的方式非常戲劇化。一場廣納近200個國家的國際盛會,是各國結盟分化、針鋒相對的場域。這場會議可說是事前規劃、算計、演練、臨場應變和妥協的總和。充滿殷切願望的環保團體最失望,小國也自覺缺乏分量並遭戲弄。
其實從會議一開始,許多人就全然不抱希望。因為大國早就做好打算,也不預期會議能鉅細靡遺「規範」各國的碳排放量,更沒打算立即建立「監控核計碳排放量」的機制。中國從開始,就採取自主的減碳政策,也訂出了目標,但以「主權不受侵犯為名,謝絕外界監督」。
印度同樣如此。這兩個經濟發展最快速、排碳量佔全球第一和第四的大國,早在會前,就密集籌商準備採取一致立場。兩國儘管最近關係不佳,但在氣候變遷議題上卻充分合作。
巴西(排碳量17)和南非(排碳量14)是另兩個快速發展的經濟體,國際處境和中印兩國大同小異。所以會前這四國(BASIC)已反覆磋商,決定同進同退,目的就是不要單獨成為國際施壓的對象,最後背上破壞會議的罪名。
廣東水庫 生態災害嚴重【摘要2009/12/23 聯合報】2000年以來,就有18座水庫發生藍藻水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廣東水庫水環境汙染、庫容淤積、水體富營養化、藍藻水華風險增加等生態災害日趨突出。54座重要供水水庫顯示:7成處於由中營養向富營養過渡狀態,2成處於富營養狀態;37%的水庫藍藻水華風險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