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5.2009 蘋果 張翠蘭】昨天公布的最新「氣候變遷績效指數」(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在57個國家中,巴西、瑞典及英國保護氣候的表現最佳。台灣今年排名第47,對抗全球暖化的表現比去年退步15名。
這是壓力團體「歐洲氣候行動網」與「德國監測」,連續第五年共同公布的報告,針對佔全球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7國,根據其對抗污染的表現進行評比,並依照各國目前二氧化碳排放指數、指數上升或下降,及氣候保護管理成果等三項目來評分。今年前三名仍從缺,因「世上沒有一個國家著手避免導致危險的氣候變遷」。
台灣去年第32名,今年下滑到47名,同時在巴西、印度及新加坡等14個新工業化國家排名中,倒數第三,僅優於馬來西亞及中國。日本第35名,南韓41名。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中國,今年排名52,表現同樣比去年退步。排放量居次的美國排名53,但報告稱讚美國總統歐巴馬「開始重新思考氣候政策」。
馬總統的減碳政見 能否兌現?【摘要12.15.2009中時社論】檢視台灣歷年來的排碳成績,實在令人汗顏。台灣的二氧化碳成長率是世界上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自1999年之後更進一步惡化,二氧化碳成長率竟高於經濟成長率,不僅經濟沒搞好,連環境保護也沒顧到。
依中研院的分析,因為政府長期實施低於國際水準的能源價格政策,與扶植高耗能產業,台灣的能源使用效率比歐盟與日本都來得低。這樣的發展模式如果不設法調整,台灣的出口勢必面臨歐盟等工業國家的貿易制裁,「碳風險」反而成為台灣經濟發展新的隱憂。
標榜節能減碳的馬政府,上任一年多以來,究竟做了那些努力?以行政院通過的「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為例,減碳目標是2020年達到2008年的標準,2025年回到二千年的標準。先看看這項目標,國際上是以1990年為基準,相形之下,台灣則是以2008年為基準,相對非常寬鬆。
其次,研議已久的溫室氣體減量法,仍躺在立法院,至於賦改會提出的「能源稅」方案,尚未經過政策辯論就被府院打入冷宮。
從「金援外交」走向「環境外交」【摘要12.15.2009謝宜臻 蘋果】台灣由於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台灣十幾位政府官員也必須以「非政府組織」的名義來參與,非政府組織和學生也不能堂堂正正以台灣為名來參加,而必須迂迴地透過聯合國的觀察員組織來報名,甚至台灣的媒體人士雖持有丹麥簽證和大會記者證,仍被擋在大會會場外。在聯合國所發行的紀錄片《其他六億人》當中,莫拉克災民也硬被冠上「中國台灣」的國籍。
台灣的國家身分被貶低,令人氣餒,但是此次會議周邊活動展開第一周內,兩個演講者談到台灣。第一個是「世界未來基金會」發表對於未來能源永續城市的願景當中,引用高雄市「世運主場館」建築作為綠色能源建築的示範。
第二個是「荷蘭氣候館」探討肉食對於碳排放的影響中,提到台灣和韓國、日本等國家的飲食文化中,能夠利用有限的土地,供養大量的人口,主要原因在於少量食用高耗能的肉食,即便肉食者也偏好魚和雞肉的文化,值得其他國家借鏡。這兩個例子意外地出現在國際場合,顯示台灣在綠色能源的開發和永續的生活文化並未受到忽略。
然而,台灣的人均碳排放量位居全球20名以內,在亞洲甚至高居第一,而高雄市因身為工業重鎮,一度是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城市。要洗刷這些污名,不僅國人要改變浪費水、電和石油的生活模式,要求政府正視能源效率提高、綠色能源開發、能源價格合理反映成本,參與國際對於氣候變遷受難國家的經濟援助。
依據聯合國估計,2050年全球氣候難民將暴增到2.5億人,相對於國際沉重的減碳趨勢和壓力,台灣的碳排放量近幾年反而大幅上升。特別是台灣在產業布局上仍傾向石化和鋼鐵等高耗能╱高碳排放的產業結構,以目前計劃中的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開發案和台電大林廠擴廠等,將增加1500萬公噸的碳排放,導致總體排放量驟增1成,將使台灣蒙上加害世界氣候難民的罪名。
目前在哥本哈根協商中,主辦國丹麥提出建議,將發展中國家依照氣候威脅受難程度區分為二,讓許多受到極度衝擊的國家能夠得到更多的經濟援助(例如非洲國家),中國立刻提出抗議,引起國際一片噓聲。
台灣如果能夠積極著手減碳,改變過去的「金援外交」,走向「環境外交」,協助弱小國家減緩氣候威脅,不但降低台灣潛在面臨的經濟制裁威脅,也能重新提高台灣的地球公民價值。 【英國倫敦大學大學學院(UCL)地理學博士候選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